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10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94659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7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2010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2010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2010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2010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2010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古诗词鉴赏第1节 鉴赏作品的形象1.(2006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晓上空泠峡王闿运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答:(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

2、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2.(20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 本 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 成 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 (2)两首诗中木

3、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 答案 (1)耐寒 拟人(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3.(2008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

4、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定向检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房兵曹胡马杜 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 雨宋翁 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山 雨清何 绍 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

5、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1)翁卷的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答: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写惊异之情作铺垫。(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对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有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

6、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和雨后的“奇”雨之情。3.(2009江苏盐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宿甘露寺注曾 公 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 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答: 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

7、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银山拍天”写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豪迈、进取的情怀。(2)虚实结合。诗歌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

8、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4.(2009湖南长沙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山坡羊述怀薛 昂 夫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注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注 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1)简要描绘出“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答: (2)有曲评家认为末句“高,高处苦;低,低处苦”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答: 答案 (1)一个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且满心苦楚难言的封建老吏的形象。(2)作者用大实话说出自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痛苦,更向世人

9、发出告诫: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为功名所困。5.(2009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长安秋望(唐)赵 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水村闲望(宋)俞 紫 芝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

10、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诗中 答案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

11、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蒋兴祖女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减字木兰花淮 上 女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注 早在宋代,当靖康之变及南宋灭亡时,曾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女词人。她们被金兵掳掠北去,在离别故乡山河时,留下了很多令人感泣、深沉悲愤的词章。前首为“靖康初,金兵侵犯京师”时,阳武县令蒋兴祖之女为贼掳去,遂“题字于雄州

12、驿中,叙其本末”。后首为南宋宁宗年间,金人掳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有女题此词于泗州客舍间。(1)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中主要通过、等意象写出了北国荒寂悲凉的景象,表达词人的忧愁和悲愤之情;而淮上女写的词中主要通过、烟波迷茫等意象写出了告别故乡山河、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眷恋的忧愁和悲愤之情。(2)任选一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答: 答案 (1)白草 黄沙 孤村(三者任选其二)淮水浩渺(2)示例:蒋词中借大雁南飞,反衬自己“归路难”的痛苦,“万结愁肠”四字概括了女词人内心愁苦之深、之重。淮词中“山长水远”照应上阕的“千里云峰”“万顷烟波”,“遮断行人东望眼”以细节描写表现女词人频频回首却不能见到故乡的情形,形

13、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2.(2009陕西宝鸡中学高三年级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蟾宫曲九日张 可 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归雁横秋:“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仕途失意,整日沉湎于诗酒世界,寄情于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答: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

14、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应再留念他乡,而应“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3.(2009陕西师大附中月考题)阅读下面一首明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前调阊门注夜泊陈 所 闻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注

15、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1)作者在曲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 (2)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答: 答案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2)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入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融情于景,情随景生;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别左 纬骑马出门三月暮,杨花无赖雪漫天。客情唯有夜难

16、过,宿处先寻无杜鹃。(1)第二句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描写特点如何?答: (2)结句“宿处先寻无杜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1)诗的第二句写了杨花飘飞的景色,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其描写特点是寓情于景,以景现情。(2)诗人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缠绵与伤感,提醒友人寻找没有杜鹃鸣叫的旅社住宿,把对所别友人的体贴关心含蓄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这既是关怀,又是鼓励,感人肺腑,动人心怀。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城东早春杨 巨 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1)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

17、赏的是怎样的景色?答: (2)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答案 (1)明丽清新的早春之景。(2)“看花人”欣赏繁华似锦的景色,“诗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景色。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作强烈对比,表明二者的不同审美情趣,以“清新”与“喧闹”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6.(2009湖北黄冈中学襄樊四中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江楼感旧赵 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首句“独上江楼思渺然”,作者“渺然”之“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语

18、言简要回答。答: (2)“月光如水水如天”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答: 答案 (1)诗人旧地重游,去年的美景仍在,凭栏共赏的欢乐场面记忆犹新,而今同游人却不知漂泊何方;面对依稀可辨的旧日风物,诗人内心产生了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2)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水天一色,相互映衬,描画出一幅朦胧迷茫、幽静清冷的画面。作用:迷茫幽美的月色水光,点染了“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烘托了

19、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第2节 鉴赏作品的语言1.(2008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

20、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2.(2008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 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答: (2)

21、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3.(2008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

22、地。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答: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4.(20

23、08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

24、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 (1)A(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3)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5. (2008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 (3)题。壬辰寒食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25、。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 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答案 游褒禅山记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答案 B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 答案 “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26、。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定向检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沈子福之江东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 罟师:这里指船夫。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被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答: 答案 (1)七言绝

27、句(或“七绝”)。孟浩然。前两句包含的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别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南到江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2)苏轼。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寄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栀子花诗明沈 周雪魄冰花凉气清

28、,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答: (2)诗的后二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 (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是夏季开花,所以喻其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给人带来清凉之气。(2)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夜风”的风情。一“牵”一“送”,夏月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态。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寒 夜揭傒斯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1)

29、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答: (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 (1)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换,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足够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

30、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1)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的结构有怎样的作用?答: (2)第四句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收到怎样的效果?答: 答案(1)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它既是对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对下句“想”字的伏笔。(2)第四句以景结情。寄想像于故园的寒食景色,烘托出想念诸弟之情,使人感到情深意远,蕴藉有味。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答: (2)本词在艺

31、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答: 答案 (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杜荀鹤注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

32、简析。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 答案 (1)上两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

33、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1)“吹皱一池春水”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请简析句中“皱”字的妙处。答: (2)“举头闻鹊喜”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1)“皱”既指微风轻拂,池上漾起一层涟漪;又指词中的主人公因孤独寂寞,感情上也有了一层涟漪。一语双关,自然贴切,耐人寻味。(2)这不是一种欢喜之情。这是以乐景写悲情,主人公非常寂寞,整天盼望“君至”,但最终还是令她失望。她只好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给喜鹊,这是一种多么沮丧的无奈之情啊。3.(2009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三衢道中曾 畿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注尽却山行。绿阴

34、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注 泛:乘船。(1)这首绝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的?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试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例,谈谈你的理解。答: 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晴”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山路上,绿阴夹道,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