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59058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大学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大学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第二章 项目法人责任制第三章 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预测第四章 选址方案和建设条件 第一节 选址方案第二节 交通条件第三节 基础设施条件第四节 地形、地貌、水文及气象条件第五节 政策与其它依托优势 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第一节 建设规模第二节 建设内容第六章建设方案 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规划布局第三节 功能分区第四节 交通规划第五节 景观设计第六节 单体设计第七节 电气设计第八节 给排水设计第九节 空调、采暖与动力设计 第七章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第一节 主要政策依据 第二节 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指导思想第三节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第八章投资估

2、算与资金筹措第一节 投资估算的依据 第二节 投资估算第三节 资金筹措第九章 工程招投标第一节 编制依据 第二节 招标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招标初步方案第十章 项目组织机构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第十二章 初步结论及建议第一节 初步结论 第二节 建议附相关资料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概述项目名称: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建设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设地点:三环南路南侧、新茶公路西侧地块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传 真:建设规模:工程主要经济指标表序 号名 称主 要 指标1在校生人数25000人2总占地面积191公顷(2858亩)3总建筑面积670000平方米3.1一期工程200000平方米3.2二期工程25

3、0000平方米3.3三期工程220000平方米4主要建筑层数5-6层5建设期8年6项目总投资11.52亿元1.1 项目简介中国矿业大学由徐州翟山本部与北京校区组成。北京校区多年来已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生院;徐州翟山校本部占地1536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无发展空间,不能满足教育产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拓展办学空间,满足社会需求,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决定在徐州市云龙湖南湖景区建设新校区。南湖校区距翟山校本部4.5公里,距市中心彭城广场6.5公里,地域环境十分优越,四周青山环抱,绿水荡漾,是理想的建校地址。新校区规划用地191公顷,建筑面积670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约11

4、.52亿元,建设工期8年。本报告主要论述工程建设方案。工程拟采用统一规划,分三期实施建设。其中一期工程2年,从2003年5月至2005年4月,建筑面积200000平方米;二期工程3年,从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建筑面积250000平方米;三期工程3年,从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建筑面积220000平方米。资金来源:近期工程总投资约11.52亿元。中国矿业大学拟通过争取国家拨款、地方各级政府支持、吸收社会资金以及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其中国家拨款2亿元;江苏省政府拨款2亿元;徐州市政府投入1亿元;吸收社会资金2.52亿元;学校自筹4亿元。1.2 承办单位基本情况中国矿业大学

5、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原隶属于煤炭工业部,2000年划归教育部。学校创办于1909年,具有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88年5月11日,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6年1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吴邦国副总理亲临学校视察。1999年5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建校九十周年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1999年6月16日,李鹏委员长为学校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1999年10月8日和2002年5月18日,李岚清副总理及教育部陈至立

6、部长分别视察了学校。中国矿业大学翟山校本部是1978年经国家批准立项,由西北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1978年动工兴建,1984年一期工程竣工。1985年获得国家高校总体规划银质奖。徐州校本部现设有15个学院、1个系,在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50个本科专业。学校有4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一级学科,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数十个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多人;拥有工程

7、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39人,教授213人,副教授441人。在中国矿业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共10人。学校有1名“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校有4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9796人,其中研究生1665人,本科生16561人,专科生1510人还有留学生60人。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1.3 项目背景、建设必要性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业日趋激烈。如何顺应形势,趋利避害,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自己

8、,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上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已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矿业大学已有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于1978年从四川迁至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现占地1536.15亩,校园内有二龙山和文昌山,山地约651亩,实际建设用地为885.15亩。1978年建校时,规划的学生规模为4600人,目前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已达到19796人,其中研究生1665人,本科生16561人,专科生1510人及留学生60人。此外,学校有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3444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十一”项校舍面积指标,学校应有校舍面积为61.4万平方米,而目前学校实际校舍面积为36.6万平方米,教学、实验

9、等设施已经严重不足,道路交通非常拥挤。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十五”发展规划,到2005年,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本专科生规模为25000人,研究生为4000人。校园现有的校舍规模无法满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矿业大学现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点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这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所需的空间也已受到极大的限制,迫切要求拓展办学空间。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新建南湖校区,意义深远而重大。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

10、展的需要。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大省,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拥有19个城市、17万平方公里的淮海经济区内,中国矿业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近年来,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高级经济建设人才,本科生招生江苏生源数量一般占到45%左右,专科生招生江苏生源占60%以上;学校还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培养了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同时举办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政策咨询等方面,学校在本地区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二是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艰苦行业的迫切需要。中国矿业大学的采矿、地质等专业属于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须的

11、艰苦专业。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视察中国矿业大学时指出,对关系国计民生及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艰苦特殊专业,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力促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所以中国矿业大学能列入全国首批“211”工程,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科技兴国”的战略需要,是增强国力、“与时俱进”的需要。三是提升徐州形象的需要。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的能源基地,悠久的历史给古城徐州留下了璀璨的文化,也积淀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徐州对江苏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象一场淮海战役一样,具有磐石奠基之功德。在徐州建设一流的高等院校,将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是宣传徐州、展示徐州风采的需要

12、,也是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需要,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4 项目研究的依据a.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苏计社会发(2003)151号关于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b.徐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第14号市政府关于矿大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次会议纪要;c.中共徐州市委办公室文件徐委办(2002)49号“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问题会商纪要的通知;d.徐州市规划局徐规选20030016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e.中国矿业大学提供的有关资料。1.5 项目研究的范围a.论证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原则;

13、b.论证建设项目的社会需求现状和发展预测;c.论述城市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条件;d.项目设计方案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的比选结论;e.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f.投资估算、投资合理性及资金来源;g.项目建设最佳工期安排。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2.1 规划设计理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的变化,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规划本着立意新、起点高、超前式、留有发展余地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现实的、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校园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色。设计力求使用功能合理准确、各项公用工程到位和服务设施齐全,以适应教育、科研、文体、生活等不断提高的需要。设计理念科

14、学、先进。2.2 新老校区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南湖校区的建设,势必对原有的学校功能进行整合、调整,南湖校区建成后,作为普通本科教育基地,同时成为江苏省、淮海经济区及江苏第三大都市圈各类人才培养基地;而翟山校区则以研究生和工科生培养为主,作为留学生教育和科研基地,同时发挥淮海经济区高新技术孵化和对国内、国际交流中心之功能。两大校区构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密切联系的校园体系,建校条件十分优越。2.3 突显地域文化特点校园建设结合徐州地域文化之特点,又区别于传统书院式和中小型校园“五官不分”的弊端,建设成复合式的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生活完全融合又开放的新世纪高等学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交通、

15、山湖、小溪等自然条件与大学校园自身功能有机结合,适当引进江南水乡特色“枕山、环水、面屏”、“小桥、流水、亭阁”的生态校园,既符合徐州城市发展规划,又充分利用了本市基础设施条件,既节约了建校投资,又美化了徐州城市,建设资源又明显优势。2.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体现

16、,是响应“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徐州市各项事业的发展,犹如一台“知识经济发动机”,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2.5 总投资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主要经济指标表序 号名 称主 要 指标一建设规模1在校生人数25000人2占地面积191公顷(2858亩)3建筑面积670000平方米3.1一期工程200000平方米3.2二期工程250000平方米3.3三期工程220000平方米二规划指标1主要建筑层数5-6层2建筑密度8.4%(远期)3容积率0.42(远期)4绿化率63.4%(远期)三公用工程需求量1水日用水量5000立方米2电变压器装机容量225

17、52KVA四建设期8年五项目总投资11.52亿元第二章 项目法人责任制中国矿业大学是本项目的承办单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其法人代表谢和平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矿山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和管理经验,符合项目法人代表的资格要求,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经营管理、债务偿还及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该校设有建筑工程学院,其组成人员素质、内部组织结构满足项目管理和技术上的要求,符合国务院国办发19991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和徐政发(1999)1

18、62号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中有关对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第三章 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预测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力的竞争,全球争夺高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高等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具有的客观基础前所未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济建设高潮之后必然有一个文化建设高潮出现,这是最难得的机遇。21世纪知识经济是最有希望的机遇。机遇是一笔战略资源,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机遇。抓住机遇就可以快速发展,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

19、要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确定高校发展的特色非常重要。科学定位决定了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是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科学定位要从这一复杂结构的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的坐标,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发挥特色。高校的发展重要的是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影响,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

20、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高等教育理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承担了国家、地方和企业大量的研究与开发任务。高等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1/4左右;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占1/3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1/3以上,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的70%以

21、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的进步势头。随着“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第一,发展方向大众化。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提前10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2002年更达到14.8%。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高校入学率将达到23%。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我国高等

22、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998-2001年我国高校招生增长情况1998199920002001高校本专科招生数(万人)208.5275.5376.8464.2高中阶段毕业生数(万人)521.0546.7602.1709.1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40.050.462.665.5第二,办学方式多元化。一是办学体制多元化,过去那种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在除国立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些国立大学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现象。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据统计,从1998年到2

23、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只有20%来自政府,80%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第三,办学模式市场化。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割正在被打破。第四,办学途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

24、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来我国的留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第五,办学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第四章 选址方案和建设条件第一节 选址方案徐州古称彭城,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全市幅员面积11258平方公里,人口902万,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人口163

25、万。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16亿元。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与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紧临,是亚欧大陆桥东端第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我国实行沿海、沿江、沿线开放开发战略中,处于东部沿海开放带和中西部的交汇处,也是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同时又是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及淮海经济区(18个地市、17.6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商贸都会。徐州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是全国13个公路枢纽之一,有国道5条,省道20条,正在建设的京沪、霍连高速公路通过徐州。京杭运河穿境而

26、过,沿岸建有四个内河大港。国家民航一级干线机场徐州观音机场已开通北京、广州、深圳、沈阳、大连、哈尔滨、成都、昆明等地的航线,架起了徐州通往外界的空中桥梁。徐州又是华东输油管道中心。近几年来徐州市先后投资兴建了彭城电厂、坑口电厂、热电工程、煤气工程、水厂、邮政枢纽、移动通讯、道路工程等,使徐州市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投资环境更为优越。徐州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食品、工程机械和建材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食品、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工业为支柱,煤炭、冶金、纺织、丝绸、轻工、皮革等行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拥有国家级大中型骨干企业138家。其中5家跨入全国工业500强行列。徐州号称“

27、百里煤海”,煤炭储量36亿吨。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址,经三年的精心选址,得到了教育部、省政府的关心和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领导明确提出,办好矿业大学有利于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省教育厅领导希望矿业大学立足江苏,并指出:矿大位于具有战略发展区域的徐州(江苏省正在建设的三大都市圈的特大城市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厅将积极支持教育部与江苏省合作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并将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以多种形式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新校园;徐州市委、市政府也表示,积极参与部、省合作建设中国矿业大学,最终决定以风景秀丽的云龙湖南岸开阔地作新校址的建设地址。拟建场址东临体育公园,

28、距徐州图书馆和文化城4公里,西至拉犁山脚下,南接教育发展用地,北临规划中的南湖渡假运动中心(即高尔夫球场)。场址现有2个村庄,其余为农田,建设区域内场地平坦、地势开阔,便于建设;场地属山前冲击地貌单元,表土厚5-15m,土层以Q3粘土为主,类建筑地基,地下水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地质条件良好,适宜于进行工程建设。详见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址区域规划位置图。第二节 交通条件列为徐州市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山南路延长段”,将于近期动工兴建。路线沿新茶公路走向,该路的修建,将现有的中山南路进一步南延,形成了市区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对三环南路以南地区的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还连接了徐州市区和铜山新区,对

29、构筑徐州市特大城市框架起到中轴线的作用。拟建场址东临新茶公路,北靠三环南路,距翟山校本部4.5公里,三环南路将新老校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流、物流畅通,交通十分便捷。第三节 基础设施条件徐州市发展总体战略是“东进南移”,南部城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而南部良好的基础条件也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徐州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7月11日召开了“市政府关于矿大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提出:新校区外部所有管线配套设施,包括: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热力、有线电视由各管线单位负责建设;矿大新校区内部基础设施由矿大自己建设。徐州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的有力支持,为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的建

30、设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可满足项目建设及使用要求。第四节 地形、地貌、水文及气象条件4.1 地形、地貌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其地形、地貌属侵蚀平原。建址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建址无不良地质现象。4.2 气象条件徐州位居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候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冰、霜、雹。雨雪:a.年均降水量:796.7mm 其时空分布极不均匀b.年最大降水量:1194mm(1963年)c.年最小降水量:507mm(1988年)d.最大日降水量:315.4mm(1997.7.17)e.年均径流深:187mm 折

31、合地表径流21亿m3f.年均蒸发量: 1798.9mmg.最大积雪深度:250mmh.基本雪压值:SO=0.30KN/M2气温:a.年均气温:14.2b.历年最高气温:40.6(1972.6.11)c.历年最低气温:-22.6(1969.2.6)d.最高月均气温:27e.最低月均气温:-0.8f.最大冻土深度:240mmg.无霜期:216天i.年均日照:2445hr风向风速:a.年均风速:3.2m/sb.年最大风速:24 m/sc.基本风压值:WO=0.35KN/M2d.春季主导风向:ENE、E、ESE(频率11%)e.冬季主导风向:EN(频率13%)f.全年主导风向:ENE(频率12%)水位

32、:a.黄海高程:33.2-33.7mb.历史最高洪水位:33.61 mc.历史最大洪峰流量:30000-33000m3/s(1730年)d.河流湖泊:徐州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历史上出现过1730年的沂、沭、泗特大洪水,最大洪峰达30000-33000m3/s。徐州军民世代治污抗灾,实现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故黄河斜穿东西;京杭运河纵横南北;云龙湖坐镇中心;东有沂河、沭河、骆马湖;西有复新河、大沙河、昭阳湖;南有徐洪河、徐沙河、安庆库,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0%,有骨干防洪排涝河道50余条,泄洪能力20年一遇标准。自2000年以来,徐州军民正在实施50年一遇的工程建设。4.3 地震

33、烈度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建址属于地震设防烈度七度远震区。第五节 政策与其它依托优势近年来,徐州市实施“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对高等教育工作高等重视,把高等教育事业列入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为徐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保障和经济支持,这是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新校园的有利条件。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建设新校区,是中国矿业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该校新校区的建设,教育部、省政府非常关心,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与中国矿业大学负责同志经认真协商,就新校区建设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多次与工程建设涉及的各有关部

34、门协调,为新校区的建设尽可能地提供便利。可以说,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建设新校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一节 建设规模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近期工程建设总规模:设计容纳在校生25000人,建筑面积670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91公顷(2858亩),工程总投资约11.52万元,。近期工程拟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00000平方米;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50000平方米;三期工程建筑面积220000平方米。第二节 建设内容2.1 校舍拟建设的南湖校区校舍近期工程规模见下表:校舍名称面积(平方米)教室100000实验室200000图书馆40000风雨操场15000科

35、学会堂22000学生宿舍200000学生食堂33000其它附属用房(包括校医院、培训中心等)60000总 计670000分期建设校舍规模如下:a.一期工程建筑规模20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验楼面积(平方米)60000920001800030000数量(幢)41114b.二期工程建筑规模250000平方米。二期工程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图书馆实验楼体育及其它附属用房面积(平方米)300006000015000400008000025000数量(幢)311215待定c.三期工程建筑规模220000平方米。三期工程教学楼会堂风雨操场实验楼宿舍楼生活福利用房及其它面积(平方米

36、)100002200015000900004800035000数量(座)211108待定2.2 体育设施拟建设的体育设施见下表:体育设施名称数量体育馆1座游泳池1座400米标准田径场3个篮球场30个排球场30个网球场10个羽毛球场45个其他附属用房30个2.3 基础设施建设拟建设的基础设施见下表:基础设施名称建设内容大门及围墙主大门1个,次门3个,围墙5600米道路校园主干道3500米,次干道2500米供电系统电力增容22552KVA以及相应的电力线路铺设,兴建高压开闭所2个以及23个变配电房给排水系统给水干管5800 米,下水干管 5000 米,10座加压水泵房供热系统校园宽带网环保系统污水

37、处理厂1个,300平方米垃圾转运站1个园林景观校园绿化与小品其具体内容,在初设及扩大初步设计中再作进一步论证与调整。 第六章 建设方案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位于徐州市南郊,北临三环南路,与小南湖隔路相邻,东临新茶路,与规划公园、泉山风景区相接,西至拉犁山脚下,南面为发展用地,这里有山有水,具有典型的水乡环境特色。总占地面积191公顷(2858亩),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新校区规模在校生:25000人。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单位已委托设计院提供,该方案有以下特点:a.规划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充分把握未来大学模式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采用新的聚合形式作为校

38、园总体规划的新理念。新校园较好地体现出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信息化的特点。b.对校园基地环境特性有着创造性地把握,与徐州形象相适应。c.方案与一流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特点相适应。基于大学校园趋向采用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趋势,建议原方案于校区西南角的体育运动区改在东北角,紧靠三环南路和新茶路,作为临近城市道路的对外开放的集中体育运动区,体现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见附图)。另外应把一些运动区分散(如小球场)复合入学生生活区,方便学生的日常锻炼。原方案中教师生活区及其住宅建筑似乎过于偏小,建议适当扩大为好(如图示)。教学区也似乎略有偏小,可适当扩大自由空间。实验区适当缩小或略向北移,使东大门入

39、口也适当北移。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日趋显著。建议总体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工厂实验、生产建筑用地,并服务于社会。教育建筑应有其固有的特点,现代大学的建筑设计中,不应追求市场时髦,单体设计应结合教育建筑的要求,努力创新,使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具有其鲜明的个性,不要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受。结合原有规划方案,分别叙述如下。第一节 指导思想新校区的规划应本着立意新、起点高、意识超前、发展留有余地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前瞻性的规划设计,体现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设计力求使用功能明确,各项公用和服务设施齐全,以适应人们在教学、科研、文化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的需要,使校园规划更具有科学和文化氛围

40、,以高起点建设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校园。1.1 现代化校园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已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规划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1.2 信息化校园以信息时代特征为指导,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细胞模式系统布局。改善各专业封闭独立的传统布局,以整体集中、个体独立的方式满足信息时代高效便捷、合作与独立并行的要求。1.3 生态化校园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小溪,设立中心带,营造高

41、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同时,将校园环境有机地融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中。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1.4 园林化校园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以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1.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用尽现有资源,采用适应性、灵活性单体设计,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单体设计采用标准柱网设计,开放的带形校园规划,使未来发展的建筑不破坏现有格局。 第二节 规划布局南湖校区位于徐州云龙湖风景区内,东临新茶公路,西达

42、拉犁山麓,南接教学发展用地,北邻拟建中的高尔夫球场。总体规划应综合多方面因素,从城市地域文化、用地区域位置、现代大学理念、基地自身生态以及校园自身的功能关系出发,形成以生态带为中心、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带形结构、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并用步行系统与外圈环型道路把整个校园联成一体。2.1 入口选择根据传统心理,“枕山、环水、面屏、座西朝东”和基地自身的特点,把主入口设在基地东面新茶公路上,使师生出入校园有一个方便之门,使新校园与老校园和城市有着便捷的交通联系。2.2 规划结构基地呈南北向长的长方形。根据新校园的功能要求,形成学生生活区、生态区、教学区三者平行分布呈带状发展的规划布局,这种规划布局有利于

43、学校沿南有机生长。在此基础上,生活区和教学区以生态带为纽带形成多方位对话关系。在这种山水交融、生态共享的环境中,生活与教学交融共享,形成一个独特的区域生态共享区,该区域涵盖了教学区与生活区沿边一系列户外活动空间与中间生态带,是学生们进行交流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体现高校学生密切的信息交流和大家庭式的校园生活方式。2.3 合理布置各功能分区以带状规划结构为主体,周围加以道路环绕,在环路的外侧布置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建筑(如行政中心、科学会堂、校医院、体育运动场所等的巧妙布置),使校园环境形成从外围到内核,由闹到静的过渡,使生态共享带与教学区保持舒适、宁静的环境与氛围。2.4 教学楼应有最佳朝向由于基地座

44、向不是正南北向,而教学楼要求最佳朝向南北向,所以设计应在满足教学楼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形成灵活自由、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第三节 功能分区在对基地的环境及周边关系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功能布局,使新校区能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更好地发挥高教基地的各项社会功能。整个校园以生态交往带为主体,布置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等几个部分。3.1 校前区包括主校门、绿化大道、行政办公楼及由此围合而成的行政广场。这一组空间中轴对称、布局严谨,是学校的礼仪性空间,显得明朗、庄重而严肃。 大面积的停车场可控制车流穿入校区。3.2 教学和实验区教学和实验区位于基地东侧,自北向南布置,与学生生活区、校前区直接相联

45、。教学、实验建筑布置理性而整齐,一条几何曲折的学术交往轴,把南北两个区联系在一起。北区主要为10多个学院实验楼、专业实验室、电子实验中心、CAD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南区主要为公共教学楼及院系教学行政办公楼。3.3 学生生活区学生生活区位于基地的西面,西达拉犁山麓,与教学区隔水相望,两者平行布置。区内建筑呈指状布置,使拉犁山的景色渗入校园内,并与校内生态交往带融为一体。3.4 生态共享区由碧水、绿岛、广场形成的生态共享区,位于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中间,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在设计中应立足于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系,采用江南园林的处理手法,在场地中间挖土堆山,形成一泓蜿蜒曲折的水面。曲水的西岸接学

46、生生活区,岸线自由灵活,设计采用自然的处理手法,蜿蜒的小径穿行于苍郁的绿树之间,水面上的片片绿岛与河岸若即若离、生机盎然。水面东岸是教学区,以硬质铺装为主,岸边有规律地组织了大量的亲水平台与广场,这是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隔一定距离便有跨河而建的步行桥联系着东西两岸的活动,把中央生态区分隔成一系列明朗或曲折延绵的空间。3.5 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分南北两个区。南区是主要运动区域,布置在基地的西南角,这里设有游泳馆、体育馆、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并有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便于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北体育区在两宿舍区中间,便于学生使用。体育场地包括:3个400米标准田径场、30个篮球场、30个排球场、10个网球场、45个羽毛球场等。详见建设内容章节“体育设施一览表”。3.6 预留用地预留用地位于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