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67280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7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百家: 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百家争鸣: 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历经春秋战国秦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结束。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则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重难点分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

2、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

3、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兼爱”,用“

4、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非攻”,“尚贤”,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节俭,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初 汉武帝 宋明 明清,4、儒家思想的发展:,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复苏,正统,高潮 新的儒学体系,新思想 批判时代特色,第一阶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学的勃兴,第二阶段:董仲舒的改造,成为正统思想,第三阶段:程朱理学,新的儒学体系,第四阶段:对儒学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孔子,政治思想,思想体

5、系的核心:“ 仁 ” 和 “ 礼 ”,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 六经,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思想 地位,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世界的历史地位;文化史上的地位 孔子本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

6、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

7、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

8、代政治文化遗产。,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孟子,思想的内容,1、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主张:性本善。,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思想的影响,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主要思想,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唯物主义思想,伦理观上:性恶论,政治上:仁义、“君舟民水”,礼法并施,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改造原来儒家 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经济成 分),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孔

9、子与老子的对比,政治,世界观,对人民,处世之道,社会发展,“为政以德”,“无为而治”,“敬鬼神而远之”,“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爱人”,“愚民思想”,“中庸之道”,“无为才能无不为”,通过公民自律达到对社会的治理,前秦儒家思想 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 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1、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 仲尼曰:“吾不识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 (2)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 产

10、生何种影响? (3)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2、简释题 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同学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 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1、材料解析题: (1)春秋时期。 (2)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 (3)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 地私有,故说“吾不识也” 。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 面 2、简释题: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

11、教育思想至今仍 有现实意义。 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丙: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 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黄老之学,“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关于“无为而治”,儒学地位确立的原因,(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独尊地位 的确立,1、历史背景:适应君主专制

12、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2、董仲舒 的思想 五经 太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君权),“大一统”的理论(中央集权),“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为人处世),提倡孝道,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土地兼并),3评价:,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总之: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 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 社会功能下降。,单项选择题 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

13、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C,D,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

14、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D,C,(三)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宋 明 理 学,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理学的核心: 先有理而后有万物,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心即理也”,“致良知”,1、三教合一,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

15、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齐家是治理家族。 治国是治理国家。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家强调解脱。都想要解脱了,还在乎什么呢?,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世间的,首先应做好人这个基础,把基础做好了才有条件学习佛道二家的知识,人应该不违世法以证佛法,宗教是人类理想的最高祈祷目标,宗教的道德标

16、准超然地高于人世间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足以看出,在三教中儒家思想这个基础的重要性了。,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 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程朱理学,宋代儒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提出了儒家自身对宇宙的形成和人的本性的看法, 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

17、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北宋时期,代表:,程颢、程颐兄弟,思想:,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思想) 3)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4)仁是万物俱生的,南宋时期,代表:,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思想:,“理气论”、“心性论”,评价:,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2、王阳明的心学,(1)、地位,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2)、思想,a/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b/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c/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程朱理学的特点: 复兴儒学,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

18、辩化 总之: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2、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 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

19、认识不同: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 2)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1)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 识和把握“理” 2)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 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3、 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积极:,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3)注重气节、道德; 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6)凸显人性

20、的庄严。,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和把握宋明理学的传统文化道德?,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这些道德标准固然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乏旧道德范畴。在五四运动中遭到批判,但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应继续发扬。但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欲求,不利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四)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异端”思想家李贽,1、反对

21、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2、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3、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 提出“工商皆本”,3、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4、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 独裁、提倡 “人民为主”,重视手工业 和商业,提 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儒 学,构筑具时 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明夷待 访录,天下郡 国利病书,读通 鉴论,激烈批判封 建专制制度,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天下土地不能 为帝王所得私 有,而应当是 耕者有其田,“工、商、皆 民生之本”,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继承“民本

22、” 思想,批判 “君为臣纲”,反对不切实际 的学风,提 倡实践,求真,反对天命论、 天知论,建立 唯物主义体系,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思想,背景:,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

23、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的 内容,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八股之害,甚于焚书”,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3、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纵横比较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历史地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再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思

24、想。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的。 与西欧相比,西欧先有文艺复兴,后有启蒙运动,它们是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资本主义思潮。 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欧已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而中国则依然徘徊在封建制度的漫漫长路上。,天 人 感 应,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

25、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理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

26、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共同的生活背景,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 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 严重,农民起 义频繁发生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原) 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近代科技传入中国,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之说。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他还认为,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 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陆九渊 号召人们“存心”而“去欲”,提出 “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格物致知 有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 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 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