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行为创新小学语文.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71268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5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课堂行为创新小学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课程课堂行为创新小学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课程课堂行为创新小学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课堂行为创新小学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课堂行为创新小学语文.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转载】新课程课堂行为创新-小学语文4专题四教师课堂对话行为的创新话题二把理解文本的权利还给学生1.维护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言说”权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其实是很少有机会“阅读”的,即使有“阅读”,学生面对的往往也不是课文本身,而主要是“揣摩”(印证、接受)教材编撰者(实际上主要是教参)对课文的“分析”以及“思考和练习”的答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提倡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自己的心去抚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去学习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赋予学生“倾听”与“言说”作品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言说”权利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

2、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阶段目标”(34年级)中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理念和要求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维护学生的“言说”权,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和对话。以往,学生几乎没有(其实教师也没有被自觉赋予)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机会和权利。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教师(实际上主要是教参)的“分析”和“思考和练习”的答案;或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用学生的笔和口,来“复述”那些“分析”和答案。好的情况下,学生

3、至多是对“分析”和答案有所“理解”、“体会”。换句话说,是重复、模仿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教师)的阅读,学生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在阅读中他们不能“言说”、也不允许他们“言说”。而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扭转和拓展的。2.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对话型语文教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和生命成长的目的。这四种对话方式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统一的整体,其中以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体与核心。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对话方式,就是师生与作为文本的语文教材(包括其他阅读材料)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作为对话的一方,从

4、自身的期待视野出发,深入体验文本,展开想像与联想,与文本蕴含的空白与未定点对话,达成视界的融合。其中,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体与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达到一种自我理解,建构起自我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主体的相互对话、交流而建构起来的,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第三生成物。有人认为,阅读活动的过程是文章意义的不断创造的过程,正是在这生生不息的阅读创造过程中,不同的读者总是以自己富于个性、时代性的创造性理解,赋予文章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章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开拓和建构,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可见,文本意义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即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5、中产生并不断更新的。可以认为,文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独特的话语视界。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渴求被理解,它向读者发出热情的邀请,召唤着读者对其空白进行填充与建构。它不断地向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读者则以其自身丰富的期待视野,主动地去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积极地应答文本的召唤,在这种问答与对话中,在相互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中,读者的视界与文本蕴含的视界不断融合,文本的意义便生成了。对话是读者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只有当相对活跃的阅读主体发挥其能动作用,深入体验作品,完全敞开情怀时,文本才渐次为其开放,他才能进入文本的深层世界,获得深层理解。因此,体验

6、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方式。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的体验,文本的意义也正是在读者体验的过程中生成的。在语文教学中,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应在体验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感悟作品,深入作品的情感、意义世界,体会文章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和意义,从而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理解。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是深入到教材中与文本对话,而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中拿取他人既定的、教条的答案,照宣给学生,或者受阅读提示的“毒害”很深,限制学生的想像空间,剥夺了学生与作品对话的权利。有的语文教师虽然也与教材对话,但他牢牢霸占着解读文本的话语权,以他自己与作品对话的体验和结论代替了

7、学生与作品对话的感悟和体验。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权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并认为他的理解是惟一正确的阐释,把学生的思路千方百计地引向他的思路,这同样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利。有的语文教师认为作者一旦写出了作品,就赋予了作品意义,所以将作者的原意看做衡量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于是,在教学中较多地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剥夺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创造性想像和自由联想的权利。有的语文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思想文化修养水平有限,不能够理解作品。因此,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惟恐讲得不够深入、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8、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亲自接触、体验、感悟作品,何来与作品的对话?何来个性化见解与创造性阅读?对教师而言,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对话权还给学生,就要深入体验文本,在备课与上课的过程中,应当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用心去体味文本、质疑文本、解读文本,用自己的脑子真正地感悟、理解作品,建构起倾注着自己情感与体验的意义世界,而不是以教参的结论代替自身的阅读与思考。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亲自体验作品,把理解课文的权利放心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品味和思索。只有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

9、他们深入文本世界,达成与文本世界的融合。3.利用“空白”,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像教师要善于利用作品留下的“空白”,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像,与作品展开对话。如小学语文中狼与小羊一文,结尾写狼向小羊扑去,结果怎样呢?课文留下了这一空白,一贯的答案是狼把小羊吃掉了。然而一位教师却不拘泥于此,他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一个小女孩说:“狼用力过猛,掉到河里淹死了,小羊得救了。”这种善良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闪烁着动人的光辉。对文本“空白”的创造性利用有各种方式,有从情节发展处着眼的,有从上下文、句子间的关系推测的、有从多元性结局设想的。【案例2】教学少年闰土一课,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出闰土的人物特点后

10、,针对“我”的外貌,课文中只字未提。这一“空白”设计了如下训练:闰土年少、健康、天真活泼,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们能不能根据“我”的生活经历来想像一下“我”会是怎样的形象?学生纷纷推想“我”的形象。有的说:“我”是一个脸色苍白,头戴一顶瓜皮帽,身上穿一件丝绸小马褂的小少爷;有的说:“我”的身体一定不很好,来一阵风说不定就会被吹倒,因为“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还有的说:“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所以脸又白又嫩,整天不干活,肚子一定是大的。显然,经过这一填补处理以后,学生无论对文章的内在的逻辑和审美价值的认识,还是在语文能力提高等方面,

11、都是“填补”之前所不可比的。如白杨一课中的第十六自然段有三个“知道”,蕴含着相对应的三个“不知道”,而孩子的这几个不知道,正是爸爸(边疆建设者)想让孩子知道的。这一自然段是开启从“物”(白杨特点)到“人”(边疆建设者)的一把钥匙。1995年李明新在全国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执教这一课,他让学生读一句“只知道”的句子,讨论孩子不知道的内容;在三次读“只知道”和三次讨论孩子“不知道”以后,告诉学生,孩子不知道的,正是孩子爸爸要告诉他们的;再接下来,李老师要同学再读课文,想想孩子的爸爸要告诉孩子什么;最后,李老师问同学,你理解孩子爸爸的心了吗?此时,文章的思想感情已经深深打动了孩子。4.转换视角,鼓励学生

12、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真正的理解不是对作者原意的复制与再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开放的“召唤式”结构,其蕴含的空白本身就具有多解性。每一个读者的生活经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各不相同的,并且阅读时读者都是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场上,以特定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文本,因此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是必然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并认可学生合理的个性化见解,允许他们有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允许他们有多义性的理解与阐释,不拘泥于作者的创作原意。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不拘泥于答案的惟一性,教师要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解读。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地迁就不合理的见解,要公正地评价学

13、生的观点,否则就谈不上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想了。【案例3】令人赞叹的案例:鸟儿没学会,凤凰有责任王燕骅:现代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出版社,2003年有一次,我在广西南宁借班教学群鸟学艺一课,学完课文以后,我请孩子们谈谈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发言的孩子都从课文的重点句着眼,站在群鸟的角度谈了体会。比如,学本领要有始有终、不要怕苦、怕累,等等,发言面广,说法各异。我十分满意。正在我打算收网结课时,有位孩子高高地举起了手,边举手边喊:“还有,还有。”出于对孩子的尊重,我便请他做补充发言,没想到他语出惊人,完全超乎我备课时的设想,他说:“许多鸟儿没有学会搭窝,凤凰也有责任的。”(此时,有好几个孩子在座位

14、上点头,并“嗳,嗳”地应和)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景,我的脑子飞快地转着,试图尽快做出合适的反馈。可是,尚未等我开口,他又接着说:“鸟儿们飞走的时候,凤凰为什么不把他们叫住?所以,我觉得学本领应该找个责任心强一点的老师。”“哗”场上响起了一片掌声,听课的老师自发地鼓起掌来老师们为他的精彩发言,更为他的创新思维喝彩。这雷动似的掌声,也许会一直留在孩子的心里,成为永远的鼓励!此案例是笔者的亲身经历,从这个角度去审视那个从课文中发现道理的孩子,还是第一回遇到。是啊,如果问题的答案只能是惟一的,那么,学习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那个孩子的发言,是学生创造潜能的极好证明!在欣喜之余,也让人感慨无限:的确,作为一个

15、老师,教人学本领,教了半天只教会了一人,多数人半途而废、没有学成,他(她)能称得上好老师吗?老师会没有责任吗?多么独特、深刻的见解!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珍视他们的异见、创见,是处理好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前提和关键。【案例4】“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我曾经听过一堂乌鸦喝水(人教版第二册)的公开课,其中一个片段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那天的课堂上,小朋友们在教师的启发下,绝大部分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它通过往瓶子里投小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可惟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我定睛一看: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著。一语惊人,

16、听课的教师也都在下面低声交谈。那位上课老师显得有些惊惶失措,她问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认真地回答。教室里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但我更感兴趣的是想知道老师怎么来解决这突如其来的异议。“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最起码的科学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动脑筋,希望其他小朋友们也要注意!”老师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那孩子刚想张开的嘴又闭上了,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仍旧透出一丝不服。课后,有几位老师饶有兴趣地找到那位小男孩,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能喝到水”的原因。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大家。经过再三的鼓励,他终于道

17、出了原委:“昨天我和玩的时候,我们往瓶子里扔石子,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而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当瓶里有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子里的水也不多,若是小半瓶,甚至更少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听了他的话,大家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有位老师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一愣,而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多了一份自信。“乌鸦不一定喝得到水”这句话是否正确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充分表现了那位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能在游戏中做个有心人,得出结论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更是一种求实的科

18、学品质。此外,他在课堂上还对课文咬文嚼字,紧紧抓住了“也不多”这个词,并将它作为乌鸦“不一定”喝得到水这一结论的依据。这都是值得我们去赞扬的精神和品质。可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自己事先写好的教案,为了自己的上课思路不被打断,一句富有诗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被老师视为不懂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教材”。老师那轻轻的一句话,不仅把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见解扼杀了,同时还可能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好在,另一位老师适时地鼓励了那位学生,使那位学生“自豪地笑了,神采中多了一份自信”。对教师而言,教学本身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对话过程应是师生相互

19、学习的过程。如果这位老师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让孩子充分陈述理由,无疑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去留意生活,去大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3期,有改动)【案例5】自我反思的案例:“饮酒”的学问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来赏析。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一看,是一个爱表现自己而且经常出错的孩子,便另外叫了几位学生来交流。见交流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让同学们总结。可我发现,这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要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我觉得

20、,文中我们只管饮酒取乐这一句,也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果说诸葛亮觉得自己已经稳操胜券,那么他放松或者说取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下棋、弹琴等等,可他偏偏选择了饮酒。我觉得这次饮酒大有文章。他是在利用酒杯中酒的倾斜程度,来判断草船受箭的数目,以便及时调整船向,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借箭10万的任务。表面上看诸葛亮是在饮酒取乐,而实际上,他是不动声色地在观察和指挥这场由他精心导演的借箭好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孩子一口气说完后,如释重负地坐下了,其他学生不住地点头。我则既惊喜,又愧疚:差一点儿扼杀了一个闪光的思想!本以为孩子会像以前一样站起来后不知所云,没想到他在阅读文章时,读懂了别人没有注

21、意甚至疏漏的地方。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读出“饮酒”亦有妙算这层意思的,他还是第一个。历来认为诸葛亮的饮酒是表现其潇洒、沉着、冷静,从未想到他是在观察和指挥这一场特殊的战斗。这是何等独特的发现!令我深思的是,它是出于一个“经常出错”的孩子之口,是在那只小手一直执著地举着之后,才有了表现的机会。是啊,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而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成人的眼睛迷茫,甚至不屑,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出错的孩子,但这却是最真实最可贵的。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不

22、要让未来的天才由于我们的粗鲁、失误而过早地夭折。(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4期)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生命活力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了语文能力,同时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自我理解,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思维品质和个性气质,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素养,使得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成为“我阅读、我思考、我感悟、我体验、我提高”的全过程,从中接受和创造了一个扩大的自我。学生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体验、领悟、扬弃中不断成长起来,逐渐完成自我主体的建构。专题四教师课堂对话行为的创新话题三积极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生活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富有个性、且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的人际语言互动活动。师生对话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的

23、自我建构与发展。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人格尊严上是完全平等的,然而他们在发展水平、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经验阅历等方面却存在着差异。相对于教师是成熟的主体而言,学生是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主体,理解与对话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的成长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就决定了教育中的师生对话具有特殊性,即师生对话具有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中的价值引导的特点。1.教学的意义在于实现对话的多元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甚至还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联系、循环交替的多元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元对话构成了多重的复杂的网状关系,教学的意义也是通过这种网状关系来实

24、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对话观念,巧妙利用各种对话之间的关系,实现语文教学对话过程的多元互动整合。【案例6】黄山奇松教学片段师: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黄山奇松的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进入“黄山怪石”网页)请你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学生准备)师:好!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怪石”介绍给大家?生:我想介绍“双猫捕鼠”,它位于一座山峰上。山峰的一边是两只猫,另一边是一只老鼠,两只猫一动也不动,仔细地观察老鼠的行动,

25、老鼠左望望、右瞧瞧,贼眉鼠眼,丝毫没有觉察到那两只猫的行动,心里只想着吃黄山松的松果,哪里知道背后潜伏着危险,真是逗人!(掌声响起)师:听你这么一介绍,真能让人品出点味道来呢!生:我想介绍“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还带着微笑,手指着西方,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师:好一个“仙人指路”,我去黄山再也不用担心迷路了!(众笑)生: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鹅孵蛋”。“天鹅”正蹲在一座高高的悬崖上,孵着天鹅蛋,它仰望蓝蓝的天空,心想:什么时候,我的天鹅宝宝们才能出世呢?那个时候,我就可以让孩子看一看这美丽的黄山风光了!多种对话中最为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26、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特别是学生提出一些教师备课时没有“备”的问题时,教师更要静下心来思考,或许这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发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1)倾听。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2)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3)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2.用心“聆听”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27、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每一篇作品,都包含丰富的内涵。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这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要用心去“聆听”。【案例7】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片段李吉林师:请你们谈谈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生1:应画篱笆。师:篱笆要画得密,还是松一点?要说出理由。生1: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

28、不密的意思。生2:还要画小路。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生2: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当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李老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

29、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让想像展翅飞翔,让生命的活力尽情释放,这种状态是自由的、宽松的,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创新意识。此案例以画促读,师生都成为情境的积极建构者。它告诉我们:用心聆听,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与尊重;用心聆听,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心聆听,能调动学生表达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表达的自由,学生的灵性才能得以挖掘。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和教学机智,否则这样的设计很难实施。3.教师要善于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阅读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把“读”

30、课文和“生活感悟”融为一体,为孩子参与阅读活动创造条件。让生活中的语文丰富和提升儿童的精神世界。专题四教师课堂对话行为的创新话题四对话行为创新的境界1.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学生的心灵深处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渴望有一位倾听心事的老师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忧伤。【案例8】刚毕业那年,领导让我接三年级(3)班。由于该班频频更换班主任,师生之间存在着无形的距离,很难交流。一上任,我就想了许多办法,比如主动接触他们,个别谈心,表扬鼓励,一起玩游戏等。一个月后,我发现学生虽然对我怀着敬意,但都是敬而远之。想到自己的真诚付出没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不禁觉得有些失落。那天晚上,我打开日记本,好像自己正面对学生

31、,以孩子的口吻把满腹的心里话倾泻了出来。几天后,爱爬格子的我就给这则日记取名写给我的学生,寄给了学校为学生订的文苑报。大约两个月后的某天中午,我正在改作业。不知何时,一群学生已挤在窗前叽叽喳喳的。我问有事吗?班长满脸红光,一扬手中的报纸高兴地说:“老师,文苑报里有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我高兴极了,不是因为文章的发表,而是我终于看到了学生那份主动,那份亲近,那份天真的、喜形于色的激情。隐约间我已感触到了那一双双饱含着兴奋快乐的目光中闪烁着意欲倾诉的火花。那天下午的第一节课,被我临时改为作文课。我对学生说,你们有心里话就对老师说吧。于是,一篇篇真实感人的老师,我想对您说展现在我的眼前:“杨老师,开

32、学到现在,我没对您说过一句话。我有缺点您能帮我改正吗?我有优点您会高兴吗?我做错了事您会原谅我吗?”“杨老师,我想当小组长,可您不让我干。老师,我只想当个小组长,其他的都不想,您可别说给同学们听!”“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上课板书速度很快,我看也看不过来,您能写慢些吗?”“杨老师,我知道您教书很辛苦,每天既要教我们知识又要改作业。这个星期天我想去您家借书,您能告诉我您家的地址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每篇就写了那么几句,但那一句句真诚清纯的语句让我十分感动。我深深地体验到了初为人师的快慰与责任。我知道,当我敞开了内心的世界,我便实实在在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同他们一样需要

33、交流和理解,一样具有烦恼和愿望的老师。这种书面形式的对话,不但表达了难以用语言来展示的心愿,更传递了师生间的一种平等与信任。从那以后,我在批改作业时总是有针对性地写上这种“心里话”式的评语。而学生看了总是兴奋不已,也给我写心里话,为我的评语写“评语”,以此让我能够便捷、准确地了解他们。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喜欢做作业,而且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也提高了许多。最让我高兴的是,每位学生都成了我的“知心笔友”了。一年以后,经我推荐的学生作文竟有9篇被文苑报、作文新圃录用。真的,我很感谢生活赠给我的这份经验“师生对话”,是它,在我困惑时送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以往,在教学中提起“师生关系”,不言而喻,老师“大”,

34、学生“小”,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这种师生关系,感情的不可沟通可想而知,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师生之间缺乏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古语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仅仅把老师定位于这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学生纯洁的心中渴望着有一位能倾听他们心声的老师,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悲伤。千万别放弃了这种倾听的权利。试想,当你和学生共同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怎样的平等和信任啊!没必要绷着脸面对天真的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有如兄弟、姐妹、朋友一样的亲情。杨老师通过“师生对话”,使自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也使学生敞开了心扉接受了这位

35、老师。在师生情感交流一致的情况下,大家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常和学生接触,一起游戏,一起唱歌,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学生乐于亲近老师,有些心事不对父母讲,却能在日记中告诉老师。学生喜欢你,听你的话,教育工作便事半功倍;反之,有些学生只要单独和老师在一起,就会很紧张,非常不自在,有时看见老师走过来就躲得远远的。这时,作为一名老师,就该反省一下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如此害怕你,抗拒你,你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学会对话了吗?要知道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是一个不成功的老师。2.对话,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

36、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教材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经”,而是供学生学习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使用。面对课堂动态问题的挑战,许多教师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请看特级教师支玉恒在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案例9】古井教学片段特级教师支玉恒生:老师,我想问,如果这个村子里没有这口古井,乡亲们的品质会怎么样?(众笑)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问你,

37、雷锋家里有古井吗?生:不知道。(大笑)师:是啊!我也不知道。但雷锋的品质不是很优秀吗?没有古井,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能够让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不过这个村子里正好有这么一口古井,它正好给乡亲们提供了受启发、受陶冶的机会,创造了这么一个条件。作者也深受触动,就写了这篇文章。比如你们去刘公岛参观,看到邓世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国捐躯的事迹而深受感动,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也就是受到了品格陶冶。如果没有刘公岛,不是还有别的教育途径吗?青岛、济南就没有刘公岛,那里的孩子们不是也能受到爱国主义的陶冶吗?明白了吗?支老师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没有古井,乡亲们的品质会怎么样”这一意想不到的问题

38、。他巧妙地建构了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刘公岛、邓世昌这一社区资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引进了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而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3.对话,促进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有机联结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深入研究对话的实质,我们发现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

39、、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案例10】落叶教学片段特级教师窦桂梅师:又一片落叶落下来,有一个小动物过来了,(走近一学生)你是谁呀?生:小蚂蚁。师:小蚂蚁,你干嘛坐在我上面呀?生:我把你当做船呐!师:坐在上面你看到了什么风景呀?生:山、稻田。师:(课件出示)把你的感受告诉我。我就在你对面,你可以对着我说。试试看把你的感受告诉我!生:树叶落在沟里,我爬上来,坐在当中,把你当做船。师:真聪明,把我当做船。师:喂,你是谁?生:我是小鱼!师:小鱼怎么过来呀?(学生游到“落叶”后面)师:小朋友们“送”他一个字!生:藏。师:你藏在我这里干什么呀?生:我把你当做伞

40、,我在下面躲雨呢!师:感觉怎么样?生:很舒服!师:小鱼就这样告诉我你的感受吧!(学生说)师:还有小鱼吗?你藏在下面干什么呀?生:遮阳。师:变成自己的话说,我就愿意听你对我说!(学生说)师:还在下面干什么?生:我把落叶卷起来当肉饼吃。(学生笑着读)生:我藏在下面怕钓鱼的把我钓走!师:你太聪明了,我就愿意做你的安全伞。让学生进入角色,想像自己在这里干什么。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加强了和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拓展了文本空间。使语言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4.对话,是用生命呼唤生命对话,是对话各方交互作用、共创意义的过程。在我们的生命对话式的课堂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相互影

41、响,相互理解,共同生存。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教师、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不再分割。【案例11】雪儿教学片段师:老师听着你们富有感情的朗读(朗读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心中也不由得产生急切之情,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早日飞回蓝天!“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教师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脸上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师:想来读一读吗?“想!”学生迫不及待地喊道,随即打开了课本。师: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学生连声叫好,开

42、始津津有味地朗读起来,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师:看着你们自信的笑脸,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得不错。(随后指名学生朗读)读后学生举手,争着发表意见:生1:“啊,我为雪儿欢呼!”读得很好,读出了“我”的喜悦之情,还配上了拍手的动作,很好。生2:我觉得“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中的“高高”读得很好,让人感到雪儿飞得很高很高。师:是啊,雪儿终于飞回了蓝天,终于又能在蓝天下翱翔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句话,你们还可以读得让人感到更舒畅些吗?“能!”学生小手林立,抢着朗读这句话。师:(指名朗读后)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这儿时,脑

43、海中有什么问题吗?生1:有!我不知道雪儿的翅膀怎么会划出弧线?生2:我想,这弧线不是真的线,而是说雪儿在兜着圈子一圈一圈地飞。师:大家同意他说的吗?生:同意!师:我们请他来当雪儿,展开双翅绕着圈子飞翔飞翔,好不好?生:好!(那位同学上台表演飞翔)师:看,雪儿飞得多轻快,多自在啊!这真是生:美丽的弧线!生3:老师,“弧线”后面怎么是省略号呢?省略了什么呢?师:你真厉害!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答案就在这段话中,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读起来,有的轻轻地读着,边读边想;有的放开嗓子,配上动作,大声朗读着。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生1:我想,省略的是这样的内容:雪儿是多么高兴啊!

44、生2:我想,省略的是:我越看越开心!生3:我想,省略的是:雪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师:我想到的是:我的心儿也展开了双翅,和雪儿一同翱翔在蓝天下!生4:我想,省略的是:洁白的雪地,在蓝天下多么美丽啊!师:大家说得多好啊!你们愿意带着这份浓浓的喜悦之情来为雪儿欢呼吗?(指名学生诵读,背诵第四自然段)师:读得好,背得也有感情!课文的第五、第六两个自然段也能读得这么好吗?生: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自朗读,再一个个轻读、评议,然后独自练读)师:(指名朗读第五、第六两段后)同学们,刚才你们用朗读的形式表达着“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现在能不能用心中的话语来表达一番呢,这儿有三句话,随你们挑选哪一

45、句来说说,两句也行,三句更好。出示小黑板:(1)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2)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3)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学生稍作准备、讨论后,举手发言:生1: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谢谢你的精心照顾,使我重回蓝天。”生2:好似在说:“我又能飞了,我好高兴啊!”生3: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康复,天天快乐!生4:祝我早日回到校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生5: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飞吧,为人们传递信息去吧!”生6:我望着快慰,默默地说着:“多好啊,在我的照顾下,雪儿又飞起来了

46、!”生7:我望着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快乐!”生8:我望着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我想我不久也会回到校园中去的!”师:说得真好!老师听着心里也十分快慰,同学们多会读书啊!多么能干啊!能背背这两段吗?生:能!在此案例中,随处可见教师用生命、用尊重和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探究,并在学习、探究中,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例如,案例开始时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对话,一次生命的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的生命存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呼唤着学生的生命,用自

47、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专题五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专题五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话题一学生学习活动对教师的期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期

48、待着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1.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了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作为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