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1.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72150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汉字能吃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文化产业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124162007003 李宏 【摘要】“民以食为天”,但对中华民族,饮食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一种文化。我们的老祖宗因饮因食而形成发展了一套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对他的影响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汉字文化圈,又称筷子文化圈,这便集中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关键词】汉字 饮食 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

2、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2.中国汉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特色文字汉字,同它的母体一样,亦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中国汉字至

3、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初期形成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3.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文字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是中国文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对他的影响的。我过饮食文化渊源流传,是世界著名菜系之一。千百年来饮食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我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有关饮食的记述和描写。我们要研究

4、汉字文化与饮食首先就要从这最基本的汉字说起。一、“年”与“禾”在古代的壁画中,常常能看到描绘人们头上插着禾谷为装饰,翩翩起舞,以庆贺当年的丰收的壁画。古代中原地区的稻谷大多是一年一熟。古代的先民们把禾苗自播种到其成熟,视为一年。因此,年便同何禾谷的丰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古代农业社会,禾谷是人们的主要生存依靠。禾谷的成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辛劳都没有白费。所以,当人们收割完庄稼后,往往要庆贺一番,过一个丰收的节,而这个节日就是文明常说的“年”。“年”的确定,正是农业社会先民的一种文化心理的显现。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所以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常常以它为边旁。粮食的这个“禾”似乎是最古老的。植物学家认为,

5、它是指新石器时代出现在整个华北地区的各种野生的禾,至今仍有些生活在野生状态下,甚至是令人讨厌的稗草。但是这个字的外形十分像沉重的穗子垂挂下来的谷物。禾字派生出了许多与粮食相关的字,但是后来词义却逐渐发生转移。比如年、秀、季、秋、香。二、“秀”秀丽的秀字,会意。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荣而实者谓之秀。尔雅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多指庄稼长相很好,如秀穗。后秀字引申意为好,优异。不再仅仅是用于形容庄稼。也开始形容其他事物,诸如景色:秀丽的山河。或是形容人,诸如:秀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苗而不秀(喻人早死或虚有其表)。后起之秀。秀丽。秀俊。成长振振子孙,或秀或苗。后汉书孝章皇

6、帝八王传赞。“秀”字是带“禾”的边旁,同样跟禾谷脱不开干系,庄稼长的好,收成也就好。因此,古代先民看到长相“秀茂”的庄稼,心中便掩饰不住的高兴。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用以“秀”字修饰。二、“食”及其边旁 “飠” “饣”同“吃”有关的另一个字便是食物的“食”字了。“ 食”,包括偏旁“飠”“饣”,均读sh,郑码代码OX。原来的图示,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字。我们说,人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可是在古代,

7、一日只吃两餐,还专门创造了两个字:“饔”。又叫大食,是指早上8、9点种吃的早饭;“雍”从“乡”(邑字演化而来,含人跪坐姿)从“隹”(禽类),含意“雍容华贵”丰富的饮食;“飧”。又叫小食,是指下午4、5点种吃的晚饭;“飧”从“夕”(黄昏)从“食”,一看便知是指简单的晚饭。说完了吃,再来谈谈盛吃之物-器皿。这些器皿同样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中国汉字一样联系密切。中国古代的器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关系。譬如说,最早的器皿是由石头制作而成,接着有了陶制的,当我们知道了采矿,掌握了冶炼技术以后,我们就开始使用铜器。春秋之后,人

8、们学会了冶铁。渐渐的铁质的器皿开始出现。但因为铁的熔点最高,而且很脆,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所以完全使用铁造的器具出现较晚,到现在我们还在用铁锅,包括后来我们发现了铁器与贫血的治疗关系密切。吃饭用的器皿,也就是食器、炊具,有一个从大到小、从粗到精、从厚到薄的过程。 在人类最为原始的时期,人们刚刚发现了火的使用方法。那时的人们是直接将事物放置于火上烤制。但渐渐的人们发现,一些食物是无法直接与温度级高的火焰接触,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食物渐渐开始有了剩余,这些剩余的食物亦需要一个东西保存。于是,器皿便演变而来,之后又有了锅碗瓢盆。在古代的中国及西方,声名显赫之人的家中,盛物的器皿也是颇有讲究

9、的。制作器皿的材料和方法都颇为精致,甚至到了工艺品的水平。不同的食材也需要专门的器皿保存。这些看似简单的锅碗瓢盆已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皿:碗、碟、杯、盘一类用器的统称,以皿为部首,衍生出了很多词语。比如用来盛放东西或洗涤的盆,这个字声旁是分,分这个声旁有大的意思,比如颁这个字,在古代是大头的意思。在粤菜里有一种著名的盆菜,至今依然流行,它的缘起据说和文天祥有关。碗:宛这个字最早是说屋子里的草自相覆盖,本义是弯曲的意思。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碗因为其体积较锅、盂小而可用手端盛。上阔下窄的形态,放在平地上是不稳定的,据此考古学家推测,古人对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内的。和碗有关的词语很多,比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用来比喻贪心不足,“铁饭碗”用来比喻稳固的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