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础写作1213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642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4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基础写作1213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基础写作1213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基础写作1213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基础写作1213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基础写作1213周.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础写作(12 13周) 认识特稿,新闻与传播学院 贾兵,一 特稿界定,特稿来自英语“feature ”, 也译为“特写”或“专稿”。 1979 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的赏识,被评为首届特稿奖获奖作品。从此,特稿得到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的承认。 富兰克林后来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短故事形式”的报道。,一 特稿界定,狭义:是指以人情味为基础的新闻报道,那些不适合硬新闻的严格标准的报道。 将特稿(feature)等同于新闻特稿(news feature) 广义:消息的功能是告知,而特

2、稿是娱乐。 一种娱乐受众和传播信息的新闻故事。,一 特稿界定,萨利亚当斯:写作特稿的乐趣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从答读者来信专栏到人物专访,从对某一产品的综合报道到讣告,都是特稿。 这种变化多端要求作者多才多艺 唯一限制就在于其写作方式应适合出版物和读者 特稿不是消息。 也就是说,特稿是新闻记者所写的除了消息以外的其他新闻作品。 日本共同社就是这样,该社特稿部有 200 多位编辑和记者,负责除新闻部普通新闻之外其他一切新闻文体的采写,如社论、评论、综述、人物特写、新闻花絮、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一 特稿界定,总结: 写法:特稿是用文学技巧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生活的特殊新闻文体

3、。 内容:必须完全真实; 目标:更侧重于向读者提供教育和启迪,或使他们得到到娱乐和精神上的享受 技巧:选取报道对象的有特征的横断面,用特写、速写、素描等多种表现手法,集中地、生动地、形象地刻画新闻事件和人物,一 特稿界定,二 新闻特稿,消息: 侧重快速告知,提供信息, 内容一般都是硬新闻,需要抢时间报道的大事和突发新闻等。 消息报道以事件为中心,突出的是事件,一般五个 W 和 H 俱全, 注重报道的全面性、概括性和完整性,具有求全不求细的典型特征,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内容是一幅全景速写,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新闻特稿: 有新闻的元素,但主要功能是使新闻报道人性化,增加色彩,以人情味、趣味性、

4、娱乐性吸引受众 使新闻报道深化和细化。是对新闻事实作进一步的详细的报道 不局限于软性报道 美国新闻周刊、时代、国家地理等杂志中的很多新闻特稿,都是有关世界事务的全面新闻分析和深度报道,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深层次需求。 从人情味角度而言,新闻特稿比消息更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和涉及人性的因素,它试图发现新闻事件中饶有趣味或重要的侧面及细节,这个侧面及细节一般是消息未曾报道或报道不详的。,二 新闻特稿,写法: 消息一般直截了当、冷静客观、简洁明了,多用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特稿讲究设置悬念、细节描写等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文体结构 特稿作者将强烈的情感注入到文章中,可以让人感动、让人恐惧、让人痛苦,使读者经受

5、一种阅读消息所难有的情感撞击和审美体验。 篇幅: 消息一般较短小精悍、概括简约 新闻特稿则有相当大的弹性,短的只有几百字,而长的可达几万字,如 2003 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共计 3 万多个英文字。有些新闻特稿报道的范围之广、挖掘之深、之细,是消息望尘莫及的。 注意:由于新闻界对很多新闻事件采用软新闻的报道方式,有一种新闻娱乐化的倾向,更导致了消息与某些体裁的新闻特稿的差异在缩小,二 新闻特稿,1999 年普利策特稿获奖作品面对枪口 如果采用消息报道,是某时某地又发生了一起枪杀案。 特稿却深入枪杀者、被枪杀者及相关人员的内心世界,并以灵巧的叙事结构加以表达,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6、展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的一个侧面,令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新闻特稿: 视野开阔 时间有纵深度 空间也更宽广 报道重点在于新闻六要素中的一个“Why”,有时也包含一个“How”,即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应如何应对等等,可显现作者的远见卓识 。 新闻特稿对时间的要求则不如消息严,因此,在美国新闻特稿中有所谓非限时报道(non-deadline)和限时报道(on-deadline)之说。,二 新闻特稿例,去年 6 月 21 日,在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市东部的埃利科特的家中发生的一起严重的丙烷爆炸事故中,六岁的亚当沃尔特和他的妹妹,四岁的梅根以及他们的父亲都被严重的烧

7、伤了。从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今,沃尔特一家对于新的一年充满了憧憬和乐观。,二 新闻特稿,如果消息是以时间性和信息取胜,特稿则以深度和人情味见长。 选题是去年发生的一次爆炸事故,时间性不强, 去年爆炸事故发生之时,当地乃至一些大媒体均及时发了消息。 总结: 特稿更需要对新闻的洞察与发现。 特稿可能需要在大家都认为不是新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要义。 从凝固的历史中发掘流动的新闻,从流动的生活中发掘历史的蕴含,将旧闻变成新闻。,三 新闻特稿人情味,1人情味 “人情味”英文原为 human interest, 是人类兴趣或通人情的趣味,它与另一个词“趣味性”(character of in

8、terest)关系密切。在许多翻译过来的西方新闻学著作中,这两个词似乎区分并不明显,有时甚至可以通用。 两者都强调共同兴趣,即注重那些使人感到有意思、有情趣、有吸引力的东西。 “人情味”的含义指向相对明确,它侧重于表现新闻中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人文意蕴较为深厚; “趣味性”的含义则要宽泛得多,且侧重于表现新闻事实的新奇、特异、有趣。,三 新闻特稿人情味,1人情味 某些极具人情味的新闻报道,很难说是有趣的。 1988 年普利策奖特稿艾滋病在哈特兰,是一个关于艾滋病人忍受痛苦,顽强同死神抗争的的故事,情感真切、细节动人,极富人情味, 弥漫全文的悲剧氛围和沉重的主题,很难将

9、之同趣味性挂钩。 反过来看,一些被称作“病态幽默”的新闻故事,噱头十足,“趣味”盎然,却很难说它有什么人情味。 新闻的人情味有的外显,有的内隐;它既可以抒发风趣幽默、乐观豁达的思想情怀,亦可表达悲悯忧伤、理解同情的人文关怀,三 新闻特稿人情味,2人情味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内容,写法 内容 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这里是指新闻特稿的报道主题、思想内容都具有人性化的鲜明特点,体现出对报道对象和受众的关怀体贴,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和大众色彩。 体现在大多数作者能将负面报道转化成具有审美诉求的悲剧报道。 趣味性 不论涉及哪些内容,特写的首要目的都是要使读者从中得到消遣,特写就是关于人们兴趣所在的事。 丹尼

10、尔威廉森:特稿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件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三 新闻特稿人情味,2人情味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内容,写法 写法 创新求异 在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新闻特稿作者可以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创造性地应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写作手法加以表达。 戴维加洛克将新闻特稿写作手法和体裁方面的创新求异称为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主体意识 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外露,个性色彩较浓。 有些新闻特稿作者直接采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已的感情和想法,有些新闻特稿写的就是自已的经历,个性色彩十分浓重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界甚至认为人情味是新闻的基石。,四 人情味呈现技巧人性,一位年近

11、80 的黑人独身洗衣妇女。 她六年级时就辍学开始工作,一生没结婚,没小孩,没学过开车,三年前才买了第一台空调,有人来才开。 电视机是黑白的,只能收一个频道。 她觉得报刊太贵从没订过。 圣经已破烂不堪,就用透明胶粘住。 她日复一日地同成堆的脏衣服打交道,将它们清洗干净,熨烫平整,以便人们穿着去参加那些永远不会邀请她参加的聚会、婚礼或毕业典礼。,四 人情味呈现技巧人性,这样一位过着简朴生活的老人,却将自已毕生所攒下的 15 万美元全部捐献给了家乡一所大学的基金会,用于帮助那些贫困的黑人大学生。 因为她心中有一个深深的遗憾,小时候因为家贫没能把书读下去。 小人物有伟大的心灵 朴实语言,四 人情味呈现

12、技巧人性,1)寻找人性的视角,通过悲剧报道显示真诚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记者用心灵去采写,用人性去报道,这样的报道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在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着力描写各种人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非堂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及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他类型的新闻特稿,如有关新闻事件等方面的特稿,也常对新闻事件作人格化处理,将关注的焦点聚焦于人。 如 1996 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她把所有的 15 万美元都捐献给了一所大学,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今天早晨,一场大火烧毁了位于劳伦斯 2346 号的一家房屋,一个四岁的孩子身亡,另有两名家人受伤住院。,星期六早晨七点五十分,从位于劳伦斯街 23

13、46 号的一家烈火熊熊的房屋里,消防队员杰克瑞恩抱着四岁的小女孩罗塞尔冲了出来。 “她死了,”几分钟后,他才说起用蓝色的毯子包裹的孩子,此时他满眼泪水.消防队员们克服了摄氏零度的寒冷天气和激动的情绪,在机警的邻居帮助下,将失火家庭中的另外八人从火中救了出来。,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硬新闻: 开门见山,不动声色地陈述事实,直截了当,准确洗练,几要素俱全,似乎无懈可击。 记者作为灾难事件的冷眼旁观者,把最主要的事实“客观”地告诉了读者。 但是其不中足也显而易见:没有挖掘和突显新闻事实中令人动情之处,消息显得有点干巴冷漠,缺乏同情心,难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特稿: 大火事故中最能打动读者之处是

14、一个小孩不幸身亡的悲剧,它构成了此次新闻题材中的人情味因素,适宜用新闻特稿的形式报道。 新闻特稿一开始就使读者置身于事发现场,仿佛看到身穿黑色衣服的大个子消防队员抱着小女孩从烈火中冲出来的身影。新闻特稿的表现方式比直截了当的消息更具表现力,它抓住新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用饱蘸激情的笔触,描绘出催人泪下的场面。 通过对消防队员瞬间真情流露的传神刻画,使人情味要素在报道中突显和放大,更能打动人,并唤起读者的怜悯之心,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五亿人在慢慢死去 太阳升起来了,它照耀着印度东部一个名叫辛基马利,帕朱尼波的小村庄。同一个太阳,每天也照耀着中非尼日尔一个名叫卡欧的小小

15、的居民点。 辛基马利的一个农村灾民收容所首先破晓,6 岁的男孩萨库,巴尔曼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出那间草坡小屋,在难忍的饥饿中开始了烦躁不安的一天。 6 小时以后,黎明降临在卡欧的一个撒哈拉游牧营地。那儿,一个名叫哈米达的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艰难地站了起来,也在饥锇中迎来新的一天。 两个孩子相距 5500 英里,然后,当他们来到阳光下时,他们的影子却完全一样。 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成人形了,成了勉强会走路的的骷髅;同样的天灾人祸,将使他们结束在这从地球上短暂,不幸的一生。 我们访问了塞内加尔,毛里求斯,马里,上沃尔特,尼日尔,埃塞俄比亚和印度,情况大同小异。每个国家都是人口众多,但土地面积

16、小,资源缺乏,养活不了自已。,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上述新闻特稿是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威廉马伦 1974 年所写 它综合报道了当时横跨亚非两洲,涉及数亿人的旱灾和饥荒。 作者从两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孩子切入,描述了他们的苦难和难逃一死的结局,接着,作者将镜头切换到孩子所在的村庄,以至印度、非洲等受灾国人民的悲惨情景,引述专家及联合国官员的发言,全方位、多层次地传达出全文的主题。 这篇新闻特稿关于这些受灾地区的报道,没有用一堆统计数字或抽象的分析,而是通过对两个濒临死亡的儿童的细致描述,使当时全球受灾人民的苦难具体化,形象化了。 附: 以这篇报道为起点的连续报道和新闻图片,冲破了美国人民对这场灾

17、难漠不关心的硬壳,纷纷写信或打电话,询问能做些什么,特别是两个孩子的命运,深深触动了广大读者的同情心,这篇新闻特稿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影响,新闻本身的重要性起了作用,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2)特稿报道较多涉及到儿童、妇女、老人等“弱者”,人情味更为浓郁。,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在报道突发性和非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时,都相当重视凸显新闻事件本身的人情味因素,这种重视,体现在新闻报道能使读者见物又见人, 必须讲明新闻事件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等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乃至冲击。 用人物形象来说明所报道的事实,增进其可信性。 新闻应是人物的报道,而不是整个事态进程的报道 总结: 从一个侧面

18、反映了西方价值观中的核心部分,即重视个体。个人在西方文化里深受重视,就从个人的角度切入,他们往往在新闻报道里突出个人,他们深信重视个人的报道最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吸引受众,从传者的角度分析,这可以说是人情味的真正由来。,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幽默,嫁给自已 对珍妮弗赫斯这位荷兰女子来说,5 月 28 日是一个大喜临门的好日子。这一天,她将年满 30,成为羞涩的新娘,而且还将成为自已的“新娘”。珍妮弗将定于荷兰哈勒姆市政大厅举行的婚礼上嫁给自已。 据荷兰和德国报纸报道,届时,珍妮弗将穿上结婚礼服,出现在哈勒姆市的婚姻登记员面前,并许下诺言:不论贫穷与富贵,她都将“爱戴、尊重和礼待”自已。 然后,珍妮弗,

19、她的母亲、叔叔、婶婶、表姊妹和大约 80 位其他亲人将出席她的婚宴。婚宴结束后,珍妮弗的婚纱将送往那家免费为她制作服装的厂家的橱窗展出。 珍妮弗说,自已的婚姻将成为后现代社会的完美典型。她告诉记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唯我的社会。因此一个人要忠诚于自已是很正常的。” 当然,这留下了一连串难以回答的问题:她是否会迷恋后现代时尚,采用双姓姓名,比如珍妮弗赫斯-赫斯?,而且,如果她不喜欢自已了,是否能够离婚,离婚后汽车归哪个赫斯所有?另外,如果她深深爱上了一个男人,而且到了非嫁不可的地步,她是否必须先让自已卷起铺盖走人?万一她没有这样做,但又对男人说,“我愿意”,嫁给了他,这样是否构成重婚罪?她会因此而

20、蹲监狱吗?,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幽默,3)幽默和风趣传达快乐的人情味 在西方社会里,独身现象已算不上新闻,但像珍妮弗赫斯这样一本正经地嫁给自已,应该说还是少有,甚至有点离奇了。 往深处想一想,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西方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多元及人与人之间互信的缺乏等等。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点哲理的趣味,所谓雅趣,还有一点幽默,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冒险,4)冒险和冲突 有关冒险经历、矛盾冲突的题材,是美国新闻特稿的常见题材。 这类特稿讲述的是激动人心的非凡经历如空难幸存者,登山者、航海者、维和行动和某场战争的参加者的冒险经历。 在这类新闻特稿中,人物引语和描写特别重要。例如,在一场灾

21、难事故后,特稿作者可以通过幸存者讲述亲身经历来再现当时的现场情景。经险特稿能以其强烈的故事性令读者惊心动魄。有些甚至是记者本人的历险报道,如美国资深记者南罗伯逊从几乎使她丧命的中毒性休克综合症中恢复过来后,把自已的恐怖经历写成了一篇新闻特稿,获得了 1983 年的普利策特稿奖。,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世态,5)悲欢与离合 美国纽约时报2003 年 3 月 3 日曾有一篇新闻特稿,标题是在墨西哥出生时分离,在长岛的校园里重聚(记者埃莉莎哥特曼)。 这篇新闻特稿讲述了一对孪生姐妹相离、相认、相聚、相处等一系列充满悲欢离合的戏剧性事件 这篇新闻特稿的题材从时间性、重要性和显要性等因素的角度而言,都没有什

22、么重大新闻价值, 但一对普通孪生姐妹的相离、相认、相聚、相处的真实故事,蕴含丰富的人情味因素,经过新闻特稿这种体裁加以表达,也走上了美国主流报纸的版面。 在普利策奖特稿作品中,类似的题材有格雷迪的礼物、恩里克的旅程等。,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总结,情节:事实中的冒险、冲突、悬念、悲欢离合、戏剧性情节等; 性格:人物性格中的勇敢、豪爽、忠诚、善良、助人为乐或是害羞、嫉妒、凶残、多愁善感等; 情感:由上述因素引发的各种情感,如同情、怜悯、喜悦、欢乐、忧伤、愤怒、痛苦、幽默、风趣,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重情,1煽情新闻泛滥时期:新闻特稿的新发展和误区 从 1870 年至 1900 年,报刊数目增加了三倍,销

23、售量增加了近六倍,周刊数目增加了近二倍,报刊经营全面转上商业化轨道,从而形成一条 90 年代的分水岭,它标志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进入现代化的时代的进程已经完成,也标志着美国媒介生态的一次重大转型。 在这个分水岭的前后,即从 1883 年到 20 世纪初,从报道手法而言,美国报业进入了一个以煽情新闻为主导的历史时期。 采用煽情手法的代表性人物是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和鲁道夫赫斯特(19631951)。,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重情,1煽情新闻泛滥时期:新闻特稿的新发展和误区 以普利策为代表的办报方式有几大特点: 以国内外重大新闻(即硬新闻)为骨干,辅之以轻松或有刺激性的新闻(即软新闻)以吸引读者

24、; 发起社会运动(例如为建造自由女神像台座募捐),推动改革,扩大影响; 用高质量的社论支持新闻性的报道; 篇幅多,报价低; 广泛应用新闻图片; 重视报纸发行,用各种奖办法扩大销路。,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重情,1煽情新闻泛滥时期:新闻特稿的新发展和误区 普利策的报纸,因代表了当时美国报业的新潮流,被称为“新式新闻事业”。新式新闻事业的一般特征是: 代表新式新闻事业的新报纸是廉价的,有进取精神和便于阅读的。 它们相信,新闻传播功能是报纸的首要职责; 它们表现了社论的独立性; 它们积极开展符合公众旨趣的改革运动; 它们通过改进新闻写作和版面安排,采用大字标题和插图,以及内容的通俗化吸引广大读者。,五

25、特稿的生态环境重情,普利策的这几种办报方式,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重大改革,特别是第一种特点,即试图以轻松的软新闻来吸引读者,从而编出一种有趣的,为大众所欢迎的报纸 为此,普利策一改纽约世界报的前任老板杰伊古尔德时代平淡乏味的报道风格,扩大了新闻报道的领域,加入了不少社会新闻 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为几百万大众服务的;另一种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我办的报纸既要使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愿意看,也要使任何其他人愿意看。”,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重情,普利策:每期报纸都提供了一个机会和责任,要讲些勇敢的话,摒弃平庸陈腐之言;讲些使社会上有见识的,有教养的,有独立见解的人们敬重的话,无虑党见派性和流行偏

26、见。 普利策不满足于报道表面新闻,他要求他的编辑部“在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彻底查清之前,决不放过它。连续报道!连续报道!直至问题真正被弄清。” 这样就使新闻报道必然深入和细致,从而导致了调查性报道的诞生,普利策被公认为美国调查报道之父,调查性报道和新闻特稿有很多共同之处,有时甚至是难辨彼此,以至现今有些国内外新闻学者将调查性报道归类为新闻特稿,从这种意义上讲,普利策对新闻特稿文体的丰富和发展,应该是作出了自已的贡献。,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重情,普利策在与最大的竞争对手鲁道夫赫斯特(18631951)的纽约日报激烈竞争时,双方都将以前的趣味性和人情味推向了极端陷入了煽情主义的误区,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日报

27、两家竞争对手都过多地报道了凶杀、色情、丑闻。 尤其是赫斯特的纽约日报,更是将煽情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乃至荒唐的地步,它对犯罪新闻的处理在于追求更大的刺激和轰动效果,赫斯特这样阐述他的办报哲学,“让读者一打开报纸,就啊!地惊叫一声。” 煽情主义在报道方面具体表现为耸人听闻、渲染细节,乃至歪曲和捏造事实,让记者参与导演惊人事件,制造轰动新闻等。,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适度,2客观报道时期至今:新闻特稿日趋成熟 自从客观报道原则及其报道方式产生至今,新闻特稿在客观报道思想、深度报道方式和社会责任论等新闻思想的有益影响下,不断克服其缺陷,正日益走向成熟。 客观报道思想萌芽于 19 世纪 30 年代,当时,美国

28、报业还处于政党报纸时期末期,针对政党报纸的“言论煽情”,以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为代表的独立报纸,在 1835 年提出了“客观报道”的基本思想,但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客观报道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为在上述煽情报道时期,“事实煽情”又大行其道,直至 1896 年,奥克斯的纽约时报问世,客观报道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和报道方式,才真正成为美国主流报纸所信奉的原则,并开始产生广泛影响。,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适度,1896 年 8 月 19 日,奥克斯发表了自已的办报方针: 纽约时报要用简明动人的方式,用文明社会中慎重的语言,来提供所有的新闻。即使不能比其他可靠途径更快提供新闻,也要一样快;要不偏不倚地,

29、无私无畏地提供新闻,不论涉及什么政党,派别的利益,要使纽约时报的篇幅成为研讨一切与大众有关的重大问题的论坛,并为此目的而邀请各种不同见解的人参加明智的讨论。 他声明,“本报不会污染早餐桌布。”从 1896 年 10 月 5 日起,该报每天都在报头上印有这样一句话:“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 纽约时报挑战了只有煽情才能成功的观点,令竞争对手们明白了高雅意味着赚钱。刊登所有适合印刷的新闻,保守、高雅而且准确,正是有良好教养又富有的阶层想要的东西。 在客观报道原则的指导下,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注重记录性,力求使时报成为一份时代的记录。它以严肃的态度报道犯罪新闻,避免煽情新闻的细节描写和渲染,冷静地叙

30、述事实。 奥克斯说,“黄色新闻把犯罪事件作为最好的煽情题材,本报在报道犯罪消息时,将把报纸变成社会学的教科书。”从而避免了煽情新闻夸大渲染的通病,力求掌握分寸,不事夸张。,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适度,纽约时报客观报道的方式,标志美国报业新闻报道的“信息模式”的崛起,纽约时报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信息模式”的新闻总是与公正、客观、审慎而不动感情相联系的。 #适度 客观报道方式的出现,对新闻特稿的健康发展,无论是从理论素养,还是从技巧层面,都提供了极大的动力支持和平衡作用。 比如,新闻特稿的人情味要求新闻特稿在传达新闻信息的同时以情动人,比较注重新闻材料的故事性、戏剧性等,因此,新闻工作者可能

31、倾向于采用过于情绪化的语言,甚至堆砌不必要的形容词、副词等,走向极端者,甚至会违反新闻真实性,而这些正好是与客观报道的原则不相容的。 因此,受客观报道原则的启迪和指导,优秀的新闻特稿工作者认识到,人情味是蕴含于新闻事实本身的,简洁、通俗、客观的语言是传达这些具有人情味的新闻的最佳手段。 新闻特稿的人情味追求当然要求作者不能只是冷冰冰的客观记录者,但客观报道原则又时刻提醒特稿作者:不可滥情,更不可煽情。从 这个意义上讲,客观性报道原则有助于新闻特稿形成一种较为理性的写作风格。,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适度,1990 年普利策特稿奖获得者:有时晚上我回到家里会为所听到的而流泪。到了写作的时候,我力图把自

32、已拉开一点距离,并努力避免把它变成一个催泪器。 1993 年普利策特稿奖获得者: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它搁置一边。止不住的眼泪洒满面了键盘。 因为他写的就是关于自已女儿被杀害的新闻特稿,但最后作者还是:把他强烈的情感置于滴水不漏的自控之下,从而创造出如此动人心弦的杰作:它通过描述司法系统令人惊心动魄的失效,缓缓引导读者潜进杀人凶手的脑海中,进入到受害者的心灵深处。 总结: 客观报道的理念和报道方式对新闻特稿人情味分寸的把握起到了积极作用。,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深度,深度报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 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多变的现实生活,要求新闻不单单是平面地反映一个变动、态势、结果,而

33、且要深入一步,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对当前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释,从而扩展和深化报道的内容,给读者以更深层次的信息。 深度报道的特点: 题材的重要性, 材料的详尽性, 内涵的深刻性 体裁的综合性。 自从深度报道出现之后,新闻特稿的领域又增加了新闻分析、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这一类的深度报道体裁,而且,有些深度报道的手法又同富有人情味的新闻特稿写作手法相结合,极大丰富了新闻特稿的表现手法。,五 特稿的生态环境责任,社会责任论 约束报刊过份“自由”的不负责行为。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减少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和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 要对新闻事件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把重大事件放在特定

34、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后果。 社会责任论是20 世纪 30 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建构,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问世,10 年以后,在美国新闻界得到了普遍认可。由于社会各界的压力,新闻界加强了自律,煽情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在新闻界形成了一种共识:发表煽情新闻是不光彩的。,六 悲剧审美,序言: 虽然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揭丑新闻屡获大奖,但是这并不表明普利策奖对现实社会完全持否定态度,相反,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标准显示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即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信用、监督权、社会正义与同情心等。 一方面,负面报道通过严肃尖锐的揭露与抨击,来促使社会

35、作出一定的改革; 另一方面,这些报道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的作用。,六 悲剧审美,负面报道多暴露社会阴暗的一面,往往挑剔和批评当局的政策,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反常现象,以引起公众关注和社会警醒。 悲剧报道关注的焦点是负面事件中的新闻人物,即某一负面事件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对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新闻人物是如何应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新闻人物的生存状态、内心的喜怒哀乐才是报道重点。 新闻人物的结局大多不妙,是悲剧,但新闻人物抗争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却令人肃然起敬。新闻报道的基调大多哀而不伤,有深厚的悲剧审美的蕴含。 奋斗过,虽败犹荣,有一种美国式的

36、个人英雄主义气概,给灰暗的悲剧增添了一抹亮色。,六 悲剧审美,只是“软”在形式,它的主题并不“软”,相当一部分选题很“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大都是美国的时代症,是美国20 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面临的紧迫问题。 它的参与意识照样很强。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对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注显然是与美国的媒介生态密切相关的。在美国的政治文化生态圈中,新闻传媒作为权力阶层中的一极,其影响力一直不可忽视,有目共睹。美国的法律制度,政治文化赋予了新闻传媒对社会问题表达关注,提出预警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和自由。 通过对小人物的大量悲剧报道来反映紧迫的社会问题, 对于美国社会中的这些中低阶层而

37、言,是一种人文关怀;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一种警示和呼吁; 对于当权者而言,是在“小骂大帮忙”。,七 悲剧审美善,1悲剧中闪亮的人性光辉 如果说悲剧是黑暗和阴郁,那么人性美就是照亮黑暗的明灯,为人驱散恐惧和悲伤。一是悲剧事件中人类美好情感的流露、表达,以及与灾难的抗争中体现出来的人的顽强生命力和勇气。 一面为小人物的悲剧所感伤,同时又为悲剧事件中所显现的人类美好情感而感动,更为人的顽强生命力和勇气所鼓舞。 新闻中的善,是对伦理中善的具体化。 伦理中的善是一种哲学化思考,表现为义务、良心、荣誉。 新闻的善,是一种现实性表达。换句话说,新闻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善良之人、善良之事的报道来体现伦理

38、的善,七 悲剧审美善,1悲剧中闪亮的人性光辉 1979 年获首届普利策特稿奖的凯利太太的妖怪,报道一位医生为一位患脑瘤57 年的妇女开刀的故事。结局是悲剧性的:手术失败,病人死亡。但这位医生和病人仍然令读者产生敬意,因为他们共同向神经医学、向生命的极限作出了挑战。 2005 年的特稿获奖作品席卷由提卡的飓风,文章选取的是飓风开始之前的一些普通人物的活动,如气象学家、退休的小学老师、酒吧老板、谷物升降机工人、卡车司机、救火队员等等。在得知飓风的消息后, 他们不约而同聚集在当地一个小酒吧的地窖里,希望能够躲过灾难。特稿报道展现了灾难面前人们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这类人物报道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是新闻

39、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或灾难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七 悲剧审美悲悯,2目的在于激发心灵深处的人性光辉, 即悲悯性、悲愤性和悲壮性。 悲悯性是悲剧审美的最普遍表现。 现实中人们难免遭遇到灾难性的突发事件, 大都令人悲怆伤感。 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共性,在对新闻报道中遭遇不幸的弱者表达怜悯和同情的时候,仿佛自己的身心也得到升华,这种审美体验还往往促使受众采取行动,对不幸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有关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悲剧报道, 彰显了一种悲情的人情味特色,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人道关怀,易于激发读者人性深处悲天悯人的情怀。,七 悲剧审美悲悯,2目的在于激发心灵深处的人性光辉, 即悲悯性、悲愤性和悲壮性。

40、因为悲剧报道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受众对其是一种超功利的审视。 报道所传达的不幸、哀伤等信息,可激发起受众心中原始本真的怜悯之心,并可能转化为实际的爱心行动, 这种由怜悯之心转化为爱的过程,也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这时的痛感已变成审美的快感了; 这种快感的获得实际上就是人本价值的回归和人性之美的体现,这不仅提升了受众的道德境界,也有利于社会向心力的凝聚。,七 悲剧审美悲愤,悲愤 关于灾难、战争或社会大变动中的普通人的报道 有关种族、贫富等社会问题相关的人物特稿 对犯罪活动中的受害者的报道 在这些因凶杀、司法不公等人为原因造成的悲剧事件中 无辜者蒙受灾难,令人悲; 不法者安然无恙,令人愤。 悲

41、剧报道以客观的形式反映出悲剧受害方的遭遇与施加者的恶行,引起受众既悲且愤的感受。从功利角度看,还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将不法者绳之以法的呼声,以推动问题的解决。,七 悲剧审美悲愤,悲愤 悲壮性的审美形态,实质上是一种崇高审美的转化。具有悲壮性的悲剧,属于崇高美的内涵之一,有人甚至将其推崇为崇高美的最高层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悲剧是崇高美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在与悲剧的抗衡中,往往会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发生在英雄人物身上的悲剧会使人在悲伤之余升腾起一种崇高、庄严的情愫,这就是悲壮之美。 当这种悲壮之美体现在小人物身上时,更易转化为鼓舞人前进的动力,激发人们以英雄人物为楷模,不畏艰难,奋

42、勇向前。,七 悲剧审美悲愤,展示小人物面对病痛折磨、强权迫害、或贫困灾难等悲剧而自强不息,奋力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本来,这些悲剧本身是具有破坏性的,它使受众感到压抑、悲伤、痛苦,有悲观消极的一面。 但是,由于遵循美学原则来报道悲剧,用悲剧美的力量升华悲情,从而将负面报道转化为具有审美意味的悲剧报道。,七 悲剧审美反省,3沉思反省之美 冷静理智地思考悲剧后面的深层次原因、检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痛定思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超越。 人们理性地思索悲剧中隐藏的一系列问题,这种思考和追问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灾难预防能力和抗灾能力。 虽然揭露性报道凸显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如提倡自

43、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信用监督权、社会正义与同情心等, 但是如果把握不当,过分地揭丑与曝光,导致“丑态毕露”政治丑闻、性丑闻、医疗事故、个人隐私等漫天飞舞,甚至“杀气腾腾”血腥战争报道、种族清洗罪恶、人质劫持暴行等充斥版面。 特别是有些低俗的新闻媒体就像敞开的阴沟,过多的负面新闻污染了社会空气,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好影响, 社会公众呼吁媒体不应该丧失应有的新闻伦理道德,不应沦为媚俗的“应声虫”。 善于将负面报道转化为悲剧报道,注重悲剧审美,这就是从美学层面上操作悲剧报道,使受众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审美效应。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三点:,七 悲剧审美反省,第一,不出现血腥残忍、

44、不堪入目的细节刻画,避免一般负面报道的过份暴露。 古罗马时期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在谈到戏剧表演时曾说,在舞台剧演出中,有些情节只要叙述即可,例如,不必让美狄亚当着观众屠弑自已的孩子,不必让罪恶的阿特柔斯公开地煮人肉吃,不必把普洛克涅当众变成一只鸟,也不必把卡德摩斯当众变成一条蛇。他说,“你若把这些都表演给我看,我也不会相信,反而使我厌恶。”,七 悲剧审美反省,第二,悲剧报道要用人文关怀展示悲剧事件中的人性光辉,与受众产生心灵的契合和情感共鸣。 媒体的情感表达应该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虚伪的炒作和煽情;应该是客观的、克制的,而不要陷入情感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甚至丧失理性。 悲剧报道多与灾

45、难、痛苦相联系,因此,特别要求记者对报道对象的尊重、理解和关心。 父亲之痛,法官之责,无法达到的公正中的法官不愿接受一般记者的采访,但因为本篇特稿记者布拉格“比较尊重他人”, “带着一种文雅谦恭和细心的南部风格。”结果打动了法官,法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七 悲剧审美反省,如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的作者艾丽斯斯坦巴切(Alice Steinback)在正式采访这个十岁的天生盲童前,当面告诉盲童和孩子父母报道可能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她说,“我不论如何也不愿让这个男孩受到伤害。” 报道标题用“视力过人的男孩”(a boy of unusual vision)来称呼这个不幸的天生盲童,既有对孩子的尊重关

46、怀,也体现出一乐观向上的取向。天生盲童固然是一个悲剧,但这篇特稿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放在展示悲剧,打悲情牌方面。相反,整篇特稿洋溢一种明亮的诗意的光辉。盲童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会了骑自行车,打棒球,游泳,上学读书。“他看不见面对他坐着的娇小漂亮的女孩”,但“喀尔文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这篇特稿也多处报道了盲童的父母。当初面对医生的疹断,盲童的父母也沮伤过,自责过。但后来他们坚强了起来,并以自己的坚强和乐观感染和磨练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跟正常孩子一样学会自立。妈妈对孩子说,“有一天我将不在这儿,在你跌倒时,我不会在周围去扶你这样你必须靠你自己,你必须知道怎样应付这些,你又必须知道怎样去思考。” 总结

47、: 作者是用心在采写,用人性来报道,他们并不回避一已之倾吐和个性之张扬,但其中传达出了人类的共同情感与思考,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七 悲剧审美反省,第三,在精神人格层次上要引导受众思考、奋起、超越。 这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它常常表现为人格的震动、灵魂的战栗,这是人的心灵的洗涤,主观精神的升华,它总是能激起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的勇气,要求摆脱、克服、净化自身的渺小、卑琐、平庸而向上飞跃,去获得永恒和无限。 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悦有着重大的意义,是人们追求人生自由境界的动力,悲剧新闻报道在美学层面上的终极目标也就在于此用美的力量升华悲情。 悲剧新闻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诉求上,更重要的

48、是把悲伤、怜悯、愤懑等情绪转化为对悲剧的理性反思,正视自身乃至人类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不能因此悲观失望,要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强大,勇敢追求自我完善。 为此,媒体不应让“末世情怀”笼罩在自己的报道中,要担当起严肃理性的思考者的角色, 思考悲剧的原因以及暴露的问题, 通过报道人们与灾难的顽强抗争来充分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给人以超越的勇气和信心。,七 悲剧审美反省,总结: 要实现“用美的力量升华悲情”,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传播主体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美学层面上来讲,传播活动中的审美主体的强烈责任心来自于进步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一个人,只有当他具有进步的世界观和美学观的时候,才能在传播活动中,从一个客观的视点上,对社会公众的生存需要、精神需要和命运进行历史的、哲学的整体观照,关注人类大多数的生存和精神的欢乐、痛苦,并融入自我的生命、情感,从中体验巨大而深沉的情感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