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饮水工四程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3945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92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饮水工四程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安全饮水工四程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安全饮水工四程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饮水工四程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饮水工四程实施方案.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县*乡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方案江西省修江水利电力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二一一年一月目 录 1综合说明12设计规模和水源选择53工程技术方案选型124工程设计175施工组织设计316工程占地及折迁347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358建设期管理389建后管理4110工程投资概算4311经济评价51531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1.1.1自然地理*乡安全饮水工程位于*县*乡境内,距县城37km。*乡位于湘鄂镇三省通衢之地,全国生态示范县-江西*县的东部,与武宁县、靖安县和本县黄沙镇、黄港镇、义宁镇、庙岭乡毗邻,距县城,37公里,紧靠武-吉高速公路,邻近修(*)武(武宁)二级公路。全乡版土面积45km2属洞庭

2、湖水系渎水支流。1.1.2水文、气象*乡地处中纬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地貌形态影响,其气候呈现为复杂多变、垂直差异大的山地气候,常年日照时间相对偏少,云雾较多,温差悬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秋短,夏秋长。据有关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80hr,平均日照百分率约为38%;多年平均气温为16.5,极端最低气温为-11.6(1967年1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4.9(1953年8月1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47天,多年平均蒸发量1342mm,最大年蒸发1567mm,最小年蒸发978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80%。全乡多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1400

3、mm1700mm之间,局部地区略小于1150mm或略大于2050mm。全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2.4mm,降水在年内分布不均,年降水量的4050%集中在第二季度。1.1.3地形地貌及地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山峰海拔320米,最低海拔35米。主要以山地、丘陵、岗地平原为主,山地占65%,丘陵占35%。境内土壤主要有、山地黄棕壤、山地甸土、水稻土)。植被以松林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全乡森林覆盖率为15%。区内出露的地层根据地质年代自上而下可分为以下几层: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断层破碎带及节理裂隙中,来源主要为雨水渗透和河水渗入,其次为上部覆盖层孔隙水补给,在地表以蒸发、流入河流或以井、泉的形

4、式排泄。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坡向移动,并于堆积物前缘排泄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05g,相当于地震烈度等于度区,设计时可不进行抗震复核。1.1.4水资源概况地表水本乡境内主要河流有洋湖水,洋湖水发源于*乡九龙山,流经*乡潭溪、塘排、九都,进入庙岭乡小山口、上坪后流入三都镇洋湖汇入修河。地下水*乡境内水系属修河支流洋湖水。其地下水按其赋存类型可分为孔隙型潜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其中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埋藏深度为510m,渗透系数为10m/d,靠基岩裂隙水和大气补给。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断层破碎带及节理裂隙

5、中,来源主要为雨水渗透和河水渗入,其次为上部覆盖层孔隙水补给,在地表以蒸发、流入河流或以井、泉的形式排泄。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坡向移动,并于堆积物前缘排泄。地下水受气候、岩性、构造、地貌等多种因素控制,富水性极不均匀。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在一定地貌形态通过断层、裂隙和孔隙渗透而形成。其循环交替作用强烈,动储量大于静储量,具有典型的山地丘陵水文地质特征。1.1.5社会经济概况*乡地处*县东部,距县城37km。全乡版土面积45km2。东与武宁县交界,南接黄港镇,西与黄沙镇连接,北面与庙岭乡相邻,辖潭溪、塘排等13个行政村,150个村民小组。2009

6、年年末,全乡总户数3391户,总人口15377人,总耕地面积19836亩,人均年收入1414元。全乡主要农作物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红薯等,经济作物有蚕桑、吊瓜等。 全乡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各村与水源集镇有水泥路或村级公路相通。1.2工程特性表*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特性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值备注一工程技术经济指标1设计水平年年152供水规模m3/d7003年供水量104m318.254供水受益行政村数个135供水受益人口人71716核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人62427受益学校师生人数人929学生数量8企事业单位个09居民用水标准L/d集镇120L/D,其余村90L/D10最小服务水头

7、M1111时变化系数K时2.012日变化系数K日1.413设计概算投资万元351.2414人均投资元/人489.8概算投资/水平年受益人口二主要工程及设备1取水工程直径3m大口井,选用100JC/K10-3.816。2输水工程长300m输水管3净水工程一体化净水器4配水工程清水池、增压泵、DN25225mmPE管长65288m三工程投资1建筑工程费万元55.642设备及安装工程费万元226.103临时工程万元2.064独立费用万元23.625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费万元36预备费万元9.227总投资万元319.63其中,中央投资万元238.44地方配套万元81.19四水价元/吨1.2五管理机制集体

8、所有1管理主体用水户协会 2设计规模和水源选择2.1供水范围和供水人口*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把全乡密度较大、投资较为合理的九龙村、珠砂村等13个行政村原规划范围内饮水不安全人口4647人以及该13个村20102013年规划新增1595人外,还包括20102013年规划新增农村学校929人等供水问题,具体见*乡2011年度安全饮水工程人口构成表。*乡2011年度安全饮水工程人口构成表(截止2010年底) 行政村或学校名称受益人口原规划范围内饮水不安全人数201013年规划新增备注各村农村学校全乡合计717146471595929各村合计6242464715950九龙607325282珠砂36436

9、4丁桥428148280田溪458332126潭溪568354214塘排726500226三塘525420105旁培326200126岩咀38031169龙峰280280港源375259116*889889船形31626551学校小计92900929*中学589589*中小230230丁桥小学1101102.2用水量与设计规模2.2.1设计年限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结合本乡实际情况,本工程设计年限取15年。2.2.2设计人口设计人口按下式计算:P=P0(1+)n+P1 =6242(1+0.008)15=7028人式中:P0 =供水范围内的现状常住人口数为6242人,

10、其中包括无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P1设计年限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总数,本工程不予以考虑;设计年限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0.008,可根据当地近年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确定;n工程设计年限15年。经过计算,本工程农村设计人口为7028人,总设计人口为7028+929=7957人。2.2.3居民生活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计算公式:Q1=P.q1/1000 式中,Q1居民生活用水量,m3/d。P设计用水居民人数5463人;q1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根据对江西省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的实际调查,若该供水区域没有向集镇发展的可能,则取 60L/(人d)90 L/(人d)。若该供水区域有向集镇发展的可能,则需考虑远期发展需

11、要,人均用水定额取120-150L/(人d)。本工程塘排村726人位于集镇,取120 L/(人d),其余各村人口5516人取90 L/(人d)。经计算,居民生活用水量为583t/d。2.2.4公共用水量农村公共建筑一般为学校,无学校的村庄不计入此项。公共建筑用水量公式如下:Q2=q2P2/1000+q21p21/1000式中,q2住宿生的人均用水量,20L/(人d);P2住宿生人数,人;Q21走读生的人均用水量,取10L/(人d);P22走读生人数;本工程拟供水范围学校总人数为929人,其中,老师63人,寄宿生为754人,走读生为112人。考虑到近几年学生人数增长率为0或者负数,故学校人数不考

12、虑增长率,只以现状人数作统计。根据江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指南(SL310-2004),结合本乡农村学校实际情况,老师生活用水定额为120l/人.d,寄宿生生活用水定额为20l/人.d,走读生学生生活用水定额为10l/人.d。经计算,学校用水量0.1263+7540.02+1120.01=24t/d。2.2.5牲畜用水量经实地调查,当地无集中养禽工厂,此部分水量不予以考虑。2.2.6工业用水量由于*乡所在一些工业小企业,大多自行已经解决或者已通过水源自来水厂解决,在此,本工程不考虑工业需水量。2.2.7消防用水量及浇洒道路绿地用水量消防用水量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和村镇建筑设计

13、防火规范(GBJ39)的有关规定确定。本设计不单独计算消防用水量,但是各行政村主要位置设置消火栓,消火栓口径与供水主管管径一致。根据规范,经济条件好或规模较大的镇可根据需要适当考虑,其余镇、村可不计此项。本乡由于经济条件一般或规模较也不大,故浇洒道路绿地用水量不予以考虑。2.2.8管网漏失水量与其它未预见水量根据规范,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之和,宜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0%25%取值,村庄取较低值,规模较大的镇区取较高值;结合当地发展情况,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之和(包括水厂自用水量)=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5%取值。经计算,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为91t/d。2.2.9供水规模供水规模为上

14、述用水量之和,经计算得698t/d,取700t/d。2.2.10人均综合用水量人均综合用水量=供水规模/设计人口=700/7957=87.9L(人d)。2.3水源选择2.3.1水源分析本乡境内主要河流有洋湖水,洋湖水发源于*乡九龙山,流经*乡潭溪、塘排、九都,进入庙岭乡小山口、上坪后流入三都镇洋湖汇入修河。地下水受气候、岩性、构造、地貌等多种因素控制,富水性极不均匀。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在一定地貌形态通过断层、裂隙和孔隙渗透而形成。其循环交替作用强烈,动储量大于静储量,具有典型的山地丘陵水文地质特征。2.3.2水源论证(1)地表水源洋湖港水是*乡境内的一条较大河流。此河是山溪汇流而成。河

15、面宽22.0m。上游集雨面积为45平方公里,最枯流量为0.5m3/s,据估算。(2)地下水源*乡范围内地下水资源较贫乏,年平均天然资源49.3万m/d,枯水季节天然资源20.4m/d,平均每平方公里2124m/d, 地下水埋深一般在20-30米之间,水质差,铁锰含量超标,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少数地方有地表渗透水,水量少,水质差。不具备作为集中供水水源的水量条件。2.3.3水源选择本工程取水规模为1000m3/d,折合取水量为0.012m3/s(水厂自用水系数取0.1),洋湖港年最枯流量为0.5 m3/s,水量较为丰富,即使在最小流量期间,也有充足可靠的供水水量保证,完全能满足取水量的要求。综

16、上所述,仅地表水可作为本工程水厂水源,地下水由于水量较少,在本镇附近难以找到一个满足本工程用户用水需求的地方,兼之,在本工程供水区域中,拦水堰地理位置相对较高,可通过水管引水达到重力自流的目的,建成后运行费用相对较少,因此,经比较,本水厂采用洋湖港水作为水厂水源。2.3.4净水厂厂址选择塘排村移民点,距离*集镇较近,该地地势平坦、宽敞,与拟用水源点距1500m,比水源点低22m,且该地高程普遍比供水用户高,可相对减少水厂运行成本;与此同时,该地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无拆迁,不占良田,有较好的废水排除条件,因此,本水厂厂址拟选择在塘排村移民点。2.4供水水质和水压2.4.1供水水质要求经净化消毒

17、处理后,出厂水质应符合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2.4.2供水水压要求供水水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设计时,对很高或很远的个别用户所需的水压不宜作为控制条件,采取局部加压或设集中供水点等措施满足用户用水要求。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单层建筑物可为6m,两层建筑物为10m,二层以上每增高一层增加4m;当用户高于接管点时,尚应加上用户与接管点的地形高差。配水管网中,消防栓设置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不低于10m。用户水龙头最大静水头不超过40m,本工程最小服务水头按12m考虑进行管网设计。 2.5

18、防洪和抗震防洪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SL252)以及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2004)的有关规定,IV、V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应按2010a一遇洪水进行设计、5030a一遇洪水进行校核。本工程所有建筑物均比本乡境内几条主要河流地理位置高出许多,经过到实地调查了解分析论证,在有记录以来,历史洪水位比拟建水厂低许多,因此,不需考虑防洪要求。抗震供水受益人口在10000人以下的供水工程主要建(构)筑物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本工程历史上发生地震次数较少,震级小,基本上未能构成灾害。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集镇地震

19、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05g,相当于地震烈度等于度区,设计时可不进行抗震复核。3工程技术方案选型3.1取水方式选型3.1.1取水方式选择原则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水源保护。地下水源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要求;地表水源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或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的要求。 当有多个水源可选时,应从水质、水量、投资、运行成本、施工和管理条件、卫生防护条件进行综合比较,择优选取。当选用山泉水时,尽可能使之重力自流,以节省造价。可使取水、输水、净化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具有施工条件。符合当地水资源统一规划管

20、理的要求。水源选择还应进行水源水量保证率分析,干旱年枯水期可供水量应为90%以上,设计取水量保证率一般为95%。3.1.2取水方式类型选择 本工程取水方式类型选择如下:取水方式类型选择比较表水 源 种 类主 要 特 点山泉水浊度较低,细菌含量较少,水质良好。地下水浅层地下水1、直接与大气相通,水位受大气降水与季节的影响较大,雨季水位上升,旱季水位下降。2、浊度低、且细菌含量少。深层地下水1、存在于两个隔水层之间,外界影响较小。2、水量、水质较稳定,且不易受污染。3、比浅层地下水水质更好。水库水(山塘水、湖泊水)1、水量、水质受季节与降水的影响一般比江河水要大。2、浊度一般较江河水低。3、水中藻

21、类及浮游生物在春秋季繁殖较快、且有时引起臭味。江河水1、水量和水质受季节与降水的影响较大。2、浊度较湖泊、水库水高。3.2净水工艺选择经净化消毒后,出厂水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从水源水质情况来看,水源水质条件一般,工程在确定净水工艺、投资、施工、投资及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最终选择最优的净水工艺方案:方案一:源水浑水输水管(加硫酸铝混凝剂沉淀)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杀菌(用二氧化氯消毒)清水池供水泵管网用户。方案二:源水浑水输水管(加硫酸铝混凝剂沉淀)一体化净水器消毒杀菌(用二氧化氯消毒)清水池供水泵管网用户。从上述净水工艺方案比较中,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可以看出,

22、两种净水工艺方案均能满足水处理要求,方案一施工周期长、工程投资较大,但施工难度不大,且有一定的经验,而方案二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工程投资较小,但施工难度较大。经综合比较,选择净水工艺方案一作为本工程净水工艺。3.3供水方案选型如上所述,本工程供水方案一较好,最终选择方案一,即:源水浑水输水管(加硫酸铝混凝剂沉淀)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杀菌(用二氧化氯消毒)清水池供水泵管网用户。3.4供水管网布置3.4.1管网布置原则和要求整个供水系统布局合理;尽量缩短线路长度;少拆迁、少占农田;尽量满足管道地埋要求,避免急转弯、较大的起伏、穿越不良地质地段,减少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障碍物;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23、优先采用重力流输水;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考虑近远期结合和分步实施的可能。3.4.2输水管道布置原则在管道凸起点,应设自动进(排)气阀;长距离无凸起点的管段,每隔一定距离亦应设自动进(排)气阀。在管道低凹处,应设排空阀。向多个村镇输水时,分水点下游侧的干管和分水支管上均应设检修阀;个别村(或镇)地势较高或较远,需分压供水时,应在适当位置设加压泵站。 重力流输水管道,地形高差超过60m并有富余水头时,应在适当位置设减压设施。地埋管道在水平转弯、穿越铁路(或公路、河流)等障碍物处应设标志。输水管设计流量,水源到水厂的输水管(渠)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工作时平均取水量确定。3.4.3配水管网选线和布置

24、原则管网应合理分布于整个用水区,线路尽量短,并符合村镇有关建设规划。规模较小的村镇,可布置成树枝状管网。管线宜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路边布置。管道布置应避免穿越毒物、生物性污染或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干管布置应以较短的距离引向用水大户。在管道凸起点,应设自动进(排)气阀。树枝状管网的末稍,应设泄水阀。干管上应分段或分区设检修阀,各级支管上均应在适宜位置设检修阀。地形高差较大时,应根据供水水压要求和分压供水的需要在适宜的位置设加压泵站或减压设施。村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不应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各单位自备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连接。供水管材及其规格,应根据设计内径、设计内水压力、敷设方式、外

25、部荷载、地形、地质、施工和材料供应等条件,通过结构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符合以下要求:应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污染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要求。管道结构设计应符合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的规定。地埋管道,应优先考虑选用符合卫生要求的给水塑料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用PE或UPVC给水塑料管时,PE管应符合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13663)的要求,UPVC管应符合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GB/T1002.1)的要求。水厂到配水管网的输水管,向高位水池或水塔输水时,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工作时用水量确定;向无调节构筑物的配水管网输水时,设计流量应按

26、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输配水管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经济流速;输送浑水的管道,设计流速不宜小于0.6m/s。输配水管道应地埋。管道埋设应符合以下要求:管顶覆土应根据冰冻情况、外部荷载、管材强度、与其他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非冰冻地区,管顶覆土一般不宜小于0.7m,在松散岩基上埋设时,管顶覆土不应小于0.5m;寒冷地区,管顶应埋设于冻深线以下;穿越道路、农田或沿道路铺设时,管顶覆土不宜小于1.0m。管道一般应埋设在未经扰动的原状土层上;管道周围200mm范围内应用细土回填;回填土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90%。在岩基上埋设管道,应铺设砂垫层;在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软地基上埋设管道,应进行基础处理。当供

27、水管与污水管交叉时,供水管应布置在上面,且不应有接口重叠;若供水管敷设在下面,应采用钢管或设钢套管,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边不得小于3m,套管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供水管道与建筑物、铁路和其他管道的水平净距,应根据建筑物基础结构、路面种类、管道埋深、内水工作压力、管径、管道上附属构筑物大小、卫生安全、施工和管理等条件确定。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净距应大于3.0m;与围墙基础的水平净距应大于1.5m;与铁路路堤坡脚的水平净距应大于5.0m;与电力电缆、通讯及照明线杆的水平净距应大于1.0m;与高压电杆支座的水平净距应大于3.0m;与污水管、煤气管的水平净距应大于1.5m。4 工程设计如上所述,本工

28、程供水总规模为700t/d,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可知,本工程属型。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可知,型集中供水工程日变化系数K日为1.31.6,时变化系数K时为2.02.5,本工程日变化系数K日取1.4,时变化系数K时取2.0。4.1工程总体布置工程净水工艺如前所述,从确定的净水工艺对工程各项目进行合理设计,主要包括取水工程、输水工程、净水工程、和配水工程等。取水工程采用拦水堰;输水工程为布置1根浑水输送管;水处理采用沉淀、过滤和二氧化氯消毒;配水工程采用树枝状管网。4.2取水工程为了把溪水引到沉淀池,需在塘排村移民点处新建一拦水堰。将堰清到基岩

29、后,先采用厚0.2m的C10砼做垫层,然后,采用M7.5浆砌石做堰体。建成后的拦水堰长26M,高3.5m,顶宽1.0m,底宽3.8m,上游坡1:0.5,下游坡1:0.3。同时,需在堰离河床1.01.5m的位置,设置一根200mm进水管,进水管采用PE管,进水管前需设置拦污网。4.3输水工程从大口井至净水厂的浑水输水管,输水能力按700t/d进行设计,工作时间按22h考虑,管材采用PE管。浑水输水管管道内径按D=(4Q/(3.14V)1/2进行计算。式中,D管道内径,mmQ管段流量,m3/sV管道经济流速。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包括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沿程水头损失沿程水头损失,可按公式计算:

30、h1= iL。 式中,h1沿程水头损失,m;L计算管段的长度,1500m;i单位管长水头损失,m/m;本工程采用PE管,其单位管长水头损失,可按下式计算i=0.000915Q 1.774/d 4.774。 式中,Q管段流量,m3/s;d管道内径,m;局部水头损失配水管网的局部水头损失,可按其沿程水头损失的510%计算,本工程按10%考虑。经计算,管径取125mm,采用PE管,因此,浑水管输水管采用DN125的PE管,输水管一次性建设,管道覆土厚度取0.701.00m。4.4净水工程本工程供水规模700t/d,工作时间按22小时考虑,则设计流量Q= W/22=700/22=31.8t/h。4.4

31、.1混合混合装置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其效果好,构造简单,是处理水与混凝剂、帮凝剂、消毒剂实行瞬间混合的理想设备,其通过管道混合器对水流的紊动,将混凝剂充分扩散到水中。管式静态混合器具有高效混合、结构简单、节药用药、设备小等特点,它是由二个1组的混合单元组成,在不需外力的情况下,水流通过混合器产生对分流、交叉混合和反向旋流三个作用,使加入的药剂迅速、均匀地扩散到整个水体当中去,达到瞬间混合的目的,混合效益高达9095%,可节省药剂用量的2030%。由于设备体积小,因此,具有安装简单,使用方便,效果好且稳定,混合器设在进入净水设备前的浑水管上,管道混合器采用1台,型号为GH-250。在混合器入口处

32、加混凝剂。混合后的原水在管内的停留时间不宜超过120s,混合时间不宜大于30s。混合器管径为DN125。4.4.2一体化净水器净水设备采用一体化设备,设备采用一套,根据净水量,要求每套设备的净水流量为31.8m3/h。本工程采用50YPZ型集约装置,1台,其处理水量为3050m3/h。4.4.3综合楼根据城镇给水厂附属建筑物和设计标准,综合楼建筑面积132m2,2层。综合楼呈矩形布置,平面尺寸:长16.5m,宽8m,层高4.5m。由于跨度较大,需设置横梁(2道)、纵梁(1道)及立柱,梁、柱尺寸均为0.30.4m。除外墙采用砖墙砌筑外,其它柱、梁和屋顶均采用C20钢筋混泥土结构。配筋:梁、柱:纵

33、向钢筋均采用8根直径16mm钢筋,箍筋:采用直径8mm间距20cm的钢筋;房(楼)顶:纵横均采用直径10mm间距15cm(具体尺寸及配筋见图纸)。4.5配水工程4.5.1清水池根据对拟用水源水质检测可知,该水源水质好,其指标均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标准,因此,无需考虑絮凝沉淀和过滤措施。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7.0.2的要求,有可靠电源和可靠供水系统的工程,单独设立的清水池和高位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设计;同时设置清水池和高位水池时,清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设计,高位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30%设计。取值时,规模较大的工程宜取低值,小规模工程

34、宜取高值。本工程水源可靠,因此,按单独设立清水池考虑,具体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考虑,设清水池一座,有效容积为150m3,平面尺寸8.06.25m,高3.0m,采用钢筋砼结构。池壁壁采用厚0.20mC20砼现浇。配筋:纵横钢筋均采用直径14mm20,钢筋保护层取3cm。4.5.2供水泵房供水泵房呈矩形,泵房长7.5m,宽5.0m,高4.5m。由于跨度较大,需设置横梁(2道)、纵梁(1道)及立柱,梁、柱尺寸均为0.40.4m。除外墙采用砖墙砌筑外,其它柱、梁和屋顶均采用C20钢筋混泥土结构。配筋:梁、柱:纵向钢筋均采用8根直径16mm钢筋,箍筋:采用直径8mm间距20cm的钢筋;房(楼)顶:

35、纵横均采用直径10mm间距15cm(具体尺寸及配筋见图纸)。4.5.3配水管网4.5.3.1布置原则配水管网采用树枝状布置,按照供水区域的分布情况以及为售后维修安装方便,管线走向尽量沿桥、公路、沟渠、机耕路等,以最短的管线提供最大供水范围。配水量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K日1.4,K时2.0,干管管径按设计流量和经济流速确定;干、支管按设计流量和水头损失确定管径,管网最不利点自由水头不小于配水管网最不利点自由水头。供水到每一用户,每户设置一个水表,以便计量。4.5.3.2管网水力计算4.5.3.2.1人均用水当量q的确定人均综合用水当量可按下式计算:q=1000(W-W1)Kh/(86400

36、P) 式中,q人均用水当量,L/(s人);W村或镇的最高日用水量,t/d;W1学校的最高日用水量,t/d;Kh时变化系数;P村镇设计用水人口,人。居民人均用水当量q的确定如上所述,本工程供水规模W为700t/d,学校最高日用水量W1为24t/d,Kh为2. 0,则人均用水当量q=(700-24)10002.0/(864007028)=0.002226L/(人.d)。学校人均用水当量q的确定如前所述,学校最高日用水量W1为24t/d,Kh为2.0,则人均用水当量q=24*10002.0/(86400929)=0.000598L/(人.d)。4.5.3.2.2各管段沿线流量ql沿线出流量,可根据人

37、均用水当量和各管段用水人口、用水大户的配水流量计算确定ql=qPi式中,ql 沿线流量,L/(s);q 人均用水当量,L/(s人);Pi 计算管线上的累积人口,人根据上式可对本工程各管段进行计算,其中,进水管为拦水堰输送水到水厂管道,其计算方法参照01管道。计算结果列于下表。各管段设计流量表管段长度(m)节点标高现状沿线人口设计沿线人口人均综合用水当量(L/(人s)沿线出流量(L/s)管段设计流量(L/s)0-11137 125158178 0.002226 0.352 13.763 1-21823 121.5145163 0.002226 0.323 5.559 2-31066 132.71

38、59179 0.002226 0.354 5.221 3-41796 128.6175197 0.002226 0.390 0.195 3-52066 131.8214241 0.002226 0.476 3.352 5-62731 128.5280315 0.002226 0.623 2.803 6-71253 121.7148167 0.002226 0.329 2.326 7-81886 115.6282318 0.002226 0.628 1.037 8-91289 112.7164185 0.002226 0.365 0.183 8-101412 113.5161181 0.0022

39、26 0.358 0.179 7-111782 117.6174196 0.002226 0.387 0.617 11-121226 105.8190214 0.002226 0.423 0.211 3-131100 128.52023 0.002226 0.045 1.042 13-141019 125.7172194 0.002226 0.383 0.828 14-15751 114.8126142 0.002226 0.280 0.496 15-161673 117.4160180 0.002226 0.356 0.178 1-171840 136.9226254 0.002226 0.

40、503 2.190 17-181534 137.8134151 0.002226 0.298 0.383 18-191139 132.4105118 0.002226 0.234 0.117 17-201792 134.8146164 0.002226 0.325 0.519 各管段设计流量续表管段长度(m)节点标高现状沿线人口设计沿线人口人均综合用水当量(L/(人s)沿线出流量(L/s)管段设计流量(L/s)20-211470 130.2160180 0.002226 0.356 0.178 17-222776 132.4126142 0.002226 0.280 0.585 22-2314

41、89 125.3200225 0.002226 0.445 0.223 1-241605 132.9197222 0.002226 0.439 5.206 24-251943 131.6151170 0.002226 0.336 4.818 25-261535 128.5160180 0.002226 0.356 0.332 26-271304 126.36978 0.002226 0.154 0.077 25-282003 129.7351395 0.002226 0.781 2.292 28-291264 121.6343386 0.002226 0.764 0.382 28-301035

42、 125.7195220 0.002226 0.434 0.920 30-311112 122.4134151 0.002226 0.298 0.554 31-321555 118.7131148 0.002226 0.292 0.146 31-331543 115.75157 0.002226 0.114 0.057 25-342100 122.5121136 0.002226 0.269 1.323 34-351394 117.6138155 0.002226 0.307 0.412 35-361491 113.8116131 0.002226 0.258 0.129 34-371862 111.6150169 0.002226 0.334 0.456 37-381455 109.5130146 0.002226 0.289 0.145 4.5.3.2.3各管段的设计流量本工程采用树枝状管网。树枝状管网的管段设计流量,除学校沿线出流量为100%外(学校因为集中在一起),其余均按其沿线出流量的50%加上其下游各管段沿线出流量计算。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