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流行病学北大大纲.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94440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4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流行病学北大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流行病学北大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流行病学北大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流行病学北大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流行病学北大大纲.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授课时间2学单元目标1.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特点、用途和作用。2.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发展趋势及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授课内容一、 流行病学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2. 学科的发展历程二、 流行病学的定义、方法与用途1. 定义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3. 流行病学的用途三、 现代流行病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 学科特点2. 发展趋势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与流行病学测量指标(课件)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掌握常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2. 掌握疾病“三间分布”的概念以及疾病的分布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作用。3. 熟悉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散发、流行、大流行)描述疾病地区分布、时间

2、分布的常用术语。4. 学习正确应用横断面分析和出生群组分析两种方法来分析疾病的年龄分布。5. 掌握移民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以及三间分布的综合分析方法。6. 了解用于描述疾病分布的常规资料的收集和应用。授课内容一、 疾病频率测量1. 发病指标2. 死亡指标二、 疾病流行的强度1. 散发2. 爆发3. 流行三、 疾病的分布形式1. 疾病的人群分布特征2. 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3. 疾病的地区分布特征4. 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第三章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课件)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明确描述性研究的意义、作用和特点。2. 掌握现况研究的概念、目的及用途。3. 明确偏倚的概念,熟

3、悉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防止方法。4. 掌握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目的及用途。5. 理解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授课内容一、 现况研究1. 概念2. 现况研究的目的3. 现况研究的种类4.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5.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性及其防止6. 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二、 生态学研究1. 生态学研究的定义2.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3. 生态学研究的应用与局限性第四章 筛检(课件)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掌握筛检的定义、分类、目的及实施原则2. 了解筛检的伦理学问题3. 掌握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4. 掌握筛检效果的评价框架5. 了解筛检试验中的偏倚授课内容一、 筛检概述1. 定义2. 分类3. 目的4

4、. 实施原则5. 伦理学问题二、 筛检试验的评价1. 评价方法2. 评价指标三、 筛检效果评价1. 收益2. 生物学效果评价3. 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四、 筛检中的偏倚1. 领先时间偏倚2. 病程长短偏倚3. 自我选择偏倚第五章 队列研究(课件)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掌握队列研究的原理、概念、类型。2. 基本掌握队列研究的实施原则和方法。3.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4. 明确队列研究中主要的偏倚来源及其控制,明确队列研究的优缺点。授课内容一、 基本原理1. 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2. 队列研究的目的3. 队列研究的类型二、 实例三、 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1. 前瞻性队列研究2. 历史

5、性队列研四、 队列研究的步骤1. 确定研究因素2. 确定研究结局3. 确定研究人群4. 确定样本大小5. 随访五、 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1. 率的计算2. 人时的计算3. 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4. 剂量反应关系5. 分层分析六、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1. 常见的偏倚2. 偏倚的控制七、 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 优点2. 缺点第六章 病例对照研究(课件)授课时间4学时单元目标1.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和概念。2.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原则和步骤。3.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未分层资料的基本整理分析方法,了解分层资料、分级资料、多个对照匹配等资料的分析方法。4. 掌握相对危险度、比值比、比

6、值比的可信限的概念及意义。5. 明确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及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类型及其控制。授课内容一、 基本原理1. 定义2. 简史二、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1. 病例与对照不匹配2. 病例与对照匹配3.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三、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1. 复习文献、提出假设2. 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3. 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4. 样本含量的估计5. 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6. 资料的收集四、 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考虑的问题1. 主要假设的说明、研究目的是否清楚、简明而且可以检验?2. 疾病与暴露变量的定义是否清楚明确?3. 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病例的诊断方法,病例与对照的诊断程序是否一致

7、?是新发病例还是现患病例?病例和对照的排除标准?4. 抽样的技术方法与样本大小的估计明确否?病例与对照是否匹配及匹配变量是哪些?5. 调查表是否完全?是否足够详尽?是否能够收集到需要的数据?6. 调查表经过试用否?其真实性(信度)与可靠性(效度)是否经过评估?7. 调查员、质控员、编码员等的工作手册是否编好?是否需专门培训?8. 组织机构、人员、设备、经费是否已落实?方法试剂是否符合标准?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否经过考核?9. 资料数据的整理、统计处理方法及分析内容明确否?如何控制或调整混杂及其他偏倚?结论的真实性如何?五、 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 资料的整理2. 数据的分析六、 病例对照研

8、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1. 选择偏倚2. 信息偏倚3. 混杂偏倚七、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1. 优点2. 局限性第七章 实验研究授课时间4学时单元目标1. 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概念、特点、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及实施资料应注意的问题。2. 掌握类实验、公开实验、盲法、依从性的概念以及预防效果考核的主要评价指标。授课内容一、 流行病学实验的概述1. 发展简史2. 基本特点3. 主要类型二、 流行病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1. 明确实验研究目的2. 选择研究对象3. 确定实验现场4. 估计样本含量5. 随机化分组6. 设立对照7. 盲法的应用三、 流行病学实验的资料收集和分析1. 排除(exclus

9、ions)2. 退出(withdrawal)3. 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四、 流行病学实验的优缺点1. 主要优点2. 存在缺点五、 应注意的问题1. 伦理道德问题(problems of ethics)2. 预实验(pilot study)六、 应用实例1. 临床试验2. 现场试验3. 社区干预试验第八章 理论流行病学授课时间自学单元目标1. 了解理论流行病学的常见模型2. 了解理论流行病学的应用授课内容一、 概述1. 理论流行病学的概念2. 理论流行病学的进展二、 理论流行病学的常见模型1. Reed-frost模型 (SIR)2. 催化模型3. 室模型三、 数学模型建立1. 急性传染病模型

10、的建立、拟合、修改、解释2. 慢性传染病模型的建立、拟合、修改、应用3. 慢性病模型的建立、拟合、修改和应用四、 理论流行病学的应用1. 流行特征应用2. 疫情预测3. 效果评价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掌握误差和偏倚的概念。2. 掌握各类偏倚的类型、原因、识别、测量和控制授课内容一、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误差1. 误差的种类2. 误差的评价方法3. 偏倚的概念二、 选择偏倚1. 定义2. 选择偏倚的类型3. 选择偏倚的识别与评价4. 选择偏倚的控制三、 信息偏倚1. 定义2. 信息偏倚的来源3. 信息偏倚的分类4. 无差异错分偏倚的特点5. 有差异错分偏倚的特点6. 信息偏

11、倚的控制四、 混杂偏倚1. 定义2. 混杂偏倚的特点3. 混杂偏倚的识别与测量4. 混杂偏倚的控制第十章 交互及其评价授课时间自学单元目标1. 理解的交互作用的概念。2. 了解交互作用的类型和各类交互作用的概念、识别方法授课内容一、 交互作用的概念二、 流行病学交互作用的定义与交互的种类1. 定义2. 交互作用的类三、 统计学交互作用1. 交互作用的模型2. 交互作用的识别3. 评价统计学交互应注意的问题四、 生物学交互作用1. 生物学交互作用的概念2. 生物学交互作用的识别3. 生物学交互作用的区间估计五、 公共卫生学交互作用1. 公共卫生学交互作用概念2. 公共卫生学交互作用的用途3. 公

12、共卫生学交互作用的评价第十一章 病因、病因模型和病因推断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掌握疾病的概念及病因探讨的原则。2. 了解病因、宿主及环境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授课内容一、 病因的定义1. 病因、病因分类及其意义2. 因果关系与病因3. 因果关系中的原因4. 构成原因的三要素5. 探索原因与流行病学发展二、 病因模型1. 复合病因的概念2. 必要病因3. 充分病因4. 互补病因5. 病因分类6. 病因模型的意义三、 病因研究与推断1. 病因推断与结果的真实性2. 构成病因的必要条件3. 研究设计与病因推断4. 偏倚控制与病因推断5. 希尔病因推断准则6. 病因推断的困难7. 防治效应与病因

13、推断四、 病因模型与流行病学概念的含义1. 疾病的频率2. 效应的大小和强度3. 交互作用4. 归因百分比5. 疾病潜隐期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了解传染病现状及传染病流行病学当前的重要性。2.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环节、两因素,流行过程的强度及其在“三间分布”的表现。3. 掌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授课内容一、 概述1. 人类传染病的回顾2. 再燃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二、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1. 病原体2. 宿主3. 传染过程及其感染源三、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 传染源2. 传播途径3. 人群易感性四、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 疫源地2.

14、流行过程五、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1. 自然因素2. 社会因素六、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 原则2. 措施七、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1. 我国计划免疫和免疫程序2. 扩大免疫规划3. 预防接种4. 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第十三章 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性感冒)授课时间2学单元目标1. 了解传染病现状及传染病流行病学当前的重要性。2.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环节、两因素,流行过程的强度及其在“三间分布”的表现。3. 掌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授课内容一、 概述1. 人类传染病的回顾2. 再燃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二、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1. 病原体2. 宿主3. 传染过程及其

15、感染源三、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 传染源2. 传播途径3. 人群易感性四、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 疫源地2.流行过程五、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1. 自然因素2. 社会因素六、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 原则2. 措施七、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1. 我国计划免疫和免疫程序2. 扩大免疫规划3. 预防接种4. 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第十四章 感染性腹泻授课时间 自学单元目标1. 了解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种。2. 掌握感染性腹泻主要的流行特征、诊治原则,以及预防和控制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措施。授课内容一、 概述二、 病原学1. 病原体的种类2. 主要腹泻病原体特征三、 流行病学特征1. 传染源2. 传播途径

16、3. 人群易感性4. 流行特征5. 流行因素四、 感染性腹泻的防治1. 治疗原则2. 防制策略和措施五、 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1. 霍乱2.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伤寒和副伤寒4. 其他感染性腹泻第十五章 病毒性肝炎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掌握目前主要流行的各型肝炎的病原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及预防措施。授课内容一、 甲型肝炎1. 病原体2. 传染源3. 传播途径4. 人群易感性5. 流行特征6. 预防措施二、 乙型肝炎1. 病原体2. 传染源3. 传播途径4. 人群易感性5. 流行特征6. 预防措施三、 丙型肝炎1. 病原体2. 传染源3. 传播途径4. 人群易感

17、性5. 流行特征6. 预防措施四、 丁型肝炎1. 病原体2. 传染源3. 传播途径4. 人群易感性5. 流行特征6. 预防措施第十六章 自然疫源性疾病授课时间自学单元目标1. 明确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的概念,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原则。2. 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过程、流行病学特征和防疫措施。授课内容一、 病原学二、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三、 流行过程1.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2. 传播途径3. 人群易感性四、 流行病学特征1. 重点讲述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和流行型。五、 防疫措施1. 灭鼠2. 生活区和生产劳动中的防护措施3. 流行病学监测4. 发生疫情后的应急措施第十七

18、章 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明确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2. 掌握AIDS病的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策略与措施。授课内容一、 病原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方法1. 种类2. 病原体二、 流行概况三、 传染源四、 传染途径1. 性接触传播2. 非性行为的直接接触传播3. 血源感染4. 母婴传播5. 医源性传播6.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五、 人群易感性六、 流行特征1. 流行强度和流行趋势2. 地区分布特点3. 人群分布特征七、 艾滋病流行特征1. 国外流行概况2. 我国流行情况八、 流行因素1. 生物学因素2. 社会因素3. 心理学因素九、

19、 预防策略与措施1. 策略2. 措施第十八章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高血压课件)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了解并掌握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和措施。授课内容一、 心血管疾病概述1. 肺心病和风心病的流行概况2. 心血管病死亡率和死因顺位二、 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分布1. 高血压的人群分布2. 脑卒中的人群分布3. 冠心病的人群分布三、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四、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 社会经济类型与预防2. 共同危险因素与综合预防3. 心血管病的分级预防4. 心血管病的社区预防策略第十九章 肿瘤流行病学授课时间2

20、学时单元目标1. 了解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2. 掌握肿瘤流行病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内容。3. 初步掌握恶性肿瘤的各类病因以及肿瘤的预防策略和措施。授课内容一、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及其防制1.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2. 恶性肿瘤的病因探讨3. 恶性肿瘤的预防二、 肺癌1. 肺癌的流行特征2. 肺癌的危险因素3. 肺癌的预防三、 原发性肝癌1.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特征2. 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3. 原发性肝癌的预防第二十章 糖尿病流行病学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了解并掌握糖尿病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和措施。授课内容一、 概述1. 糖尿病的临床和分类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二、

21、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 糖尿病的分布2.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三、 糖尿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2. 策略3. 措施第二十一章 伤害流行病学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了解并掌握伤害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和措施。授课内容一、 概述1. 伤害研究简史2. 伤害的概念和定义3. 伤害的分类4. 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5. 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6. 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二、 伤害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1. 伤害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2. 特殊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三、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1. 伤害资料的收集2. 伤害的测量指标3. 伤害研究领域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四、 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1

22、. 预防策略2. 预防措施第二十二章 疾病的暴发调查授课时间实习内容单元目标1. 了解并掌握疾病暴发调查的步骤和方法授课内容一、 暴发调查的步骤1. 暴发的核实2. 准备和组织3. 现场调查4. 资料整理5. 确认暴发终止6. 文字总结二、 暴发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三、 暴发调查实例第二十三章 疾病预防与监测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明确预防策略与措施的概念以及制定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依据。2. 掌握疾病三级预防的意义及实施原则。授课内容一、 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1. 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2. 疾病的三级预防3.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二、 疾病监测1. 疾病监测的定义2. 疾病监测的

23、历史和发展3.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4. 疾病监测的种类5. 疾病监测的工作过程6. 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7. 全国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简介第二十四章 分子流行病学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 1. 了解分子流行病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2. 初步明确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 掌握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主要的研究手段及主要研究内容。授课内容一、 概述1. 分子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2. 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3. 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二、 主要研究内容1. 生物标志探讨2. 暴露测量3. 易感性测量4. 效应测量5.干预评价三、 主要研究方法1. 选择测量指标2. 标本的采

24、集与储存3. 常用分子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简介4. 常用调查研究方法5. 资料处理和分析6. 实验中的质量控制7. 误差四、 研究设计与实施1. 研究设计2. 研究实例第二十五章 遗传流行病学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1. 明确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范围。2. 初步掌握遗传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系谱分析法、分离分析和遗传度的计算。3. 熟悉遗传病的预防原则和措施。授课内容一、 概念与研究范围1. 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2. 疾病病因中遗传与环境的相对意义3. 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二、 研究方法1. 资料收集2. 分析方法三、 遗传性疾病的预防1. 遗传病筛检2. 检出致病基因携带者3. 婚姻

25、、生育中的遗传预防4. 遗传咨询5. 监测第二十六章 流行病学方法的概括与选择授课时间2学时单元目标 1. 明确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初步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思路。2. 掌握各类流行病学调查的实施步骤。授课内容一、 流行病学方法的本质二、 流行病学方法的特点1. 群体的观点,以群体分布为工作的起点2. 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份3. 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使用卫生统计学手段4. 流行病学结果的综合判断5. 常应用于各种医学工作评价三、 流行病学方法的分类1. 经常性日常工作与专题性科学研究工作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3. 实际防病工作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四

26、、 流行病学方法类型的选择1. 恰当选择方法类型的前提2. 各类方法的特性和适用性五、 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程序及内容1. 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程序及内容提纲2. 科研设计书实习内容及目标一、疾病频率测量目标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二、疾病分布目标学会认识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疾病按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三、筛查方法的评价目标掌握评价筛检试验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和筛检的策略。四、现况研究方法目标学习现况研究中的抽样调查方法,了解其原理、用途、设计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五、病例对照研究目标通过课题资料分析,掌握

27、病例对照研究常用指标的计算及资料基本整理分析方法。通过研究设计,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六、队列研究目标深入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队列研究资料的基本整理分析方法。七、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目标了解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八、偏倚及其控制目标了解偏倚的类型及常见偏倚的测量与控制方法。九、疾病因果推断目标了解流行病学的病因研究过程,掌握病因评判标准。十、爆发调查目标了解爆发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熟悉传染病爆发调查资料分析方法。十一、医学文献评价目标学会正确运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设计原则去评价医学科研设计与科研论文;掌握医学文献评价的要点和思路;养成科学地阅读文献的习惯,擅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汲取先人的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