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29501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9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评价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及其同事科里斯(Collis)创立的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鉴于我国的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业成绩的评价方面,过多地采用量化评价方式,偏重于考查知识而忽视能力,使得不能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真正的思维水平层次。而 SOLO 分类评价理论注重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构层次水平,并以此来促进能力的提升,因而该理论一经引进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 SOLO

2、 理论在我国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探索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现阶段,英语学科的测试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更趋向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对于学生运用笔头来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笔者利用 SOLO 理论在中学里进行了以提升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为目标的实验研究和教学尝试。结果表明,SOLO 分类评价理论能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整体水平层次;基于该理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阅读指导和训练,符合新课程中发展地评价的理念,对于激发学生潜能,提升英语阅读水平, 改进教师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教学;SOLO理论

3、 AbstractSOLO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Learning Outcome - observable)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theory is by the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Biggs (Biggs) and her colleagues Chris (Collis) was founded by a level features described as qual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Given the differences in our

4、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from abroad, in th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using too many evaluation mode, to test knowledge rather than ability, makes it impossible to accurately test students real thinking level. While the SOLO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theor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r

5、ucture of thinking level evaluation of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ability to ascend, so the theory was introduced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scholars. However,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our country SOLO theor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need to explore its effectiveness in the te

6、aching process through a lot of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ability of English tes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tend to test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Therefore, for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pen to the capac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also gradually improve. The author in t

7、he middle school to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as the goal of trying to use SOLO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LO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theory can more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students overall level; the theory in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8、 and training the student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urriculum ide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potential, enhance the level of English reading, improve the teachers teaching,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certain positive role.Keywords: English

9、 teaching; reading teaching; SOLO theory目录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摘要1Abstract2目录2第一章 绪论41.1 选题的背景41.1.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41.2 选题的意义61.2 论文的基本结构8第二章:文献综述92.1研究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目的92.2 SOLO分类102.2.1 国外研究现状112.2.2 国内研究现状162.3 SOLO分类理论的优越性分析192.3.1 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教学起点192.3.2 有利于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202.3.3 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02.3

10、.4 建立资源库,便于实际操作212.4 本章小结22第三章:研究设计223.1 构建基于solo理论的教学模式223.2 solo理论的特点233.2.1尝试分层次教学法,帮助学生改进思维方式233.2.2 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阶段目标263.2.3 利用评语评价学生阅读,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263.3 研究设计的内容283.3.1 研究对象283.3.2 研究方法及内容283.3.3 研究结果分析293.4 教学设计实例分析333.4.1 Period 1333.4.2 Period 239第四章 总结43参考文献44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的背景1.1.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由于 SO

11、LO 分类评价理论在我国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探索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在这里将探讨 SOLO 分类评价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环节上的应用。笔者利用 SOLO 理论在中学里进行了以提升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为目标的实验研究,并对教学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以往对于英语阅读的评价主要停留在表面阶段。教师主要采用总体评分法和“采点”评分法来对学生阅读进行评判。总体评分法是教师通过对阅读的主题、内容、结构、语言流畅性和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的整体印象来评定分数,但是无法通过分数来了解学生具体在哪个方面能力有所欠缺。而“采点”评分法是目前高考高考评分标准最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评卷教

12、师通过对各个阅读要素的基本点赋予基础分值来判断学生阅读中有哪几点符合得分标准再给予总分。但是这种评价过于关注局部显现的问题而忽略了文章整体性和学生思维能力层次提高的培养。而 SOLO 分类评价理论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在英语阅读中根据该理论的五个层次可以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能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本实验以文秋芳和魏少杰(2011)提供的研究方法为参考进行设计。以SOLO分类评价理论为工具,尝试性地评价学生英语阅读思维水平层次,并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从而达到有效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本实验包括调查报告、前测、阶

13、段性测验和后测。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笔者在所教授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英文阅读测验。测验满分为 10 分。时间按照高考时间分配标准,要求学生在 20 分钟内完成。测验的题目由笔者参考历年全国各地市高考卷英语阅读题目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命制,力求所设计的题目有较高的开放性,且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每一个星期两个班都有一节专门的阅读课。时间均为正常上课时间 45 分钟。每两个星期为一次完整的阅读指导环节。其中,对照班在第一个星期按照惯常的(与实验前相同)的阅读教学步骤进行。包括适当帮助学生进行审题和阅读指导,要求学生列出阅读提纲,并进行当堂阅读。之后一个星期则专门进行作文评讲。评讲方

14、式为较为传统的教学,如讲解相关阅读模板,摘录欣赏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突破错误难点较多之处。而实验班则在头一个星期根据上一次运用 SOLO 分类评价法评价学生阅读水平的测验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如:对题目进行解体细化,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方式来增加知识输入,让学生能有话可写。在之后一个星期的讲评课上,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提出共有的不足,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和同伴纠错,同时利用建立个人阅读档案袋等方式,让学生自行摘录自己的和同伴的好词好句,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此外,两个班在评分方式和评价标准上也有一定的

15、差异。对照班在阶段性测验时皆运用传统的“采点”评分方式进行评分,只有在前测、后测中使用SOLO分类评价法进行评定。而实验班始终使用SOLO分类评价法进行评定,包括阶段性测验。对照班以达到该阅读题目的要求为标准,而实验班以达到比学生原本水平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为目标。 1.2 选题的意义SOLO 分类理论起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爱德文皮尔(Edwin Peel)的研究成果。他将皮亚杰理论中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应用于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学科时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比格斯发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不尽相符,从而将研究重点从单纯的实验室研究转向具体真实的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比

16、格斯通过深入的观察发现,学生从开始接触一门崭新的学科到对这一学科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发展模式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根据大量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各个阶段各种环境下学习不同学科的反应结构具有一致性。从而提出了 SOLO 分类理论,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复杂学习结构层次的评判提供一个通用的框架。同时,从社会大背景来看,SOLO 分类理论的提出符合了社会进步的需要,它弥补了皮亚杰理论应用于真实校园环境下的不足,是教育评价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而现阶段评价理论呼吁与教育实践相结合,SOLO 理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显得更为科学和合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业评价应关注

1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发展的需求,从而开发其潜能,促进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是教学的指向标,承担着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作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地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达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现阶段,英语学科的测试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更趋向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对于学生运用笔头来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阅读题目的设计和以往相比更倾向于实用性,其内容的开放性尺度也在不断加强,从而符合了新课程的定位标准。然而,对阅读的评价,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现阶段大多数通用的评价方法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水平,导致之后的相关教学不具有针对性,从

18、而无法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这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邱均平、王姗姗,2011:87)。 加强教育评价改革,消除教育评价弊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需要。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专家们就评价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采用多元

19、化评价主体,使用多样式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教育评价标准不够科学。以人才选拔作为主要目标,体现为以应试教育评价为主,即普遍使用各级各类大规模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学成果。而这类考试往往更侧重考查书本知识,较少有针对其他方面的能力的考查,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评价内容上过于偏重学科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其次,评价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落后。我国现今教育评价只限于通过一些简单描述统计量(如原始分、平均分、排名等)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评价

20、方法上,过多地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从而无法准确体现学生真正的思维水平。学生难以根据考试结果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哪些方面仍有欠缺。教师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国教育评价现状急需通过改进评价结构,包括评价标准、内容和方法,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及时而有效的信息反馈,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扩大教育评价范围,切实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持续健康地发展。 Airasian(1991)等众多学者认为课堂评价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罗少茜(2003)指出,评价方式影响并决定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而SOLO分类评价法具有能帮助教师诊断改进教学和激励学生采用深层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双重功能。这种

21、理论是对传统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更能反映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真实学习和发展水平。 SOLO分类评价理论体系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业评价的理念。新型的学业评价应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不仅从量的方面,更要从质的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然而自从 90 年代末引进 SOLO 理论之后迄今为止,国内关于此理论的研究和实际运用并不多。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外专家学者们所提供的许多案例无法直接应用于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同时也缺乏结合学科的 SO

22、LO 资源试题库的专门研究。相关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调查研究来探索SOLO理论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其所起的重大作用。 1.2 论文的基本结构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虽然教育部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我国大部分的教育机构仍采用的“采点得分”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偏向于量的考核,换句话说就是在考核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作答扣准知识点的多少来给予得分,分数越高表明教育质量越好,这种考核方式是非常片面的,就像是看东西只明白的它的表明现象,但是却没有看到本质。将SOLO 分类理论引入教育中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本文的第一章就是介绍了笔者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所

23、在,也是笔者研究SOLO 分类理论的目的。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听力和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高中阅读课程教材的编制仍局限于高考标准化的试题形式,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在第二章介绍了SOLO 分类理论引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笔者也在这里论述了国内外对SOLO 分类理论的研究情况,在这种SOLO 分类理论广泛被研究的大背景下,笔者在这里总结了SOLO 分类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点明了SOLO 分类理论应用与教学的重要性。当我们发现SOLO 分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后,在第三章中笔者对SOLO 分类理论进行了研究设计,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首先,笔者

24、构建出以SOLO 分类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针对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然后进行研究结果的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研究与实例相辅相成,本章在最后列举了一些实例,这些实例从某些方面反映了SOLO 分类理论的特点。第二章:文献综述2.1研究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目的近年来,质的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理解质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SOLO 分类理论。我们在研究SOLO 分类理论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结构主义学说是其SOLO 分类理论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个理论是由毕哥斯和科林斯总结提出,在现代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

25、们会发现,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量的变化,也就是学习知识的量;其二,质的变化,即是将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习者将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生质的转变。这两点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当量的变化发生质的转变时,这就表明学习者在对知识的认知上又上升了一个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或者是完成题目的情况来进行判别。目前,国家对教育逐步的重视,我国对SOLO 分类理论的研究也逐步加深。笔者在这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得出了三点结论:其一,SOLO 分类理论的一个有效的评价措施就是对学习者进行开放题测试,从而根据这个评价标准来判定学习者学习质量以及在认知上已经达到的水平。其二,S

26、OLO 分类理论可以引导学习者逐步在五个层次水平的再认知,有利于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习者发现更适合的学习方式。其三,SOLO 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水平是呈现由低到高的状态,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对每个层次进行学习问题的预设,这是课堂上一个有效的理答工具。在对SOLO 分类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获益良多。SOLO 分类理论分为五个层次水平,这五个层次也代表着学习者思维水平的高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获益的多少是不一样的,但是SOLO 分类理论仍然是非常实用的,这就反映了SOLO 分类理论的适切性和适用性。适切性是指SOLO 分类理论可以适用于学习效果的差异,而适用性是指SOLO

27、分类理论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所获得的结果因场合不同,适用性也是不一样的。对SOLO 分类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SOLO 分类理论可以根据开放性试题来确定思维的等级,同时也可以根据SOLO 分类理论的评价方法来确定试题的提问方式,从而编制出适合SOLO 分类理论评价的各种问题。目前,SOLO 分类理论在英语课堂上仍处于直接运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通过运用SOLO 分类理论的评价方法来判定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但是在这个阶段运用SOLO 分类理论时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难题:其一,教师在根据评价结果来判别学生的学习结构水平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二,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构水平后,

28、怎样引导学生在认知上提升水平?这两个难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才能够获得答案,当然,教师在充分了解SOLO 分类理论评价方法下学生的反映有利于解决这两个难题。同时,SOLO 分类理论的评价方法不能涉及到各个方面,例如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SOLO 分类理论就不能进行评价,所以在实际的运用中,SOLO 分类理论评价方法可以与其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来完善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体系。2.2 SOLO分类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是 SOLO 分类理论的英文全称,意思是能够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结构。该理论出自 1982 年出版的著作评价学习的质量S

29、OLO 分类理论,其作者是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彼格斯(Biggs)以及他的同事科利斯(Collis),SOLO 分类理论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问题,评价方法就是“等级描述”,该理论认为学生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反应水平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即前结构水平(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对问题不了解;单点结构水平(Uni-structural),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有一点,比较片面;多点结构水平(Multi-structural),学生对问题有了更多的解释,但是不能将其整合成一体;关联结构水平(Relational),学生这时能够对问题从总体上来考量,而且可以独立解决问题;抽象扩展水

30、平(Extended Abstract),学生除了整体把握问题之外,而且思维也上升到了抽象的层次。但是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得出的结论的侧重面也是不一样的。下面笔者在这里按照研究成果的地域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在这两个不同地域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国外对SOLO 分类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上述的五个层次,即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以及抽象扩展水平,而国内对SOLO 分类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内容的不同,其按照内容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引进介绍类,另一种就是实证研究类。本文从地域研究成果的不同来探讨SOLO 分类理论。2.2.1 国外研

31、究现状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意为“可观测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 分类法(SOLO Taxonomy)最初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教授比格斯(Biggs)与其同事科利斯(Collis)于80年代初提出的具有通用性框架结构的以描述智力发展等级为特征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SOLO 理论认为学生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反应水平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但是其中五种层次的划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在每一种回答之间都存在着过渡性的回答,当学生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层次,但尚未达到时就处于过渡性阶段。其中,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数量方面是以单点结构水平和

32、多点结构水平来加以说明的,而学生学习质量的方面则是由关联结构水平和抽象扩展水平来加以说明的。SOLO 分类理论在具体的运用上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可用于开放性问题的评价;第二,量与质的考查可以相结合;第三,目标表述方式明晰简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质量与数量决定了学生处于 SOLO 分类理论的哪一个层次上。具体说来,要想在实践中运用 SOLO 分类理论,就应该选择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学习任务,并且向学生展示,这才是运用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对问题的不同反应,来加以正确的判断。依据 SOLO 分类评价理论的标准,便可以判断学生对该问题的把握水平以及思维所处的层次,但是学生的SOLO水平不

33、是一成不变的,学生智力的高低以及思维水平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学生的 SOLO 层次。(1)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渊源 SOLO 分类理论起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爱德文皮尔(Edwin Peel)的研究成果。他将皮亚杰理论中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应用于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学科时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比格斯发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不尽相符,从而将研究重点从单纯的实验室研究转向具体真实的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比格斯通过深入的观察发现,学生从开始接触一门崭新的学科到对这一学科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发展模式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根据大量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各个

34、阶段各种环境下学习不同学科的反应结构具有一致性。从而提出了 SOLO 分类理论,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复杂学习结构层次的评判提供一个通用的框架。同时,从社会大背景来看,SOLO 分类理论的提出符合了社会进步的需要,它弥补了皮亚杰理论应用于真实校园环境下的不足,是教育评价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而现阶段评价理论呼吁与教育实践相结合,SOLO 理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显得更为科学和合理。 (2)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Piaget, 1950)在“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35、,前思运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具体思运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形式思运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而具体思运阶段又根据年龄特征分为初级具体思运阶段,中级具体思运阶段和具体概括思运阶段。 SOLO 理论经常被归于新皮亚杰理论,因为它继承了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部分重要理论。两者皆认为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重视教学环境下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反应而不仅仅是关注认知结果。 但是,根据皮亚杰的这种阶段论很难确定学生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因为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总体认知结构是难以利用

36、科学方法进行检测的,是一种只存在于理论当中的概念,或可称为假设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即 HCS。 比格斯认为,现实情况是,当一个人在回答某一个具体问题时,我们能够利用某种方法来检测这个人对这个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层次,而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SOLO。此外,SOLO理论修正了皮亚杰理论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足还表现在,SOLO理论认为: 个体认知发展并不表现在于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结构的变化,而是通过个体对具体问题的反应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在学

37、习过程当中,获取的新知识结构并非完全取代旧的知识结构,而是两者平行发展。 皮亚杰的形式思运阶段出现在SOLO分类的具体符号方式的关联水平上。 SOLO理论还提出了后形式方式(postformal)来描述成年以后的认知成长结构方式的变化。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体系分为三个领域(Anderson,L.W. & Krathwohl, D. R, 2001):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每一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又可细分为几个层次。例如,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了解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层次。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启发了广大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即如何有效地进

38、行分层次提问,从而为命题者提供一种根据学习者实际水平而选择题目难易分配比例的框架。这成为了现今大多数考试命题的依据。其整体理论的系统性较强。 SOLO理论虽然也是进行层次分类,但在以下方面较布鲁姆理论有所突破: SOLO分类理论具有更严格的理论形态,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扩展到具体学习任务中。 SOLO分类理论更着重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再从中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学习质量,以此来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SOLO分类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思维层次结构是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相比布鲁姆的以线性累积为逻辑的层次结构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SOLO理论更注重建立在“量”上的针对“质”的评价。而布鲁姆强调的

39、只是单纯“量”的积累。 SOLO理论认为知识的内容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技能是紧密联系的。既要知道“学什么”,也要知道“怎样学”,使评价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布鲁姆分类理论由于事先确定好了具体评价框架而导致在具体评价具有开放性思维的过程时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对高层次如“理解”之上的学习水平的评价难以操作。而SOLO理论基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其他理论基础。此外,SOLO理论还批判性地分析和借鉴了其他现代前沿理论的相关研究结果。如:斯克诺德(Schroder)的CL(Level of Conceptual Structure)理论和马顿(Marton)的学习水平分类研究。 斯克诺德的CL理论认为,学生的阅

40、读水平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知识所达到的“量”和周围教育环境这两者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 SOLO理论所认可的。 但比格斯认为,用 CL 理论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质量的工具缺乏获取客观评价证据的功能,因而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实行。(李佳、吴维宁,2009:17) 马顿于20世纪70年代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只满足于掌握基本概念知识的基于外部的动机的“表层次学习”。另一种是对知识探索有浓厚兴趣的基于内部的动机的“深层次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比格斯将此研究结果融入 SOLO 理论中,让评价能从不同程度上

41、反映出学生采用不同学习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学习结果。因而,马顿的研究对SOLO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综上可知,SOLO 理论作为一种较新型的理论是吸收了结构主义学等理论的合理结果并在它们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的。这些理论为SOLO理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SOLO 分类评价理论是将某种具有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或是特定的某个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再根据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或任务的学习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思维结构水平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 (一)前结构(Pre-structural) 这种思维水平结构层次的特点是,不能理解问题含义,将问题的线索和解答混淆,或是被情景中无关方面及以

42、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所困扰或误导,导致无法准确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回答时经常性出现逻辑混乱和同义反复的现象,答非所问,基本无法解决问题。 (二)单点结构(Uni-structural) 这类结构水平的学生能基本理解问题要求,但是他们只会使用单个与问题相关的素材来解决问题,过于快速且片面地下结论,从而产生问题与结论的严重不一致。这反映了学生想要迅速得出结论的强烈愿望,而缺乏缜密的考虑。 (三)多点结构(Multi-structural) 这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但还不够全面。他们能懂得使用多个相关素材,却基本只注意这些孤立的素材而没有考虑素材之间的关联性,缺乏整合能力,容易将问题解

43、答得支离破碎,也会导致出现使用相同素材得出不同结论的结果。 (四)关联结构(Relational) 处于这一结构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的要求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他们能在设定的情景或已经历的经验范围内使用大量相关素材,并根据素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整合,但是仅局限于用学过的知识内容来概括。他们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基本能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具体问题。 (五)拓展抽象结构(Extended Abstract) 这是最高水平的层次结构,它代表了学生高水平的学习能力,更强的钻研精神和创造意识。这类学生不仅对问题有了整体的把握,还能利用外部素材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对问题本身进行有逻辑性的演绎和拓展,导出新的更具

44、有开放性和抽象性的假设或结论,从而能举一反三,将其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当中。 SOLO 分类评价理论的这五种反应水平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学生的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它通过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问题的具体反应来解释人的认知发展由低到高的一个变化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它能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用来描述学生现阶段达到的反应结构水平层次和教学目标,指导课程目标的设计和学习质量的评价。这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诊断而不断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外基于 SOLO分类理论进

45、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该理论目前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较具有影响力的是 1982 年比格斯和科利斯合著的评价学习的质量SOLO 分类法(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The SOLO Taxonomy)一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SOLO分类理论,成为了此后SOLO理论研究的奠基石。两人于1986年发表了“Using the SOLO Taxonomy”较为详细地介绍了SOLO分类理论的实践运用,并于 1989 年发表了“Towards a Model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ssessm

46、ent: Using the SOLO Taxonomy” 一文中再次探讨了如何运用SOLO分类理论形成学业课程发展和评价的模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代表作。例如Courtney(1986)阐述了 SOLO 分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第一次将 SOLO 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Boulton-Lewis (1994)论证了运用 SOLO 分类法能准确反映学生特别是具有高思维水平的学生的水平标准。Paul. C. Burnett(1999)用实验研究证明利用SOLO分类法能准确判定学生所处的思维层次,并可通过改变学习策略等手段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John Hattie(2

47、004)通过教育实践,认为在认知过程中运用SOLO分类法作为一种教学评价工具使深层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显得更为重要。Peter Thomas(2008)运用SOLO理论的五个层次来系统地评价中学生运用电脑超媒体为工具进行阅读的阅读质量,认为 SOLO 分类法为阅读提供了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为教师之后进行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2.2.2 国内研究现状SOLO理论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引进我国。文献检索表明,从1998引入我国至今,发表的相关文献约 115 篇。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引进介绍类。主要研究 SOLO分类法的概念及评价,SOLO 分类法用于考试中开放性试题和评分标准等。另一种为实证研

48、究类。主要是结合 SOLO 分类评价理论对学生在当前基础教育的具体主要学科领域的学业评价和考试进行实证研究和探讨。 (1)引进介绍类 较早的是 1998 年吴维宁发表的教育评价新概念SOLO 分类法评介;之后在2009年,他和李佳在SOLO分类理论及其教学评价观中,运用以下图示来表征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内容,让国内学者对SOLO分类理论的模型有了更进一步的印象。 金燕娜(2000)和后来的高凌飚(2004),李祥兆(2005)较为详细地介绍了SOLO这种质性评价方法;蔡永红(2006)对SOLO分类评价法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系统展现SOLO模型的一些重要特点;黄黎明和颜穗芬(2007)提出 SOLO 分类评价法对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借鉴意义;张琴美(2008)分析了SOLO模型特征,结合皮亚杰理论,提出使用SOLO模型作为评价工具并以此来设置课程目标和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冯翠典(2009)针对 SOLO分类法引进国内后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建议持续深化开放型评价研究。 也有一些研究通过列举具体学科中的教学案例来介绍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实践应用。如刘京莉(2005)以数学学科为例介绍了有关测试工具的开发:李英杰(2006)利用评价理论对语文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分层以区分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王轩蕊 (2009)提出SOLO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