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61446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7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形成和发展 主要内容 重大意义,(一)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起源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2、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一)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文化 含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1、什么是文化 结构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

3、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使用文化概念并不严格,通常泛指人类文明。 但在历史方法论叙述中,严格限定在文化艺术领域。 前苏联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展开的,强调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认为文化革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精神领域进行深刻的改造。 列宁一直强调文化领导权争夺的重要性,认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

4、展提供文化动机。形成了苏联文化判断上的沙文主义、专制主义。 毛泽东:五四运动是一次文化选择,20世纪40年代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50年代“双百”,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 邓小平:在历史冲突中走向现代文化格局 改革是机制的改变,主动从观念和文化上做出调整是必不可少的,1978年他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奏曲。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会导致社会分化,产生多元文化主义的要求,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又不允许破坏改革的整体设计,强调主流思想的引导性,二者有冲突。 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对白桦电影剧本苦恋的批判,一个海外归国的画家,文革中

5、受迫害,葬身雪野,其中一句台词“您爱我们这个国家,苦苦地留恋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 邓小平:在历史冲突中走向现代文化格局 1981年3月,邓批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批判. 1983年10月,邓在十二届二中全会讲话,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当前有的人热衷于谈论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所谓异化.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坚持在决议中写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邓小平调控文化的手段:批而不判,重在其象征意义;实践理性高于理论 的自足性;承认过程的自然性,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 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到

6、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首要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文化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二)主要内容 1、重要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重要

7、目标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基本特征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基本特征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面向现代化”指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价值取向,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和主题,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面向世界”指必须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面向未来”指必须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脉搏,跟踪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立

8、足现实,放眼未来,勇于创新.,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基本特征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文化的“科学性”指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准确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文化的“大众性” 指必须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这一根本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二)主要内容 3、基本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百花齐放、百

9、家争鸣,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4、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 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4、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

10、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4、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

11、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三)重要意义 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 科教兴国战略之教育优先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一) 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1、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

12、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随后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1、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1959年

13、,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一) 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2、“文化大革命”科技事业遭受重创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

14、一大步。 3 、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31日,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 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3 、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 1988年,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大格局。 4 、科教兴国 面向未来 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

15、图,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天宫一号”顺利升空.,(一) 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之教育优先发展,(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 (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 ( 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1.改革的突破口-恢复高考 1977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 1977年6月29日,由教育部在太原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1977年底 全国570万人报考,录取新生27.3万 1978年7

16、月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6.35万考研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由此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30年来,3600多万人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2.教育改革成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先导 1978年5月10日,南京大学教师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 1978年12月,国家首批留学生52名前往美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 提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在大会上向

17、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三个优先: 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经济社会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事业 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 依据: 第一 .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代,发达国家相继从后工业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重要推动力,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支柱,以强大的科学系统和教育培训系统为坚强后盾的新型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需要坚实的

18、教育基础。 知识替代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世界银行提出知识经济的四个支柱是: (1)能够为有效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以及企业家精神提供激励的经济激励机制和制度 (2)能够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受过良好教育并掌握一定技能的公民; (3)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流、传播和加工的动态的信息基础设施; (4)由企业、研究中心、大学、思想库、咨询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组成的高效的创新系统, 它有利于利用不断增长的全球知识,吸收并使之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第二 . 世界上可发展利用的资源有四种,即物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

19、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2000年,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27个, 2003年达到33个国家或地区, 2004年达到36个国家或地区, 这就是说世界有近1/5的国家或地区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第三.知识大爆炸社会的要求 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19世纪50年代增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一倍;20世纪80年代,每3年增一倍;预计到2020年,每73天增一倍。 19世纪,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

20、力的时间大约为10年,20世纪前半期为5年,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80年代为数月,90年代为数天,21世纪可以达到数小时。,(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第四.近代中国落后 的根源是人才培养落后 从历史发展观察,自唐宋开始直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1/4。到1895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一才被美国取代。 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落后。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后的100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到1993年毛入学率为5% ,与世界平均水平18%的毛入学率差距较大。全国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44

21、% ,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第五.总人口文化素质低 到1992年末全国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仅为6.26年,比发达国家同期相差4.5年左右。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为1422人,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8039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仅为23344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7057人。 文盲、半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8003万人,比日本的总人口还要多。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88%,(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改变国家命运的战略抉择优先发展教育。 优先规划、优先投

22、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发展。,表1-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情况,(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4.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具有法律效应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科教兴国”确定为基本国策,(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依据 :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活动; 第二、教育投资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资; 第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主义劳

23、动者的基地。,(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5.确立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5月,中国大地还没有从“非典”肆虐中完全恢复,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加强人才工作等问题。就在这次会议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大致分为7个历史时期: 传统人力资本领先时期(公元元年-1700年) 传统人力资本停滞时期(1701-1840年) 传统人力资本积累方式向现代人力资本积累方式转型时期(1841-1949年) 现代人力资本积累初期(1950-1

24、978年) 现代人力资本起飞期(1979-2000年) 人力资本迅速追赶时期(2001-2020年) 人力资本全面追赶时期(2021-2050年),(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发展战略的实施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发布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正式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抓手 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教育改革的背景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评价体制等的改革。 1

25、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1.教育改革的背景 -市场经济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商热”。 当时有两句民谚形象地反映了“全民经商”的热潮以及知识分子待遇偏低、“脑体倒挂”的情况 “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 “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1.教育改革的背景 -市场经济的冲击 以1992年为新的起点,改革的方向和动力开始从观念的突破转向制度的创新。 1993年,在市场经济的第一轮冲击中,

26、北京大学破墙开店,拆除了600米南围墙,建设起了25000平方米的商业街。时隔8年之后,北京大学又拆店修墙,校园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据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显示,截至2005年底,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为50% ,而在2000年仅为42.8% ,加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十五”期末两者相加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5% ,占到了GDP的大半江山。 预计未来5年,全部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将达到3/4, 私营企业数量将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度与广度都在不断增

27、强。2003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73.8% ,而2001年为69%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超过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1.教育改革的背景 - 教育“体制性障碍” 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国家发展和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支点 2002年,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纪念会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体制性障碍”的问题。 “处长一走廊、科长一礼堂”的现状。过分的行政化和人浮于事的现象,(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2.教育改革的历程 -义务教育政府办 1993年,

28、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低重心”的教育发展战略, 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 )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在2006 年春节前后,中国西部农村的学龄儿童都得到了一张类似于新年贺卡的卡片,拿着它上学可以不再交学费、杂费和书本费,这是中国政府送给西部广大地区的农村孩子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免除学杂费, 2007年全国农村免除学杂费. 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二) 新时期教育改

29、革探索,2 、教育改革的历程 -高等教育打破部门办学管理体制 1954年全国有高校188所, 1955年227所, 1965年434所, 1985年1002所,其中教育部管34所、其他部委管 273所、省市管695所。 1995年556所,2000年232所。 改革前中央部委院校571所,(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2 、教育改革的历程 -高等教育打破部门办学管理体制 1994、1995、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199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召开,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条块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二)

30、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2 、教育改革的历程 -高等教育打破部门办学管理体制 1995年556所,普通高校387所、成人高校169所2000年232所,普通高校212所、成人高校20所 改革后管理体制由 两级办学、中央为主发展为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2 、教育改革的历程 -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2 、教育改革的历程 -民办教育异军突起 200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9.32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313.02

31、万人。 其中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133.79万人;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46.7万人。 高校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建设:首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学院。,(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2 、教育改革的历程 -建立成本分担机制与学生资助制度 2006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从2006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的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 2007年安排200亿元。,(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 、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唐

32、宋时期的书院 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轫。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高等学校。,(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所,在校生约12万人1952年起,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到1957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 到1965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分别增加到434所和68万人。 高等教育总规模由780万人增加到2700万人,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从9

33、.8%提高到23%。,(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校总数和普通本专科学生总数比较,资料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 18至22岁年龄段中超过15%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为大众化阶段; 低于15%则仍处于“精英阶段”; 超过50%则达到“普及阶段”。,(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从1980年的1%到1990年3.4% 1999年对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结果,

34、在全国7.06亿从业人口中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8%, 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3%左右, 另有10%左右的文盲。 从1999年开始,连续四年安排国债资金来支持教育,先后安排70亿元用于支持高校的扩招和发展,安排20多亿元维修费用用于改造部属院校的基础设施。并由此带动地方投入150亿左右,高等教育投入大约增长200多个亿,(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1999年6月上旬,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大幅度扩招,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广大群众普遍渴望子女都能受到高等教育;三是扩招也可以推迟学生就业,增加教育消费

35、;四是由于过去招生比例低,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1999年,增加了51万多人。 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6万人,当年招生159.68万人,增加51.32万人。,(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高校扩招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美国用了30年(1911-1941)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韩国用了14年(1966-1980)、日本用了23年(1947-1970)、巴西用了26年(1970-1996)。中国用了十多年时间,从1990年的3.4%提高到2002年的1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列世界第一位,总规模的比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36、1/46提高到目前的1/7。,(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3、从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迈进 实施“211工程” 1983年6月,教育部在武汉东胡召开高等教育工作会议,4位老教育家联名提议,建议国家拿出50个亿,重点资助50所高等学校。这是“211工程”的原型。 1991年,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211工程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被正式提及。,(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3、从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迈进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集中各方面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 1995年11月,由中央拨出专项资金实施“211工程”

37、,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至1999年6月,99所高校正式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高校系统内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 “211工程”共安排建设资金292.94亿元。,(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3、从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迈进 效益: 一是重点建设起了一批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二是改善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是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四是建设起了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五是建立了规范、协调、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向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

38、大学迈进 1998年5月,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开启了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事业。 10月,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确定对部分高等学校再予以重点支持。 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985工程”。一期工程最后确定了34所,二期工程38所。在资金投入上,一期投入达255亿元,二期投入为426亿元,三期约200亿元,总计约881亿元。仅北京大学在一期就投入18亿元。,(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向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迈进 “211工程”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985工程”一期建设投入140多亿元,二期建设资金108亿元,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项

39、目共372个,其中平台项目258个,基地项目114个。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是“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工程。,(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六大项目 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 课程和教材建设是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重要内容;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重要保证;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重要手段;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是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三)

40、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为推进高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第二层次: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重点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第三层次:着眼于培养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包括 “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

41、者资助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三) 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 孔子学院 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设在91国(地区)共322所,其中,亚洲30国(地区)81所,非洲16国21所,欧洲31国105所,美洲12国103所,大洋洲2国12所。孔子课堂设在34国共369个(缅甸、马里、巴哈马、突尼斯、坦桑尼亚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

42、1国31个,非洲5国5个,欧洲10国82个,美洲6国240个,大洋洲2国11个。,(三) 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 美国之音 美国之音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是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广播、电视及因特网多媒体新闻网,其宗旨是促进各国对美国、美国人民、文化和政策的了解。 美国之音以46种语言,每周向世界各地广播1300多个小时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内容包括新闻、专题特写、音乐文化、教育和评论,听众一亿多人。 美国之音有1140多名正式员工以及众多合同工,在美国及世界一些地区有22个记者站,美国之音还在世界各地聘用几百名特约记者。,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参考书目,聂运麟主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袁秉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探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6月出版 陈胜云主编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5月,思考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2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如何认识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