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__高层论坛论文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59999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105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__高层论坛论文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__高层论坛论文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__高层论坛论文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__高层论坛论文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__高层论坛论文集.doc(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海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高层论坛协会成员论文汇编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2008.11.16序 言由求是杂志社政治部、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环境保护局联合主办的“ 海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高层论坛”在国家部委领导、省内外专家学者、省直部门领导、企业家和周边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和环保志愿者人士的积极支持参与下,于2008年11月16日在福建会堂国际厅隆重举行。在本次高层论坛的论文征集过程中,我会会员积极响应,主动为生态文明建言献策,产出了众多高质量的论文作品,并入选“ 海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

2、筑高层论坛”论文集。为便于大家学习与思考,促进环境保护的深入开展,协会特将志愿者的论文予以集结制版,捧献给诸位。谨此,我们一并向论文作者与读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 二八年十一月目录保护滨海生态屏障,维护福建生态安全王华伟吴涛(411)加强对住宅二次装修的监督管理保障安全,提倡节约潘亮(1213)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敖华清(1420)强化领导,创新机制,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关琰珠(2125)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张鼎华 李敏(2633)关于促进福建农村生态住宅发展的思考陈科灶 郑棣健(3442)建筑节能探析 刘荣昌(4351)科学部署福建省水环

3、境战略,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张玉珍 陈祥华 刘建 刘怡靖(5261)以污染减排为抓手,服务“两个先行区”建设胡清华(6267)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林齐贷(6874)台湾环保见闻 李良 (7578)福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王金凤 (7990)推动福建省绿色建筑发展,服务“两个先行区”建设王慧慧 王金凤(9197)福州市建筑业扬尘污染问题研究张会会(98102)保护滨海生态屏障,维护福建生态安全王华伟 吴涛(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摘要】生态安全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海啸、“卡特里那”飓风造成的巨大生态灾难,举世震惊

4、,人们记忆犹新。福建滨海湿地是抵御台风、风暴潮,维护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亟待保护,本文拟通过对主要胁迫因子的分析,提出预警,确保滨海生态屏障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安全是指常态社会运行中的生态安全,是指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已经或可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造成破坏性影响的问题。从战略意义上来看,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谈到福建国土资源结构,人们最爱引用的一句话就是福建“八山一水一

5、分田”,应该说这是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在人们脑海中抹不去的印痕。但翻开福建的版图,我们可以看到福建除了有12万平方公里陆域国土面积,我们还有1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块我们过去没有常常挂在嘴边的国土,重新审视海洋国土以及滨海湿地和福建人民的生存关系。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举世震惊,短短几个小时夺走上百万人的生命;2005年8月29日 “卡特里那”飓风造成美国新奥尔良灭顶之灾。大灾过后,人们沉重反思海啸和飓风给当地人民及其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发现造成这些重大灾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地区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被人类自身无情地毁坏,使自然生态

6、系统抵御灾难的能力丧失贻尽。在印度洋海啸中,象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广袤的红树林保护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居民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而与它相距仅70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遇难。在我省沿海地区也有过类似的教训。1959年8月23日,3号台风正面登陆厦门市,引发风暴潮,共计受淹农田41万公顷,沉船2610艘,冲毁海堤1713处,倒塌房屋1万7千多间,厦门市区进水深约1米以上,死亡583人,直接经济损失1572万元,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市寮东村在8米高的红树林保护下,堤岸安然无恙,农田和村舍损失也很小。这些教训告诉我们,虽然人类对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难以进

7、行科学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但是我们通过保护好现存的滨海湿地以及采取建设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办法,完全可以减轻甚至抵消这些灾害的破坏力。我省有海岸线3324公里,沿海岛屿1400多个,沿海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密集,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些地区一旦发生有某些范围的破坏性灾害,都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福建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我省沿海滩涂广阔,是我国沿海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自然湿地面积约有80万公顷,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盲目开垦、乱占滥用、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湿地的现象不断发生,再加上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泥沙淤积等多种

8、因素的威胁和制约,造成我省湿地面积急剧减少,防灾、减灾功能不断下降。有关部门的监测与调查表明,2007年我省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罗源湾、泉州湾和厦门近岸局部海域,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有关部门在全省13个主要海湾实行高频率的水环境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3个海湾普遍存在富营养化状态,其中70处于富营养化状态,54为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主要表现为:(一)生活污染严重2007年沿海居住人口约2700万人(含流动人口900万),有6个设区市、30个沿海县(市、区)、173个沿海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8168万吨/年。除宁德市外,其他设区市都已建

9、成一座以上污水厂,全省沿海已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能够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尚在少数,绝大部分乡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直排入海,成为近海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处理水量不足,设施能力闲置;二是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滞后;三是工业废水超标进入污水厂。2007年,对闽江等8条江河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结果表明: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07.6万吨,其中化学需氧物质约97.0万吨、氮磷9.5万吨、油类0.8万吨、重金属约0.3万吨。(二)工业污染问题突出对沿海主要工业园区、开发区及大型电厂监测表明,2007年,36个重点排污口污水排海总量约32.1亿吨,主要污染物总量约34.8万吨。其中悬浮物约22

10、.4万吨、化学需氧物质约3.7万吨、氨氮约0.4万吨、活性磷酸盐约525万吨、石油类约40吨、重金属约40吨;84.4的重点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物质、活性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个别排污口还存在铜和氰化物(晋江东石电镀集控区排污口)、硫化物(江阴工业集中区排污口)和石油类(福鼎星火工业园区排污口)超标排放形象;50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和极差状态,77.9的监测区域海水质量为四类或劣四类。(三)农业污染不可忽视目前我省沿海地区有耕地面积46万公顷,每年都要施用化肥上百万吨,农药约2万吨。其中化肥利用率为70%,有30%流失,农药也有30流失,最终汇流入海。(四

11、)港口和渔港建设中对海洋生态保护注意不够全省沿海有大小船只6万艘,目前中小港口尚未全部建立船舶含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船舶含油污水和垃圾直排入海,成为港口海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有些油码头缺乏必要的防范设施,使船舶在装卸原油时跑、冒、滴、漏,造成海水污染,每年港口及船舶污染源排放污油约在2000多吨。(五)沿海赤潮发生的频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范围也不断扩大据监测统计,2000年,我省发生赤潮2起,面积10平方公里,到了2007年则已达20起,面积约456平方公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无毒赤潮17起,有毒赤潮3起。持续累积时间为84天。主要分布在宁德沿岸、罗源湾及黄歧半岛沿岸、平潭沿岸、深沪湾、

12、厦门同安湾及西海域。在3起有毒赤潮事件中,1起发生在平潭沿岸海域,造成养殖鱼类损失50吨,鲍鱼约100万粒,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其中沙埕湾、三沙湾、罗源湾、闽江口、平潭沿海和厦门湾等海湾已成为我省赤潮频发区,尤其海水养殖密集区更是赤潮多灾区。(六)围填海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影响建国以来,福建沿海已围填海1000多处,面积9.7万公顷,占沿海自然滩涂的51.5%。2005年围填海112处,累计面积6133公顷。有的围填海导致海洋水动力改变;有的破坏了海洋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有的导致部分浅滩的淤积和局部航道的淤积、缩窄、弯曲。自然海湾和潮间带滩涂历来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未经科学合理论

13、证的围填海工程带来了生态退化、环境恶化、资源衰退、海洋灾害加剧等多方面问题。毁掉了福建许多美丽、曲折海湾,导致了福建特有或特色经济生物种群衰退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象大黄鱼已经形不成“渔汛”,以“鲎窝”闻名的平潭海域,中国鲎已经到了需要加以保护的地步。厦门海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已经从几百只降低到60只左右。世界唯一的刘五店文昌鱼渔场已经消失。鳗鲡苗需要进口。福清三山的菲律宾蛤苗、陈埭的缢蛏苗和云霄的泥蚶苗等苗种基地纷纷减产。这样的高强度开发,我们利用网上的查询找到了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规划这样写道: 20012010年,全省围垦沿海滩涂的主要任务包括

14、对 120000.0公顷宜养殖滩涂中未开发的 27900.0公顷及耕地后备资源 50000. 0公顷进行开发。规划期间,全省应围垦沿海滩涂形成耕地面积14000. 0公顷以上,其中19972000年形成耕地6666.7公顷,20012010年形成耕地73333公顷。(七)外来物种侵入如:互花米草大量蔓延,全省约有1.14万公顷互花米草侵占了红树林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使人工养殖的牡蛎、对虾等因海水缺乏营养而产量锐减,不仅破坏了滩涂生态系统,而且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八)从沿海防护林带来看,现在我省正处在破坏与治理相持阶段有的地方甚至是破坏大于治理,不少地方基干林带状况堪忧,支离破碎,象晋江

15、沿海有的防护林带整体遭受破坏掉了,新形成了一些风沙口。而湿地包括红树林情况甚至比沿海基干林带还要差一些。闽江河口湿地是我省最重要的一块天然湿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是红树林种植的宜林地,保护好这块湿地不仅对维护周边几个县市的生态安全具有意义,而且在遇到台风、风暴潮来临时,对维护福州城区的城市安全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虽经各界巨大努力,但保护仍面临困难,如长乐市金峰工业区排污口排出的大量工业污水在侵蚀湿地;当地一些村民受利益驱动,占用湿地滩涂进行围垦的事件时有发生。二、福建滨海湿地保护的资源条件及必要性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去年初公布了福建省滨海湿地保护区域,列出对福

16、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35处湿地需要优先加以保护,其中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可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的有12处,达到省级重要湿地标准,可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也有12处。专家们从生物地理区、濒危物种和水禽的分布等指标,列出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可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的为:宁德东吾洋(霞浦沙江镇、溪南镇、长椿镇、下浒镇)、宁德环三都澳(霞浦沙江镇、溪南镇、长椿镇、下浒镇)、官井洋省级自然保护区(蕉城、霞浦)、闽江河口湿地(长乐潭头镇、文岭镇、梅花镇)、福清湾(福清海口镇、龙田镇)、福清兴化湾(福清江镜、上迳、渔溪、江阴、新厝)、泉州湾河口湿地(晋江、丰

17、泽、惠安、洛江、石狮)、晋江深沪湾(晋江的深沪镇、龙湖镇、永宁镇)、龙海九龙江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龙海浮宫镇、海澄镇、紫泥镇、角美镇)、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环厦门岛、鸡屿岛、大屿岛)、云霄漳江河口(云霄漳江河口)、东山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东山马銮湾和金銮湾);达到省级重要湿地标准,可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为:宁德环沙埕内港(福鼎沙埕、点头、前岐镇)、福鼎台山列岛(福鼎店下镇)、福鼎晴川湾(福鼎秦屿镇)、霞浦福宁湾(霞浦松城镇)、罗源鉴江湾(罗源鉴江镇)、莆田兴化湾(涵江、莆田)、晋江围头湾(晋江金井)、厦门大嶝岛(同安大嶝、新店)、漳浦红示埭(漳浦旧镇)、漳浦霞美(漳浦霞美镇)、东山西部

18、湾(东山西埔镇)、诏安四都(诏安四都镇)。此外,全省沿海河口区域现有红树林区域和红树林宜林地约1.2万公顷。在上述湿地中,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的专家们历经3年开展了水禽专项调查和各有关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发现并记录到黑脸琵鹭、遗鸥、东方白鹳、卷羽鹈鹕、小天鹅、黄嘴白鹭、白琵鹭、黑嘴端凤头燕鸥、黑嘴鸥、黑翅鸢、鹗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的鸟类,其中已记载的水禽有约180种和亚种。相关监测报告在国内外网站和报刊刊出后,引起了国家林业局和生物界的极大关注。福、厦、漳等地的湿地已成为当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宣传基地,每年吸引大量的

19、中小学生和省内外观鸟爱好者前往赏鸟。有关专家指出:湿地系统在抵御、削减风暴潮和排洪、泄洪方面的能力非人工所能比拟,同时每年数十万只南来北往的候鸟在福建湿地停留,是福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贡献。我们呼吁保护湿地,就是在保护抵御海洋型灾难的天然屏障;我们呼吁保护湿地、保护野生鸟类,因为这些鸟儿在福建停留已成为观察福建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观察福建近海海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尺度和指标。现在福建破坏湿地现象屡禁不止,自然湿地面积的在迅速减少。福建海域如果没有这大片湿地对陆域以及江河排出的地表水进行过滤、净化,必然导致近海海域水质恶化,将和今天的渤海湾和广东沿海一样,每年赤潮不断,最终导致海洋荒漠

20、化。此外,湿地系统在排洪泄洪、防止土地盐碱化以及保护区域鱼类种苗资源,调节、维系福建的湿润气候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福建沿海的湿地还是我省将来划建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和潜力所在。三、对策建议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天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态系统支持,经济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可能受到破坏。福建滨海湿地与水、土、大气、森林、海洋、生物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我省沿海地区今后也将面临风暴潮的影响,而且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全球热带气旋的未来活动也

21、将可能呈现某种程度的上升态势,造成的潜在威胁也呈增多的趋势。对此我们建议:(一)省政府成立近海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沿海各级政府成立相应机构,由主要领导挂帅。按照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实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当前近海海域污染状况,分别轻重缓急,拟出分年度的治理项目计划,各地、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合作,滚动实施。(二)近年来,福建沿海各地市都十分热衷于建设滨海大道,这些大道若全部建成将纵贯沿海全线,对发挥福建区位优势,发展交通集疏运、临港工业集聚、沿海土地综合开发、防洪防潮减灾、旅游观光等,以及推进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发展,加

22、快沿海突出部地带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加强国防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线路走向,将有相当一部分与我省沿海分布的湿地重叠或从周边穿越。因此建议建设滨海大通道要统筹兼顾,省交通厅及线路经过的有关市、县、区要逐段落实涉及的重要湿地保护,与有关部门共同商议线路走向,该避让的要避让,该改线的要改线。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和投资浪费,既能使滨海大通道项目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又让福建珍贵的湿地资源得到保护和持续造福福建人民。()三围海造地是解决当前我省耕地占补平衡的一个有效办法,但盲目围垦造地已经对福建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虽然目前的一些围垦工程在项目立项阶段曾做过环

23、境影响评价,但大部分是为环评而环评,普遍存在深度不够,学科覆盖面不足,赞同意见多,反对意见少的问题。建议今后我省所有围海工程都应增加不可行性环评报告,要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专家及相关利益群体意见,尤其在影响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方面,要多吸取逆向专家意见建议。(四)对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可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达到省级重要湿地标准,可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福建沿海滩涂湿地,当前要实施抢救性保护,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保护,并按照国家和省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关条例加以落实。(五)建议对福建滨海湿地实行类似“基本农田保护区”那样的红线保护制度,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林业厅、环保局、

24、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和专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列出对影响福建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尤其是需要优先保护的具体项目进行实施;建议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福建海域功能区划、闽江下游岸线规划等进行修订,增加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六)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沿海各城市污水及重点乡镇处理率要达6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有明显提高。加强对近海海域环境保护实施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减轻由于陆源的排污对近岸海域的污染。(七)综合整治互花米草。互花米草的蔓延,不仅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而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议比照荒水荒滩的做法,免交不低于10年

25、的海域使用金,鼓励全民参与综合整治互花米草。(八)建议省财政建立福建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湿地保护专项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的资金用于湿地保护的管理、监测、及科技投入、人才培养。(九)建议省文明办在全省开展一次生态文明、生态安全和生态道德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民生态道德素质,增强忧患意识,实现福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省教育部门在中小学中开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普及生态知识。(十)对污染严重的海域和滩涂湿地实施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封岛栽培、人工渔礁、放流增殖、培育红树林等措施,福建沿海不少海湾是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东吾洋是大黄鱼产卵场,兴化湾、湄洲湾、官井洋和厦门湾是兰点马鲛的产

26、卵场;带鱼、鲈鱼、鳗鱼等也在沿岸回游并进入一些海湾生殖产卵;福清湾是蛏苗产地;福宁湾、福清湾是蛤苗产地;福宁湾是尖刀蛏产地;泉州湾和深沪湾是江珧的产地。建议比照我省畜禽养殖业建立禁建区、禁养区的做法,按照“禁止围填区、限制围填区、适度围填区、围填供给区”的标准,在我省重要海洋生物种苗区和回游通道周边建立涉海工程禁建区,促进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对被国家海洋局列入中国海岸带湿地保护计划优先项目的“厦门黄厝文昌鱼海区”、“平潭苏澳中国鲎海区”、“莆田平海湾海平面变化遗迹”、“龙海牛头山海滩火山口”、“中国亚热带海湾生态系典型区东山湾湿地”、“湄洲湾湿地”、“东山珊瑚礁”等应实施紧急的专项

27、抢救性保护。参考文献:2007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福建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加强对住宅二次装修的监督管理保障安全,提倡节约 福建省政协委员潘亮“5.12”汶川大地震后,人们发现当前我省在建筑抗震设防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上世纪年代以前大量历史遗留建筑抗震能力不符合现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亟待开展大范围普查摸底,按省政府要求年需完成普查和加固的目标。福建沿海抗震设防烈度为度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五个城市中,现有规划已过时,省建设厅目前正积极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此外,新建住宅普遍由住户自行二次装修,如随意拆除承重墙体,在主干柱体

28、上钻孔打洞等十分普遍,危及建筑物整体安全,引发纠纷,浪费及污染,亟待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安全,提倡节约。问题表现为:一、房地产开发商在房屋设计、建设过程中,对用户实际需求考虑不周,客户购房后普遍必须自行装修,费时费钱费力,由于对安全等要求所知不多,缺乏监管,造成许多安全隐患,危及房屋整体安全,留下消防隐患,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很大资源浪费。建设部负责人表示,有中国特色的“二次”装修,每年造成的浪费高达300亿元。他提出要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精装修和节能物业管理一步到位。二、普遍缺乏具备相应资质的装修队伍,绝大部分住宅装修由住户自行寻找个体装修人员,即所谓“装修游击队”,对房屋整体安全缺乏考虑,所

29、用材料引发环境污染,造成白血病高发等悲剧。也常引发住户间异议与纠纷,影响和谐。三、住房装修,表面看似个人私事,但影响楼体安全,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等,却是不小的公事,如不重视,既不利于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也不利于建筑物整体安全。建设审批仅针对整体建筑,二次装修不须审批,在防震、防火及整体安全上存在很多问题。底层业主装修损害承重柱、承重墙,侵犯了高层业主的安全和利益,有违物权法相关条款。建议:一、政府建设部门应加强监管,适时出台民用商品住宅二次装修的相关管理条例,社区和物业管理公司应积极配合开展工作,监督、监管、发现、报告等措施应及时有效。通过有效监管、宣传引导,克服二次装修造成的诸多隐患。建议

30、对住宅装修能否进行审核制,装修业主要把装修图纸和方案报建设厅或房管局审核。如果做起来有难度,至少把地下车库,一楼商场、店面的装修纳入审核范围。二、逐步提倡一步到位的精装修住宅,目前国内此类住宅年开发量比例不足10%,而发达国家精装修住宅一般占开发量的80%以上。福州等城市每年因拆除新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预计在数千万吨左右。当前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倡导精装修和节能物业管理是一大方向,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应鼓励开发商推行多种可供选择的精装修样板房。同时,要推行建筑节能标志认证制度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性能的节能建筑必须与相应的精装修和运行管理相结合。三、借鉴外地好的做法。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草

31、案修改稿)考虑到业主自行装修居住建筑时容易造成建筑结构安全,条例规定,新建和改建的居住建筑,应当逐步实行室内装修一次性到位。该条例草案修改说明中指出,居住建筑毛坏房交房后由业主进行二次装修,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在深圳等地尤为突出。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浪费建筑资源、耗费时间和精力、增加环境负担,而且不利于建筑节能技术应用,也容易损坏已有的围护结构和用能系统。由于当前相关立法对此问题尚无专门规范,条例修改稿特别增加一条规定:新建和改建的居住建筑,应当逐步实行室内装修一次性到位。建筑物屋顶绿化具有美化市容环境、减轻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室内温度等多重功能,能够产生直接的建筑节能效果。条例草

32、案修改稿增加一条规定:新建建筑应当逐步实行建筑物屋顶绿化,鼓励既有建筑实行屋顶绿化改造。重庆等城市也有相关做法。建议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及商品房建设规范等方面增加对二次装修的规范监管内容,对开发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装饰、材料生产、社区、物业等行业做出具体要求,为安居乐业奠定科学良好的基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敖华清(福建省南平市环境保护局)【摘要】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治国理念,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表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本文结合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33、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关键词】生态文明;“两型”社会;道路一、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确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中得到升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环境保护的政治意志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人多油少,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基于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脆弱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创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辉煌,但在

34、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生态、资源等诸多矛盾却日益尖锐。研究表明,中国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创造的GDP只占世界的6,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0。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危及人民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发展走在“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老路上。粗放式发展步入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竞争力难以提升、环境安全难以保障的困境。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上党的工作报告,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科学决策,宣示了国家高度的环境保护政治意志,是重要的治国理念,必将引领我国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二)建设生态文明是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保障社会发展观认

35、为,人类和自然共生在一个地球上,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维持生命的空气、水、矿产、生态,人类和自然应该是一种亲情的、生命的、智慧的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环境友好。粗放式的发展,把自然和生态当作索取对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征服自然“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是人与自然失调和冲突的表现。历史证明,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繁衍至今,对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的利用,造就了人类的发展与强大,但生态恶化同样毁灭了古今中外的古代文明和现代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必须依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来支撑。人类社会历史同样证明,天人合一和谐共进、文明发展,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发展的唯一出路。(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资源节约

36、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是十七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更新消费模式的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效解决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突出矛盾,规避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风险,保障经济领域乃至每一行业、每个经济实

37、体健康发展,保障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资源永续利用。二、建设“两型”社会、生态经济强市(一)生态经济是闽北经济的强劲发展力南平市地处闽北山区闽江源头流域,是闽浙赣边生态经济的枢纽,又是承接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战略通道,具有维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安全的特殊功能。多年来,南平市委、政府高举生态大旗,做大做强生态产业,依托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创建,创新生态发展优势。全市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6个(国家级3个、省级10个、市级13个),制定农业标准75项(国家级3项、地方级72项),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12万亩,有机食品基地8400亩;通过国家统一认证

38、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78个,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60个;在山区、丘陵、河谷、城郊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已建立生态家园示范村108个,沼气百池村数百个,建成沼气池4.45万口;顺昌、松溪、建阳分别被国家和福建省列为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市)。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9家,固定资产77.58亿元,完成年销售收入159.66亿元,带动农户60.47万户,增加农民收入27.47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转移农业劳动力9.1万人。生态农业成为南平市现代农业产业化经济的成功范例。南平市实施的三大工程六大基地,形成闽江流域生态屏障的绿色体系,即闽江流域防洪抗灾生态防护林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生

39、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高效丰产林业基地、速生丰产林木基地、大径材基地、锥栗基地、中药材基地和花卉基地。“一湖两溪(延平湖、建溪、富屯溪)”中小径竹建成绿色长廊,沿路、沿河、沿库一重山涵养林形成格局,充分展示闽北作为省城福州的后花园、水源地和绿色腹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凸现生态在闽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牌优势,展示生态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能。(二)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创优势依托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创建,南平市建设了中国十大“竹子之乡”2个(建瓯市、顺昌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3个(建瓯市、建阳市、政和县),顺昌县为“中国杉木之乡”。南平市拥有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延平区茫荡山、建瓯市归宗岩

40、、松溪县湛庐山、浦城县浮盖山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武夷山、茫荡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建瓯万木林、松溪白马山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1290处,总面积16.9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44(若以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计入则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66)。境内遍布建溪、富屯溪、沙溪和闽江干流南平段的一江三溪七十二支流水系,水资源达500亿M3。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18亿M3,森林覆盖率74.7,绿化程度93,生态公益林占有林地面积的30,海拔2158米的华东第一峰黄岗山就座落在武夷山上。野生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在福建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1、全市8个县(市、区)为福建省商品粮食基地县,其中7个县(市、区)还是国家商品粮食基地县。诗人郭沫若所题“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是对闽北良好生态的生动写照。南平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优化生态环境、做强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青山、绿水、蓝天,是闽北发展经济、扩大开放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保障。今年,南平市委政府提出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养生、生物、创意等优势特色产业,以生态优势抢抓发展先机。依托武夷山“双世遗”的品牌效应整合资源,打造武夷山高端休闲养生基地,带动全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把旅游工艺、食品加工、茶叶加工、生物科技、创意产业确定

42、为项目引进的重点,淘汰取缔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竹木企业;大力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和项目,发展生物制药等高端产业集群;发挥闽北悠久文化底蕴和生态绿谷的催化作用,引进动漫、软件、数码、艺术等创意产业,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是发展的增长极南平是辖区10县(市、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发挥着经济的辐射功能和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仅以规模工业为例,市本级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是闽北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专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增长极,作为经济驱动器的发展方式,就是其自身乃至整个区域的增长核,增长极的作用依赖于增长核来体现和

43、激活,因此,增长核必须健康。倘若作为增长极城市的增长核不够健康,资源环境的廉价和无偿占用,以及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消耗重污染产业的重复建设,经济增长则埋下环境成本大量消耗和生态破坏的隐患,发展的成果将遭受环境污染的极大消耗。南平市本级作为辖区内引领经济发展的高地,只有紧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两个主题,将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增长核,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劳动力才能得到最优配置,才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健康长久的活力。由此,建设“两型”社会是闽北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三、建设“两型”社会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

44、以牺牲能源、环境资源为巨大代价,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既危及当代更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缘何在一些地方和官员中却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缘于传统的唯GDP增长论英雄的错误政绩观和干部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必须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一)摒弃“黑色GDP”,倡导“绿色GDP”笔者以为,“黑色GDP”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带来只是表面的增长数字,留下的是永久的危害和隐患;“绿色GDP”则是建立以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计入的增长,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产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一些为仕途急功近利的官员对粗放式发展抱残守缺、恋恋不舍,将本应有偿

45、使用的社会公共资源、需要统筹当前和未来发展、合理优化配置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追求仕途晋升“政绩”和廉价的个人资本和财产,盗繁荣经济之名,行追求政治前程之实。必须杜绝这种环境贪污和政治盗誉,真正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绿色GDP”导向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二)确立绿色审计制度,践行“绿色GDP”绿色审计是针对传统会计核算失真,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范畴所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而进行具有公允性、真实性的认证审计监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环境责任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绿色审计以对企业环境审计为切入点,审计企业的环境行为和环保资金投入及使用绩效,审核企业排污数据,调查企业

46、环保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企业单位产值排污负荷,查找企业自身的污染问题和治污办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建立企业环境审批制度,重点排污企业年度审计报告制度,保证企业考核本身和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平和公正。在企业绿色审计基础上,对辖区属地的排污负荷、环保资金投入使用、以及单位产值排污进行核算,通过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环境质量与GDP增长进行综合评价来考核发展业绩。以此,杜绝长官意志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是建设“两型”社会需要作出的选择和创新。(三)环境和生态保护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保护资源和环境要成为执政理念,仅靠个人自觉、自律是不够的,必须有可行的制度

47、和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依靠制度建设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作风导向,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正确政绩观,切实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根据环保目标责任制分解责任,订制评价指标,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如污染减排的“一票否决”、环境质量不达标的“一票否决”、严重环境事故的“一票否决”,让屡禁不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失去市场。按老百姓的说法,牛不喝水须按头,拿掉死抱“黑色GDP”者的乌纱帽,是立竿见影的办法。促进官员、百姓为建设“两型”社会扎实科学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四)健全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当前,在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感召下,社会公众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热情空前高涨,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环境主人翁意识、环境维权意识显著增强。由此,广泛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环境监管和生态保护,畅通公众对环境信息、信访、投诉渠道,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充分认识和尊重法律赋予公民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权利,健全公众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机制。完善环境信息透明化、环境决策民主化、环境执法公开化的各项制度;指导和提高公众环境法律意识,引导公众依法合理维权,提高公众环境监督的水平;使政府与社会、环保部门与公众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