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6第21课曹刿论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52020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下6第21课曹刿论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9下6第21课曹刿论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9下6第21课曹刿论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下6第21课曹刿论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下6第21课曹刿论战.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21课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执教:闫艳芳,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2、:“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朗读,第1段写曹刿战前“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检查背诵第一段,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如何 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3、齐师败绩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军马上 追击?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 到什么?望到什么?,合作探究 学习第二段,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如

3、何帮助 庄公选择战机的呢?,在“彼竭我盈”之时。曹刿的解释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惫,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 “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齐师败绩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军马上追击?,因为他认为齐国是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到什 么?望到什么?,

4、“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概括第二段:,第2段叙述的是作战的情况。 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目的是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自由朗读第二段,准备背诵,根据板书提示 背诵第二段,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试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鲁国获胜后 ,“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3、鲁国获胜后, “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解释的?,合作探究 学习第三段,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试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

5、再”和“三”后面省略“鼓”,“衰”和 “竭” 前面省略“气”。,2.鲁国获胜后 ,“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缘故,指“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3、鲁国获胜后, “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解释的?,曹刿的解释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讲攻击的缘故,说明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的原因。 “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士气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第二层讲追击的缘故,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

6、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 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概括第3段:,这一段先以“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再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才认为“可矣”的原因;第二层以“夫大国,难测也”,要谨防埋伏为依据,提出了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矣”的原因。这样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7、,自由朗读第三段,准备背诵,根据板书提示 背诵第三段,总结归纳,1.从全文来看,曹刿“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2.取信于民指哪件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3.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4.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战前政治准备; 第2段记叙战争经过; 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2)选择了有

8、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定没有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要在详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解决。),1、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说出理由。,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曹刿可以算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

9、超的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即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居高位的人见识鄙陋,就指他们考虑不到这一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略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了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深入讨论,2、怎样评价鲁庄公?他是昏君吗?,(鲁庄公作为一个重要角色,是长勺之战的重要决策

10、者,“仗”打与不打,他的意见非常关键。对鲁庄公的分析,不能只有结论,还要有实事作为依据,依据在哪里,在课文中。),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上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在备战时能接见曹刿,实事求是答问;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其精神是可贵的。 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算是一位缺乏军事才干的明君。,鲁庄公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3、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材,详写曹刿的

11、论战,略写战争。,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过程十分简略,文章紧扣曹刿这一中心人物,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的起因、规模,军事装备,双方的对峙、交锋、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如第一段,他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具体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表现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作者这样安排,就是为了突出他的“远谋”。这样,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1)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2)( )乃入( )见( )。 (3)( )问

12、:( )何以战? (4)必以( )分( )人。 (5)民弗从( )也。 (6)( )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 (8)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 )而( )竭。,君,曹刿,宫,庄公,之,于,之,此,之,曹刿,君,鼓,鼓,气,鼓,气,课堂练习,1、注意下列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2、古今异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参与,古代祭祀用的 猪、牛、羊等,诉讼案件,(以)实情(判断),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凭借,第二次,伐 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进攻),(砍伐),

13、(养),(怎么 哪),(戴 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虚夸),3、一词多义:,齐师伐我 未能远谋 齐人三鼓,师:军队。师出无名(出兵或行事 没有正当的理由。),鼓:击鼓。一鼓作气(指做事时鼓起 劲头,一口气干完。),4、解释下列红色字的词义,这个词义在今天 的成语中仍然使用,请说出相应的成语:,谋:计谋。足智多谋(智慧丰富, 多有计谋。,下视其辙 三而竭 故克之 难测也,测:推测。高深莫测 (形容估摸不透),克:战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形容力量强大,没有不胜利的。),竭:用尽。殚精竭虑(耗尽精力, 用尽心思。),辙:车辙。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 目标相反。),惧有伏焉 望其旗靡 彼

14、竭我盈,伏:埋伏。危机四伏(到处潜 藏着危机。),盈:满。恶贯满盈(形容罪大恶极, 已到末日。),靡:倒下。所向披靡(形容力量 所到之处,势不可当。),课堂小结,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刿论战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你还能举出多少?其中有没有决定性因素?请查阅资料加以了解。 如: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