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37863 上传时间:2019-02-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蓬溪县天福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双挂钩项目先林片区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目 录第1章 项目概况11.1规划背景11.2规划范围11.3规划内容1第2章 现状概况12.1区位关系1第3章 安置点现状分析及问题13.1现状用地分析13.2场地分析23.3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情况分析23.4现状人居环境分析23.5居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分析23.6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2第4章 规划总则34.1规划依据34.2指导思想34.3规划原则34.4规划目标3第5章安置点定位与规模35.1安置点发展性质35.2安置点发展定位35.3发展规模3第6章 用地布局规划46.1 居住用地46.2 公共设施用

2、地4第7章 建筑平面布局规划47.1规划理念47.2 总体布局规划4第8章 建设引导58.1建设引导原则58.2建筑整体风格引导58.3建筑控制要素58.4小品设置引导58.5植物配置引导6第9章 道路系统规划69.1规划原则69.2道路分级及断面69.3道路及场地竖向规划6第10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710.1给水工程规划710.2排水工程规划710.3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710.4燃气工程规划810.5环卫设施规划810.6管线最小埋设深度8第11章 综合防灾规划811.1防震规划811.2防地质灾害规划811.3防洪规划811.4消防规划9第12章 实施措施9附表1 新村安置点用地汇总表9附

3、表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0附表3 公共设施规划一览表101第 1 章 项目概况1.1 规划背景 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2012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的批复(川国土资函20121443号)、中共蓬溪县委办公室、蓬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蓬溪县2012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合理、有序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利用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

4、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满足部分城镇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天福镇方河村作为蓬溪县四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其中的一个村,为响应这一政策精神,拟在该村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安置点的建设对地方和区域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是立足于现实条件,集约使用土地解决安置居民的安居生活,有效保证安置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与生活品质的前提。天福镇先林片区方河村安置点为了贯彻以上政策方针,选取了其中具有现有住户较少,靠近村道、临近高速公路、周围产业

5、发展较好、对外联系方便等充分安置条件的区域。1.2 规划范围天福镇先林片区方河村安置点用地,规划范围内用地面积为0.66公顷,总人口76人,总居住户数22户。1.3 规划内容本项目规划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建筑规划布局、道路竖向规划、住宅户型选择、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植物设计引导等。第2章 现状概况2.1 区位关系2.1.1天福镇区位天福镇位于蓬溪县县域西北边缘,涪江东岸,距县城赤城镇26公里,西北与射洪县接壤,东与常乐镇和回水乡毗邻,南与群力乡和红江镇交界。全镇幅员面积43.6平方公里,共辖20个行政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辅以工业、商业,集“农、工、贸”为一体的综合型乡镇。2.1.2方河村区位方

6、河村属于先林片区,位于天福镇镇域东南角,东临三关村,西接赵家沟村,北靠郑家沟村,南与群力乡相连,西北距天福镇镇区约8公里。同时,绵遂高速自西北向东南从村域东北部经过,另有一条村道从村域中部穿过,连接周边村庄,对外交通十分便捷。现支柱产业为粮食种植业。2.1.3安置点区位 规划安置点位于方河村村域南部,村道沿线,规划总面积约0.66公顷。有村道由南向北自规划区中部穿过,与村委会和周边村庄联系十分便利。2.1.4 自然条件基地地处川中浅丘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第3章 安置点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3.1 现状用地分析本次规划用地

7、结合现状,依据少占耕地的政策,选择地理位置较好的缓坡区作为安置点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约0.66公顷,现状建设用地约0.05 公顷。现状用地主要以水田和旱地为主,有少量草地、林地。基地地形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分布。目前有村道自南向北从规划区中部通过,道路路面已进行硬化,向南可达三关村,往北可至赵家沟村,对外交通联系较为便捷。此外,规划区外北部,村道东侧有一处变压器,电力接自10KV天福线。规划范围内现有一处现状建筑,位于规划区中部,南北向村道西侧,为一层的砖结构住房,建筑质量一般。3.2 场地分析3.2.1场地形态项目地块用地受周边山体走势和用地归属限制,场地呈现不规则的“矩型”形态。3.

8、2.2地形分析1)高程从现状高程分析来看,用地现状最高点位于规划区东南部,标高为351.31米,最低点位于规划区西北部,标高为339.18米,最大高差约12.13米。场地地势总体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分布。同时,现状南北向道路东侧沿线有2-3米高的堡坎,整体地势较为复杂,用地较为局限。 2)坡度规划区内地势东高西低,整体呈阶梯状形式。除了现状道路两侧由于有堡坎,坡度较大,最大超过了37%,其余80%以上用地坡度在9.0%以下。3)坡向根据用地现状坡向分析,规划区坡度朝向主要以西向和西南向为主,用地朝向一般。总体来说,区域内部分地形坡度相对较大,但进行少量土地整理能满足开发建设条件,适合开发

9、建设。3.3 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情况分析规划区通过南北向村道与周边村社联系,村道为水泥路面,路面宽约2.5-3.0米,质量较好,路况优良,通达性较强。现状水源为地下水,采用凿井的方式供水,水体质量较好;排水方式为散排, 雨水直接排入周边地势低洼的小溪沟,生活污水除部分进入村民自建的沼气池进行发酵外,其他农户均未作处理,自行排放,无排水处理系统;电力电讯已通,均采用架空方式敷设,电力来源于规划区外西部10KV天福线接至用地北部的变压器;现状能源主要为电力及沼气,未统一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无统一的垃圾收集点,采用传统焚烧的方式进行简单处理。规划区内现无公共服务设施,无集中活动场地。但地

10、块紧邻村道,为周边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4 现状人居环境情况分析由于规划区现状用地东侧临山,西面河流,用地内仅有一处建设用地,且居住人口较少,空气及水体等污染程度较低,生活环境相对较好。规划区范围内以及四周的房屋建设缺乏统一性。村民的住房为自发建设,房屋布局不合理,未考虑通风、采光、疏散等要求,比较凌乱,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和特色。3.5居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分析该安置点规划以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村民安居问题为主。规划安置点的整体品质、新建建筑质量、基础设施的配套等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内容,也是居民关注的迫切希望解决的问

11、题。以方便居民生活生产为宗旨,配套相关服务及基础设施,使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安居乐业的幸福。3.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形整体呈阶梯状形式,较为复杂,若作为安置点规划,需要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场地填挖方。2)规划区内部及周围的现状建筑缺乏统一性,比较凌乱。3)公共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规划区内缺少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提高人居生活质量,需完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布置。4)环卫设施缺乏,污水及垃圾处理采用传统方式,处理率较低,随着住户的增多,需更谨慎的安排环卫设施。第 4 章 规划总则4.1 规划依据4.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4.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12、1月1日)4.1.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4.1.4四川省新村(安置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4.1.5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4.1.6蓬溪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办法4.1.7蓬溪县2012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作实施方案4.1.8遂宁市蓬溪县天福镇总体规划(2009-2025)4.1.9其他相关法律、规范及文件4.2 指导思想4.2.1规划立足以迁入居民为核心,旨在完善安置点各种基础设施,以保证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从多角度科学规划。4.2.2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科学分析、整合资源、依靠群众、搞好治理、规范建设是本次规划的宗旨。4.2.3构建“环境整洁

13、、设施完善、风气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型居住小区。4.3 规划原则4.3.1保护耕地和节约资源的原则:与遂宁市蓬溪县天福镇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控制安置点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保障耕地不被占用。4.3.2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布局安置点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安置点布局水平和规划水平,突出蓬溪安置点民居特色。4.3.3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新村建设契机,实现安置点优美的人居环境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完善的配套设施提供可持续开发的条件。4.3.4可操作性原则:尊重农村实际情况,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和地方建筑材料,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

14、,实施动态的分片建设,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4.3.5以发展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规划安置点空间布局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4.4 规划目标以实际条件为基础,以合理安置居民为目标,实现居民安居乐业。通过科学、客观、全方位分析评估安置点用地的综合条件,打造制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让该安置点为内部居民创造舒适、优雅的居住、生活条件。第5章 安置点定位与规模5.1安置点发展性质规划安置点性质体现为以宜居生活为主导,以方便生产为目标形成新型安置聚居点。5.2安置点发展定位通过对方河村现状经济、社会条件的评价与分析,结合天福镇总体规划,利用自然

15、地形条件以及丰富的生物要素发展白芷等中药种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安置聚居点,促进方河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3发展规模安置点规划范围内共22 户,全为新建居住建筑,拆除现状用地内仅有的1 户建筑。第 6章 用地布局规划6.1居住用地本规划区以居住建筑用地为主。住宅建筑控制在1-2层,容积率在0.54以内。居住配套设施包括村办公室、医疗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公共活动场地、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用地应按本规划的要求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居住用地面积合计为0.20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52.64,人均建设用地约26.32平方米。6.2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为规划区中部,村道西侧的公

16、共服务中心,面积为0.03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7.89,人均建设用地约3.95平方米。6.3广场用地广场用地主要是公共活动场地,是为整个新村居民提供健身、娱乐活动的。规划将公共活动场地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而设,以便村民到达。广场用地面积为0.02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5.26,人均建设用地约2.63平方米。第 7章 建筑平面布局规划7.1 规划理念7.1.1分台式建筑布局安置点现状地形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分布。且地块内建筑仅有一户,规划本着尊重现状、与区域协调的原则,在减少土方量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在最少挖填方量的情况下将整个规划区用地由西向东分为两个台地进行布局,每个台地高差约1

17、.02.0米。 7.1.2梳理安置点肌理,打造开敞的平行式布局空间根据安置点现状地形条件,规划区内部建筑均朝向村道和规划的南北向车行道,即靠山面水,使其整体形成开敞且丰富的平行式空间。 7.1.3合理配套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为舒适生活、方便生产,根据场地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7.1.4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通过合理的空间尺度,变化的空间序列,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优美的景观,完善的设施配置等,为居住在此地的居民提供宜人的环境。7.2总体布局规划7.2.1规划布局本次规划在分析现状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最大限度结合并利用了地块原有台地地形,

18、同时注重地块的原生态及新秩序间的相互协调。将规划区东侧山林地的森林资源引入规划区内部,以景观廊道构成山林绿地的渗透感,并与西侧水域相连,形成依山就势,背山面水,收放自然的舒适空间。结合用地的自身条件,规划区建筑采用平行式空间布局模式,沿道路分成两排,由西向东逐渐抬高,以此增加规划区的序列感、开敞性与错落感。同时,保证每栋建筑有合理的布置空间,更使整个安置点空间呈现自由丰富的层次感。规划区域内因地形而形成、房屋间距等因素形成的大面积空闲地,作为安置点内部居民菜地,提高安置点环境质量。建筑平面布局尊重地形现状,尽量减少挖填方工程,减少拆迁量,利用现有地形条件进行建筑平面规划布局。7.2.2建筑选型

19、与布局1)规划区内建筑主要选用3种户型,层数为 1-2 层(其中首层大部分为工具房)。其 中户型A单户建筑面积约为 125.80 平方米,户型B单户建筑面积约为147.42平方米, 户型C单户建筑面积约为 183.55 平方米。共建户数22户,其中户型A:13户;户型B:4户;户型C:5户。2)规划建筑的朝向应结合东靠山体,西面河流的现状地形,统一面向村道,营造整体和谐的同时也创造良好的视线通廊与空间通透感,根据用地条件与地形,灵活处理建筑朝向与布局形式,形成不同的居住小环境。3)设计不同的建筑排列形式,自然形成变化的建筑空间。第 8 章 建设引导8.1 建设引导原则8.1.1尊重当地历史文化

20、,符合传统生活习惯;8.1.2延续现状文脉肌理,求同存异塑造特色;8.1.3主次空间节点结合,构建层次分明场所;8.1.4引用场地现有要素,整理公共活动空间;8.1.5植物配置就地取材,生态环保容易成活。8.2建筑整体风格引导8.2.1建筑风格根据蓬溪县整体建筑风貌控制要求,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建筑风格统一为现代川东民居建筑风格。8.2.2建筑色彩建筑色彩以青、白、灰为主。外墙以白色为基础色调,局部添加一些原木色材质构件、灰色涂料构件进行点缀。一层外立面采用小灰砖贴面,其中从下往上45公分处用灰色石材贴面;二层外立面采用白色外墙涂料加深灰色外墙涂料,屋顶采用小青瓦。门以褐色或者红棕色为着色基调

21、。使建筑风格清新、统一、典雅、现代。8.2.3建筑层数规划区建筑共三种户型,均为两层。修建时集合车行道路实现停车入库(工具房可做停车库)。8.3建筑控制要素8.3.1建筑结构建筑结构采用砖混结构。8.3.2屋顶与檐口屋顶形式以“悬山”坡屋顶为主,“小青瓦”屋面。檐口采用披檐形式。8.3.3门采用褐色或红棕色的木门,部分可为现代化金属材料。8.3.4窗窗户采用黑色铝合金窗户,现代化玻璃窗结合的形式,在满足居民使用要求的同时能使建筑具有精美的装饰效果,同是还能达到与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8.3.5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用以经济性、美观性和统一性为原则。采用本土材料,如小青砖、灰砖、片石、木材等,既满足

22、建筑造价要求,体现其可实施性,又能突出地域本土特征。尽量控制使用瓷砖贴面,多用本地材料。8.4小品设置引导8.4.1小品的设计应体现天福镇的传统风貌特色,符合当地生产生活的习惯。8.4.2小品主要以文化石、有质感的铺装、休闲坐椅、花池等进行展示。8.4.3在南部主要出入口处设置一块天然石头,上刻字,既作为景观,也作为该安置点的标志性小品。8.4.4铺装以不同的纹理、形式以及材质等进行合理搭配,划分空间,联系空间,形成有机统一体。8.4.5在公共活动场地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座椅,为人们停留休息提供场所,风格要与大环境协调,建议使用体现原生态的材质,采用传统的手法进行设计。8.4.6公共活动场地以简

23、单的铺装、休闲设施等进行搭配,以功能性与适用性为主,体现乡村风格与地方特色,不宜城市化。8.5植物配置引导8.5.1配置原则1)尊重现状,对规划区内原有的有价值的植物应予以保护和充分利用。2)最大程度地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资源,合理整合。3)充分利用地区植物多样性特色,建立丰富的植物群落关系。4)植物配置中运用乔木、灌木、花草有机结合搭配,构成多层次立体景观结构。5)造景考虑季相变化及色彩的搭配,创造完美的视觉效果。8.5.2植物配置引导行道树绿化设计:以乡土乔木为主,并且与灌木、草木结合配置。形成连续 的绿带。乔木:喜树、小叶榕灌木:小叶女贞、红花继木草:麦冬、狗尾巴草、结缕草经济果林:利用当地

24、果树,美化宅前屋后,建议树种:桃树、柚子树、梨树、橘树庭院植物设计:宜选用乡土树种,以乔、灌、草、花卉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层次韵律的庭院景观。乔木:黄葛树、广玉兰、桂花灌木:藤本月季、紫薇、栀子、光叶海桐藤本:爬山虎、紫藤、月季、葡萄树花卉:鸢尾、美人蕉、杜鹃草:狗尾巴草、三叶草、狗牙根第 9章 道路系统规划9.1 规划原则9.1.1因势就地、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满足区域交通需求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保持原有地形、生态和景观现状,充分发挥道路的生态廊道功能,寻求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9.1.2功能优先、美观兼顾的原则道路不仅具有交通功能,同时还兼具景观功能。建设与安置点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的

25、道路网系统,合理组织对外交通及内部交通。9.1.3等级有序、有机通畅的原则规划不同功能和等级的道路,满足不同需要,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9.2 道路分级及断面9.2.1对外交通以穿过规划区中部的村道作为主要对外交通道路,村道两侧建筑退让红线不得小于3米。现状路面已硬化,宽 2.5-3.0 米,规划将其拓宽至5.0米。9.2.2内部交通结合现状地形条件,规划一条由南向北与村道相对平行的车行道从规划区西部经过,在最南端与村道连接,加强对外联系。同时在规划区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南侧再设置一条车行道与村道连接,方便居民出入公共活动中心。路幅均为4.0米。作为规划区内生活性主干道,结合村道有机布置,最大

26、限度满足居民入户的便捷性。9.3道路及场地竖向规划 9.3.1根据道路现有高程,合理确定道路设计高程。9.3.2确定道路排水方向,分别为向北、向西排放,以向西排放为主,道路坡度控制在12.0%以下。9.3.3优化道路转弯半径,半径为R6.0R12米。9.3.4确定场地排水方向,以向西方向排放为主。第 10 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10.1 给水工程规划10.1.1给水水源该安置点给水来源于高位水塔。10.1.2给水方式给水采用水泵升压给水的方式。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到每户,达到户户通自来水。10.1.3给水工程规划1)给水管网以树枝状给水管网的方式进行规划布局,满足基本供水条件,同时考虑经济适用性。

27、2)给水管管径分为三级:规划区内给水主管为 DN150;给水次干管 DN25;入户管为 DN20。9.1.4饮用水质应符合“生活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做好水源卫生防护、水质监测工作,对水源周围 30 米内进行环境整治,防止水源污染。10.2 排水工程规划10.2.1排水方式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10.2.2排水原则1)统一收集,统一排放的原则2)最大限度采用重力自流的原则3)雨水采用集中与散排相结合、就近排放的原则4)污水坚持统一排放的原则10.2.3排水工程规划1)雨水充分利用地形,最大限度采用重力自流,沿道路、堡坎外侧以及房前屋后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雨水排水沟,明沟和

28、暗沟综合设置,保证居民生产生活安全;以人工方式美化,满足功能的同时作为景观水体,为安置点内部增添活力,提升安置点整体形象。2)雨水按就近排放的原则,设置多处出水口,通过排水沟渠向规划区西部的小溪沟内排放。3)结合安置点的实际地形和住宅布置方式,污水排放流程为“住户化粪池人工生态湿地”,由此对生活污水进行生态的再处理模式,在生态节能的前提下有效保证污水的排放标准。4)规划区内污水管管径分为两级:污水主管:DN200-DN300污水出户管:DN15010.3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10.3.1电力工程规划1)现状安置点现状电力已通,均采用架空方式敷设的方式,电力来源于规划区外西部10KV天福线接至用地北

29、部的变压器。但电力线路布局较混乱,使用质量不高。2)电力来源规划安置点内部供电由规划区北部即村道东侧的现状变压器提供,电力来源为红江镇变电站。3)供电原则供电线路尽量沿道路布置,并减少交叉、跨越;10KV架空电力线与建筑物、构建物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小于5米;一般电力线路与建筑物、构建物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小于2米。4)电力线路布局规划结合现状实际情况,采用管线埋地的敷设方式。根据电力线路的走向,规划合理布置线路检查口,方便以后检修。对电力线路及走向进行合理的分配与组织。并尽量绕开与建筑等的交叉。10.3.2电信工程规划电信光缆线路采用沿道路布置的原则。电信线路的配置应便于敷设和检修,并宜设在电力线另

30、一侧,防止强弱电的 相互干扰。10.4 燃气工程规划安置点现状能源主要为电力及沼气,未统一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规划将天然气作为居民主要使用能源,且由郑家沟天然气管线接入。天然气管道沿道路敷设到每处建筑,达到户户通天然气。10.5 环卫设施规划10.5.1垃圾收集点在安置点设置垃圾收集点一处,位于规划区最南端,服务半径不大于300米。生活垃圾宜做到日产日清,垃圾经垃圾收集点收集后统一运往天福镇垃圾转运站,再由转运站运往蓬溪县垃圾处理场进行卫生处理。避免原始垃圾焚烧等处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整体环卫意识。10.5.2垃圾箱设置规划在公共活动场地、道路两侧设置垃圾箱,服务半径不

31、大于100米,方便居民丢放和转运垃圾,创造干净、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10.6管线最小埋设深度管线类型管线最小埋设深度(m)车行道人行道电力管线直埋0.60.7管沟0.40.5通信管线直埋0.70.8管块0.40.7燃气管道0.60.8给水管道0.60.7污水管道0.60.7第 11 章 综合防灾规划11.1防震规划安置点的建设活动均按基本烈度设防,规划利用开敞空间及公共活动场地等,作用临时避难场所。11.2防地质灾害规划因缺少相应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安置点进行项目施工建设时,必须先做好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远离地质灾害隐患区,并在取得报告后方可施工实施。对于边坡、堡坎应做好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对危

32、岩滑坡及其影响地区实行严格管理,避免高切坡、深开挖和不合理的堆填,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禁止破坏植被,防止水土流失。11.3防洪规划地块内建筑依地势而建,为避免因暴雨等造成危害,对居民安全产生威胁,规划建议在相应地形受到改变区域修建护坡、堡坎,并种植树木,形成一道绿色防护墙,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在安置点内部平整的每个台地与台地之间建堡坎,避免因局部挖切山体带来的滑坡隐患。11.4消防规划1)利用规划区村道、主要车行道作为主要消防疏散通道,同时结合给水管网在安置点南部和北部布置两个消防栓。2)规划区内消防水源主要为高位水塔,附近小溪沟于紧急情况下可充当消防备用水源。3)为了保证消防用水来

33、源和用水量,建议在前庭或后院修建小水池,紧急时作为消防用水。4)保证建筑和各项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村民居住建筑的布置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的消防间距和通道的要求。第12章 实施措施12.1实施安置点规划工程必须坚持政府管理、村民自治的原则,乡、村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项目的实施由村民小组实行“一事一议”。12.2各项建设必须服从规划管理,未作出规划的村,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12.3凡迁建到规划区建新房的农房,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凡不愿拆除老宅基地旧房的不得在安置点建房。12.4规划范围内的公共建筑,两层以上的自建房,

34、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12.5建筑设计应坚持适用、经济、安全、卫生、美观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区有关节约土地、资源及抗御自然灾害等规定,保持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12.6健全安置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制定环境卫生管理标准、落实责任区的划分,坚持检查制度、奖罚制度以及家禽圈养、公共场所的管理等。制度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必须坚决执行。12.7公共绿地树木花草的种植、修整、养护和更换,对区内中的古树名木实行统一管理,分别养护。12.8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建立公推民选的规划安置点工程建设驻村指导员制度。通过村镇助理员、驻村指导员这一形式,将日常管理

35、和技术服务延伸到村,切实保障新村安置点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附表1新村安置点用地汇总表序号用地名称用地代码面积 (公顷)占建设用地(%)人均建设用地 (平方米/人)1居住用地R0.2052.6426.322公共设施用地C0.03 7.893.953道路广场用地S0.15 39.47 19.74其中道路用地S10.1334.2117.11广场用地S20.02 5.262.63总建设用地-0.38100.0050.004水域和其他用地E0.28-规划用地-0.66-注:规划区规划人口为76人。附表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数值所占比例(%)1规划用地总面积(公顷)0.662总建筑面积(平方米)35

36、74.53100.00其中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3155.7588.28新建公共建筑面积(平方米)418.7811.723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1894.84100其中居住建筑占地面积1676.5988.48公共建筑占地面积218.2511.524总居住户数(户)22100.00其中A户型:建筑面积125.80(户)1359.09B户型:建筑面积147.42(户)418.18C户型:建筑面积183.55(户)522.735总居住人数(人)766建筑密度(%)28.717容积率0.548绿地率(%)42.09建筑层数(层)1-210人均建筑用地(平方米/人)50.0011道路硬化面积(平方米

37、)1358.3812硬化铺装面积(平方米)236.06附表3公共设施规划一览表序号类别项目用地代码数量(处所)用地规模备注现状规划现状规划1行政办公村办公室A11设置于公共服务中心内布置于规划区中部2医疗卫生医疗室A51设置于公共服务中心内3文化体育文化活动室A21包括有线广播站、文化宣传栏等,附设于公共服务中心内公共活动场地S21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占地面积2404商业便民超市B11位于公共服务中心内建筑一层5道路广场生态停车场S41结合公共活动场地设置6电力变压器U11位于规划区北部,村道东侧7环卫垃圾收集点U21位于规划区最南端独建公共厕所U21附设于公共服务中心内建筑内每层设一个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