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60745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发展史”开篇,第一,“文化”所指,精神文明,第二,各种“文化”产生的基本过程,物质文明,1,对社会问题、人际关系解决的探索,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2,在改造自然、认识自然过程中的努力创造,自然科学理论的成果,3,在思想文明、物质文明发展作用下产生了各文学艺术的表现样式,第三,教材内容的归类(见目录),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是如何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主流思想的,兼容并蓄中突围而出,官方统治思想(既服务又约束统治阶级),糅合学术、兼容民间,终于成为整个民族认同的主流思

2、想,探求农业文明的新出路,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1,春秋与战国社会发展特点回顾: 是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人的观念各方面的破旧立新)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破分封制建县制,统治阶级内部,“尊王攘夷”逐步演变为诸侯称“王”,传统秩序面临“礼崩乐坏”局面,铁犁牛耕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分封秩序,王、君的实力出现变化,土地私有的出现并逐步合法化而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官府垄断手工业局面发生变化,私营工商业商业兴起,思想文化方面:,2,面对礼崩乐坏、新旧交替局面,孔子、老子的主张和“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人的作用彰显,“重人事、轻鬼神”主张盛行,身份教

3、育局面被打破,“士”阶层兴起,新兴知识分子不断探讨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关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核心内容“仁”和“礼”,从研究人的伦理道德关系入手,逐步演发为协调社会各种关系的准则,B.孔子思想还包括教育思想等,C.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信”成为以后“民本思想”的基础,思考:谈谈你对孔子“仁”、“礼”主张的认识,(1)孔子思想,“仁” 既有宽恕待人意思(发展为仁政),也强调自我修身,是内外兼修的道德概念,(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意思是恢复西周之礼,是恢复等级,但其作用是双向性的(守旧与加强自身修养),(2)老子的“无为”“无用”和辩证思想:,A.从“

4、道”(方法)顺应自然出发,阐发“无为而治”主张,B.从人类、万物不断运动出发,阐发“转变”的辩证思想,A.所谓“百家”:,儒,法,道,墨,B.争鸣的内容和目的:,如何管理好变化着的社会(协调人的关系),重建社会秩序,C.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解放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4)战国期间儒家思想理论的发展 孟子: 荀况:,参考资料:伯恩斯世界文明史如此说春秋战国的东方思想:“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

5、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A.把孔子的“仁”发展为系统的仁政理论,并完整提出“修齐治平”的自我修身理论(被视为“正宗”),从“性善”出发,阐发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主张,A.从“性恶”出发,阐发其礼义法治并行的主张,B.荀况的“天常”理论带有辩证唯物思想,C.荀况对儒家思想的贡献(顺应战国末年百家相互兼容趋势,开儒家吸收各家思想之先),第一,秦及汉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一,秦统一后,开创新的社会制度,并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基本思想,但很快因暴政而亡 ,二,汉立国之初,政治上一是循秦制,二是废除暴政;经济上“休养生息”

6、,这就是“无为而治”,但这是形势所然,王国问题,匈奴问题一直是汉中央政府的大患,三,近7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但随之而来的土地兼并使社会矛盾凸显 西汉进入新秩序重建时期,需要新的思想作为社会规范建设的指导,四,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使之顺应了这一时代需要,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影响二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过改造,发生了系列变化,第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基本含义:,A,天是万物主宰,人君受命于天,以此推断“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强调皇权至高无上,顺应大一统需要),B,强调人君职责是管好天下(灾异威慑说和“伤败”说,引发“仁政

7、”理论),实际效果和影响:,效果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主张,影响一是儒家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迅速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第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其他内容的发挥:,A,对“礼”、“修身”等理论的发挥,提出“三纲五常”,B,对仁政,提出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第四,对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的基本认识:特点是:,B,借“天人感应”说限制服务皇权,宣扬仁政,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学说及其他思想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兼容又排它),基调是:,A,强化皇权,强调秩序,在当时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第五,小结:,1 ,“罢黜百家”后,儒学、道学在官府竞争局面结束,儒学逐步成为历代官府推崇的学问,成为官方思想,

8、但只是官方的教育思想,统治者治国所奉行的基本仍是“外儒内法”策略,对民间则以儒教化,民间仍是思想多元,2,东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严重的冲击;及至隋唐,虽有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但儒学仍只是官府主流思想,仍未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附:先秦“儒”和西汉以后“儒”思想的比较: 学术方面:,汉儒学对仁政的追求则是退而求次,首先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尤其是皇帝凌驾于天下的专制地位,然后才是对统治者提出劝谕倡议,汉儒糅合各家学说,同时又强调“罢黜百家”,要树立儒家的学术“独尊”,缺乏“兼容”,与统治者 关系方面:,先秦儒学直接批评暴政,宣扬仁政,致力于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学术

9、的社会地位方面:,先秦儒虽然发展迅速,但开始时并受重视,孟子虽受礼遇,但各国君主并没打算接受,汉儒成为官方正统,受到“独尊”,第一,汉以后儒学的发展 1,虽然仍然是官方正统,但受到佛、道教的冲击 2,唐朝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独尊”地位有所动摇 3,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第二,程颐程灏、朱熹的理学 一,两宋期间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特点 政治方面:,程颐程灏、朱熹的理学, 陆九渊、王守仁心学,民族政权并立,并长期威胁汉族政权,北宋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官员政策上重文抑武,地方管理上层层收权,导致“三冗”突出,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的作用下,科

10、技文化(沈括,三大发明)艺术等成就突出,各界思想活跃,经济和重文抑武作用下,学术研究风气浓厚,小结与思考:两宋年间,可以说是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政治却是内忧外患并存的时期,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最容易产生的社会现象有哪些?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学者,你可以为社会作出哪些贡献?,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土地兼并作用下,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族政权抗衡中,政府军饷、岁币负担严重,社会矛盾突出,动荡,政府不得不加税,思想活跃下引发道德、信仰危机,结论:北宋儒家学者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以儒学为稳定社会、重建社会信仰和道德体系的规范,创建了“新儒学”,二,宋儒理学的特点,特点是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形成新

11、的儒学体系,核心是“理气论”,方法论是“格物致知”,对 “格物致知”的认识(1)格,认识;物,知识;知,天理,(引申为人的伦理道德规范)(2)社会作用在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三,陆王心学(宋到明),核心内容:心是宇宙本源,心就是理,强调内心反省可以认识理,“心外无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小结:历经宋明理学、明王守仁心学的阐发,儒家学说更突出了“修身”的内容,其积极作用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定型,第一,这约400年的光景,农业社会文明鼎盛时期的繁华,工业文明曙光到来前的前夜躁动,都在这时期有所体现,君主专

12、制空前强化,农业出现“商品化”现象,中国农业文明晚期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6到19世纪),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处高度发展状态(萌芽),人多地少,人口的就业、生存环境面临沉重压力,文化方面:,文字狱盛行,理学盛行,八股取士,商业经济作用下,市民市井气十足,市井文化活跃,1644年,明亡于农民战争,农民政权亡于满洲人的“清”,经历约80年的恢复,中国农业再现文明,1,李贽的离,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第二,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农业人口过剩,政府为维护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稳定,严格“重农抑商”,看起来强大的明朝被不足100万人口的满洲人取代,一

13、切都成为儒家学者思想求变的成因,反对“孔子崇拜”,反对“道学”的说教,以人的生活常理反对“道学”之“天理”,评价: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突出人性,经叛道:,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对法的认识具有初步近代意识),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适应“转型”的探索),3,顾炎武的思想特点:,论述“国”、“天下”之别反对君主专制,针对“八股害人”提出崇实致用的学术主张,评价:反对君主专制的不同角度体现转型时期的理性,对八股的批判涉及了人才的问题,提出“人欲”的存在合乎“天理”,主张天理人欲统一,满足人们的欲望(体现人性),小结:,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从物质“变”的角度思考,提出“趋时更新”,君主专制,道学理论的僵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重农抑商国策和农业人口的压力的矛盾作用下,思想家们从“总结反思”的角度出发,对“民主”、“人性”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系列观点,“民主”、“人性”、“趋时更新”思想基础是先秦儒学,因此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其探索过程立足于转型的中国,因而又是转型时期中国思想的基础,当其时的中国,虽然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已经“萌芽”,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还是缺乏发展提高的土壤,其作用在于启导后人求变,“承前启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