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如何使用机构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92422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如何使用机构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调研报告]如何使用机构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调研报告]如何使用机构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如何使用机构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如何使用机构研究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券商研究报告?(经典力作)卖方分析师是干什么的?对于卖方分析师(以下简称分析师),誉之者赞之为“金手指”,毁之者斥之为“算命先生”,评价殊途,势如冰炭不能同炉,这大约都反映了观察者的感受,其依据又多是股价的短期涨跌,这无疑是朴素和有道理的想法,但可能很片面。其实分析师职业在中国古已有之,在民间最负盛名的非诸葛亮莫属,只是当时人们以“谋士”、“军师”等称号以冠之。诸葛亮以而立之年,在野之身,即料定未来天下三分的大势,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确定了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其卓越的洞察力令人叹服。民间推崇诸葛亮,主要是因为其料事如神,这当然与演义小说的夸张渲染很有关系。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诸

2、葛亮如此睿智,为何不在青年时期自立山头,割地称雄,而要抱膝吟啸、待价而沽?又为何在刘备死后困守西南,勉力维持,而不能师出祁山,收复旧都?个人以为,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上,诸葛亮是卖方分析师,刘备是买方投资者,买卖双方的角色对人的性格和才能的要求完全不同。成功的买方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准确地识别和判断、并快速采取行动的能力,二是网络和聚拢人才的能力,三是敢于接受巨大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刘备长坂坡上摔阿斗,对于收拢赵云的人心肯定有作用。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表演能力(假摔而不是真摔)、快速的行动能力(说摔就摔)、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万一摔死了怎么办)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至少诸葛亮未必能够。有

3、朋友曾经开玩笑说,阿斗后来智力残缺,就和刘备在长坂坡上用力过猛是有关系的。成功的卖方分析师也需要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善言雄辩的表达能力,二是全面客观的观察能力,三是缜密细致的推断能力。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证明了其雄辩的口才;判断孙权可联,刘璋可代,证明了其客观的观察能力;料定天下三分,而不是群雄并列,证明了其缜密的推断能力。但是如果刘备诸葛亮易地而处,扮演对方的角色,恐怕都会很失败;至少诸葛亮会很受挫。首先,诸葛亮缺乏冒险精神,注定独挡一面时难成大事,比如其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均无功而返,毛主席也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其次,诸葛亮笼络人才的能力似乎不突出,晚年所用都是刘备旧部,这些人“

4、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与陛下”。北伐时“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证明其识别和提拔人才方面欠账很多;再次,诸葛亮快速采取行动的能力可能也是存在疑问的。数年以来,一直有人好奇我为何不“私奔”募资,转战市场,而要寄身券商,码字谋生?以年近不惑的我来看,主要是认为自己性格“好疑而寡断”,不适合买方角色。好疑者,凡事不轻信,偶可见人所未见;寡断者,临机不决,瞻前顾后,难任方面。所以,卖方分析师和买方投资者是两群非常不同的人,卖方分析师的角色是“分析局面、判断趋势、为人设谋”;买方投资者的角色是“察言纳谏、采取行动、面对结果”。从买方的角度看,高水平的分析师当然是能够正确预言趋势的人。然而以我们现在的知识

5、和理解来看,人类的经济社会系统十分复杂,未来无法准确预知,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换句话说,成功的预言多少都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否则何来承担风险之说。因此综观中国历史,可以正确预言未来大势的谋士都是凤毛麟角。即使诸葛亮本人,也在后出师表中承认“至于成败利钝,则非臣之明所可逆睹”;明太祖朱重八称帝以后也感慨“本想打家劫舍、不料弄假成真”。所以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无法持续准确地预言趋势,这是现实情况。然而,无论是割地称雄的豪强,还是占山为王的毛贼,杀伐决断的时候,都要找一些分析师一起商量利弊,从来不咨询谋士的帝王将相似乎没有。即使以毛主席用兵之明,淮海之役的构思部署也多赖粟裕将军面折廷争。既然分析师很难正

6、确预言趋势,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个人理解,主要是拾遗补缺、完善买方的决策思路,帮助买方尽量周全地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而争取最有利的情况,并在风险出现时有所应对。卖方并不对买方的结果承担最终责任,项羽饮恨乌江,并不能抹杀项良仍然是一个出色的分析师。所以,现实地来看,评判卖方分析师好坏的标准应该是:他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否能见人所未见,是否能给买方的决策带来启发、补充和思考?同样,现实地来看,分析师的客户和粉丝主要是可以自主决策、自主承担风险、有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小部分社会人群,而不是一般的芸芸大众。诸葛亮给襄阳守城的小兵剖析天下三分的大势是没有用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守城小兵也付不出

7、诸葛亮安家置业的价码。近期媒体在“审判分析师”,并系统梳理了众多卖方分析师对股价的预测成败记录,这无疑是朴素和可以理解的做法,也折射了社会大众对投资受损的困惑,以及对分析师群体薪高而言乱的愤怒。但如前所言,这样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无法达到的标准,也未必是合理和现实地评判分析师价值的标准。分析师的客户主要是专业(机构)投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分析师的价值,理解分析师的独立思考结果和对投资的意义。机构投资人一时一地的投资未必成功,但在角色上只有他们才是为分析师的工作付费,并拥有评价权的群体。(作者:高善文)前文卖方分析师是干什么的以三国设喻,讨论卖方分析师的角色定位;本文为此系列评

8、论的第二篇,题目是卖方分析师是怎么干的,主要讨论卖方分析师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困境,并请同业和媒体批评。卖方分析师是怎么干的?中国卖方分析师行业的出现和成长,是依托在以公募基金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快速崛起的基础上。这好比有了天下大乱,群雄纷起的时代,各路谋士才有了施展纵横之术、可以朝秦暮楚的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过去十年的时间。对于一般的公众来说,90年代的股评家和现在的分析师似乎是同一伙人,毕竟这些人每天都在媒体上口水横飞、剖析大势、预测股价。但以我之见,股评家与分析师之间并无师承关系,这两伙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相互认同,甚至互相也看不起对方。站在分析师的角度看,股评家属于算命先生,分析师

9、属于谋士;股评家看重短线预测,以技术分析为依据;分析师立足于中长线判断,以基本面分析为指南。然而,正如90年代盛极一时的股评家队伍日渐萧索一样,斗转星移,在过去十年,卖方分析师行业内部也经历着陆块飘移带来的撞击和阵痛,经历着气候变迁带来的兴废存绝,这一变化迄今远未结束。十年之前的世纪之交,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初试啼声,以之为客户的券商卖方研究和机构销售业务应运而生。共同基金的投资方式本出现和兴起于西洋,于国人实为舶来之品。正如中国人早先学做西装,连上衣的补丁也要如法仿制一样,连同共同基金一起乘船东来的,还有价值投资的理念和信仰,这相对于90年代依靠资金优势坐庄图利的风潮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10、价值投资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立足于发现并买入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一直持有直到其价格回到合理水平;其基本信仰是股票价格在短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可以严重偏离基本面,但市场迟早会自我修正,股票价格从长期来看要反映基本面。这样,投资过程在原理上包括两个步骤:一个是弄清楚基本面,例如经济走向、行业政策、公司前景,并体现为盈利及其趋势的动态等诸多指标的预测;二是弄清楚公司股票是否存在低估,当前是否存在恰当的、促使股价修正的催化剂。2003年我初入行业的时候,基本的感受是:当时在买卖方机构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基本的默契,即卖方分析师负责第一个步骤;买方投资人负责第二个步骤。所以当时我们常讨论一个卖方分析师职业的重大问

11、题,即分析师到底是在“研究公司”、还是在“研究股票”?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卖方分析师是负责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给买方投资人来做。基于这样的看法,当时甚至要求分析师在电脑上删除行情系统,不理会股价的涨跌,埋头研究公司和行业的情况,并提出三个判断分析师研究报告质量的标准,即“数据是否扎实可靠?逻辑是否缜密细致?看法和判断是否具有独创性?”回头来看,由于宏观经济周期性的原因,以及基金行业方浮海而来,正蹒跚学步的发展阶段,2003年以“五朵金花”为代表,价值投资的理念大获成功,盛极一时。以此为契机,专注于分析基本面的卖方研究业务也奇葩初绽、早莺鸣树。许多人同意,当时的卖方分析师总体上确实撰写了

12、不少有创见、有深度、有启发的研究报告。如果以当时的行业情况作为标杆,过去八年中卖方分析师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发生着两个重大而持续的系统性变化:一是研究报告的质量一降再降,以至于捕风捉影、观点雷同、论证草率、市场批评诟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务的方式争奇斗艳,以至于花样百出、竞骚弄巧、耍嗲卖呆,甚至出卖“色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如此持续和全面的行业变化当非起源于一家机构或少数几个分析师的微观原因,必来自于地壳运动、陆块漂移等重大的环境变化,从而形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过程。造成这一巨变的宏观原因,个人认为,应该是外来理念本土化过程中的适应和挣扎。巴菲特被公推为价值投资理念的化身,为世界各地的投

13、资者顶礼膜拜;但他老人家也公开地认为短期股价波动难以预测。一言以蔽之,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价值投资关键之一是时间维度,价格只有在长期内才会向价值回归。那么从操作上看,长期有多长呢?这方面没有权威和公认的说法,我个人认为,保守地看,不会少于一年。但中国投资者评判股票买卖成败的时间尺度通常有多久呢?个人感觉六个月到一年(除非深度套牢)。这形成了专业(机构)投资管理人三月一排名、一年一大考的行业规则和文化;并波及到保险公司等本来着眼长期的专业机构(这是由于基金管理人可以来回流动)。问题随之而生:既然投资者贪急功、好近利,基金管理人就被迫在三到六个月的比拼中争长短,在一年一大考的排名中决生死。但基本面

14、研究又无法为如此短期的股价波动提供可靠的指引,于是行业被迫改变,其基本方向是价值投资的衰落和势头投资(或趋势投资)的兴起。这好比本来是练马拉松的长跑运动员,一下子被要求参加百米赛跑,从比耐力变为拼速度,这对正在兴起的资产管理行业而言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挑战和转型。在体育领域,短跑冠军很少人能够赢得长跑比赛,在投资领域情况大约类似。有时投资人短期业绩居前,则欣欣然、飘飘然、负手而立、环视四周、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殊不知秋雨黄叶、风云际会,其间运气成分极大,岂可全归于人力之功?检视过去多年行业排名变化、此理昭然。终极的问题是,投资活动本来应该是长跑比赛;用练短道速跑的方式来应对无疑是旁门左道之路,

15、这一事实业内人所共知,但没有人能够改变。这一地壳巨变对行业气候影响重大,它迫使卖方分析师从“研究公司”转变到“研究股票”,迫使卖方分析师开始密切关注股价变化的动量和催化剂,迫使卖方分析师开始绞尽脑汁去寻找短线的投资机会。用行业内部人的话来说,就是“卖方研究买方化、买方行为短期化”。业内的人大约知道,我个人是宏观经济分析师,部分是出于兴趣,部分是为回答客户的各种问题,过去八年中提出过几个小理论,名之为“产能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和“资产重估理论”,分别用以回答经济波动、政策松紧和股价涨跌的问题,而其中以资产重估理论略为见知于买方机构。就事论事地看,资产重估理论是否站得住脚,众议纷纭、见仁见

16、智、褒贬不一;大家所可达成一致的是:此说为我们自创的武功秘籍、内力心法,成败之间,可由市场来检验。然而,资产重估理论之所以较其他两个理论略为出名,关键之一在于它试图回答市场的趋势问题,其预言未必从来成功,但立此存照,权可备考。这从侧面印证了趋势投资的兴起和流行。卖方分析师既然被迫调整,其应对之策是什么呢?他们该如何进化以适应投资气候的巨变,从而避免自身沦为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呢?迄今来看,分析师发展出四种技巧和方法来适应行业的新环境,这些分别是:一是走“取巧”之路,在内幕信息上做文章。顾名思义,内幕信息必然是谋之于床榻、筹之于密室,口传心会,无法公开形诸报告。这迫使分析师要善于勾兑、长于打听,又要

17、在报告中多加掩饰。市场广大,各色传闻朝夕流布;风吹影动,难免令人浮想联翩,有时形成“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奇特景观。个中交易,当事人各取所需,局外人难窥究竟,这自然引发公众的愤怒和声讨。二是走“守拙”之路,在公开信息的服务上做文章。公开信息很难用于短期股价的涨跌预测,但买方机构至少可用于控制风险,所以仍然日日需要,时时紧盯。于是乎汇总各类公开信息和情况的报告如沙飞石走,内容不外乎你传我抄,大同小异,所争着只是“谁的速度更快、谁的腿脚更勤”,把智力活动彻底转变为体力劳动。为了在“守拙”之中建立门槛,减少竞争,分析师采取的策略是各立山头,分别把住几家上市公司,成为其与资本市场沟通的独家渠道和代言人

18、。如此一来,其独立性自然受到质疑。三是走“传粉”之路,在把握市场情绪上做文章。市场短期难以预测,部分原因在于其情绪起伏难测,在亢奋时把多数利空解读为利好,在低迷时把多数利好解读为利空。但如果与主流投资者朝夕交流,把握其所思所想,自然有助于理解市场的短期情绪波动。这好比做官要揣摩上意,就必须低眉折腰、降尊屈贵与领导身边工作人员搞好关系;搞对象要揣摩女人心思,就必须嘘寒问暖,殷勤服侍,时刻不离一样。实际上单个买方机构对其他买方机构的想法通常都很好奇,这只有勤于交流的卖方机构才能把握。所以分析师还可以如蜜蜂传布花粉,把一家买方机构的想法带给另外一家,多家机构走下来就酿粉成蜜,形成有价值的看法和报告。

19、四是走“行险”之路,在闭门造车上做文章。发挥想象编故事,预测股价放卫星,其结果要么一鸣惊人,天下侧目;要么转移枪口,重新来过。由此拼凑的报告泥沙俱下,自不待言。许多卖方分析师多年寒窗苦读、甚至负笈海外求学,习得屠龙之术、使得如椽巨笔、做得锦绣文章,跑得马拉松、游得万米泳、本要在“逻辑”、“数据”和“创见”上与人拼内力、比高下;不料一身真功夫、满腹好学识在中国市场却全无用武之地,同业竞争、临阵对决、近身肉搏之时,全靠“勾兑于茶肆之间、谋划于密室之内”、需要“勤如蜜蜂布粉、媚若小姐侍客”,胜负决于盘外,不亦悲夫!(作者:高善文)在独立思考基础上使用研究报告近期,证券研究报告预测的准确度问题备受市场

20、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投资者、媒体与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分析师的评价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应如何正确理解证券研究报告预测的准确度问题?首先,投资者必须高度关注证券研究报告的依据、假设条件和推理过程,应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一般情况下,分析师在撰写深度研究报告之前,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基础材料,例如公开信息、调研材料和统计数据等。这些原始资料是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的主要依据,分析师在这些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加工和处理,建立分析模型,提出各种假设条件,并通过分析模型最终得出分析结论(例如买入卖出评级、目标价格等)。可见,分析结论正确的前提是报告的依据、假设条件和建立的模型均须符合或非常接近

21、实际情况。因此,投资者在关注研究报告的结论时,必须更加关注报告依据的原始资料是否翔实、可靠,假设条件和逻辑推理过程是否合理,而目标价格受市场环境制约的因素更多,只具有参考意义,绝不可盲目迷信。其次,投资者须关注报告发布时点的市场环境与目前的市场环境有何异同,尤其在市场变化较为剧烈时更应如此。分析师对证券走势的判断源于其自身的专业理解,但不可能穷尽市场的变化。如果市场环境(例如整体估值水平、政策和一些突发事件等)出现了与报告预期不一致的巨大变化,那么证券研究报告原来的依据和假设均有可能不复存在,这样直接利用原有的结论进行投资必然会出现重大失误。第三,投资者应关注证券研究报告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证券

22、研究报告的研究标的始终是变化的,证券研究机构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对一些重点推荐或跟踪的证券,分析师都会不断发布新的跟踪报告,投资者应持续跟进这些新的报告,了解分析师最新的观点变化。此外,投资者应对分析师的特点和从业经历有所了解。例如,有些行业分析师具有非常好的行业背景,但股票市场的经验偏少,这类分析师在专业投资者那儿往往能获得很高的评价,普通投资者在阅读此类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时应更加关注其对行业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再如,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分析师掌握证券评级的尺度往往有所差别,正如体操比赛时裁判给运动员打分一样,投资者了解这种差别可以对研究报告有更全面的理解。至于证券研究报告

23、的独立性问题,中国证监会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的利益冲突防范机制,应当公平对待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对象,不得将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或者观点优先提供给公司内部部门、人员或者特定对象。各证券研究机构均按照证监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了防止利益冲突的隔离墙等合规制度,因而目前证券研究报告的独立性是有制度保障的。当然,确实不排除个别研究机构和分析师受利益驱动影响而误导投资者的情况。对这些证券市场的“害群之马”,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此外,也存在少数分析师专业素养偏低而盲目采用未经证实的信息或其报告逻辑存在明显问题的情

24、况。但是应该看到,绝大部分证券分析师都是非常勤勉敬业并严格遵守分析师的职业操守和监管规定的,他们发布的许多证券研究报告都展现了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总之,投资者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证券研究报告对其投资产生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我们建议普通投资者不要简单接受研究报告给出的买卖结论并直接予以投资操作,在关注分析师对证券评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报告的依据、假设和逻辑推理过程,并注意报告发布时点的市场环境与目前是否有明显差别,此外,还应该关注分析师的研究风格、从业经验和后续的跟踪报告。一.如何判定机构研究报告的参考价值 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论合理不合

25、理,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是不是有明显的破绽.而且,看报告也要当心一点,券商基金都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都是有立场的.关键是看看他们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有些时候是有启迪的. 1、屁股决定立场,出报告的金融机构大多是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是不可能。单纯的感情色彩还没什么问题,怕的是故意搞的报告,在这个圈子里都应该清楚,大报上搞篇报道5万也能搞定了。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才行。读报告需要学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比如东方电机的报告说好了,虽然也大涨了,如果你学这个方法你就上当了。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缺电,谁最挣钱?电网?不对,电网的传输量是

26、定的,发电总量不上去,他怎么可能多利润呢?原来的电厂?也不对,电厂就那么大的装机容量,300W的不可能发出500W的,电价不涨还是那么点利润。那是谁,就是造发电机的啊,因为要多发电只有新造电厂啊。学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2、闭门早车,这个是很多调研员的通病。不去实地,就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想对了也行,问题是通常会想错。最近有一份报告正好分析到了我所关心的一个产品的价格,我一开始还很兴奋,仔细一看,做出来的产品价格变化图表居然和我是一抹一样的。靠,就是直接上网抄的产品报价。虽然整个报告象摸象样了,内在风险却一样很大/所以大家对于实地的调研报告要多关注,尽管很多傻瓜去了实地也搞不清楚真

27、东西。 3、调研报告通常这个过程是这样的,调研部门调研通常是一个看好行业的所有企业,而资金部会选择一两个企业来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报告传出来的企业没做,同行业的另一个企业却做了。这点千万要当心。当某一家连续发某个公司的报告的时候,要关注同行业他没报告的,但是股票价格却很低的。 4、财务低能,这点通常大家不会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员估计也就是混口饭吃不好好干活。随便举个例子,比如XXXXXX,中金的报告分析是一般。他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隐藏利润,和商铺的升值利润。却不去分析财务结构。土地别人是每年折旧的,可是上海的土地在每年升值。商铺虽然他们想到了升值利润,却看不出别人把商铺全放在存货里。当然别人这

28、么做的目的是处于避税,国家的税制调整完了之后这块就会显露出来的。仔细看一看,他的资产净值就高的吓人。博时基金的调研相当厉害,别人分析出只有百货有投资价值是有道理的。话说回来博时的资金部老总宋柄彪是科技部出来的,人脉关系不是一般调研机构可比的,质量高点也应该。至于XXXXXX涨不起来是因为躲在里面的协约盘出了问题,谈不好,就慢慢谈,什么时候解决问题什么时候涨。否则就大家一起耗,这样被耗死的股票也不少。大家都在圈子里混,挣口饭有时候也难。5、证券市场水很深,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报告一定要跟踪,就象跟踪企业一样。单个的报告做的再好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拿到了报告就和机构信息一

29、样了,这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报告做的最好不过就是发现问题,真的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很多途径的我不知道大家资金量怎么样,如果想搞私募的话,发现问题之后实地调研是很必须的,攻关调研也是一门学问,不要象有些调研员傻乎乎的去了等于没去我当初从报表上读出了XXXXXX的问题,特意去跑了一次收获就很大。 6、行业报告和宏观分析一定要仔细读,大部分优秀的调研员可能精通某个企业但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不是什么时候都准确的,作为股民来说,如果单纯的想脱离行业抓个股,事实上长久来看很难成功,除非的你资金量小的可以不计跟大庄做超牛,在这个市场里只有三种人,第一种,老鼠仓,他知道底牌的;第二种,做行业分析能够精确的预计

30、后续业绩的;第三种,确实市场经验非常丰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呵呵千万不要告诉我某某靠技术分析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不敢否定技术分析,那样太狂了可是对于主力来说,关心的只有量价,反正拉升之前手里的筹码要足够,市场换手要充分至于你们谁拿着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筹的方式多种多样,你靠技术也许能成功个一两次多数时候还是被洗出去的况且拉升本身需要各种条件,操盘手筹码拿够了,图形做好了,资金部调不过来钱来,你照样趴着。要想有足够的持股信心,你必须有坚实的行业和企业分析能力。 7、对于报告的解读必须放在充分认识大势的环境下除非有那种完全低估和绝对低价的股票你可以一仓打满,大多数时候你还需要考虑大

31、势的刚才说过做报告的都是有立场的,大多数机构都是不得不在这个市场里的,所以他们通常会有很多死多头,任何时候都认为股票是好的应该涨的,如果你去那么做,死得会很难看还记得点的时候有多少美丽幻想吗反过来,大势超强的时候你也要当心,尽管报告不好,股票一样可以炒的这次我就吃了点亏XXXXXX尽管我知道我扭亏改名了,但是我一个四川的朋友告诉我,他在双流机场的广告牌因为付不出钱给拆了,我还是给卖了,结果后面涨了很多。二.关于研究报告的应用 综观各大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员风格有多种多样。有的是看个股的形态推出应时的报告,类似于一般媒体的股评,这类报告往往推出时已经涨幅较大,而且已经脱离了底部,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十

32、有八九会套。因此如何辨别非常重要。一般涨幅过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缩才能考虑。 如果个股分析报告出现在股价相对底部,技术指标和均线系统均支持上涨,并且成交量放大,应及时介入。 当然每天大量的分析报告并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仅仅是了解而已。对一些目前不具备买入条件的个股,应该把其存档,一旦跟踪一段时间,技术上符合介入要求,那时再拿出来仔细阅读,可能更有价值。 每天看大量的投资分析报告并不是仅仅为了做短线。俺的经验是立足于中线选股,短线波段操作。中线选股的前提是看大量政策性的、宏观面的基本分析报告以及行业的前景及相关数据分析。这样一旦决定买入,就可以任凭大盘涨跌或者暂时的浅套都能淡然处置,这种持股的

33、信心不是来自于什么庄家内幕消息,而是来自于对个股未来前景分析的胸有成竹。因此对每天大量的报告进行分类归档、跟踪就非常重要了。三.选股时的基本面分析常犯的错误基本面是一项极有趣的分析,分析正确时,那样的乐趣快感教人难忘。正确的基本面分析是一项强而有力的工具,但如果错误的使用,后果会让人失望且无法接受“怎样会这样“。以下这几点,是大部份基本分析者容易犯的错误: 1、将基本面资料当做时效性的判断工具,一项分析的反应可能在3天后,也可能在3年后才出现,我们常会因为突然做出一个分析就认为是一个重大发现,急忙于市场建立部位,期待股价照我的分析而走,但市场反应出此消息或结果的时间,很难抓。将我们“瞬间发现“

34、当做股价“此时该涨或该跌的依据“其实是很荒谬的。 2、由真空角度看待基本面资料,换句话说,“利空消息到某个价位将不再是利空“,所以基本面本身应该是没有所谓利多或利空,而是相对于“价位“而言,才有利多或利空存在。 3、设定价格不可能低于实质价格,“实质价格未必是一个有力而有效的支撑“,有人就是不信邪,因为常常它还是会产生作用,过一段时间,股价常会回到“合理价位“,但记住,支撑不一定会发生在此时此刻,似乎还有其它因素我们会忽略了。同样的,主力拥有某档股票的成本,绝对有可能会跌破,主力虽有大量的股票,股价没有百分之百必涨的那种事,主力也会赔钱。每次空头走势就会有人开始盘算主力的持股成本,认为此成本不

35、会跌破,我认为不如将这个时间拿来算算自己的盈亏吧,“趋势不会因为你拉了一个伙伴而反转”。四.研究报告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我的电脑里现在有1300份研究报告,每天整理报告需要15分钟,看报告需要至少一个小时,往往刚看完概要,回头一瞧股价已经起来了”,某券商投资部人士告诉记者,“连我们都这样,一般的投资者又怎么看得过来啊!”一位网名corner的投资者在留帖时写到,“体会颇深,报告只看了一个题目或者简介,这边价格就已经上去了,还是比别人慢了半拍,有时候真是不到半天功夫”。除了内容庞大难以及时消化外,目前的研究报告还存在诸多客观的弊端。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机构们可以通过花钱或者分仓的形式获得第一手的

36、权威报告,但对于众多中小投资者而言,目前却无较好的途径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某小股民便曾向记者抱怨,“往往是听说某机构推出了研究报告,但我们却难以看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股票往上涨。”其次是存在短期哄抬股价的可能。据了解,目前有些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在时间上有个先后问题,即依照客户的重要程度依次发放报告,因此一份有份量报告的出台,将会在不同投资者中产生一定的时滞。如果首先获得报告的机构先行抢货的话,后面得到报告的机构就不得不在相对高位买入,从而导致哄抬股价现象的出现。当报告的权威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而报告中如果含有虚假成分,也必然会对机构的操作产生较大风险。“许

37、多研究员对相关行业的跟踪研究长达八、九年之久,和上市公司之间保持着非常好的人脉关系,如果他们想造假,确实难以控制”,国泰君安研究所副所长谢建军博士表示。他同时强调,“由于我们一直强调研究的独立性,不论是对于熟识的上市公司还是相对陌生的上市公司,研究员的分析结论都会力求客观、公正。”此外,国内众多研究机构目前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如何兼顾研究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近几年和客户共同成长,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但是也面临着一个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满足客户日益增长需求的问题。目前随着基金数量大扩容、保险公司直接入市和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客户数量越来越多,对研究报告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

38、在满足数量需求的同时,仍然保证研究报告的高水平就成为一个问题。二是国内研究机构研究服务的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以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取胜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这就需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三是如何应对国际大行研究势力对国内市场的渗透。“一些获准进入国内A股市场的QFII,都在充实研究队伍,境内研究机构与之相比,在研究工具的使用以及在全球视野下对投资的理解上还存在差距”,谢建军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研究视野,更多地重视定量研究,例如一些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报告具备如此大的威力,研究员作为无冕之王,必然创造一个腐败滋生的肥沃土壤。如何在此环境下洁身自好、秉持原则,对研究机构

39、和名牌研究员是一个考验。已故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前董事长庄东辰博士,早在2001年就提出“绿色咨询”的研究服务理念,带领申万研究所坚持走独立的市场化之路,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有效、恰当的研究咨询信息。“绿色咨询”,代表了独立客观的立场,代表了专业的信任,代表了投资人的“阳光利润”。绿色咨询还有一层涵义,就是不提供冗余的信息,不追求长篇大论的无用文章。所有报告,基于必需、简练、有效的原则,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投资者。五.研究报告只是股市游戏的道具我是一个麻将高手,在没有串通舞弊的情况下,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关概率的游戏。股市,就像参与人数无限多的麻将,它的不确定性更吸引我。我一直在寻找股市中游戏的

40、规则,而这个规则却在不断的变化。那是因为规则背后是人的心理,而这实在是天下最变化莫测的事物。索罗斯说过,要是数学家能计算出每个交易对象的价值,那么数学家都是百万富翁了。可悲的是,现在,中国国内投资行业顶礼膜拜的样式统一、排版精美、运用各种估值方法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的撰写人,不仅想做一个数学家,更想成为公司的财务总监,他们总是喜欢去预测上市公司的每一个财务数据。而这种标准研究报告有着致命的逻辑缺陷。首先,标准研究报告要求撰写报告的研究员有一个2-3年的盈利预测。盈利预测,让我这个财务出身的人感到敬畏的字眼(我曾经负责公司内部的盈利预测。当我能不受任何限制的取得预测所需要的任何数据的时候,盈利预测

41、都像一个飞镖游戏,投中靶心的概率微乎其微)。其实,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都不知道今年的业绩到底是出0.75元/股还是0.80元/股,一个只是听董秘毫不耐烦地回答问题的研究员能预测上市公司2-3年的准确业绩吗?调节利润有太多太多的手段与方法,实在不需要一一指出。一个销售超过百亿的公司,毛利率0.5%的变动,利润总额就是5000万元的差距。对于这,我们能说上市公司偏差0.5%的毛利率不符合实际情况,隐藏了利润吗?预付实际尚未发生的1亿元的广告费,而使当年利润减少1亿元,你能说这1亿元不应该支出吗?我们能判断存货已经不存在了,而是隐藏已经实现的销售收入?以上问题,答案统统都是“不”。其次,是在准确的盈利

42、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精确的估值模型得出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钱。这就更给研究报告以令人肃然起敬的科学模样了。当估值方法在中华大地大行其道的时候,就是FTC(英国的一个金融培训机构)在中国大赚其钱的时候了。不知道有多少家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花3万元/天的价格聘请讲着英文的投资大师来传授估值模型了。这个价格还包括了对花费一半的时间的中文翻译的费用。我相信,在四处巡讲之后,翻译也能讲的跟这位大师一样的好。若他的估值方法真的很管用,他早在华尔街叱诧风云去了,还用赚口水钱么?如果模型能够管用,美联储需要的是一个输入CPI、PPI、失业率就能计算出来利率应该是多少的模型,华尔街也不用费力地像对情人一样痴迷地去捕捉格

43、林斯潘的一句话、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的微妙含义了。如果说,上面两点是关于技术和投资艺术的矛盾,那么最后做出的投资建议就是毫无逻辑牵强附会。我研究过,大多数研究机构的报告都是根据预期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与大盘相比较做出的。比如,某研究机构“买入”评级的标准是6个月内,该股票与大盘相比上涨15%以上。估值模型有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两种。绝对估值,例如现金流量贴现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给出的是一个绝对值表示的股票价值。没有与任何大盘预测发生联系的过程,它怎么能得出与大盘相比较的结论呢?再说相对估值模型,比若最简单适用的当属P/E估值方法,它是用该股票根据盈利预测得出的P/E值与可比公司的P/E值相

44、比较得出的相对价值高低的结论。它的作用最多用来判断这个公司的股票与同类公司相比是便宜还是昂贵,但跟大盘还相去甚远。研究员怎么能得出符合评级标准的结论呢?研究报告只是一场游戏的道具,游戏的道具是否需要逻辑性也许要依赖游戏的逻辑性。股市只是一场关于心理的游戏,逻辑不属于评价它的标准之一。预期、跟风追捧、崩溃、贪婪、恐惧,这些仅仅跟心理活动相关联的字样才是打开阿里巴巴大门的秘诀。巴菲特告诉我们,他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在众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众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华尔街的瘾君子的自白的书中,曾经是华尔街成功对冲基金经理的作者道出了游戏的真相。华尔街游戏的模式是,华尔街那些道貌岸然的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们从上市

45、公司获得业绩预测,而所有的业绩预测几乎都低于实际。然后,上市公司再重新发布他们新的业绩状况,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调高业绩预测,戏剧性的结果就出现了:以先前预期支撑的股价在新的业绩预测刺激下高涨。这是一个上市公司导演,而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倾情演出的经典名片。同时,这个名片随着华尔街如好莱坞般风靡全球。可悲的是,我们也不能幸免。六.对立的评价和使用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是机构投资者为了给自身或委托客户所撰写的远期投资建议,总结研究报告本人认为有这么几个看点:1.研究报告的机构,机构的性质和实力是研究报告成熟和稳健的第一要素,由于机构的资金实力和研发团队的实力,加上机构主导的投资理念,那么一般研究的报告能够获得

46、委托客户或者市场的认同,比如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就是研究实力加主导理念的结合。2.研究报告的时效性,报告就像我们做股票一样,有超短线、短线、中线、中长线和长线之分,有的善于做短线报告,有的则对趋势的把握比较准确,这样,作为投资者对自身也要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属于哪个区间的群体,比如北京首放的短线报告和国泰君安的中长线报告。3.研究报告的使用要素,包括资金、市场和投资群体,如果对于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而言,那么研究报告和使用报告的群体具有很大的资金并且研究者对宏观地把握和政治的把握相当准确,如果对于期货和股市而言,那么研究团队则要求对国际和国内的金融政策把握比较娴熟,这样才能有的放肆。七.如何客观看

47、待机构的研究报告近几年随着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所谓机构的调研报告也得到不少从业人员包括经纪人和股民的追捧,的确这些报告给我们经纪人不少价值投资理念的洗理,同时也是我们指导客户的一个利器.但我今天在这要讲的是机构研究报告的另外一面. 我们要理清楚几种关系:第一:出研究报告的研究员是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员工,而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大客户不少是上市公司,他们是机构利润的来源.但所谓的研究报告的报道内容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出现冲突时,研究员是肯定站在上市公司的立场上来的.如果研究员出的报告对相关的上市公司不利的话,我相信结局大家都能想到,研究员被炒鱿鱼,降低工资,或者得不到企业的重用,另外大的机构也不敢聘用这个研究员,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协调与上市公司利益一致的问题.这不符合证券公司等机构的商业目的.第二:据我了解,研究员或者分析师对其所出的研究报告是不担任何责任的.这是业内公认的准则,最成熟的美国市场也一样,一般情况下只要随风吹.都有豁免权.如同气象学家一样,没有人会真正责怪他们的天气预报不准.第三:目前市场上的确出现了不少大牛股是由哪些机构的研究员分析出来的,的确很牛,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有多少个股是在顶部的时候,所谓的专家拼命的往上吹,结果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