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村落 中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11844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越村落 中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超越村落 中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超越村落 中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超越村落 中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越村落 中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超越村落: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研究在中国乡村发展问题上,早已有了许多探索和实践。近些年来,随着乡村外援项目的增多,参与式发展、内源式发展等论说又流行一时(李小云,周大鸣等)。不过,近期也有学者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认为农民是无权无势的,因而要将他们组织起来,才能在发展中表现出自己的声音,而不再是求别人倾听。(叶敬忠,2008,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笔者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不同之处是窃以为培育“文化农民”才是关键,这样才能让每个农民都行动起来,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使得乡村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农户(秦红增,2005,桂村科技)。关于文化农民的内含及培育,笔者已从科技下乡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角度,分析了

2、其中的科技资本蕴含(秦红增,2005,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不过,文化农民应是个复合体,其中良好的社会资本便是关键要素之一。原因是随着土地承包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原先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的村落已经全方位开放,每一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这就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随着村域经济的转型(王景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当农民不再仅仅是把田种好就了事,而是许多问题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所需资金和技术的获取、外出务工、子女教育等等,都得靠自己解决。而传统的以血缘或地缘为核心的社会资本已不能满足农户们这些新需求,因而,扩展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对于农民来说就变得极为重要。故本文拟以南

3、宁市周边三个村庄为例,对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有益于文化农民的培育以及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研究所涉及的三个村庄虽同属南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但产业结构上则各具特色。其中上林县白圩镇马安庄以网箱养鱼和良种山葡萄、油葵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全村共58户,243人,汉族占95%,2006年人均收入为4100元;武鸣县城厢镇大皇后村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兴办企业,规划建设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已形成以工业、养殖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为主的多样化产业结构,全村共350户,1492人,壮族占大部分,2006年人均收入5000元;路西村位于南宁市市郊,产业结构以种植绿化草皮、绿化苗

4、木、速生桉苗圃等苗木花卉业为主,全村共475户,1839人,汉族占大多数,2006年人均收入3570元。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持续时间为2007年11-12月。一、农户传统社会资本功能淡化及其成因在微观层面,社会资本指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往往是直接的)而形成的某个特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如常见的家庭、家族、街区、社团以及朋友熟人关系等人际交往网络,网络成员在这些交往网络中可以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所需要的短缺资源(陈健,社会资本结构分析,经济研究,2007,11)。从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网络以获得所需要的短缺资源为目标,因而是互惠性的交换网络,

5、权力(获得自己需要的短缺资源)和义务(提供他人需要的短缺资源或有着较高的信任度、遵守规范等)的统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社会资本又具有了宏观体制上的含义,包括“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陈健,2007)那么,具体到农户,其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及特征?1、农户传统社会资本类型要厘清农户传统社会资本,首先得确定传统乡村制度下农户的身份。这里有两个参照:一是国家或封建王朝给予的“编户之民”,也即“编户齐民”。“编户”,是指正式纳入国家户口登记序列的人口,“齐民”,是说凡登入国家户籍之中的人口,一律都是皇帝的臣民,原则上都要纳税服役(宋昌斌,

6、编户齐民:户籍与赋役1),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另一是因聚居所形成的“村民”、“乡民”。这也源于户籍制度。秦汉时的户口编制,与先秦相比,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以秦国“户籍相伍”为标志,先秦户口编制中的种族之别被打破,即原则上不分本族异族,一律编入同一组织之内,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按地域而不是按血缘来划分居民。(宋昌斌,编户齐民:户籍与赋役55)依此来推,农户传统社会资本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官方社会资本。即基于国家强权而形成的农户-国家均等互惠性交换网络,以及从中派生出的农户-管理者对等互惠性交换网络。关于这方面,以往的研究多使

7、用“村落共同体”或“公社共同体”等一笔带过,但实际上不是村落、公社或邻、保、牌、里、甲等国家的代理机构,而是国家与农户直接构成互惠性交换关系,即社会资本依附于国家的强势权力而存在,这对于每一农户都是均等的。农户从国家那里获得土地、公民身份、农用资金等短缺资源,同时又需履行纳税服役、课植农桑、劝导乡里、助成风化等义务。这一互惠交换网络自战国确立之后一直被沿用至今,且在20世纪60-70年代达到顶峰。(宋昌斌,编户齐民:户籍与赋役3,11)不过,由于国家代理机构的首脑或“社长”代表着国家来行使权力,因而又派生出农户-管理者的对等性互惠交换网络,即农户短缺资源的获得与否以与管理者的亲疏为转移。尽管自

8、秦代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县及县以上的各级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县以下的户口编制,其负责人原则上实行民推官任,多少带有一些民间自治的味道,但由于手中有权,“专理词讼,不便于民;党与爱憎,公行贿赂”(宋昌斌,编户齐民:户籍与赋役56),作恶腐败就在所难免。从历史上看,在王朝更替、国势衰退之际,农户-国家常常与农户-管理者合而为一,国家强权演变为地方霸权,容易造成农户对管理者的过度依附。二是民间社会资本。即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因血缘、地缘或姻缘等近远、亲疏关系而形成的对等互惠性交换网络,即关系亲近的,信任度高,往来密切,互惠性强,反之亦然。最后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便是亲属或熟人之间合作程度高,短缺资

9、源交换表现为“礼物”、“义务”、“情感”、“责任”,非亲属或生人之间合作程度低,短缺资源交换的是商品或货币。(秦,2005)正所谓俗语云:“亲帮亲,邻帮邻,自己人帮的是自己人。”其中人际关系乃是衡量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的标准,也是农户传统社会资本建构的基本准则。“早期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的描述,从中可见孔圣人当年在乡党中恭顺待人的态度。这是因为,在按乡党之法编制户口时,要求人们礼仪相交,患难相助。住在乡党之内的人,平时来往较多,关系也较为密切。此外,长期住在同一个地方,不能自由迁徙,容易通过婚姻结合等途径形成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人们重乡党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

10、昌斌,编户齐民:户籍与赋役35)2、农户传统社会资本的延伸虽然从理论上讲社会资本常常因直接的社会交往而建构,但事实上在乡村传统交换网络中,每个成员机会上都是均等的,即成员间可以互相获得或提供短缺资源,但并不一定有直接交往关系,其中的原因便是“乡村网络专家”的存在,这便构成农户社会资本的延伸,类似于格兰诺维特所说的充当着“信息桥“的弱关系资本(程昆等,2006)。乡村网络专家又称中介人、中间人、线人、和事佬等,是乡村中的“头面人物”(明恩溥),指人际关系圆融、有途径联系并能利用有影响的人为乡民们提供帮助的乡下人。他们处于一个中介的位置,其人际关系的主支或扩大支系中也许是有势力的人。还有其本人也可

11、能就是有势力的人,能够利用职务或职业之便,通过职权来帮助他人。这些乡村网络专家人数不多,但他们具有控制和调动官方与民间社会资源的权力和威望,都很吃香,成为在广大下层民众中极受欢迎的人物,(周,秦185)典型的如媒婆、师爷、族长、绅士,行会的头儿,戏班班主,航船主等。除了乡村网络专家外,传统乡村社会还有拟亲属关系,如行会、秘密社会、地域化宗族、义亲等,也可看作是传统乡村资本的延伸(麻国庆)。当然,话又说回来,乡村网络专家、拟亲属关系的存在,虽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农户的网络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传统乡村社会资本的基本性质:即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基于血缘、姻缘、地缘等各种关系而建构起的“差序格局”特征

12、。另外,在此需要特别指明的是,除了“差序格局”以外,农户传统社会资本还具有国家意义上的“均等”一面,这是以往的研究中所忽略的。3、农户传统社会资本功能淡化及其成因关于农户传统社会资本的功能淡化,一些学者已作了相关研究,如在资金需求方面,强关系比重下降,弱关系的“信息桥”作用将更加明显(程昆等,2006);农户之间的合作起来越少,农户需求的满足更多地依赖村社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市场所提供的商业服务(王习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乡村人际关系的“二元结构”特征(秦红增,2005)等,在此笔者将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在国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在乡村逐步建立健全的新形势下,农户传统社会资本功能淡

13、化是必然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职能的转变及户籍制度功能的衰退。在传统乡村社会里,国家对农户的职能主要是控制,以便获取税收或兵役等,故在历代封建王朝中都极力推行“生分制”(111),反过来,农户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需求都只能从国家那里获取,国家乃是农户短缺资源的提供者,当然有权利让农户纳税,或将农户限制在土地上,农户也有义务遵从国家的规定。但是随着土地承包政策的推进及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乡村由控制变为促进发展,已不再给农户提供其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需求,而且绝大多数的发展项目、资金、技术等也都是通过市场运作,这么以来,市场而不是国家便成为农户短缺资源的供给者,同时随着农业税的取消

14、,国家也不再需要通过“编户齐民”制度来控制税收,自然而然地也就放松了对农户的控制。二是农村人员的强流动性。伴随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劳动力已成为影响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应城市产业的高回报率及国家的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如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进城务工的各种优惠政策,都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机会,也吸引和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从而对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三是农户需求的变迁。市场经济、外出务工、生态农业等,使得农户希望获取的短缺资源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拿生产方面来说,以前农户种田靠的是经验,所谓“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15、,种地靠经验,农具自己有,劳务靠互助,可说是没什么也不需要利用外部资源。但现在凭的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以前是所谓的“小农经济”,劳动成果除了上缴国家税收外,余下的自己吃,只有极少量的交换,现在则是市场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如果这个“惊险的一跳”不成功,就意味着生产的失败,这就决定农户不能再以亲疏远近来建构人际关系,而是必须借助各式各样的行业或协会组织扩展自己的社会资本。四是农户可利用资源的扩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政府“反哺农业”政策与各式各样组织的扶持项目的实施,农村发展干预不断增多,相应农户可利用资源也不断扩大。这也就决定了农户打交道的对象再不能只限于国家、官员或同一地方的人,

16、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外来者,如经销商、公司、发展援助者等。五是村落人际关系的变迁。在传统乡村社会里,大家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家有事,大家帮忙,从而形成了一个亲密的社群,而且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对限制冲突和竞争有着重要的功用。但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情感为纽带的乡村人际关系逐渐向利益化趋势的发展,邻里之间选择在利益的基础上才有合作,农户们在尽可能地获取短缺资源的同时,因为潜在的竞争关系,也会限制别人,从而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这无形中就弱化了传统社会资本的功能。当然,农户传统社会资本的淡化并不等于彻底退出,而且是在新的形势下与别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农户社会资的扩展

17、与重新建构,即形成了超越于村落的业缘资本、市场资本、科技资本,其信任关系亦开始超越私人信任,走向契约信任。三、文化农民社会资本的类型及扩展 社会资本因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也因需要的不同而发生变迁。在此,我们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先赋性的,即因血缘、姻缘或地缘关系而建立,另一是因短缺资源的获取而建立的,在传统乡村社会里面,由于两者差不多是重合的,因而农户们的社会资本就表现出较多的差序格局特征。但在现代社会里面,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农户们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且超出了村落地域范围,关系网络的构建不再以先赋性而是以能够获得短缺资源为转移,从而形成了社会资本的扩展。1、超越血缘的业缘关系业缘关系

18、是指人们由职业或行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人际关系。随着乡村市场交换的发达和多种生产经营,以及外来发展干预的增多,农村已有了许多行业分工,如种植业、养殖业、商业、屠宰业、运输业、工业等等,自然而然地也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行业圈子,而农户只有进入这些圈子,与圈子内成员有密切的往来和交流,建立相应的行业关系,才能获取自己短缺资源,如行业信息、行业技术资金,甚至垄断性的行业地位等等。我们根据互惠性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分作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类。外源性业缘关系外源性业缘关系指农户与政府或公司等干预乡村发展的外来者所结成的相互协作。“反哺农业”政策以及乡村土地、农产品供给市场等,都使得农村有了更多的发展干预,这不论对农

19、户还是对外来群体而言,都是一种有效的生存策略。发展干预者将资金和先进技术等给予农户的同时,获取土地的使用权、农产品或劳动力等短缺资源。由于政府是最大的发展干预者,因而农户-政府官员便成为主导性的外源性业缘关系,这也与目前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致的。此外,外来的公司、科研单位、农技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也是农户发展外源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个案1:农户与外来发展干预者的协作关系马安庄养鱼户QYH说,2001年当初搞网箱养鱼的时候,政府每个网箱制作补助600元,又帮他们担保向农村信用社申请无抵押贷款。如果没有政府和银行的扶植就我们的养鱼产业难以开展和继续。QFC说,2006年百洋公司来村河考察,认为清水

20、河的水质非常好,适合养殖,于是百洋公司与他签定养殖罗非鱼的养殖和购销合同,合同规定必须要用百洋公司生产的饲料来喂养罗非鱼。他每年从百洋公司进购30吨左右的饲料。每吨饲料2000元左右。百洋公司给养殖户收购的保底价为3.2元/斤。价格是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但不低于3.2元/斤。公司一般收购鱼的规格有:鱼重0.7-1斤是2.7、1-1.5斤是3.4元、1.5以上为3.8元。鱼是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养,到7,8,9三个月,由于气温高,天气好,鱼吃的多,也长的快,到了10月鱼就可以出售了。种植户QHL说,2006年他通过县党委的介绍认识了区农科院园艺葡萄研究所的彭所长和都安密洛陀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曾总经理

21、,该公司购买了野生葡萄酒生产的专利,投资4000万搬迁办厂,生产的密洛陀葡萄酒是朝阳产业,全自动化生产程度高,效益好,于是,他们和政府、公司合作开发订单种植园艺专利产品NWJ196良种野葡萄。QYX讲,2007年他和朋友联合承包了320亩的甘蔗地。朋友是甘蔗生产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所以甘蔗在砍、运、榨,和甘蔗款的提取都很方便。每年甘蔗收获时都有我们县南华糖厂的专车来收购,每吨收购价今年占定280元,去年是275。 内生性业缘关系由于农户个体竞争能力比较弱,分散的农户无法面对开放的大市场,于是农户们通过建立互助合作关系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增收,同时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也催生了农

22、村经济组织的建立和推进了农户间的合作互助关系,如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建立。对农民而言,农村经济组织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它使农民之间竞争对手关系转变为竞争伙伴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可靠的供求信息,技术信息,同时它也是农民与政府、银行和商业伙伴关系的桥梁。而大多数农户加入协会,就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社交圈,以便通过这些组织网络,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个案2: 马安庄网箱养鱼协会以前,马安庄的农户是一家一户自然分散网箱养鱼,由于鱼病防治技术低,而且在出售的时候经常出现不计成本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等等问题的制约,不少养鱼户因为网箱养鱼病死过半或成品鱼卖价过低而亏本。因此,农户们希

23、望建立一个既能够给他们送技术也能够协调好养殖秩序的机构。在县、乡政府的引导下和马安庄农户的热切盼望下,于2003年6月成立了“网箱养鱼协会”,协调养殖户养鱼的的各种事项。协会发挥全村村民的积极性,尽量安排外出与饲料生产企业联系,取得的结果,再召集协会会员会议,公开后由群众择优选择,在自愿的基础上统一选定饲料,由协会与厂家签订供销合同,年底协会奖给联系人200元,公开招标,以后协会规定联系人做日常组织购料人。协会成立后就不断的发展壮大,协会的会员不仅是本庄的养鱼户和养鱼能手,而且逐步扩展到附近村屯的养鱼户。为了使该庄养鱼产生最大的效益,庄内实行了统一贷款、统一建网、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

24、经营模式,形成了规范生产管理、规范了销售渠道的发展格局。即统一贷款、由党支部和养鱼协会和金融部门联系,采取养殖户联保的方式,由金融部门向养殖户发放贷款,协会协助对贷款的使用,偿还进行监督,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养殖户资金紧缺的问题;统一购网,由协会组织养殖户与商家洽谈购网事宜,以量压价,确保养殖户利益;统一购苗,协会帮助养殖户联系质量好,价格合理的鱼苗,解决养殖户单个联系遇到的质量,价格,运输等问题;统一管理,协会对养殖户从鱼苗的投放,品种的调节,饲料的使用,鱼病的防治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管理,指导解决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对养殖户的用料,用药问题进行监管,确保鱼的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

25、统一销售,由协会代表养殖户与加工企业签订订购合同,寻找各种销售渠道,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通过这种方式,把分散的农户,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格局,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壮大。另外,除了政府或公司等外来发展干预者,农户也自己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充自己的业缘关系。如马安庄覃某讲,他以前在广西读过大学,又在钦州上过很多年班。现在他的大学同学很多不是在政府上班就是公司当经理,所以门路也很多。通过这些关系他养的鱼每年都很快销完,贷款也比别人容易。同时他经常到南宁周边的渔苗场买鱼饲料和鱼苗,认识了一些网箱专业养鱼户和鱼苗厂的老板,经常和他们交流养鱼经验,现在都成了朋友,有时间就打电

26、话与朋友聊天,经常约朋友或同学出去钓鱼,唱歌,吃饭。再如皇后村的覃某讲,他有个朋友现在南宁明园饭店工作,养的鱼直接销售到哪里。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去武鸣打工,他非常支持年轻人出去打工,因为这样可以结交很多朋友,圈子就宽了。他儿子现在就在南宁的一个饭店当厨师。总之,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户们的社会资本随着业缘关系的拓宽而不断扩展(图一)公 司协 会同 行市 场农 户政 府亲戚朋友农村信用社图一:农户通过行业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示意图2、超越经验的科技资本科技资本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有效劳动的创造价值。以前农户的生产,基本上靠的都是经验,但现在不同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农民必须向别人学习新技

27、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可将这一过程看作为农户科技资本的建构。其主要途径有:(1)学习和模仿其他农户。首先这种方法包括通过邻里和亲友的传授、科技示范户、先进的技能农民学习和模仿。在大皇后村村主任说:“我们每年都组织村民去广东、南宁、柳州、北海、东兴等地考察学习养殖技术和经验,待他们回来后先示范,成功后再传授给大家。几年来,许多新品种、新技术在大皇后都能率先实施。区内新品种的鱼类首先也在大皇后得到推广。在马安庄的农户覃进标也说:“我常在南宁周边走访网箱专业养鱼户,学习他们养殖经验。通过请客吃饭的方式,陆续从养鱼户口中获得养鱼的技术。”(2)参加科技培训班。农业推广站各类科技人员经常下到农村

28、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使他们懂得并掌握优良品种的的栽培养殖技术方法和防病防害养殖技术。通过培训的方式,加强了农民对外界的了解和联系。大皇后村的党书记说:“我们村每年都要举办34期的科技培训班,跟广西农学院、区水产品研究所等相关机构挂钩,邀请他们的教授、专家来上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课。此外,他们在每个生产小组还要建立一个项目示范基地,通过项目示范极大地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村里人只要听到有专家来上课他们都放下手中的农活纷纷赶来。他们急于把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专家进行交流,希望能够从专家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除村委组织培训以外,部分村民自发到县里去上培训课。如大皇后村的养猪大户的覃光理说:“

29、今年我养了200多头猪,一头赚500-600元,今年共赚了10多万,我经常到县培训中心参加养殖培训,回来后改进新的养殖技术。我的猪场规模大、采用科学的消毒、管理方法所以猪都很少生病。(3)接受龙头企业的扶持。龙头企业也经常到村里进行科技宣传,组织技术培训。在大皇后村淀粉化工厂做兼职村民覃革说:淀粉厂每年在榨季结束后,经常组织厂里的文艺队深入各村屯进行科技宣传,鼓励农民参加木薯种植技术培训。并请区农科院的技术人员到基地、农户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建立示范点推动木薯新品种种植。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木薯新品种的积极性。(4)读书自学。读书和经验积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阅读相

30、关科技书籍来更新自身的科技资本。如何才能读好书、活用技术呢?马安庄的覃进年谈出自己的想法:“我在河边打鱼20几年,自己养鱼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平时我也爱看关于养殖方面的书,边学边实践,最后,我发现书上的内容只有小部分适合我们用。所以书上的有些经验是根据他们当地的资源环境、气候等条件下所写的。并不全适合我们”。(5)利用现代媒体学习。农户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市场信息动向是通过电视、收音机等知晓的。也有各类科技部门、农业部门、信息部门、科协也多渠道的向农户提供的科技书刊、科技录像、以及其他科技资料。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立,不仅为农村铺上了一条高速的信息化公路,也为将来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奠定了基础

31、。它带给农户的不只是科技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本的扩张,如农户通过因特网浏览相关科技网站,利用网络交友等方式建构和使用“虚拟网络”的社会资本,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如在大皇后村的农户覃先已经学会上网搜寻资料,他说:“由于鱼饲料的价格年年上涨,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他从科技网上搜来了鱼饲料的沉料配方,先自己配制试验,成功后。自己拿着配方去村口菜市场买好原料大量加工,加工出来的一包沉料通常比厂家价格要便宜10元/包”。个案3: 大皇后村电子信息服务站2006年,武鸣县政府、广西电信分公司、大皇后村联合创建了大皇后村“三农信息服务站”。该站为农民提供信息手段的同时,开通了“三农信息服务热线”,把分散

32、在不同地方的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就业服务等信息集中共享。通过电话语音、短信、互联网等各种方式,让农民查询,使他们获取致富信息。该村开通了“农村信息化网站”,内容涵盖咨询服务、村务信息、政策传播、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网上教育等,制作了大皇后村的门户主页和信息第一村专门彩铃,为宣传提升大皇后村的知名度,以及大皇后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为了使村民掌握电脑操作,村里还邀请电脑专家登门入户给农户具体讲解电脑操作基本知识和网上获取信息方法等。现在村委已装上了宽带,配备了10台电脑开设电脑阅览室,方便了农户上网发布信息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随着

33、农村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民对技术的习得不再局限于亲戚和朋友的传授。而是他们转向外出考察或向其他技能农户模仿性学习、接受外来科技人员的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媒体互联网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科学技能。而从事相同产业如种葡萄、养鱼等的农民通过外界技术精英或其他技能农民的交往,形成了以技术或产业技术为联系基础的带有乡土性社会网络。在这网络中,以信息流动和经验交流的互动频繁发生。这不仅有助于社区农民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更建立起了社区内的相互信任。另外,这种网络经常超出某一社区的边界,跨越相邻的多个社区。强化了农村社区的相互连接与联系,有助于每个社区信息的更新和流动

34、。农 民农技培训班媒体、互联网其他技能农民阅读书籍(此处加龙头企业) 农民构建科技资本网络示意图3超越地缘的市场联结市场是农户必须面对的。施坚雅曾分析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区域或地域化市场,指出 “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不是由他所在村庄的狭窄的范围决定,而是由他所在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的”(施坚雅,1998:40)。基层市场满足了农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贸易需求,既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不过,随着乡村社会转型,乡村市场不仅融入了大市场圈,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不再以特定的区域或地域、而是以产业需求来形成市场边界。换言

35、之,农户生产的交换性决定乡村市场应是围绕特定产业需要而形成的联结,如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劳务市场等,这也决定了农户所形成的市场资本就超越了“熟人社会”的地缘性,表现出了业缘性特点。乡村交换的市场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每个农户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农民们的生产日趋社会化。农户们自给性的生产逐年减少,市场性的生产则逐年增加。马安庄覃进忠说:“现在种水稻没有什么钱赚。去年,看到别人养的10多箱鱼,都赚了钱。于是,今年开始自己试养了4箱鱼,现在已经全卖了。后来,我又买了6千多尾的鱼苗,明年打算扩大到6个网箱。”1) 农户的生产投资农户的生产投资

36、一般是化肥、种子、农药、饲料、农用机械等农用资料设备。这些农用资料一般是从集镇上的农用资料店或农用机械店老板那里购来。大多都是现金交易。也有暂时赊账,等以后有钱再还的。还有农户承包土地、山林、鱼塘的资金投资。这种投资通常是几家人联合起来,共同出资承包,一家农户出不起这么多钱。因为发包时,发包方通常要承包人全部交清承包金。2) 劳动力的交换每到农忙时,那些缺劳动力的农户就请雇工。雇工大多来自本村、邻村、邻县的也有。雇主根据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计酬方法。如马安庄:每次有鱼贩子开着大卡车来清水河边购买鱼时,村里面就出现了一些专门扛鱼的雇工,这些人大部分是妇女。是当地协会雇来的人,雇工多为本村的、邻村的

37、。扛鱼按劳计酬,每斤5分钱;砍甘蔗等通常按亩计算每亩280元。3) 农户的产品销售。农户的产品销售一般是老板上门来收或自己拉到镇上去卖,也有一些通过协会或中间人帮农民联系买家,从中赚取辛苦费的。还有与龙头公司合作也是农户的产品销售渠道之一。无论农户把它的产品卖给谁,都是看谁出的价钱高而定的。如马安庄组织的协会可以帮农户联系老板,洽谈价格,出售产品,再由老板拉到外地的市场上销售。协会从中抽取劳务费。在这一交换方式中,协会与农户交换的是信息与劳动力。4)劳务交换。劳务交换表现为村民之间农产品的加工。村民要把加工的农产品拿到有机器的农户家里加工,再付一些加工费。5)技术交换。指有某项技术的人提供给其

38、他村民技术帮助。如种养技术,水产局的人来帮鱼打预防针,每条5分等。由此得出,村民之间付出的劳动和物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形式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交换的劳动或物品具有了价格,因此,从性质上来说,村民们交换的是商品。而村民在这种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从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到雇佣劳工、寻找技术支持发展生产、再到农产品的销售等这些生产活动主要是通过与村庄外的生产主体来完成的,这说明乡村的生产与交换与外部市场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而村民则通过这一过程发展了自己的“业缘”关系。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及产品销售网络。个案十一 上林县马安庄覃某是马安庄的一名普通农户。家里生产主要以种水稻、葡萄、养鱼等主。覃某家不

39、沿铁路、公路交通线、也不靠近集市。因此他们购买生活生产资料一般到镇上去买。覃家一般去白圩镇上供销社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日常生活用品到镇上的市场上买。村里面有代销店代销化肥、农药,和日常生活用品。但规模太小,品种不全,东西太贵,一般不去买,除非应急时才去买。而当购买养鱼用的饲料、鱼苗时,覃某一般是通过协会统一购买。这样价格相对便宜。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现在覃某出售的水稻由小贩到村里来收或自己去镇上粮油店卖。出售葡萄由签约的都安葡萄有限公司来收、出售鱼有协会出面联系买家找销路(但从中收取手续费)。覃某也认识一些鱼贩子,也可以卖给他们。比较协会和鱼贩子谁出的价高,他就卖给谁。镇上的鱼贩子南宁百

40、阳鱼片加工厂网箱养鱼协会农 户镇粮油店镇市场都安葡萄酒厂镇供销社农民市场及产品销售网络示意图分析: 覃某市场及其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包括镇市场、南宁百阳肉片厂、都安酒厂、镇上的鱼贩子、镇供销社、都安葡萄酒厂、网箱养鱼协会、镇粮油店、镇供销社等机构、公司和朋友。由此我们发现覃某的市场网络从马安庄经过白圩镇一直延伸到南宁。他的市场网络涵盖了周边的村、乡、镇、城。可见,像覃某这样农民的市场网络是在“业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这种网络随着村级社区的开放和流动进一步的扩大。他们的社会资本也会跟随着这种网络的扩大而扩张。4、超越熟人的契约关系契约关系的类型:农户公司、政府、商人、农科机构传统的乡村社会

41、是以熟人为主的社会关系,它是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随着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都依赖于市场交换而生存。农户的各类活动通过市场联结起来。如果农户对熟人关系过度依赖,就会阻碍他们自身社会关系扩展和更大领域的社会分工和合作。所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对熟人关系的依赖日益减弱。与陌生人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人们为了在交换行为中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与大量不同的人接触,通过各种方法大范围的寻求各种合作伙伴、建立各种行业组织。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超出了血缘、地缘的关系,呈现出与陌生人交往的“业缘”关系。但在这种交往中,充斥着欺骗、排斥、不信任,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诚信危机

42、。如马安庄的村书记就说:“去年,有个宾阳贩鱼老板买我鱼时给假钱被我发现了,我与大家商量以后不给哪个宾阳的老板进来买鱼。以我多年做生意的经验,不讲信誉,难做生意。如何让这种交往变得可信?“对陌生人无感情的信任要变得可信和有保证,就必须有其他因素作为媒介,”这个媒介就是契约。在大皇后村农户已经意识到利用契约关系来寻求合作伙伴扩大合作范围。个案十二 覃战兴与百洋肉片厂的合作他加强自身养殖技术的管理,通过了中国农业部和广西出入检疫局的考核,并颁发的出口食品种养基地检验检疫备案证书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基地使用证。有了这两个证,很多老板对他所养鱼的质量很放心,今年他和南宁市百洋肉片加工厂签了购销合

43、同。合同规定养殖场地和鱼的质量要求,养鱼的塘必须要深,水质要好,厂方要求我购买他们的专用饲料来喂鱼(百洋饲料)。而厂方以4.3/斤的保底价收购鱼(鱼价根据市场来定,最低不低于4.3元/斤)。现代社会的契约关系是在相关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微观层面上,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活动,为个体间的互动交往提供信任平台。总之,契约关系更更好的减少市场经济交往活动中欺诈、排斥等不信任的行为,增强行动的可预测性,降低信任的风险性,从而有利于促进普遍社会的交往。有助于农民扩大自身的社会资本。四、结语农户的社会资本日益增多,再不仅限于村庄或村级类的集市,而是融入到了大市场里面,其运作方式也是依外部的制度与规范进行的。这就要求在农村发展方面,在这些方面,注意对农户的培训与教育。如法制观念、市场意识和能力等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建设。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