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9000标准讲解PPT.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9556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3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S9000标准讲解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AS9000标准讲解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AS9000标准讲解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S9000标准讲解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S9000标准讲解PPT.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AS9101标准讲义,热烈欢迎 安全事项 课程安排(时间、休息等) 注意事项(手机、纪律、提问等) 自我介绍,概述,自1995年SAE航空航天部开始着手航空航天质量标准的准备工作到2001年8月正式颁布AS9100A版标准历经6年,在这期间该标准经过了4次修订,特别是AS9100A版在继承AS9100:1994版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国际上质量管理方面先进的管理思想、宝贵经验以及航空航天工业界对质量管理方面的要求。2004年1月SAE又颁布了SAE AS9100B版,该版标准并没有对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做任何修订,主要是删除了AS9100A版中为质量管理体系转化过渡而保留的AS9100:1994

2、版标准,同时将标准的题目有AS9100A版的“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改为“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范围,总则 本标准包括了ISO 9001:20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对航空工业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附加要求。附加的航空要求用斜体字表示。 必须强调,本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合同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补充(不是替代)。 本标准为有以下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 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 通过体系的有效运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在本

3、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应用,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而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

4、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成员保持先行有效的国际标准的目录。 ISO 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术语和定义,ISO 9001: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本标准表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经过了更改,以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供方 组织 顾客 本标准中的术语“组织”用以取代ISO 9001:1994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用以取代术语“分承包商”。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关键特性,(Key Characteristics):其波动对产品的装配、性能、使用寿命或可制造性产生重大影响的材

5、料、过程或零件的特性。,质量管理体系,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见1.2);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a)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b)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c)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d)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外包过程,组织

6、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注: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4.2 文件要求,4.2.1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 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d)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e) 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4.2.4); f) 适用的法规授权的管理部门所规定的质量体系要求。 组织应确保相应人员能接触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且了解有关的程序。顾客和/或法规授权的管理部门的代表应能接触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4.2

7、.2质量手册,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1.2); b) 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当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时,应清楚地说明本标准和形成文件的程序之间的相互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4.2.3文件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制。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 文件分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

8、订状态得到识别;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组织应按合同或法规要求与顾客和/或法规授权的管理部门协调文件的更改。,4.2.4 记录控制,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形成文件的程序应规定由供方建立和/或保持的记录的控制方法。 按合同或法规要求,顾客和法规授权的

9、管理部门应能获得所需的记录以供评审。,4.3 技术状态管理,组织应建立适合于产品的技术状态管理过程,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5.1 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 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 制定质量方针; c) 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 进行管理评审; e) 确保资源的获得。,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5.3 质量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 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 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

10、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 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5.4 策划,5.4.1 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7.1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5.4 策划,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1的要求; b)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5.5 职责、权限和沟通,5.5.1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

11、得到规定和沟通。,5.5 职责、权限和沟通,5.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d) 解决有关质量问题时不受组织的干预。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5.5 职责、权限和沟通,5.5.3 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5.6 管理评审,5.6.1 总则 最高管

12、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5.6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 审核结果; b) 顾客反馈; c)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 改进的建议。,5.6 管理评审,5.6.3 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

13、的改进; c) 资源需求。,6.1 资源提供,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 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6.2 人力资源,6.2.1 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6.2 人力资源,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 确保员工认识到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任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4.2.4

14、)。,6.3 基础设施,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 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 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 支持性服务(运输或通讯)。,6.4 工作环境,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注:可能会影响产品的符合性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照明、清洁度、防静电等。,7.1 产品实现的策划,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见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a)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 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

15、需求; c) 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 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见4.2.4); e) 识别支持产品运行和维护所需的资源。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合于组织的运作方式。,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 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 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 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

16、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确保: a) 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 与以前表达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 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d) 风险(如新技术、短交货期)得到评估。 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7.2.3 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 a) 产品信息; b) 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修改;

17、c)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7.4 采购,7.4.1 采购过程 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 组织应对所有从供方包括顾客指定的货源采购的产品的质量负责。 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7.4 采购,组织应: a) 保持包括批准范围的合格供方的名录; b) 定期评审供方的业绩;应使用这些评审记录作为确定实施控制程度的依据; c) 当供方不能满足要求时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

18、 d) 当要求时,确保组织和所有的供方都采用顾客批准的特殊过程货源; e) 确保负责批准供方质量体系的职能具有否决货源采用的权限。,7.4 采购,7.4.2 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a) 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b) 人员资格的要求; c)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d) 规范、图样、过程要求、检验规程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资料的名称或其他正确的标识和适用的版本; e) 组织的设计、试验、检查、检验的要求和有关的接收的作业指导书; f) 用于设计批准、检验、研究或审核的试验样件的要求(如生产方法、数量、贮存条件等);,7.4 采购,g) 有关下列要求; 供方向组织

19、通报不合格品; 组织批准供方不合格品的方法; h) 要求供方向组织报告有关产品和/或过程定义的更改,如有要求时获得组织批准; i) 组织及其顾客和法规授权的管理部门有接触订单中所涉及的所有设施和所有适用的记录的权利; j) 要求供方向分供方传递采购文件中的适用的要求,包括要求的关键特性。 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验证的活动可包括: a) 从供方获得产品质量的客观证据(如随货文件、合格证明、试验报告、统计记录、过程控制); b) 在货源处检验和审核; c)

20、对要求的文件的评审; d) 产品接收检验; e) 对供方委托验证代表,或供方认证。 采购的产品在被符合规定的要求之前不得使用或加工,除非有可靠的追回的程序才能放行。 当组织利用试验报告来验证采购产品时,这些报告中的数据按适用的规范应是可接受的。组织应定期地对原材料的试验报告进行确认。,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当组织委派对供方进行验证时,应规定委派的要求并保持委派的目录。 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织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发行的方法作出规定。 当合同规定时,顾客或其代表应有权在供方处和组织处对分承包的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进行验证。 组织不能把顾客的验证用作供方对

21、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证据,也不能免除组织提供可接受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随后顾客的拒收。,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策划时应适当考虑: 在已识别有关键特性时,过程控制的建立和控制计划的编制; 当在产品实现的后阶段不能对其符合性进行充分验证时,过程间的验证点的识别; 工装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以便能进行各种测量,特别对关键特性; 特殊过程(见7.5.2)。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 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 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 使用适宜的设备;,7.5 生产和服务提供,d) 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22、 e) 实施监视和测量; f) 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g) 在制造中对所有产品负责(如:零部件数量、分作业指令、不合格品等); h) 所有制造和检验工作已按计划或其他文件完成的证据并被认可; i) 预防、检查和排除多余物的措施; j) 对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如水、压缩空气、电以及化学品的使用和供给的监视和控制; k) 以最清楚实用的方式(如文字标准、样件或图示)规定技艺评定准则。,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1.1 生产文件 生产的运行应按批准的资料进行,必要时这些资料应包括: a) 图样、零件目录、包括检验工作的过程流程卡、生产文件(如制造计划、周转卡、路线卡、工作指令、过程卡)和

23、检验文件(见8.2.4.1); b) 专用和通用工装和所要求的数控(NC)机床程序的目录及与其使用有关的任何专用的作业指导书。,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1.2 生产过程更改的控制 应明确授权批准生产过程更改的人员。 组织应识别按合同或法规要求需经顾客和/或法规授权的管理部门批准的更改并获得认可。 对影响过程、生产设备工装和数控程序的更改应形成文件。应有控制更改执行的程序。 对生产过程更改的结果应进行评定,以便证实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对产品的质量没有不利的影响。,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1.3 生产设备、工装和数控(NC)机床程序的控制 生产设备、工装和程序使用前应进行确认并按文

24、件化的程序定期进行维护和检验。生产使用前的确认应包括按设计资料/规范生产的首件的验证。 对贮存的生产设备或工装应确定贮存要求,包括定期的防护/状态检查。,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1.4 在组织设施外进行的暂时性转移工作的控制 当计划暂时在组织的的设施之外的场所进行工作时,组织应规定控制和确认工作质量的过程。,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1.5 服务运行的控制 在规定有服务要求的情况时,服务运行的过程应规定: a) 收集和分析服务中信息的方法; b) 对交付后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调查、报告活动以及按照合同和/或法规要求的服务通报措施; c) 技术文件的控制和更新; d) 修理

25、方案的批准、控制和使用; e) 对外场工作要求的控制(如组织在顾客设施上进行的工作)。,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有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才显现的过程。 注:这些过程通常称之为特殊过程。 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对这些过程作出安排,适用时包括: a) 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特殊过程使用前进行鉴定和批准; b) 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 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按形成文件的过程规范及其更改对特殊过程的重要操作和参

26、数进行控制; d) 记录的要求(见4.2.4); e) 再确认。,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保持产品技术状态的标识,以便识别实际的技术状态和约定的技术状态之间的任何区别。 组织应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当接收的授权采用媒体(如印章、电子签字、口令等)时,组织应对媒体的控制作出规定并形成文件。,7.5 生产和服务提供,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见4.2.4)。 按照合同、法规和其他规定所要求的可追溯的程度,组织的体系应规定: a) 整个产品寿命期内保持标识; b

27、) 能追溯由同批原材料或同一加工批制造的所有的产品以及同批的所有产品的最终去向(交付、报废); c) 对于组合件,能追溯到其组合的单元件以及后面更高级的那些组合件的标识; d) 对于给定的产品,能追溯其生产(加工、装配、检验)的连续记录。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见4.3)。,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4 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的一部分的顾客财产。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见4.2.4)。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包括顾客提供用

28、于设计、生产和/或检验的信息。,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5.5 产品防护 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组织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产品的防护应按产品的规范和/或适用的法规进行,适用时还包括下列措施: a) 清洁; b) 预防、检查和排除多余物; c) 对敏感的产品的特殊搬运; d) 包括安全警示的标记和标签; e) 贮存期的控制和存货周转; f) 对危险材料的特殊搬运。 组织应确保合同/订单所要求的随产品提交的文件在交付时一并提供并防止其丢失和损坏。,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

29、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7.2.1)提供证据。 组织应保持这些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清单,并规定其校准的过程,包括设备型号、唯一性标识、位置、校验周期、校验方法以及接收准则。 注:测量和监视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试验硬件、试验软件、自动化测试设备(ATE)和用于获取检验数据的绘图仪。这也包括用于提供产品符合性证据的个人所有的和顾客提供的设备。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组织应确保校正、检验、测量和试验有适宜的环境条件。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

30、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b) 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 c) 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 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f) 当要求校准时,按规定的方法召回。,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的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31、,8 测量、分析和改进,8.1 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 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8.1 总则,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注:根据产品的性质并依据规定的要求,统计技术可用于支持: 设计验证(如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 过程控制: 关键特性的选择和检验; 过程能力的测量; 统计过程控制; 实验设计; 检验:与产品关键程度和过程能力相适应的抽样率;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8.2 监视和测量,8.2.1 顾客满意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对顾

32、客有关组织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8.2 监视和测量,8.2.2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 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本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 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保持。 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8.2 监视和测量,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见4.2.4)的职责和要求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

33、中作出规定。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 应采用适用的工具和技术如检查单、过程流程图以及类似方法以支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审核。所选择的工具的适用性将由内部审核过程的有效性和整个组织的业绩来测量。 内部审核也应满足合同和/或法规的要求。,8.2 监视和测量,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 如果过程不合格,组

34、织应: a) 采取适当的措施纠正不合格过程; b) 评估过程不合格是否导致产品的不合格; c) 按8.3识别和控制不合格品。,8.2 监视和测量,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当已识别为关键特性时,应对其进行监视和控制; 当组织采用抽样检验作为产品接收的方法时,抽样计划应在统计学上是有效的和适用的。计划应避免对已知有不合格的样本批的接收。有要求时,计划应提交顾客批准。 产品在按规定的要求完成检验或其他验证前不得使用,除非有可靠的追回程序产品才能放行,并在此期

35、间完成所有要求的测量和监视活动。,8.2 监视和测量,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见4.2.4)。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见7.1)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8.2 监视和测量,8.2.4.1 检验文件 产品或服务的接收的测量要求应形成文件。该文件可以是生产文件的一部分,但应包括: a) 接收和/或拒收的准则; b) 按顺序进行的测量和试验工作的场所; c) 测量结果的记录; d) 要求的测量装置的型号及与其使用的任何专用的作业指导书。 当规范或接收试验计划要求时,试验记录应反映实际试验结果的数据。 当需

36、要证明产品合格时,组织应确保记录提供的证据能证明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8.2 监视和测量,8.2.4.2 首件检验 组织的体系应规定对首件进行检验、验证的过程并形成文件。首件是从第一次生产的新零件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零件。在随后产生的改变先前首件检验结果的任何更改,则仍应进行首件检验。,8.3 不合格品控制,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不合格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 组织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应规定不合格品的评审的职责和处置的权限以及批准作出评审决定的人员的过程。 组织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品: a)

37、采取措施,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 b) 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c) 采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8.3 不合格品控制,下列情况时,除非顾客专门授权,组织不应作出原样使用或返修的处置。 按顾客的设计生产的产品, 不合格的结果偏离合同要求。 除非合同中另有限制,组织按顾客规范控制设计的产品,只要确保不合格不导致偏离顾客规定的要求,组织可作出原样使用或返修处置。 对报废处置的产品,应作出明显的和永久性的标记,或进行有效的控制,直到使之物理上不可能被使用。,8.3 不合格品控制,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

38、录(见4.2.4)。 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除了任何合同或法规授权的管理部门的要求报告外,组织的体系应及时提供可能影响可靠性或安全性的已交付的不合格品的报告。报告应包括对不合格品清楚的描述,必要时包括影响的零件、顾客和/或组织的零件号、数量、以及交付的日期。,8.4 数据分析,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有关方

39、面的信息: a) 顾客满意(见8.2.1); b) 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见7.2.1); c)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 供方。,8.5 改进,8.5.1 持续改进 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8.5 改进,8.5.2 纠正措施 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要求: a) 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 b) 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c) 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要求; d)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e)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f)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g) 当确定的根本原因是供方责任时,向供方传递纠正措施要求; h) 当不能及时和/或有效地实现纠正措施时采取专门的措施。,8.5 改进,8.5.3 预防措施 组织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想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