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讲义.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14554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讲义.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实验室安全守则 v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进入实验室工作、学 习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一切规章制度,保持室内整洁 、安静。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 在首位,要把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预防工作, 消除故事的隐患,营造一个科学文明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 室安全主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则: v1未经教师同意,学生不得随便进入化学实验室。实验室严禁吸烟。 v2进实验室后,在老师讲解有关操作要求前,不得随意搬弄仪器、器 材;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或提示下,按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安全须知进行 规定的有关实验,不得随意更改实验内容;严禁单凭兴趣,任意乱做实 验,防

2、止发生事故。 v3.实验中,必须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步骤操作;对独立构 思和试验性的实验,应事先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进行。 v4对易燃、易爆的物品或试剂要小心使用,必须征得教师 同意,在明确了操作要领后,方可进行相应实验。严禁擅自 取用危险品或操作危险实验。 v5.爱护实验室一切设施,珍惜实验室的仪器及药品,不随便 多取药品,不得将仪器、器材作它用,保证实验正常开展。 v6.进行实物操作时要细心、专心,严禁嬉笑和打闹。 v7.实验操作时,注意防止化学药品损伤自己或他人的眼睛、 皮肤和衣物。 v8. 各小组应独立操作,不得相互间用实验器材戏耍,尤其要防止尖刺 状物体靠近脸部(头部)。 v9不得用手

3、指或其他物体拨弄电源插座。对使用220伏交流电的有关 实验事先必须检查连接导线、插头等有无开裂、裸露部分,不得用手 直接触摸220伏进线的接头处和导线裸露部分,防止触电,一旦在实验 中发生触电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 v10实验进行中,操作者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室,离开时必须有人代管 。 v11.实验室的化学试剂管理应按化工学院关于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的 若干规定进行。严禁往下水口、垃圾道倾倒有机溶剂及有毒、有害 废物。 v12.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员,有责任检查水、电、气及窗户是否关好, 锁好门再离开。 接地电阻的测定 v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接地电阻测量仪的 使用方法;2、掌握接地电阻测量的意义;

4、3 、了解常用的避雷和防静电危害的方法。 v二 实验内容: 使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定 指定物品的接地电阻值。 v三 实验仪器与工作原理:接地电阻测量仪外形如 下图,由手摇发电机、电流互感器、滑线电阻器及 检流计等组成,附件有辅助探棒导线等。仪器的工 作原理为基准电压比较原理。 v定 义 电气接地:凡是电气设备或设施的任何部位(不论带电与不带电 ),人为地或自然地与具有零电位的大地接通的方式,都称为电气 接地。 v接地按其作用进行的分类,一般分为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两种 ; v1保护性接地 (1)防电击接地 (2)防雷接地 (3)防静电接地 (4)防电蚀接地 2功能性接地 (1)工作接地 (2)

5、逻辑接地 (3)屏蔽接地 (4)信号接地 v接地电流:凡从带电体流入地下的电流即属于接地电流。 v接地电阻:接地电流流入地下以后,是自接地体向四周流散 的。这个自接地体向四周流散的电流叫流散电流。流散电流 在土壤中遇到的全部电阻叫流散电阻。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 的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 地中电流的比值。接地电阻包括接地线电阻、接地体电阻、 接地体与土壤间的接触电阻,以及土壤中的散流电阻。由于 其中接地线电阻、接地体电阻、接触电阻相对较小,故通常 近似以散流电阻作为接地电阻。 v接地的作用 v 接地是利用大地作为接地

6、电流回路,在设备与 大地之间实现低阻抗的连接,它将设备接地处的电 位固定为所允许的值。接地的目的一是为设备的操 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二是防止设备损坏和提高设 备工作的稳定性。接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人身遭受 电击、设备和线路遭受损坏、预防火灾和防止雷击 、防止静电损害和设备或系统正常运行。 v使用常规方法测量接地电阻的原理电路如图所示。图中,RX为待测接地 体E的接地电阻,X、D分别为电压(位)极、电流极与被测接地体之间 的距离。电源接通后,电流沿电流极、接地体构成回路。只要X、D足够 长,且具有合适的比例关系,接地电阻R就可用下式表示: RX=U/I 测 得电压极与接地体之间的电压U和回路流过的

7、电流I,就可求得R。 测量接地电阻时仪器的接线方式 v进行接地电阻测量时,仪器的E端钮接5 m导线,P端钮接20 m导线,C端钮接40 m导线,导线的另一端分别接被测物接地 极E,电位探棒P和电流探棒C,且E、P、C应保 持直线,其间距为2 0m。测量大于等于1 接地电阻时仪器 的连接方式见下图,需将仪表上2个E端钮连接在一起。 测量大于等于1接地电阻时仪器的连接方式 v测量小于1接地电阻时仪器的连接方式见下图,需将仪表 上2个E端钮导线分别连接到被测连接体上,以消除测量时 连接导线电阻对测量结果引入的附加误差。 3.测量低电阻导体时仪器的连接方式见下图,需将仪表上2个 E端钮短接在一起,然后

8、分别连接到被测物上。 测量低电阻导体时接地电阻时仪器的连接方式 实验的操作步骤 v1)确认仪器端接线正确无误; v2)将仪器水平放置,调整检流器至机械零位; v3)将仪器的“倍率开关”置于最大倍率档,逐渐加快摇柄 转速,使其达到150转/分。当检流计指针向一个方向偏转时 ,旋动刻度盘,使检流计指针指在“0”上。此时刻度盘上 读数乘上倍率档即为被测电阻值。 v4)如刻度盘读数小于1时,仍未取得平衡,可将倍率开关置 于小一档的位置。直到调节到完全平衡为止。 v在测接地电阻时,有哪些因素造成接地电阻不准确,如何避 免? v A)接地系统(地网)周边土壤构成不一致,地质不一,紧密、干湿程度不 一样,具

9、有分散性,地表面杂散电流、特别是架空地线、地下水管、电缆外皮 等等,对测试影响特别大。解决的方法是,取不同的点进行测量,取平均值。 B)测试线方向不对,距离不够长,解决的方法是,找准测试方向和距 离。 C)辅助接地极电阻过大。解决的方法是,在地桩处泼水或使用降阻剂 降低电流极的接地电阻。 D)测试夹与接地测量点接触电阻过大。解决的方法是,将接触点用锉 刀或砂纸磨光,用测试线夹子充分夹好磨光触点。 E)干扰影响。解决的方法,调整放线方向,尽量避开干扰大的方向, 使仪表读数减少跳动。 F)仪表使用问题。电池电量不足,解决的方法是,更换电池。仪表精 确度下降,解决的方法是,重新校准为零。 v为什么在

10、测接地电阻时,要求测量线 分别为20m和40m? 这是因为测接地电阻时,要求测的是接地极 与电位为零的远方接地极之间的电阻,所谓远方 是指一段距离,在此距离下,两个接地极的互阻 基本为零,经实验得出,20m以外距离符合此要 求。如果线距缩短,测量误差会逐渐加大。 v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电阻率测量? 土壤电阻率不仅随土壤的类型变化,且随温 度、湿度、含盐量和土壤的紧密程度而变化。 注意事项 v1)禁止在有雷电或被测物体带电时进行测量。; v2)向地面固定探棒时,小心手、脚被砸伤。 v3)仪器携带、使用时应小心轻放、避免剧烈震动 。 v4)若发现仪表检流计指针有抖动现象,可变化摇 柄转速,以消除抖动现

11、象。 v5)若仪表的检流计灵敏度过低,可在探棒周围注 水或盐水以湿润。 闪点和燃点的测定 v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闪点、开口闪点、闭口闪点、燃点 的定义;2、掌握可燃液体的划分方法,掌握闪点、燃点与 物质危险性的关系;3、掌握爆炸极限的定义;4、掌握闪点 、燃点的测定方法。 v二 实验内容 使用闪点测定仪器测定矿、植物油开、闭 口闪点及燃点。 v三 实验原理 将相对定量的待测物质加入闪点测定仪, 按国家标准规定的升温速率对待测物质进行升温操作,在接 近闪点的温度区,按规定的频率对试样上方蒸汽进行点燃, 当试样上方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闪火时的最低温度即为闪点 。继续加热试样,当试样加热到能被接触的

12、火焰点燃,并燃 烧不少于5秒时的温度,称为燃点。 实验步骤 v1、实验前准备 v1)试样准备:当试样的水分大于0.1时,必须脱水。脱水 处理的方法是在试样中加入新煅烧并冷却的食盐、硫酸钠或 无水氯化钙,以达到干燥试样的目的。 v闪点低于l00的试样脱水时不必加热;其他试样允许加热 至5080时用脱水剂脱水。脱水后,取试样的澄清部分供 试验使用。 v2)仪器准备: 1 测定前应对放置试样的坩锅用溶剂油或 其它溶剂进行洗涤,并应充分洁净和干燥。2 检查液化气钢 瓶与闪点测定仪的连接是否正确。 v2、实验操作步骤 v1)检查仪器是否安装正确; v2)根据试样特性设定仪器工作程序; v3)检查燃气连接

13、管和接头是否无泄漏; v4)将待测试样倒入洁净的坩锅中,试样的上液面应与规定刻度线平齐 ; v5)启动仪器工作程序,加热坩锅,使试样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当试样 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40 时,应控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1;6 )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20 时,试样温度每升高1,仪器点火 扫描杆点火头对试样上方蒸汽进行自动扫描一次; v7)扫描火苗使试样表面的蒸汽产生点燃时的温度即为所测闪点,测试 结果可有打印机自动打印。 v8)测得试样的闪点之后,如果还需要测定燃点,应继续对外坩锅进行 加热,使试样的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1)。然后,用点火器的火 焰进行点火试验。试样接触火焰后立即着火并能继续

14、燃烧不少于5秒, 此时立即从温度计读出温度作为燃点的测定结果。 v9)关闭燃气瓶总阀,关闭电源。 v燃烧现象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v 根据燃烧的特点,可以将燃烧现象分为三种类型:闪燃、自燃和 点燃。 v闪点、燃点有什么区别,它们与物质的危险性有什么关系? v 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跑入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 。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 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闪 点是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 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不论是 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

15、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 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燃 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燃点是可燃物开始持续 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 比闪点高15。燃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v闪点在防火中有何意义? v 闪点是发生持续燃烧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闪 点时,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液体 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在防火工作中,应根据可燃 液体闪点的高低,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v测定闪点的方法有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样的液体? v 我国测定闪点的方法有两种,对闪点较低的液体,

16、一般 采用闭口杯法(国家标准GB26183);对闪点较高液体, 一般采用开口杯法。(国家标准GB3536-83)。 v什么是爆炸浓度极限?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v 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着火 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浓度极限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 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v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 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我国目

17、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 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 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 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 (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 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 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注意事项 v1)实验中坩锅和被测物料温度较高,应注意

18、防止 发生热烫伤; v2)实验中使用有液化气,实验过程中嗅到异味应 及时关闭液化气钢瓶的根部角阀,并向实验老师报 告。 v3)不要乱动电气接头,不要使用潮湿的手或物品 触摸电线和设备,防止触电。 v4)燃点测定后及时熄灭。 着火性实验 v一 实验目的 v测定固体无机物对外部点火源的反应,推断其着火 的危险性。 v二 实验内容 v采用简单易行的BAM着火性实验来判断固体无机物 的危险性。 v三 实验原理 v本实验把一定质量的试样与不同的点火源接触,观 察其是否着火,并依据样品着火的难易程度,来判 断其危险性。 燃烧的必要条件 物质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 可燃物、氧化

19、剂和温度(引火源)。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 发生燃烧现象,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三者的关系可 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但是,并不是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就一定会 发生燃烧现象,还必须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 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 可燃物三种类别。可燃烧物质大多是含碳和氢的化合物,某些金属如镁 、铝、钙等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燃烧,还有许多物质如肼、臭氧等在高 温下可以通过自己的分解而放出光和热。 氧化剂: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 应的物质称为氧化

20、剂,也称助燃物。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 游离的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能量 来源。常见的是热能,其它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的热能。 v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 ;(3)一定的点火能量;(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v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链式反应。当某种可燃物受热,它不仅 会汽化,而且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烈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 ,而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v氧指数:是指在规定条件下,

21、固体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 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氧指数的基本概念,以氧所占的体积 百分数的值表示。 v 用公式表示为:O2O2N2100 v O2氧气流量(升分) v N2氮气流量(升分) v 氧指数能够反映材料的着火性能和扑救的难易。氧指数高 ,说明材料燃烧需氧量大,难燃烧。氧指数小,说明材料易燃烧。 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 实验步骤 v1.实验准备 v(1)供实验用的物品(试样)原则上应保持市场上流通时的形状,但 块状的物体体积超过3 cm3,采用切断或破碎的方法使样品的体积为3 cm3左右,并把破碎好的样品放于硅胶干燥器中常温下保存24小时以上

22、。 v(2)检查各实验仪器是否完好。 v2.实验方法 v 称取质量为3g的试样置于10cm以上、边长1215cm的四方形无机绝 热板或瓷砖上。 v(1)小燃气火焰实验,用长200mm、宽5mm的气体打火机火焰尖端对试 样点火,看在10 S内点燃,共实验5次。 v(2)赤热铁棒实验:用直径5mm的电烙铁,加热至800与试样进行接 触时间不超过10 S,看是否点着,每次实验时都要重新加热电烙铁。 注意事项 v(1)由于本实验中应用到一些明火和高温物 体,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按规范操作,并戴 好防护用具,以防止被烧伤和灼伤。 v(2)本实验接触一些电器设备,一定要注意 用电安全。 可燃固体的燃烧实验

23、v一 实验目的 v(1)了解可燃固体的定义与分项; v(2)了解可燃固体的着火与燃烧特性; v(3)学习可燃固体燃烧性的试验方法。 v二 实验原理 v 当堆放的可燃固体粉末与加热的金属丝接触时 ,如果金属丝的温度等于或高于该固体的燃点,固 体粉体就会着火燃烧。 v试样的燃烧性可分为六个危险等级(见下表) 反应类型等级标准物质 点火后 不着火1食盐 不传播火焰 着火后立即熄灭 几乎不发生局部燃烧或火焰 传播,但有局部红热 2 3 硬脂酸锌 氯化醋酸 钠 传播火焰 红热但没有火花,或缓慢分 解而没有火焰 伴有火花及可见火焰的缓慢 和平静的燃烧 带火焰的快速燃烧或不带燃 烧的快速分解 4 5 6 H

24、-酸 硫磺、重 铬酸铵 黑火药 v固体燃烧特点: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固体上方 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 燃烧方式分为: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四种。 v阻燃原理:冷却,隔离,抑制,窒息。 1)吸热作用 任何燃烧在较短的时间所放出的热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在较 短的时间吸收火源所放出的一部分热量,那么火焰温度就会降低,辐 射到燃烧表面和作用于将已经气化的可燃分子裂解成自由基的热量就 会减少,燃烧反应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高温条件下,阻燃剂 发生了强烈的吸热反应,吸收燃烧放出的部分热量,降低可燃物表面 的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

25、烧的蔓延。 v2) 覆盖作用 在可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剂在高温下能形成玻璃状 或稳定泡沫覆盖层,隔绝氧气,具有隔热、隔氧、阻止可燃气体向外 逸出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 3) 抑制链反应 根据燃烧的链反应理论,维持燃烧所需的是自由基。阻燃剂 可作用于气相燃烧区,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从而阻止火焰的传 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 v4)不燃气体窒息作用 阻燃剂受热时分解出不燃气体,将可燃物分解出来的可燃气 体的浓度冲淡到燃烧下限以下。同时也对燃烧区内的氧浓度具有稀释 的作用,阻止燃烧的继续进行,达到阻燃的作用。 实验步骤 v(1)将试样在石棉板上摆成长

26、4cm,宽2cm、容积约为15毫 升的堆体。 v(2)用红热的铂金属丝接触堆一端的表面。如点不着,可 将红热铂金属丝插入试样中保持5分钟。如果试样放出气体 ,可以试验能否用火柴点燃气体。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加热源温度较高,应注意 安全,防止烫伤。 禁水性物质实验 v一 实验目的 v判断固体或液体物质与水接触是否会产生可燃性气 体或发火而导致危险。 v二 实验原理 v将一定质量的被试物质与一定量的纯水混合,在一 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危险。观察反应产物是否有气体 ,并依据所产生的气体量判断其危险性排序。 v禁水性物质:1.钾2.钠3.烷基铝4.烷基锂5.黄磷6.碱金属( 钾和钠除外)及碱土金属7.

27、有机金属化合物(烷基铝、烷基锂 除外)8.金属氢化物9.金属磷化物10钙或铝的碳化物,碳化 钙(电石),磷化钙,生石灰,等与水接触会起激烈的化学 反应发生危险的物质。 实验步骤 v1.实验准备 v(1)将仪器安装好 v(2)称取0.5g1g的实验样品,样品的称取应尽量避免损失,采用先称量圆底 烧瓶的质量,再加入样品的方式; v(3)在恒压分液漏斗中加入50ml纯水; v(4)将结晶皿1的水温加至50,并通过调节点接触式温度计使其稳定; v(5)调节酸式滴定管的零点。 v2.实验方法 v(1)在结晶皿1的水温稳定后,迅速将恒压分液漏斗中的水加入圆底烧瓶,并 开始搅拌; v(2)记录室温、气温;

28、v(3)在开始反应1小时中每隔15min记录一次酸式滴定管的读数,得到反应开始 产生的气体量; v(4)反应开始1小时后终止实验,并确定最终读数; v(5)重复上述实验过程3次,取最大气体产生量为该样品的气体产生量; v(6)更换一种样品,重复实验过程(1)(4),再得到一个不同样品的气体 量。 v(7)通过实验,按下表作出详细记录 禁 水 性 物 质 实 验 装 置 图 v禁水性物质可能产生的危害 v1).金属钠或钾等物质与水反应,会放出氢气而引起着火、燃烧或爆炸。因 此,要把金属钠、钾切成小块,置于煤油中密封保存。其碎屑也贮存于煤油 中。要分解金属钠时,可把它放入乙醇中使之反应,但要注意防

29、止产生的氢 气着火。分解金属钾时,则在氮气保护下,按同样的操作进行处理。 v2).金属钠或钾等物质与卤化物反应,往往会发生爆炸。 v3).碳化钙与水反应产生乙炔,会引起着火、爆炸。 v4).磷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磷化氢(PH3为剧毒气体),由于伴随着放出自燃性 的P2H4而着火,从而导致燃烧爆炸。 v5).金属氢化物之类物质,与水(或水蒸汽)作用也会着火。若把它丢弃时 ,可将其分次少量投入乙酸乙酯中(不可进行相反的操作)。 v6).生石灰与水作用虽不能着火,但能产生大量的热,往往使其它物质着火 。 注意事项 v(1)实验结束后,先将滴定管中的气体放空; v(2)将实验仪器分拆并进行清洗; v(3)

30、因本实验选用的是金属粉末,在与水反应时 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在实验过程中应严禁明火,特 别是实验结束后的放空过程; v(4)本实验接触一些电器设备,如电子继电器、 加热环和搅拌装置等,要非常注意用电安全; v(5)本实验的关键是气体不能从装置中泄漏,故 气密性必须在实验前进行确认,在一些关键部位涂 抹凡士林保证气密性。 可燃固体氧指数的测定可燃固体氧指数的测定 vv一、实验目的一、实验目的 v 1明确氧指数的定义及其用于评价高聚物 材料相对燃烧性的原理; v 2了解HC-2型氧指数测定仪的结构和工作 原理; v 3掌握运用HC-2型氧指数测定仪测定常见 材料氧指数的基本方法; v 4评价常见材料

31、的燃烧性能。 v 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 v物质燃烧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不同的可燃物 ,燃烧时需要消耗的氧气量不同,通过对物质燃烧 过程中消耗最低氧气量的测定,计算出物质的氧指 数值,可以评价物质的燃烧性能。所谓氧指数 (Oxygen Index),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试样 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即进行有焰燃 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表示。 v 氧指数的测试方法,就是把一定尺寸的试样用试 样夹垂直央持于透明燃烧筒内,其中有按一定比例 混合的向上流动的氧氮气流。点着试样的上端,观 察随后的燃烧现象,记录持续燃烧时间或燃烧过的 距离,试样的燃烧时间超过3m

32、in或火焰前沿超过 50mm标线时,就降低氧浓度,试样的燃烧时间不足 3min或火焰前沿不到标线时,就增加氧浓度,如此 反复操作,从上下两侧逐渐接近规定值,至两者的 浓度差小于0.5。 v 1根据GBT2406所规定的燃烧柱内混合气体流速(4l cm s),含氧燃烧柱的截面积,计算出气体的总流量,再分别计 算出不同比例氧和氮的流量。根据计算规定总流量为10L/rain ; v 2取标准试样10根。对每根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试样一端 50mm处划线,将另一端插入入燃烧柱内试样夹中; v 3根据资料或经验选定试验所需最初氧的浓度。 v 4开启氧、氮钢瓶阀门,调节减压阀,压力为0.20.3MPa 。

33、v 5点燃试样 v 6确定临界氧浓度的大致范围 v 7在上述测试范围内,缩小步长,从低到高,氧浓度每升高 O.4重复一次以上测试,观察现象,并记录。 v8根据上述测试结果确定氧指数OI。 v材料性能评价 v讲义中表2列出部分聚合物材料的氧指数。大量 试验证明,氧指数在2760之间的材料,在空气 中一般都能自熄。日本消防厅规定氧指数在26以 上为难燃塑料根据氧指数通常把纤维织物分为三 级,即氧指数在20以下的一般认为是易燃的, 2531之间认为是阻燃的,在3540之间认为是 不燃的。普通纤维的氧指数在1520之间。 v 日本JISA1201规定:OI30定为难燃1级,OI在 2730定为难燃2级,OI在2427定为难燃3级, OI在2124定为难燃4级,OI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