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党支部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党课讲稿5篇.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359455 上传时间:2025-07-1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党支部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党课讲稿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24党支部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党课讲稿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24党支部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党课讲稿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24党支部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党课讲稿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24党支部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党课讲稿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党课讲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和“魂脉”党课:扛牢新时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使命职责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讲稿: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课:坚定文化自信,矢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课讲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课讲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和“魂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目标,并系统阐明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

2、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决定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脉,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既经历过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早期文明的代表者之一;也经历过人类文明的成熟期,创立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1840年后,中国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内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国家蒙辱、人民

3、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华文明向何处去,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这两大课题,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伟大斗争中,迎来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不仅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及兴,而且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魅力,使中华文明重新走在世界前列。为了实现

4、这个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目标,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围绕高科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日趋激烈,以文化文明为中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必须形成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双轮驱动的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可靠的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党、国家、民族的立足点。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特别是作为近代以来经历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东方古国来说,文化自

5、信显得更为重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自觉抵制西方文明观。在西方文明观看来,只有西方文明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文明,最终要取代其他文明。这种西方文明观混淆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究竟是“多元”还是“一元”的,西方文明观实际上是要用所谓“一元”取代“多元”;二是世界各国的文明究竟是平等的还是有所谓优劣之分,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古老文明能否随着现代化进程

6、跨入现代文明。西方文明观实际上是要将西方文明凌驾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之上,在所谓“效仿”西方的过程中消除其他民族独立发展、独立生存的文明根基,而达到永远称霸世界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更不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

7、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定能够在此基础上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表明,中华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文化自信,也离不开开放包容。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璀璨夺目的秦汉文化、大唐文化等,无一不是创新发展与博采众长的结晶。开放包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禀赋,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思想成果。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种开放包容

8、使得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使理论之树常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禀赋,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包容多样的文明观,始终认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

9、不断。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气所在。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魂脉”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概括提出的“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不仅能为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指明正确道路,而且能为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文明观上,根本否定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理论,不但主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而且真正在思想文化上做到了超越西方与东方、跨越西方与东方、沟通西方与东方。文明只有不同,没有优劣。马克思主义尽管是以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

10、的母本,但它阐述的科学理论更切合像中国这样的广大落后国家,在这些国家更容易实行。特别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样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教条,而是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选择,不但使古老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获得新生,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而获得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11、国化时代化中具有一体两面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间、时代之问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是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就前者来说,只有植

12、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就后者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这一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13、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始终坚持和推进“第一个结合”,高度重视和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够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结合”规律中概括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同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关系,不仅从更本质的方面揭示出“两个结合”一脉贯通的核心要义,而且从根本方向和根本方法上解决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互融合的问题。什么是“根脉”和“魂

14、脉”结合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呢?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赣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很显然,如果脱离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片面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15、统文化,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和头脑。反之,如果不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忽视了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成功经验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等于没有了根基和双脚,同样寸步难行。三、做好“根脉”和“魂脉”有机统一这篇大文章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做好“根脉”和“魂脉”有机统一这篇大文章。这就要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坚定。如何认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

16、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

17、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的思想困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色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科

18、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规律从历史通向当代,又联通未来,是经过历史和实践反熨检验的科学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来自人民实践、指导人民实践、不断接受人民实践检验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规律、发展

19、真理、完善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其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解决的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解决与时俱进的问题,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间、时代之间,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

20、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解决根深叶茂的问题,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为了“两个结合”的持续实现,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做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如何认识“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余年创新史。“两个结合”的过程,也是“根脉”、

21、魂脉”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做了深刻阐释。“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

22、底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党课:扛牢新时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使命职责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谋篇布局中,把文化建设上升

23、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城市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人民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重要使命责任。一座城市的文化不仅孕育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根脉,也蕴藏着城市通往现代化之路的持久创新活力和不竭发展动力。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明确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要求我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这一重要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新篇章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赋予*文化建设新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

24、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文化条件。正因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新命题的提出,不仅勾画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坐标体系,也标定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首先,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坐标系,从时间维度上是“新时代”,从空间维度上是“新的起点”。这就明确了今天我们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新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时空新坐标,回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

25、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文化需要而开展全部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其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目标任务,是“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明确了今天我们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紧扣强国建设、民族复命这一中心任务,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篇章实现文化强国,在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后,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实现路径,就是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这就明确了今天我们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是继续沿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路径前进,以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发展动力,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中提升人的文化

26、素养,进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我省发展定位来看,*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担先行区、示范区的使命责任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这就意味着,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设也必须要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省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就是指明我省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要立足当前城市现有文化资源,以提升市民素养和城市社会文明为目标,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发展,赋能我省历史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激活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生产出符合新时代我省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高质

27、量文化产品或商品,在继续推动我省文化繁荣中实现文化强市奋斗目标。二、精准把脉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时针对我省文化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落实到实践工作层面,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这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这一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我省文化发展指航定向,廓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工作。贯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发展主轴线,就是始终坚持传承发展之道。“传承发展”指明了*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传承就是做好守正工作;发展就是做好创新工作。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做事的有始有终、善始善终,认为只有

28、坚持始终如一,善作善成,方可达到目标和结果的统一,即圆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就是规定了*文化建设的目标与结果的统一。“善”的哲学释义,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规律展开其运动变化发展的理念;“善”的伦理学释义,指作为主体的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制定的社会伦理秩序,并按照社会正向价值标准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言行。因此,善不仅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向上向好发展自我的能力。“作”的释义就是行动,也即实践活动。“成”的释义是以成功的方式完成了某项工作或者事情,是“作”的正向价值结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就是要提升“善”的能力,细化“作”的措施,

29、确保“成”的效果。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是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具体要求。“以文化人”是对*文化传承发展使命责任的要求,即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的德治教化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学史以明鉴、识故而知今,汲取*历史文化教育养分,厚植爱党爱国爱城爱家的家国情怀,实现全体人民更加主动积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以文惠民”是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导向的要求,即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和发展文化惠民具体项目,实现广大市民多样

30、化、多层面、全方位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充分满足。“以文润城”是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行动指南要求,即要以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志愿服务活动滋润津城、滋养民心,实现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文兴业”是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实现路径要求,即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商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扩大*城市影响力,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障等文化条件,实现城市人文精神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

31、有机融合。三、在奋力谱写*文化新篇章上勇担使命、开拓进取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时特别指出,我省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讲好“文化故事”,增强城市吸引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赋能我省历史文化以现代价值,实现我省文化繁荣兴盛,这是我省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由之路。守好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津津有味”的津派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首要任务。文化资源是支撑文化发展的第一要素,独特韵味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津派特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流经*

32、的大运河和建在*的蓟州古长城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拥有国家级5A级景区的古文化街为代表的14片历史文化街区与器立于此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小洋楼,超过100O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2000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等,共同积淀起*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得益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才生成了*城市文化的厚度和底蕴。因此,廨续历史文化文脉,既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传承为先,发展为了更好的传承,也要在发展中保护,使之更好融入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实现其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有机统一。向体制机制改革要活力。通过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新时

33、代“津彩时刻”的*文化新业态,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力源。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传播媒介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云上、云游、穿越等指尖”模式,为*文创和文旅业注入现代科技元素,扩大*非遗文化、老字号品牌的网络传播力,吸引更多文人和游客关注*、走进*。另一方面,要改造城市传统文化业态,推动城市文化业态、功能、品质提升,打造与*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年轻态“城市文化会客厅”。向城市治理要共享服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通过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发挥“双城”和“同城”的联动作用,打造“滨”至如归与“进京”赶考双向奔赴的都市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圈,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拓展的新空间。一方面

34、可借力京津冀一体化“同城”地缘优势,共享首都文化中心资源,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注入新养分。另一方面,*可充分释放京津冀一体化政策优势,吸引北京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入驻*,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共享*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内容,从而实现以“京派+津派”文化为纽带搭建起的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的落地拓展文化领域合作新空间,也为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撵。同志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我们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以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

35、我省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要求,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篇章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必将转化为*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市的生动实践。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讲稿: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当代样态。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揭示“文明”的本质,从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中把握和理解文明的产生及演进。站在唯物史观高度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契合及本质关联,体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

36、化实践中创造出面向世界、指向未来的文明形态的创造性力量。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文明发展规律中认清其生成条件、内涵特质及价值意义,增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自觉及责任担当。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条件马克思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文明的形态、演进并非依循时间累积而自然形成的,也非依循精神想象而建构展开的,它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展开的成果结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华文明激活”的当代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在当代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果实”。从唯物史观视野看,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自主活动”而非“精神进步”,是“交流互鉴”

37、而非“硬性教化它的生成是有条件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条件既有现代文明生成的普遍性条件,也有中华民族历史承继的特殊性条件,是在一系列条件基础上的创造性生成。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条件中华文明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国文化生长的丰厚土壤,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它回答着中华文明从何而来”,也预示着“中华文明到何处去二中华文明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相互浸润下成长,持续沿用的文字、独特的史学传统、融于民众生活的观念体系使其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文明内部,各民族文化互通交往,在与外部世界接触中,融摄欧洲文明、佛教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使其在

38、互学互鉴中绵延不绝。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虽历经劫难,但从未中断,并且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文明结构要素影响看,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质”的规定性,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条件。讲仁爱、重民本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之核心。“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春秋繁露仁义法)、“洵美且仁”(国风郑风叔于田),讲仁爱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政治观念、一种治国之道反映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为政以德由己度人”的宇宙观、政治观及道德观,它内在规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集体性,使它与西方推崇的原子化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呈现本质的

39、区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以民为本”(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民为国基”(尚书洪范),重民本作为一种政治要求反映着中华民族始终有清晰的民本观,它内在规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性,使它与资本主义文明的“资本至上”呈现本质的区别。守诚信、崇正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之基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道,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守诚信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遵循的道德品质及价值尺度,它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之一,融入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要求。“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崇正义彰显中华民族追求公正、平等的精神基因,它已升华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40、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之精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中华民族始终秉持“以和为贵”的箴言,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了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中学西传、西学东渐”等生动故事。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内在规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使其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终结论”等狭隘思维方式。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也没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蕴藏着中华民族共同

41、体成员的价值禀赋及内在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接续发展,它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源”,亦是其建设的内在条件。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近代以后,中华文明遭遇到难以麻续的深重危机,面对“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坚定地扛起“文明复兴”的重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实现中华文明的换羽新生。近现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条件。从唯物史观视野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也是中华文明历经主动创造-激发活力-繁

42、荣兴盛-自觉自信的跃迁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破除了“全盘西化论”“中华文明被抛弃论”,提出建立“第三新文明”,掀开了中华文明复兴的新篇章。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文明激荡交锋中,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表现出极度崇拜的偏执认知,甚至有人提出“全盘西化论”“中华文明被抛弃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指出西方文明的局限性,破除“全盘西化”及“中华文明被抛弃”的错误论调。面对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李大钊提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了新文明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开启了中华民族主动创造的新篇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

43、义根本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新文明。这一时期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激发社会主义文明新活力,为中华文明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辩证看待资本主义文明,极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文明发展繁荣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五位一体”的文明观理论,“体现了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二以更加自觉自信的姿态认识中华文明当代

44、价值及世界意义,开创中华文明发展新格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强调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源头,阐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从推动“第三新文明之崛起”到主动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从以建设更加文明的国家为己任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获得主体力量,形塑着文明的人及文明的社会。3 .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条件“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

45、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释,可视为“一个结合”认识的发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新论断。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及运用有更深刻的认知,也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从文明复兴的高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及自信。“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者并非蕴含关系,也非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实践基础的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又反过来促进“第一个结合”的伟大实践。坚持“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

46、条件。坚持“两个结合”,需要深刻理解及自觉贯彻“结合”的彼此契合性、互相成就性、道路根基性、创新空间性、文化主体性。“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两者呈现精神信仰的共振、价值观念的共鸣、实践运动的耦合。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信仰共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共鸣、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掌握物质力量的“人的解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实践耦合,使两者有天然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创造出新的生命有机体,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的活

47、力。如“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民族形式、历史智慧的结合,“结合”的结果使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始终发挥着“思想精髓”的关键作用。“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发展脉络,“结合”使中国道路获得历史纵深的根基性意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礼乐文明结合构筑的新型政治秩序、人民中心与民本思想结合夯实的党的执政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协和万邦”结合蕴藏的天下胸怀等,均是“结合”打开创新空间的有力注脚。“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

48、国特色?”“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脉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内在贯通,融通中国的历史、现实、未来,指向新的文明空间。4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条件“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唯物史观视野考察,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自然产生的,从唯物史观的历史逻辑看,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源于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现代化正是在一次次生产方式的

49、迭代进化中向前推进的。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进程来看,人类自18世纪以来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追赶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开启及创造的,它在高度压缩时空中快速追赶,以“并联式方式推进“四化”,当前正迎面“并跑”甚至在一些领域“领跑第四次工业革命。当前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科技革命同频共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中驶入现代化的新阶段。从唯物史观的关系论域看,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由生产方式变革撬动的现代化进程,亦引发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基于现代生产方式,以人民为中心,在推动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现代化与世界历史的开启亦呈现同步性。现代化意味着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狭隘的、局限性的、地域性的状态逐渐被普遍性的、全球性的状态所替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