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桥梁设计规范报批都稿201106.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1472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 页数:105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桥梁设计规范报批都稿20110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城镇桥梁设计规范报批都稿20110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城镇桥梁设计规范报批都稿20110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镇桥梁设计规范报批都稿20110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桥梁设计规范报批都稿201106.doc(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总 则1.0.1 为使城镇桥梁设计符合安全可靠、适用耐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与环境协调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和镇(乡)村道路的新建永久性桥梁和地道的设计。1.0.3 城镇桥梁设计应根据城乡规划确定的道路等级、城市交通发展需要,按照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洪抢险、抗震救灾的原则进行设计。1.0.4 城镇桥梁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 和 符 号 2.1 术 语2.0.1可靠性reliability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2.0.2可靠度degree of reliability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

2、,在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2.0.3设计洪水频率design flood freguency设计采用的等于或大于某一强度的洪水出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为洪水重现期,其倒数为洪水频率。2.0.4设计基准期design period在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时,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2.0.5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2.0.6作用(荷载)action(load)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为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间接作用)。2.0.7永久

3、作用permanent action在结构使用期间,其量值不随时间而变化,或其变化值与平均值比较可忽略不计的作用。2.0.8可变作用variable action在结构使用期间,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值与平均值比较不可忽略的作用。2.0.9偶然作用accidental action在结构使用期间出现的概率很小,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作用。2.0.10作用效应effect of action由作用引起的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例如内力、变形、裂缝等。2.0.11作用效应的组合combination for action effects结构或在结构构件上几种作用分别产生的效应随机叠加

4、。2.0.12设计状况design situation代表一定时段的一组物理条件,设计时应做到结构在该时段内不超越有关的极限状态。2.0.13极限状态limit state结构或构件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2.0.14安全等级safety classes为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安全性,根据工程结构破坏所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划分的设计等级。2.0.15高架桥viaduct通过架空于地面修建的城镇道路称为高架道路。其构筑物称为高架桥。2.0.16地道underpass穿越道路或铁路线的地下通道,其构筑物称为地道。2.0.17小型车专用道路compa

5、cted car-only road只允许小型客(货)通行的道路2.2 符 号 L 加载长度;Pk 车道荷载的集中荷载;qk 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W 单位面积的人群荷载;Wp 单边人行道宽度;在专用非机动车桥上为1/2桥宽。 3 基本规定3.0.1 桥梁设计应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根据道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防洪抗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因技术、经济上的原因需分期实施,则应保留远期发展余地。3.0.2 桥梁可按其多孔跨径总长或单孔跨径的长度,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等四类,桥梁分类应符合表3.0.2的规定。表3.0.2 桥梁按总长或跨径分类 桥梁分类多孔跨径总

6、长L(m)单孔跨径Lo(m)特大桥L1000Lo 150大 桥1000L100150Lo40中 桥100L3040 Lo20小 桥30L820 Lo5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之间桥中心线长度或桥墩中线与桥台台背前缘线之间桥中心线长度为标准跨径;拱式桥以净跨径为标准跨径。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的桥梁为桥面系的行车道长度。3.0.3 城市桥梁设计宜采用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对特别重要的桥梁可提高到三百年一遇。城镇中防洪标准较低的地区,若按百年一遇或三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设计,导致桥面高程较高而引起困

7、难时,可按实际情况考虑,但设计洪水频率标准不应低于所在地区公路桥梁的设计洪水频率,且仍须确保桥梁结构在百年一遇或三百年一遇洪水频率下的安全。3.0.4 桥梁孔径,应按批准的城乡规划中的河道及(或)航道整治规划,结合现状布设。若无规划,则根据现状按设计洪水流量满足泄洪要求和通航要求布置。不宜过大改变水流的天然状态。设计洪水流量可按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进行分析、计算。3.0.5 桥梁的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通航河流的桥下净空应按批准的城乡规划的航道等级确定。通航海轮桥梁的通航水位和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JTJ311的规定。通航内河轮船桥梁的通航水位和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

8、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的规定,并应充分考虑河床演变和不同通航水位航迹线的变化。2. 不通航河流的桥下净空应根据计算水位(设计水位计入壅水、浪高等)或最高流冰面加安全高度确定。当河流有形成流冰阻塞的危险或有漂浮物通过时,应按实际调查的数据,在计算水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酌留一定富余量,作为确定桥下净空的依据。对于淤积的河流,桥下净空应适当增加。在不通航或无流放木筏河流上及通航河流的不通航桥孔内,桥下净空不应小于表3.0.5的规定。表3.0.5 非通航河流桥下最小净空表 桥梁的部位高出计算水位(m)高出最高流冰面(m)梁底洪水期无大漂流物0.500.75洪水期有大漂流物1.50有

9、泥石流1.00支承垫石顶面0.250.50拱 脚0.250.25无铰拱的拱脚允许被设计洪水淹没,但不宜超过拱圈高度的2/3,且拱顶底面至计算水位的净高不得小于1.0m。在不通航和无流筏的水库区域内,梁底面或拱顶底面离开水面的高度不应小于计算浪高的0.75倍加上0.25m。3. 跨越城镇道路或公路的城市跨线桥梁,桥下净空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的建筑限界规定,跨越城市轨道交通或铁路的桥梁,桥下净空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规定。墩位布置同时应满足桥下道路或铁路的行车视距和前

10、方交通信息识别的要求,并应按相关规范的规定要求,避开既有的地下构筑物和不能迁移的地下管线。4. 对桥下净空有特殊要求的航道或路段,桥下净空尺度应作专题研究、论证。3.0.6 桥梁建筑应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反映时代风貌并与周围环境协调。桥梁建筑重点,应放在总体布置和主体结构上,结构受力应合理,总体布置应舒展、造型美观,且应与周围环境和景观协调。3.0.7 桥梁应根据城乡规划、城市环境、市容特点,进行绿化、美化市容和保护环境设计。对特大型和大型桥梁,高架道路桥、大型立交桥梁在工程建设前期应作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中应作相应的环境保护设计。3.0.8 桥梁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3.0.9 桥梁

1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表3.0.9的规定采用。表3.0.9 桥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类别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130小桥250中桥、重要小桥3100特大桥、大桥、重要中桥 注:对有特殊要求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可在上述规定基础上经技术经济论证后予以调整。3.0.10 桥梁结构必须满足下列功能要求:1. 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2. 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3. 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4. 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能保持必需的整体稳定性。3.0.11 桥梁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并应同时满足构造和工艺方面的要求

1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梁结构或其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梁结构或其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的状态。3.0.12 桥梁设计时应根据桥梁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中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区分以下三种状况:1. 持久状况:在桥梁使用过程中一定出现,且持续期很长的设计状况。2. 短暂状况:在桥梁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较大而持续期较短的状况。3. 偶然状况:在桥梁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很小,且持续期极短的状况。3.0.13 桥梁结构或其构件:对三种设计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对持久状况还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对短暂状况及偶

13、然状况中的地震设计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对偶然状况中的船舶或汽车撞击等设计状况,可不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采用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和作用效应的偶然组合;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应采用作用的标准组合、作用短期效应组合(频遇组合)和作用长期效应组合(准永久组合)。3.0.14 桥梁按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应采用不低于表3.0.13规定的设计安全等级。表3.0.14 桥梁设计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结构类型示例一 级重要结构特大桥、大桥、中桥、重要小桥二 级一般结构小桥、重要挡土墙三 级次要结

14、构挡土墙、防撞护栏*表中所列特大、大、中桥等系按本规范表3.0.2中单孔跨径确定,对多跨不等跨桥梁,以其中最大跨径为准;冠以“重要”的小桥、挡土墙系指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及交通特别繁忙的城市次干路上的桥梁、挡土墙。*对有特殊要求的桥梁,其设计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3.0.15 桥梁结构构件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公路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地道结构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中第8.3节的有关规定。3.0.16 桥梁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 构件在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具有规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2. 构件应减小由附加力、局部力和偏心力引起的应力;3. 结构或构件应根据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

15、耐久性设计。采用的材料及其技术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4. 选用的型式应便于制造、施工和养护。5. 桥梁应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计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国家现行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的规定进行。对已编制地震小区划的城市,可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地震作用的计算及结构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规定。6. 当受到城市区域条件限制,需建斜桥、弯桥、坡桥时,应根据其具体特点,作为特殊桥梁进行设计。7. 桥梁基础沉降量应符合现行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的规定。对外部为超静

16、定体系的桥梁,应控制引起桥梁上部结构附加内力的基础不均匀沉降量,宜在结构设计中预留调节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构造装置或空间。3.0.17 对位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上的多孔梁(板)桥,宜采用整体连续结构,亦可采用连续桥面简支结构。设计应保证桥梁在使用期间运营通畅,养护维修方便。3.0.18 桥梁应根据工程规模和不同的桥型结构设置照明、交通信号标志、航运信号标志、航空障碍标志,防雷接地装置以及桥面防水、排水、检修、安全等附属设施。3.0.19 桥上或地道内的管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得在桥上敷设污水管、压力大于0.4MPa的燃气管和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蚀性的液、气体管。当条件许可时,允许在桥

17、上敷设电讯电缆、热力管、给水管、电压不高于10kV配电电缆、压力不大于0.4MPa的燃气管,但必须按有关规范的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2. 严禁在地道内敷设电压高于10kV配电电缆、燃气管及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蚀性液、气体管。3.0.20桥梁中的特大桥和重要大桥竣工后应进行荷载试验,并应保留作为运行期间监测系统所需要的测点和参数。3.0.21桥梁设计必须严格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设计文件的组成应符合有关文件编制的规定要求,对涉及工程质量的构造设计、材料性能和结构的耐久性、需特别指明的制作或施工工艺、桥梁运行条件、养护要求等应提出相应的要求。4 桥位选择4.0.1 桥位选择应根据城乡规划,近

18、远期交通流向和流量的需要,结合水文、航运、地形、地质、环境及对邻近建筑物和公用设施的影响大小进行全面分析、综合比较后确定。4.0.2 特大桥、大桥的桥位应选择在河道顺直、河床稳定、河滩较窄、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且地质良好的河段。桥位不宜选择在河滩、沙洲、古河道、急弯、汇合口、渡口、港口作业区及易形成流冰、流木阻塞的河段以及活动性断层、强岩溶、滑坡、崩塌、地震易液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的河段。中小桥桥位宜按道路的走向进行布置。4.0.3 桥梁纵轴线宜与洪水主流流向正交,当条件所限,对中小桥宜采用斜交或弯桥。4.0.4 通航河流上桥梁的桥位选择,除应符合城乡规划,选择在河道顺直、河床稳定、水深充

19、裕、水流条件良好的航段上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桥梁墩台沿水流方向的轴线,应与最高通航水位的主流方向一致,当为斜交时,其交角不宜大于5;当交角大于5时,应加大通航孔净宽。对变迁性河流,应考虑河床变迁对通航孔的影响;2. 位于内河航道上的桥梁,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中关于水上过河建筑物选址的要求;3. 通航海轮的桥梁、桥位选择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JTJ311的规定要求。4.0.5 非通航河流上相邻桥梁的间距除应符合洪水水流流畅,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外,还应考虑桥址工程地质条件、既有桥梁结构的状态、与运营干扰等因素来确定。4.0.6 当桥址处有两个及两个以

20、上的稳定河槽,或滩地流量占设计流量比例较大,且水流不易引入同一座桥时,可在主河槽、河汊和滩地上分别设桥,不宜采用长大导流堤强行集中水流。桥轴线宜与主河槽的水流流向正交。天然河道不宜改移或截弯取直。4.0.6 分离式桥梁两幅桥面的轴线距离,应符合设计洪水水流流畅的原则,并应便于施工。非通航河流上相邻桥梁的间距除应符合洪水水流流畅,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外,还应考虑桥址工程地质条件、既有桥梁结构的状态、与运营干扰等因素来确定。4.0.7 桥位应避开泥石流区。当无法避开时,宜建大跨径桥梁跨过泥石流区。当没有条件建大跨桥时,应避开沉积区,可在流通区跨越。桥位不宜布置在河床的纵坡由陡变缓、断面突然变化及平面上

21、的急弯处。4.0.8 桥位上空不宜设有架空高压电线,当无法避开时,桥梁主体结构最高点与架空电线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105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的规定。当桥位旁有架空高压电线时,桥边缘与架空电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高压电线的塔(杆)架高度应符合相关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4.0.9 桥位应与燃气输送管道、输油管道,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等危险品工厂、车间、仓库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当距离较近时,应设置满足消防、防爆要求的防护设施。桥位距燃气输送管道、输油管道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5 桥面净空5.0.1 城市桥

22、梁的桥面净空限界、桥面最小净高、机动车车行道宽度、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中小桥的人行道宽度、路缘带宽度、安全带宽度、分隔带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的规定。特大桥、大桥的单侧人行道宽度宜采用2.0m3.0m。5.0.2 城市桥梁中的小桥桥面布置型式及净空界限应与道路相同,特大桥、大桥、中桥的桥面布置及净空限界中的车行道及路缘带的宽度应与道路相同,分隔带宽度可适当缩窄,但不应小于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规定的最小值。设计行车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道路两侧分隔带或中央分隔带可采用交通标线分隔交通。5.0.3 镇(乡)村桥梁的桥面净空限界及布置

23、型式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的规定。6 桥梁的平面及纵、横断面设计6.0.1 桥梁在平面上宜做成直桥,当特殊情况时可做成弯桥,其线形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的规定。6.0.2 对下承式和中承式桥的主梁、主桁或拱肋,悬索桥、斜拉桥的索面及索塔,可设置在人行道或车行道的分隔带上,但必须采取防止车辆直接撞击的防护措施。悬索桥、斜拉桥的索面及索塔亦可设置在人行道或安全道栏杆外侧。6.0.3 桥面车行道路幅宽度宜与所衔接道路的车行道路幅宽度一致。当道路现状与规划断面相差很大,桥梁按规划车行道布置难度较大时,应按本规范第3.0.1条规定,考虑分期实施。当两端道路上设有较宽的分隔带

24、或绿化带时,桥梁可考虑分幅布置(横向组成分离式桥),桥上不宜设置绿化带,特大桥、大桥、中桥的桥面宽度可适当减小,但车行道的宽度应与两端道路车行道有效宽度的总和相等并在引道上设变宽缓和段与两端道路接顺。小桥的机动车道平面线形应与道路保持一致。6.0.4 当特大桥、大桥、中桥与两端道路为新建时,桥面车行道布设应根据规划道路等级,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的规定和交通流量来确定。6.0.5 当特大桥、大桥、中桥所处路段非机动车流量不大,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可按混合行驶考虑:1. 每一车行道平均交通量少于300pcu/h;2. 同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高峰小时流量

25、不在同一时间;3. 双向的交通流量高峰不在同一时间;4.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同一时间交通量相差较大;5. 机动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30km/h;6. 桥梁两端连接道路本身是混合车道。6.0.6 桥梁宽度应按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确定。6.0.7 桥面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桥面最大纵坡、坡度长度与竖曲线布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的规定。桥梁纵断面设计时,应考虑到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构件挠曲和墩台沉降的影响。6.0.8 桥梁横断面布置除桥面净空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桥梁人行道或安全道(供执勤、养护、维修人员通行的专用通道)外侧,必须设置人行道栏杆

26、;2. 对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桥梁,当两侧无人行道时,两侧应设安全道,其宽度宜为0.50m0.75m;3. 对桥面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上有永久性分隔带的桥或专用非机动车的桥,其两旁的人行道或安全道缘石宜高出车行道路面0.15m0.20m;4. 对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桥梁,桥面为混合行车道或专用机动车道时,人行道或安全道缘石宜高出车行道路面0.25m0.40m。当跨越急流、大河、深谷、重要道路、铁路、主要航道或桥面常有积雪、结冰时,其缘石高度宜取较大值,外侧应采用加强栏杆;5. 对快速路桥、机动车专用桥的桥面两侧应设置防撞护栏,防撞护栏应符合本规范第9.5.2条规定。当两侧设置人行道或安全道时,

27、其缘石高度宜采用0.40m。6.0.9 桥面车行道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的规定设置横坡,在快速路和主干路桥上,横坡宜为2%;在次干路和支路桥上横坡宜为1.5%2.0%,人行道上宜设置1%2%向车行道的单向横坡。在路缘石或防撞护栏旁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排水孔。在排水孔之间的纵坡不宜小于0.3%0.5%。6.0.10 镇(乡)村桥梁的平面及纵、横断面设计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的规定。7 桥梁引道、引桥7.0.1 桥梁引道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的规定要求布设;引桥应按本规范的有关要求布设。7.0.2 桥梁引道的设计应与引桥的设计统一,从安全、经济、美观

28、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7.0.3 桥梁引道及引桥的布设,应与两侧街区交通衔接,并应预留防洪抢险通道。当引道为填土路堤时,宜将城市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等地下管道迁移至桥梁填土范围以外或填土影响范围以外布设。位于软土地基上的引道填土路堤最大高度应予以控制。引桥墩台基础设计应分析基础施工及基础沉降对邻近永久性建筑物的影响。在纵坡较大的桥梁引道上,不宜设置平交道口和公共交通车辆的停靠站及工厂、街坊出入口。引道纵坡起(终)点与平交道口之间应保持适当长度的平坡缓和段。7.0.4 当引道采用填土路堤,且两侧采用较高挡土墙时,两侧应设置栏杆,其布置可按本规范第6.0.7条有关规定执行。7.0.5 特大、大桥、

29、中桥的桥头应避免人行道路缘石转弯突变。路缘石在平面上应设置缓和接顺段,其变化斜率不宜小于6:1。折角处应采用适当的平曲线接顺。7.0.6 当主孔斜交角度较大、引桥较长时,宜根据桥址的地形、地物在引桥与主桥衔接处布设若干个过渡孔,使其后的引桥均按正交布置。7.0.7 桥台侧墙后端和悬臂梁桥的悬臂端深入桥头锥坡顶点以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0.75m。位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上的桥梁,桥头宜设置搭板,搭板长度不宜小于6m。7.0.8 桥头锥体及桥台台后5m10m长度的引道,可采用砂性土等材料填筑。在非严寒地区当无透水性材料时,可就地取土经处理后填筑,也可采用土工合成材料或其它轻质材料填筑。8 立交

30、、高架道路桥梁和地道8.1 一般规定8.1.1 立交、高架道路桥梁和地道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中的有关规定设置。8.1.2 立交、高架道路桥梁和地道的布设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1. 宜按规划一次兴建,分期建设时应考虑后期的实施条件;2. 应减少工程占用的土地、房屋拆迁及重要公共设施的搬迁;3.充分考虑与街区间交通的相互关系;4. 结构型式及建筑造型应与城市景观协调,桥下空间利用应防止可能产生的对交通的干扰,墩台的布置应考虑桥下空间的利用净空,以及转向交通视距等要求;5. 应密切结合地形、地物、地质、地下水情况以及地下工程设施等因素;6. 应密切结合规划及

31、现有的地上、地下管线;7. 应综合分析设计中所采用的立交型式、桥梁结构和施工工艺对周围现有建筑、道路交通以及规划中的新建筑的影响;8. 应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工程措施减少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8.1.3 立交、高架道路桥梁和地道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平面布置应与其相衔接道路的标准相适应,应满足工程所在区域道路行车需要;2. 纵断面设计,应与其衔接的道路标准相适应,并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车辆类型及爬坡能力等因素,选用适当的纵坡值。竖曲线最低点不宜设在地道暗埋段箱体内,凸曲线应满足行车视距。对混合交通应满足非机动车辆的最大纵坡限制值要求;3. 横断面设计,应与其

32、衔接的道路标准相适应。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可设置分隔带疏导交通。对设有中间分隔带的宽桥,桥梁结构可设计成上下行分离的独立桥梁;4. 立交区段的各种杆、柱、架空线网的布置,应保持该区段的整洁、开阔。当桥面灯杆置于人行道靠缘石处,杆座边缘与车行道路面(路缘石外侧)的净距不应小于0.25m。地道引道的杆、柱宜设置在分隔带上或路幅以外。8.1.4 当立交、高架道路桥梁的下穿道路紧靠柱式墩或薄壁墩台、墙时,所需要的安全带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道路设计行车速度大于、等于50km/h,安全带宽度不应小于0.50m;2. 对道路设计行车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安全带宽度不应小于0.25m;8

33、.1.5 当下穿道路路缘带外侧与柱、墩台、墙之间设有安全道,其宽度大于所需的安全带宽度时,可不再设安全带。8.1.6 墩台汽车撞击作用的力值和位置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的规定取值。对易受汽车撞击的相关部位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构造措施。8.1.7 当高架道路桥梁的长度较长时,应考虑每隔一定距离在中央分隔带上设置开启式护栏,设置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2km。8.2 立交、高架道路桥梁8.2.1 当立交、高架道路桥梁与桥下道路斜交时,可采用斜交桥的型式跨越。当斜交角度较大时,宜采用加大桥梁跨度,减小斜交角度或斜桥正做的方式,同时应满足桥下道路平面线形、视距及前方交通信息识别的要求

34、。8.2.2 曲线梁桥的结构型式及横断面形状,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结构支承体系应满足曲线桥梁上部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要求,应采取可靠的抗倾覆措施,如墩顶设置防止梁体外移、倾覆的限位构造等。8.2.3 对纵坡较大的桥梁,特别是独柱支承的匝道桥梁,应分析桥梁向下坡方向累计位移的影响,总体设计时独柱墩连续梁分联长度不宜过长,中墩应采用适宜的结构尺寸,并应保证墩柱具有较大的纵、横向抗推刚度。8.2.4 当立交、高架道路桥梁的跨度小于30m,且桥宽较大时,桥墩可采用柱式桥墩,柱数宜少,视觉应通透、舒适。8.2.5 当立交、高架道路桥下设置停车场时,不得妨碍桥梁结构的安全,应设置相应的防火设施,并应满足有关

35、消防的安全规定。8.2.6 当立交、高架道路桥梁跨越城市轨道交通或电气化铁路时,接触网与桥梁结构的最小净距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09的规定。8.3 地 道8.3.1 采用地道方案前,应与立交跨线桥方案作技术、经济、运营等方面的比较。设计时应对建设地点的地形、地质、水文,地上、地下的既有构筑物及规划要求,地下管线,地面交通或铁路运营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位于铁路运营线下的地道,为保证施工期间铁路运营安全,地道位置除应按本规范第8.1.1条的规定设置外,还应选在地质条件较好、铁路路基稳定、沉降量小的地段。8.3.2 地道净空应符合本规范

36、第5章的规定。当地道中设置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时,可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布置在不同的高程上。在仅布置机动车道的地道内,应在一侧路缘石与墙面之间设置安全道,宽度宜为0.50m0.75m。当孔内机动车的车行道为四条及以上时,另一侧还应再设置0.50m0.75m宽的安全道。8.3.3 下穿城镇道路或公路的地道,设计荷载应分别符合本规范及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的规定,结构内力、截面强度、挠度、裂缝宽度计算及允许值的取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的规定,裂缝宽度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7、进行计算;抗震验算应符合相关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地道长度应根据地道上方的道路性质分别符合本规范及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相关的道路净空宽度的规定。8.3.4 下穿铁路的地道,其设计荷载、结构内力、截面强度、挠度、裂缝宽度计算及允许值的取用、抗震验算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 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的规定。地道长度除应符合上跨铁路线路的净空宽度要求外,还应满足管线、沟漕、信号标志等附属设施和铁路员工检修便道的需求。8.3.5 当地道轴线与置于地道上的道路或铁路轴线

38、的斜交角15时,可按正交结构分析;当15时,应按斜交结构分析。8.3.6 地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当地道及与其衔接的引道结构的最低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S8。下穿铁路的地道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的规定。8.3.7 地道结构连续长度不宜过长,当地道结构长度较长时应设置沉降缝或伸缩缝。沉降缝或伸缩缝的间距应按地基土性质、荷载、结构型式及结构变化情况确定。8.3.8 当地道采用顶进施工工艺时,宜布置成正交;当采用斜交时,斜交角不应大于45。地道的结构尺寸应计入顶进时的施工偏差,角隅处的构

39、造筋及中墙、侧墙的纵向钢筋宜适当加强。位于地道上的铁路线路的加固应满足保证铁路安全运营的要求。8.3.9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地道及与其衔接的引道结构应进行抗浮计算,并应采取相应的抗浮措施。9 桥梁细部构造及附属设施9.1 桥面铺装9.1.1 桥面铺装的结构型式宜与所衔接的道路路面相协调,可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材料。9.1.2 桥面铺装层材料、构造与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为快速路、主干路桥梁和次干路上的特大桥、大桥时,桥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材料,铺装层厚度不宜小于80mm,粒料宜与桥头引道上的沥青面层一致。水泥混凝土整平层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厚度宜为70mm100mm,并应配有

40、钢筋网或焊接钢筋网。当为次干路、支路时,桥梁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和水泥混凝土整平层的厚度均不宜小于60mm。2. 水泥混凝土铺装层的面层厚度不应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铺装层内应配有钢筋网或焊接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100mm,必要时可采用纤维混凝土。9.1.3 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应根据铺装材料的性能、施工工艺、车辆轮压、桥梁跨径与结构型式、桥面系的构造尺寸以及桥梁纵断面线形、当地的气象与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9.2 桥面与地道防水、排水9.2.1 桥面铺装应设置防水层。沥青混凝土铺装底面在水泥混凝土整平层或之上设置柔性防水卷材或涂料,防水

41、材料应具有耐热、冷柔、防渗、耐腐、粘结、抗碾压等性能。材料性能技术要求和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水泥混凝土铺装可采用刚性防水材料,或底层采用不影响水泥混凝土铺装受力性能的防水涂料等。9.2.2 圬工桥台台身背墙、拱桥拱圈顶面及侧墙背面都应设置防水层。下穿地道箱涵等封闭式结构顶板顶面应设置排水横坡,坡度宜为0.5%1%,箱体防水应采用自防水,也可在顶板顶面、侧墙外侧设置防水层。9.2.3 桥面排水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桥面排水设施应适应桥梁结构的变形,细部构造布置应保证桥梁结构的任何部分不受排水设施及泄漏水流的侵蚀;2. 应在行车道较低处设排水口,并可通过排水管将桥面水泄入地面排水系

42、统中;3. 排水管道应采用坚固的、抗腐蚀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管道直径不宜小于150mm;4. 排水管道的间距可根据桥梁汇水面积和桥面纵坡大小确定;当纵坡大于2%时,桥面设置排水管的截面积不宜小于60mm2/m2。当纵坡小于1%时,桥面设置排水管的截面积不宜小于100mm2/m2。南方潮湿地区和西北干燥地区可根据暴雨强度适当调整;5. 当中桥、小桥的桥面有不小于3%纵坡时,桥上可不设排水口,但应在桥头引道上两侧设置雨水口;6. 排水管宜在墩台处接入地面,排水管布置应方便养护,少设连接弯头,且宜采用有清除孔的连接弯头。排水管底部应作散水处理,在除冰盐影响地区应在墩台受水影响区域涂混凝土保护剂;7.

43、 沥青混凝土铺装在桥跨伸缩缝上坡侧现浇带与沥青混凝土相接处应设置渗水管;8. 高架桥桥面应设置横坡及不小于0.3%的纵坡,当纵断面为凹形竖曲线时,宜在凹形竖曲线最低点及其前后3m5m处分别设置排水口。当条件受到限制,桥面为平坡时,应沿主梁纵向设置排水管,排水管纵坡不应小于3%。9.2.4 地道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道内排水应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其出水口必须可靠。排水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CJJ37的规定。2. 地道纵断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8.1.3(2)条的规定外,应将引道两端的起点处设置倒坡,其高程宜高于地面0.2m0.5m左

44、右,并应加强引道路面排水,在引道与地道接头处的两侧应设一排截水沟。3. 地道内路面边沟雨水口间应有不小于0.3%0.5%的排水纵坡。当较短地道内不设置雨水口时,地道纵坡不应小于0.5%。引道与地道内车行道路面,应设不小于2%的横坡。地道引道段选用的径流系数应考虑坡陡径流增加的因素,其雨水口的设置与选型应适应汇水快而急的特点。4. 当下穿地道不能自流排水时,应设置泵站排水,其管渠设计、降雨重现期应大于道路标准。排水泵站应保证地道内不积水。5. 对采用盲沟排水和兼排雨水的管道和泵站,应保证有效、可靠。9.3 桥面伸缩装置9.3.1 桥面伸缩装置,应满足梁端自由伸缩、转角变形及使车辆平稳通过的要求。

45、伸缩装置应根据桥梁长度、结构型式采用经久耐用、防渗、防滑等性能良好、且易于清洁、检修、更换的材料和构造型式。材料及其成品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在多跨简支梁间,可采用连续桥面。连续桥面的长度不宜大于100m,连续桥面的构造应完善、牢固和耐用。9.3.2 对变形量较大的桥面伸缩缝,宜采用梳板式或模数式伸缩装置。伸缩装置应与梁端牢固锚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桥梁不得采用浅埋的伸缩装置。9.3.3 当设计伸缩装置时,应考虑其安装的时间,伸缩量应根据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受荷转角、梁体纵坡及伸缩装置更换所需的间隙量等因素确定。对异型桥的伸缩装置,必须检算其纵横向的错位量。9.3.4

46、 在除冰盐地区,对栏杆底座、混凝土铺装以及桥梁伸缩装置以下的盖梁、墩台帽等处,应进行耐久性处理。9.3.5 地道的沉降缝、伸缩缝必须满足防水要求。9.4 桥梁支座9.4.1 桥梁支座可按其跨径、结构型式、反力力值、支承处的位移及转角变形值选取不同的支座。桥梁可选用板式橡胶支座或四氟滑板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和球型钢支座。不宜采用带球冠的板式橡胶支座或坡形板式橡胶支座。支座的材料、成品等技术要求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9.4.2 支座的设计、安装要求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且应易于检查、养护、更换,并应有防尘、清洁、防止积水等构造措施。墩台构造应满足更换支座的要求。在墩台帽顶面与主梁梁底之间应预留顶升主梁更换支座的空间。支座安装时应预留由于施工期间温度变化、预应力张拉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产生的变形和位移,成桥后的支座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9.4.3 应在主梁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