[考研政治]2010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3来源.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9660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2010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3来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考研政治]2010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3来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考研政治]2010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3来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2010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3来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2010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3来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0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3来源:考试大 2009/6/13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观点。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即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

2、下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3、。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因而是以实践观点和辨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那里,认识是主体对

4、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不仅具有摹写性,而且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从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5、、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上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

6、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2.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力量;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认识的具体过程看,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认识就算完成了,但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二、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2)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来源:考试大-考研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