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精选资料汇总.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483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410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精选资料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0页
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精选资料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0页
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精选资料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0页
亲,该文档总共4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精选资料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精选资料汇总.doc(4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上学吧:http:/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危险、有害物质,工业噪声与振动,温度与湿度和辐射等。1危险、有害物质的识别1)危险、有害物质生产中的原料、产品、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贮运中的物质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有害特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物质固有的危险、有害特性是进行危害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危险、有害物质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识别。危险、有害物质的物质特性,可从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获取。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由

2、“成分组成信息、危险性概述、理化特性、毒理学资料、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16项内容构成。进行危险、有害物质的危险、有害性识别与分析时,危险、有害物质分为以下9类。(1)易燃、易爆物质:引燃、引爆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质。由于其具有迅速地释放能量的能力而产生危害,或者是因其爆炸或燃烧而产生的物质造成危害(如有机溶剂)。(2)有害物质: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咽下后,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3)刺激性物质:对皮肤及呼吸道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如丙烯酸酯)。有些人对刺激性物质反应强烈,且可引起过敏反应。(4)腐蚀性物质:用化学的方式伤害人身及材料的物质(如强酸、碱)。腐蚀性物质的危险有害性包括两个

3、方面:一是对人的化学灼伤;二是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物质表面,如设备、管道、容器等,而造成腐蚀、损坏。腐蚀性物质可分为无机酸、有机酸、无机碱、有机碱、其他有机和无机腐蚀物质等五类。腐蚀的种类则包括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两大类。腐蚀的危险与有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皮肤、眼睛或进入呼吸系统、食道而引起表皮组织破坏,甚至死亡。腐蚀造成管道、容器、设备、连接部件等损坏,轻则造成跑、冒、滴、漏,易燃剔爆及毒性物质缓慢泄漏,重则由于设备强度降低发生破裂,造成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质大量泄漏,导致火灾爆炸或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腐蚀使电气仪表受损,动作失灵;使绝缘损坏,造成短路,产生电火花导致事故发生。腐蚀性

4、介质对厂房建筑、基础、构架等会造成损坏,严重时可发生厂房倒塌事故。当腐蚀发生在内部表面时,肉眼不能发现,会形成更大的隐患。如石油化工设备,由于测厚漏项而造成设备或管道破裂,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5)有毒物质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结构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如氯化物溶剂及重金属(如铅)。有毒物质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如下:有毒物质的毒性与物质的溶解度、挥发性和化学结构等有关。一般而言,溶解度越大的有毒物质,其毒性越大,因其进人体内溶于体液、血液、淋巴液、脂肪及类脂质的数量多、浓度大,生化反应强烈所致。挥发性越强的有毒物质,其毒性越大,因其

5、挥发到空气中的分子数多,浓度高,与身体表面接触或进入人体的毒物数量多,毒性大。物质分子结构与其毒性也存在一定关系,如脂肪族烃系列中碳原子数越多,毒性越大;含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化学毒性较大。在工业有毒物质,危险识别过程中,经常采用按化学性质分类的分类方法;工业有毒物质的基本特性,可以通过查阅相应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获得。工业有毒物质的危害程度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中分为4级。I级极度危害;级高度危害;级中度危害;级轻度危害。列入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常见毒物有56种,其中I级13种,级26种,级12种,级5种工业有毒物质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情

6、况、慢性中毒患病情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6项指标为基础而制定的。(6)致癌、致突变及致畸物质:阻碍人体细胞的正常发育生长,致癌物造成或促使不良细胞(如癌细胞)的发育,造成非正常胎儿的生长,产生死婴或先天缺陷;致突变物质干扰细胞发育,造成后代的变化。7造成缺氧的物质:蒸汽或其他气体,造成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减少或者阻碍人体有效的吸收氧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氮气)。8)麻醉物质:如有机溶剂等,麻醉作用使脑功能下降。9氧化剂:在与其他物质,尤其是易燃物接触时导致放热反应的物质。GB13690一1992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将145种常用的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7、、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含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8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7类。2)生产性粉尘I生产过程中,如果在粉尘作业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硬化,丧失呼吸功能,导致肺病甚至尘肺病。粉尘还会引起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或癌症。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爆炸下限浓度)时,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1)生产性粉尘主要产生在开采、破碎、粉碎、筛分、包装、配料、混合

8、、搅拌、散粉装卸、输送及除尘等生产过程。对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分析可能产生的粉尘种类和部位。用已经投产的同类生产厂、作业岗位的检测数据或模拟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类比。分析粉尘产生的原因、粉尘扩散传播的途径、作业时间、粉尘特性等,来确定其危害方式和危害范围。分析是否具备形成爆炸性粉尘及其爆炸的条件。(2)爆炸性粉尘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与气体爆炸相比,其燃烧速度和爆炸压力均较低,但因其燃烧时间长、产生能量大,所以破坏力和损害程度大。爆炸时粒子一边燃烧一边飞散,可使可燃物局部严重炭化,造成人员严重烧伤。最初的局部爆炸发生之后,会扬起周围的粉尘,

9、继而引起二次爆炸、三次爆炸,扩大伤害。与气体爆炸相比,易于造成不完全燃烧,从而使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3)爆炸性粉尘主要从以下条件识别。形成爆炸性粉尘的4个必要条件:粉尘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粉尘的粒度和粒度分布;粉尘的形状与表面状态;粉尘中的水分。注:固体可燃物及某些常态下不燃的物质如金属、矿物等经粉碎达到一定程度成为高度分散物系,具有极高的比表面自由焓,此时表现出不同于常态的化学活性。爆炸性粉尘爆炸的条件为:可燃性和微粉状态;在空气中(或助燃气体)搅拌,悬浮式流动;达到爆炸极限;存在引火源。2工业噪声与振动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噪声能引起职业性耳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发生

10、,会使操作人员的失误率上升,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事故发生。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等3类。噪声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已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源和声级。振动危害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可导致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升高,也会导致设备、部件的损坏。振动危害的识别则应先找出产生振动的设备,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参照类比资料确定振动的强度及范围。3温度与湿度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1)温度、湿度的危险、危害温度、湿度的危险、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高温、高湿环境会引起中暑,会加速有毒物质吸收,会导致操作失误率升高,易发生事故,低温可引起冻伤。(2)温度急剧变化时

11、,因热胀冷缩,造成材料变形或热应力过大,会导致材料破坏,在低温下金属会发生晶型转变,甚至引起破裂而引发事故。(3)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材料的腐蚀。(4)高温环境可使火灾危险性增大。2)生产性热源生产性热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业炉窑,如冶炼炉、焦炉、加热炉、锅炉等;(2)电热设备,如电阻炉、工频炉等;(3)高温工件(如铸锻件)、高温液体(如导热油、热水)等;(4)高温气体,如蒸汽、热风、热烟气等。(3)温度、湿度危险、危害的识别方法本文 温度、湿度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了解生产过程的热源、发热量、表面绝热层的有无,表面温度,与操作者的接触距离等情况;(2)了解是否

12、采取了防暑、防冻措施,是否采用了空调措施;(3)了解是否采取了通风(包括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换气措施,是否有作业环境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控制措施。4辐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化学反应、金属加工、医疗设备、测量与控制等领域,接触和使用各种辐射能的场合越来越多,存在着一定的辐射危害。辐射主要分为电离辐射(如粒子、粒子、粒子和中子、粒子)和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射频电磁波、微波等)两类。电离辐射伤害则由,粒子和中子极高剂量的放射性作用所造成。射频辐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表现为射频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两个方面。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一、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1受体植物的安全性评价1.1受

13、体植物的背景资料:1.1.1学名、俗名和其他名称;1.1.2分类学地位;1.1.3试验用受体植物品种(或品系)名称;1.1.4是野生种还是栽培种;1.1.5原产地及引进时间;1.1.6用途;1.1.7在国内的应用情况;1.1.8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是否发生过不利影响;1.1.9从历史上看,受体植物演变成有害植物(如杂草等)的可能性;1.1.10是否有长期安全应用的记录。1.2受体植物的生物学特性:1.2.1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1.2.2对人及其他生物是否有毒,如有毒,应说明毒性存在的部位及其毒性的性质;1.2.3是否有致敏原,如有,应说明致敏原存在的部位及其致敏的特性;1.2.4繁殖方式是有性

14、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如为有性繁殖,是自花授粉还是异花授粉或常异花授粉;是虫媒传粉还是风媒传粉;1.2.5在自然条件下与同种或近缘种的异交率;1.2.6育性(可育还是不育,育性高低,如果不育,应说明属何种不育类型);1.2.7全生育期;1.2.8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的能力,包括越冬性、越夏性及抗逆性等。1.3受体植物的生态环境:1.3.1在国内的地理分布和自然生境;1.3.2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生态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改变对其地理分布区域和范围影响的可能性;1.3.3是否为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1.3.4与生态系统中其他植物的生态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变对这种(些)关系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因此

15、而产生或增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3.5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变对这种(些)关系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因此而产生或增加对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3.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潜在危险程度;1.3.7涉及到国内非通常种植的植物物种时,应描述该植物的自然生境和有关其天然捕食者、寄生物、竞争物和共生物的资料。 1.4受体植物的遗传变异:1.4.1遗传稳定性;1.4.2是否有发生遗传变异而对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资料;1.4.3在自然条件下与其他植物种属进行遗传物质交换的可能性;1.4.4在自然条件下与其他生物(例如微生物)进行遗传物质

16、交换的可能性。1.5受体植物的监测方法和监控的可能性。1.6受体植物的其他资料。1.7根据上述评价,参照本办法第十一条有关标准划分受体植物的安全等级。2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2.1转基因植物中引入或修饰性状和特性的叙述。2.2实际插入或删除序列的以下资料:2.2.1插入序列的大小和结构,确定其特性的分析方法;2.2.2删除区域的大小和功能;2.2.3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2.2.4插入序列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是否整合到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或以非整合形式存在)及其确定方法;2.2.5插入序列的拷贝数。2.3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载体的名称、来源、结构、特性和安全性,包括载

17、体是否有致病性以及是否可能演变为有致病性。2.4载体中插入区域各片段的资料:2.4.1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大小、功能及其供体生物的名称;2.4.2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的大小、功能及其供体生物的名称;2.4.3其他表达调控序列的名称及其来源(如人工合成或供体生物名称)。2.5转基因方法。2.6插入序列表达的资料:2.6.1插入序列表达的器官和组织,如根、茎、叶、花、果、种子等;2.6.2插入序列的表达量及其分析方法;2.6.3插入序列表达的稳定性。2.7根据上述评价,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有关标准划分基因操作的安全类型。3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3.1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3.2转基因植物与受体或亲本植物

18、在环境安全性方面的差异:3.2.1生殖方式和生殖率;3.2.2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3.2.3休眠期;3.2.4适应性;3.2.5生存竞争能力;3.2.6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物质向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生转移的可能性;3.2.7转变成杂草的可能性;3.2.8抗病虫转基因植物对靶标生物及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包括对环境中有益和有害生物的影响;3.2.9对生态环境的其他有益或有害作用。3.3转基因植物与受体或亲本植物在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差异:3.3.1毒性;3.3.2过敏性;3.3.3抗营养因子;3.3.4营养成份;3.3.5抗生素抗性;3.3.6对人体和食品安全性的其它影响。3.4根据上述评价,参照本

19、办法第十三条有关标准划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等级。4转基因植物产品的安全性评价4.1生产、加工活动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影响。4.2转基因植物产品的稳定性。4.3转基因植物产品与转基因植物在环境安全性方面的差异。4.4转基因植物产品与转基因植物在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差异。4.5参照本办法第十四条有关标准划分转基因植物产品的安全等级。二、转基因植物试验方案1试验地点1.1提供试验地点的地形和气象资料,对试验地点的环境作一般性描述,标明试验的具体地点。1.2试验地周围属自然生态类型还是农业生态类型。若为自然生态类型,则说明距农业生态类型地区的远近;若为农业生态类型,列举该作物常见病虫害的名称及发生为害、

20、流行情况。1.3列举试验地周围的相关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名称、及常见杂草的名称并简述其为害情况。1.4列举试验地周围主要动物的种类,是否有珍稀、濒危和保护物种。1.5试验地点的生态环境对该转基因植物存活、繁殖、扩散和传播的有利或不利因素,特别是环境中其它生物从转基因植物获得目的基因的可能性。2试验设计2.1田间试验的起止时间。2.2试验地点的面积(不包括隔离材料的面积)。2.3转基因植物的种植资料:2.3.1转基因植物品种、品系、材料名称(编号);2.3.2转基因植物各品种、品系或材料在各试验地点的种植面积;2.3.3转基因植物的用量;2.3.4转基因植物如何包装及运至试验地;2.3.5转基因植物

21、是机械种植还是人工种植。2.4转基因植物全生育期中拟使用农药的情况。2.5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收获的资料:2.5.1转基因植物是否结实;2.5.2是机械收获还是人工收获,如何避免散失;2.5.3收获后的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如何保存。3安全控制措施3.1隔离措施:3.1.1隔离距离;3.1.2隔离植物的种类及配置方式;3.1.3采用何种方式防止花粉传至试验地之外;3.1.4拟采用的其他隔离措施。3.2防止转基因植物及其基因扩散的措施。3.3试验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应急措施。3.4收获部分之外的残留部分如何处理。3.5收获后试验地的监控:3.5.1试验地的监控负责人及联系方式;3.5.2试验地是否留有

22、边界标记;3.5.3试验结束后的监控措施和年限。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安全性评价申报要求1中间试验的报告要求1.1项目名称:应包含目的基因名称、转基因植物名称、试验所在省(市、自治区)名称和试验阶段名称四个部分,如转Bt杀虫基因棉花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中间试验。1.2试验转基因植物材料数量:一份报告书中转化体不超过20个。这些转化体应当是由同种受体植物(品种或品系不超过5个)、相同的目的基因、相同的基因操作所获得的,而且每个转化体都应有明确的名称或编号。1.3试验地点和规模:不超过两个省,每省不超过3个点,试验总面积不超过4亩(多年生植物视具体情况而定)。试验地点应明确试验所在的省(市、自治区)、

23、县(市)、乡、村。1.4试验年限:一般为一至两年(多年生植物视具体情况而定)。1.5报告中间试验一般应当提供以下相关附件资料:1.5.1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1.5.2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1.5.3目的基因与植物基因组整合及其表达的分子检测或鉴定结果(PCR检测、Southern杂交分析或Northern分析结果);1.5.4转基因性状及其产物的检测、鉴定技术;1.5.5试验地点的位置地形图和种植隔离图;1.5.6试验设计(包括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和研究方法等,如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农艺性状、环境适应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外源基因在植物各组织器官的表达及功能性状的有

24、效性等)。2环境释放的申报要求2.1项目名称:应包含目的基因名称、转基因植物名称、试验所在省(市、自治区)名称和试验阶段名称四个部分,如转Bt杀虫基因棉花NY12和NM36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环境释放。2.2试验转基因植物材料数量:一份申报书中不超过转化体5个。这些转化体应当是由同一品种或品系的受体植物、相同的目的基因、相同的基因操作方法所获得的,每个转化体都应有明确的名称或编号,并与中间试验阶段的相对应。2.3试验地点和规模:不超过2个省,每省不超过7个点,试验总面积为430亩(多年生植物视具体情况而定)。试验地点应明确试验所在的省(市、自治区)、县(市)、乡、村。2.4试验年限:一次申报环境

25、释放的期限一般为一至两年(多年生植物视具体情况而定)。 2.5申请环境释放一般应当提供以下相关附件资料:2.5.1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2.5.2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2.5.3目的基因与植物基因组整合及其表达的分子检测或鉴定结果(PCR检测、Southern杂交分析、Northern或Western分析结果、目的基因产物表达结果);2.5.4转基因性状及其产物的检测、鉴定技术;2.5.5实验研究和中间试验总结报告;2.5.6试验地点的位置地形图;2.5.7试验设计(包括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和研究方法等,如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农艺性状、环境适应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外

26、源基因在植物各组织器官的表达及功能性状的稳定性、与相关物种的可交配性及基因漂移、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等);3生产性试验的申报要求3.1项目名称:应包含目的基因名称、转基因植物名称、试验所在省(市、自治区)名称和试验阶段名称四个部分,如转Bt杀虫基因棉花NY12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生产性试验。3.2试验转基因植物材料数量:一份申报书只能申报一个品系,其名称应与前期试验阶段的名称或编号相对应。3.3试验地点和规模:应在批准过环境释放的省(市、自治区)进行,不超过2个省,每省不超过5个点,试验总面积大于30亩(多年生植物视具体情况而定)。试验地点应明确试验所在的省(市、自治区)、县(市)、乡、村。3.4

27、试验年限:一次申报生产性试验的期限一般为一至两年(多年生植物视具体情况而定)。3.5申请生产性试验一般应当提供以下相关附件资料:3.5.1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3.5.2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3.5.3目的基因与植物基因组整合及其表达的分子检测或鉴定结果(PCR检测、Southern杂交分析、Northern或Western分析结果、目的基因产物表达结果);3.5.4转基因性状及其产物的检测和鉴定技术;3.5.5环境释放阶段审批书的复印件;3.5.6各试验阶段试验结果及安全性评价试验总结报告;3.5.7试验地点的位置地形图;3.5.8试验设计(包括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和

28、研究方法等,如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生存竞争能力、基因漂移检测、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食品安全性如营养成分分析、抗营养因子、是否含毒性物质、是否含致敏原,标记基因的安全性,必要的急性、亚急性动物试验数据等);3.5.9以转基因植物为亲本与常规品种(或其他转基因植物品种或品系)杂交获得的含有转基因成份的植物,应当提供其亲本名称及其选育过程的有关资料,并提供证明其基因来源的试验数据和资料。4安全证书的申报要求4.1项目名称:应包含目的基因名称、转基因植物名称、安全证书应用所在省(市、自治区)名称等几个部分,如转cry1Ac基因抗虫棉花XY12在山东省应用的安全证书4.2一份申报书只能申请转基因植物

29、一个品系(或品种),其名称应与前期试验阶段的名称或编号相对应。4.3一个转基因植物品系(或品种)应当在已批准进行过生产性试验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申请一个安全证书。4.4一次申请安全证书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4.5申请安全证书一般应当提供以下附件资料:4.5.1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4.5.2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4.5.3目的基因与植物基因组整合及其表达的分子检测或鉴定结果(PCR检测、Southern杂交分析、Northern或Western分析结果、目的基因产物表达结果);4.5.4转基因性状及产物的检测和鉴定技术;4.5.5各试验阶段审批书的复印件;4.5.6各

30、试验阶段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总结报告;4.5.7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综合评价报告;4.5.8食品安全性的综合评价报告,包括:A)必要的动物毒理试验报告;B)食品过敏性评价试验报告;C)与非转基因植物比较,其营养成份及抗营养因子分析报告等;4.5.9该类转基因植物国内外生产应用概况;4.5.10田间监控方案,包括监控技术、抗性治理措施、长期环境效应的研究方法等;4.5.11审查所需的其它相关资料。4.6申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植物应当经农业部批准进行生产性试验,并在试验结束后方可申请安全证书。4.7转基因植物在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方可作为种质资源利用。用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

31、书的转基因植物作为亲本与常规品种杂交得到的杂交后代,应当从生产性试验阶段开始申报安全性评价。主要和重大风险因素的确定原则(1)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原则; (2)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措施; (3)相关方、员工合理抱怨或要求; (4)直接观察到的重大危险; (5)作业条件危险因素辨识、评价法(LEC)评价出的不可接受的风险; (6)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由此产生新的危险因素。重庆永荣电厂安全性评价效果好重庆永荣发电厂推行安全性评价活动,有效地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发电量和利润连年创历史最好水平。 该电厂根据国内外同类型机组安全检查的先进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安全查评的

32、标准项目及每个项目的评分标准、检查方法,然后对查评项目逐一落实人员,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统计出各项的得分和安全工作的总体得分,从量上对安全工作进行判断。 评价内容有压力容器、电气设备、防火防爆、在岗人员;评价标准分可靠、基本可靠、不可靠三种类型。通过评价找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对策。 安全预评价活动做到一建、二推、三坚持、四落实。一建,即建立健全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联保;二推,即推行安全重奖重罚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引咎辞职制、工作承诺制、安全末位淘汰制;三坚持,即坚持每日召开安全调度晨会,搞好生产安全事前的预测对策;坚持八防

33、(预防性检查、预防性检修、预防性试验、预防性试动、重大操作防误操作、设备异常防损坏、天气异常防机组解列、设备漏油防火灾),搞好隐患的治理;坚持开好班组的班前班后会,搞好班组现场安全控制;四落实,即落实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落实每周一题反事故预演措施,落实现场安全文明生产保障措施,落实安全三票两制。 今年以来,已准确查出各类大小隐患400多条,均得到了及时整改处理,使该厂保持了连续29年无生产性死亡事故,30年无火灾事故。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是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前提,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其他工作,如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工

34、程改造,设备、工艺更新,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工作,都与此密切相关。这项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所以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有取得相应资质的机构,才能从事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工作。但是,取得这项资质的机构大多是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数量尚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因此,企业有时需要自行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初步评价工作,具体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 www.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1.基本情况收集 在正式开展辨识之前,要对目标工作场所的地理位置、车间布局、机器设备摆放、工艺流程、现场抽排风系统、采光、一线男女工人数等情况,进行收集与汇总。这些资料将关系到岗位员工职业健

35、康监护计划的内容、作业场所工作改造项目、设备与工艺的技术更新及劳动防护用品的选择与佩戴等。 2 编制辨识与评价分级标准表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企业应参照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建立切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辨识与评价分级标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危害因素,年同岗位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也可能有所不同,应对措施各有差别。笔者根据纺织企业的特点,制定了一份“辨识与评价分级标准与应对措施表”供读者参考,见表1所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危险化学品的辨识与评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表中的等级评价及应对措施。目前,国际化学文摘系统登记的化学品已超过3120万种,已进

36、行毒性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10万种,日常接触的化学品多达25万种,我国使用的化学品有35万种。但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只规定了329种有毒物质、46种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还有很多化学物质没有被列入。而且,对化学物质危害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作业接触限值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以苯为例,8h加权平均接触限值(TWA)先后经历过3次调整,分别为100mg/m3、50mg/m3,目前是6mg/m3。可以看出,将低干职业接触限值的作业岗位不问青红皂白,统一界定为4级或5级作业岗位是不可行的。此外,部分化学物质在以前被认为对人体健康无害,而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它们对作业人员的危害陆续显露

37、出来;有些有害物质能在体内蓄积,故少量、长期接触,也可能引发职业病。因此,涉及到化学物质的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一定要慎重,要结合员工素质、作业条件、接触概率、浓度、危害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全面评价。 3 辨识实施 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人员一定要亲临作业场所,在了解作业工艺及现场环境的人员的陪同下,实地展开辨识。在辨识过程中,应将得到的有效信息及时记录下来,并尽可能携带测量仪器实地测量。在辨识过程中需要记录的内容包括:工厂、车间、岗位名称,危害因素名称,主要工艺、危害因素来源、涉及人数,女工人数,现场测量数据,既往有否环境检测等。另外,可将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辨识过程中发现的对评价工作有帮助的现场情况进行

38、拍照。对一些环境较复杂,多种危害因素变织并存的作业场所,要反复、多次进行辨识。 4 辨识结果汇总 考试大论坛现场辨识结束后,要及时对辨识过程中采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根据“危害因素分级标准与应对措施表”界定评价等级,最后形成完整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表”。除表1内容外,表中还应包括:作业场所浓度/强度、国家标准(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可能造成的危害、风险等级、改进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环境监测周期、健康体检周期、体检项目等。一份完整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表”,将为职业卫生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当然,仅凭一次辨识与评价并不具代表性,因为作业场所可能

39、会随工艺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因此,对辨识与评价结果,要定期进行更新。当有如下情形,应重新开展辨识与评价:厂房及其附属设施改、扩建;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投入使用;发生紧急意外事件,如有害物质泄漏、防护设施损坏、失效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评价后,要由专业机构对评价结果进行检测,以验证其是否全面、准确。正确引用安全评价依据各类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都是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的依据,在编制安全评价报告中应予以引用。但是,在引用中应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引用最新版本,保证最新发布的安全法规得到及时落实;二是引用应具有针对性,报告中所引用的要列细、列全

40、,报告中没有用到的,不应罗列;三是引用要书写完整,不得使用简略方式;四是引用基本法规和文件时,要根据评价项目的需要优先选择最具有合适性的法规;五是严禁引用废止的法规和标准。各安全评价机构应加强对安全评价依据的收集和整理,确保安全评价依据的齐全和有效。通过在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中的正确引用,克服编制报告时的照搬照抄现象,就能有效地提高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运输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原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贮存和运输是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些运输物质中,有不少是易燃、可燃等危险品,一旦发生事故,必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41、、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分述如下。1)爆炸品贮运危险因素的识别(1)爆炸品的危险特性。敏感易爆性。通常能引起爆炸品爆炸的外界作用有热、机械撞击、摩擦、冲击波、爆轰波、光、电等。某一爆炸品的起爆能越小,则敏感度越高,其危险性也就越大。遇热危险性。爆炸品遇热达到一定的温度即自行着火爆炸。一般爆炸品的起爆温度较低,如雷汞为165、苦味酸为200。机械作用危险性。爆炸品受到撞击、震动、摩擦等机械作用时就会爆炸着火。静电火花危险。爆炸品是电的不良导体。在包装、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一旦发生静电放电会引起爆炸。火灾危险。绝大多数爆炸都伴有燃烧。爆炸时可形成数千度的高温

42、,会造成重大火灾。毒害性。绝大多数爆炸品爆炸时会产生CO,CO2,NO,N02,HCN,N2等有毒或窒息性气体,从而引起人体中毒、窒息。(2)爆炸品贮运危险因素的识别。从单个仓库中最大允许贮存量的要求进行识别;从分类存放的要求方面去识别;从装卸作业是否具备安全要求去识别;从铁路运输的安全要求是否具备进行识别; 从公路运输的安全要求是否具备进行识别;从水上运输的安全要求是否具备进行识别;从爆炸品贮运作业人员是否具备资质、知识进行识别。2)易燃液体贮运危险因素的识别(1)易燃液体的分类。根据易燃液体的贮运特点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1987)(2901年修订版),将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为

43、甲、乙、丙3类。甲类:闪点28;乙类:28闪点60;丙类:闪点60。根据易燃液体闪点高低,依据GB6944-19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易燃液体按闪点分为以下3类。第1类:低闪点液体,闪点-180C;第2类:中闪点液体一18闪点23;第3类:高闪点液体23。(2)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易燃性。闪点越低,越容易点燃,火灾危险性就越大。易产生静电。易燃液体中多数都是电介质,电阻率高,易产生静电积聚,火灾危险性较大。流动扩散性。(3)易燃液体贮运危险因素的识别。整装易燃液体的贮存危险识别。a从易燃液体的贮存状况、技术条件方面去识别其危险性;b从易燃液体贮罐区、堆垛的防火要求方面去识别其危险性。散

44、装易燃液体贮存危险识别。散装易燃液体贮存危险的识别,宜从防泄漏、防流散,防静电、防雷击、防腐蚀、装卸操作、管理等方面识别其危险性。整装易燃液体运输危险识别。整装易燃液体运输危险的识别,主要识别以下4类危险。a装卸作业中的危险;b公路运输中的危险;c铁路运输中的危险;d水路运输中的危险。上述4类危险中,整装易燃液体水路运输危险的识别,主要应从装载量,配装位置,桶与桶之间、桶与舱板和舱壁之间的安全要求方面进行识别。散装易燃液体运输危险识别。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识别。a公路运输:从防泄漏、防溅洒、防静电、防雷击、防交通事故及装卸操作等方面去识别b铁路运输:从编组隔离、溜放连挂、运行中的急刹车、安全附件

45、、装卸操作方面的危险去识别。c.路运输的危险识别。d.管道输送的危险识别。3)易燃物品贮运危险的识别(1)易燃物品的分类。易燃物品包括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及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种类繁多、数量极大,根据其燃点的高低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自燃物品根据氧化反应速度和危险性大小分成一级自燃物品和二级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按其遇水受潮后发生化学反应的激烈程度、产生可燃气体和放出热量的多少分成一级遇湿易燃物品和二级遇湿易燃物品。(2)易燃物品的危险特性。易燃固体的危险特性为:燃点低,与氧化剂作用易燃易爆,与强酸作用易燃易爆,受摩擦撞击易燃,本身或其燃烧产物有毒,阴燃性。自燃物品不需外界火源,会在常温空气中由物质自发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放出热量,如果散热受到阻碍,就会蓄积而导致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燃烧。其自行的放热方式有氧化热、分解热、水解热、聚合热、发酵热等。遇湿易燃物品的危险特性为:a活泼金属及合金类、金属氢化物类、硼氢化物类、金属粉末类的物品遇湿反应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