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389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9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 2008-2011,LOGO,,Company Logo,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4,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及特点,1,2,3,5,中国向日本出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中国从日本进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成因分析,总结,,Company Logo,概念界定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额比之比,以份额表示。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

2、;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特征是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要了解国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通常都要查看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1,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及特点,,Company Logo,双边从2009年到2011年的双边贸易额以及贸易商品进行了分析。2009年中日两国贸易额2321.8亿美元,同比减少12.8%。其中日本对华出口1096.6亿美元,同比减少11.6%,从中国进口1225.2亿美元,同比减少13.9%。在2010年,在中日两国贸易中,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额等三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6%,进

3、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在日本贸易总量中,对中国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与2009年相比增加0.2%,高达20.7%。在2011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的统计表明,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同比增14.3%,创历史新高。在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中日贸易额每年都持续增长,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越来越频繁。,1,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及特点,,Company Logo,根据日本统计年鉴(平成21,2009)的数据资料,2005年日本向亚洲各(地区) 进口的贸易总额为349940亿日元,其中从中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进口的贸易总额为119750亿日元,占其向亚洲国家(地

4、区)进口总额的34.22%,占日本向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口贸易额(569490亿日元)的21.03%。这表明中国不仅是日本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进口国,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同样位居日本进口贸易额的榜首,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2,中国向日本出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Company Logo,2,中国向日本出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Company Logo,2,中国向日本出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表1)反映的是1992-2007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贸易额变化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外, 日本向中国进口贸易额连年增长,到2007年, 日本从中国进口额贸易额已增至1185.1

5、6亿美元,为1992年的7倍。 而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14.3%,达到3449亿美元,其中自我进口1834亿美元,增长20%,对华出口1614亿美元,增长8.3%,三者皆创历史最高水平。,,Company Logo,2,中国向日本出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表2 中国向日本出口商品结构变化,,Company Logo,2,中国向日本出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一直是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次是食品和石油、煤炭等矿物性燃料。进入90年代以后,伴随日本企业在华生产的扩大和向日本返销产品的增加,电视机、录放机、计算器等机械机

6、器的进口才迅速增加起来。2001年,在日本从中国进口额中,服装、鞋帽等占29.1%,机械机器占28.5%,其他主要进口商品是食品占10.2%、矿物性燃料占3.5%。2002年以来,伴随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机械机器、化工制品等重化工产品的进口比重迅速增大,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食品的进口比重则明显缩小了(见表2)。2010年,在日本从中国进口额中,机械机器所占比重最大,占25.9%,其次是一般机械占16.8%,如果加上化工制品所占的5.7%,则三者合计占48.4%。另外,金属制品、纺织品等原料制品的比重为11.5%,也成了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

7、商品之一;相比之下,服装、鞋帽的比重下降到14.3%,食品和矿物性燃料的比重也分别下降到5.2%和1.1%。2011年15月,电气机器、一般机械的进口比重略有下降,化工制品的进口比重有所上升,三者合计占48.3%;在其他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原料制品和矿物性燃料的比重略有上升,分别占12.2%和1.4%,食品的比重保持不变,而服装、鞋帽的比重则进一步下降到13.7%。,,Company Logo,2,中国向日本出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通过表1和表2的分析可知: 近年来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截止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从中日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来看, 尽管贸易

8、额在不断扩大,但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传统贸易商品的比重有所下降。初级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较快,其中以第一类产品(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第二类产品(植物产品)和第四类产品(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较缓。而以第五类产品(矿产品)为代表的矿产品的出口出现徘徊增长的局面。第二,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增长迅速。尤其是在中国对日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急剧增长,同时比重也日益增加。具体表现在第十六商品(机器、机械器具等)在中国对日的出口中增长迅速, 并且在中日之间贸易额中占重大比重

9、;第十五类商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第十八类商品(光学、照相等器械及其零件、附件)在中日贸易的中国对日出口中的金额增长较快; 第六类商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和第二十类商品(杂项制品)在中国对日的出口中也有较大增长。第三,中国对日进口商品中,仍主要集中在制成品贸易中。,,Company Logo,从表3可知,日本向中国出口贸易额2008年增长14.4%,2009年下降12.3%,2010年增长36.6%,2011年增长8.3%。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有小幅度回落以外,日本向中国出口的贸易额整体呈现持续稳定增长。并且在2010年、2011年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

10、的地。,1250.2亿,1096.1亿,1496.9亿,1620.4亿,日本向中国出口贸易额变化,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中国从日本进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资料来源:2008-2011日本年鉴,3,单位:美元,表3,,Company Logo,3,中国从日本进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Company Logo,3,中国从日本进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日本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一直是机械机器以及化工制品和原材料制品。2001年,在日本对华出口总额中,电气机器出口所占比重最大,为26.3%,其次是一般机械占20.2%,化工制品占12.7%,原材料制品占11.2%,四者合计占70.4%。

11、近年来,日本对华出口以上述商品为主的局面继续发展。2010年,在日本对华出口总额中,电气机器占23.5%,一般机械占22.4%,原材料制品占14.5%,化工制品占12.9%,四者合计占73.3%。2011年15月,上述四者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76.4%,其中一般机械取代电气机器,成为最主要的对华出口商品。从表4可以看出,在日本对华出商品口中,除机械、机电设备外,电子元器件(包括集成电路和各种半导体制品等)、优质原材料(优质钢材、有色金属、高档服装面料等)和化工原料(有机化合物、塑料等)一直占居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伴随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和日本主要汽车厂商在华当地生产的扩大,发动机、变速器等汽车零

12、部件的对华出口也迅速增加了。2010年,汽车零部件出口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3.2%提高到5.3%,仅次于电子元器件的8.0%,与钢铁持平,超过了塑料、有机化合物等的出口比重。,,Company Logo,3,中国从日本进口贸易额及商品结构,通过对表3表4的分析可知: 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近些年日渐频繁,并且于2010年中国已成为日本最重要的贸易出口国。 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产生这种出口结构的原因有如下点: 第一,日本自然与人力资源相较于中国相对匮乏,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不具备比较优势。 第二,日本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优势,因此相较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

13、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以上两点是主要导致日本出口如表4的商品结构的产品的原因。,,Company Logo,(一)贸易政策因素 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看,鼓励出口措施促进我国出口的扩大,并增加创汇,但是这只适合于199年代以前规模较小、依存度较低、外汇比较短缺的时期。而到了1990年代以后出口规模逐渐扩大,外贸盈余连年增加,中国整体的贸易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日贸易经常出现逆差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中日之间的贸易多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并且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 加工贸易所属行业只是完整产业链中的一个部分, 使得中国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低

14、层, 造成了对日贸易的过分依赖性。而在日本, 由于日本政府1960年代开始推行以结构性保护关税和严格限制外资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进口贸易政策,有效提高了日本的化学、石油化学、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部门的实际保护率, 为实施更高级阶段的贸易政策奠定了基础,1970年代以后,日本以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为契机, 不断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资力度, 为了规避贸易摩擦, 许多大企业选择“以直接投资替代贸易”的战略,致使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被迫向技术立国和扩大内需的战略转化,曾经作为日本支撑点的日本保护贸易政策开始向贸易自由化方向转变。由于日本和中国两方面政策变化的影响和共同作用, 从而形成了中日贸易结构中工业制

15、成品增长速度较快等贸易商品结构特点。,4,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成因分析,,Company Logo,(二)产业结构因素 贸易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连,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地调整升级, 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这也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规律; 第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略有上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第二产业结构内部,重加工工业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很快,但是, 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受原计

16、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常大,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缓慢,并呈现出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能源消耗量偏高,工业结构层次仍低等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日本的产业结构则在动荡的石油危机与经济萧条中不断进行调整,不断走出国门,加速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对中国的投资也大幅度增加, 成为影响中日贸易商品 结构的新生变量。 (三)技术差距因素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和积累,在部分底端产品的生产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优势,但由于存在技术差距,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仍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导致了中国对日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较低。以机械类、车辆类、电机

17、电气电子类产品为例,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而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则是技术含量较高高的产品, 尽管是同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但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可贸易商品的结构以及两国生产者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 并依据各自的优势生产各自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差异产品, 然后进行交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4,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成因分析,,Company Logo,5,总结,本文主要讨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并着重分析了进五年内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及其变化。 从特点上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传统贸易商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中国对日进口商品中,仍主要集中在制成品贸易中。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因素:贸易政策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技术差距因素, 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共同影响着中日之间商品贸易的结构, 并将对此产生深远的影响。,,Company Logo,【参考文献】,【1】张家瑞.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成因分析 2011年 【2】刘昌黎.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2012.01.07,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