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67046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心理学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心理学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的心理学思考与分析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颜 军,如果你认为心理学,即关于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可以从中引出明确的教学程序计划和方法,以供课堂直接使用的科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教学则是一门艺术;而科学本身决不能直接产生艺术。只有居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创造性头脑通过使用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 -威廉.詹姆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概念的演变,健康不仅是没

2、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48) 健康是指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1987) 其中精神健康包括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处于内心相对于平衡的满足状态。 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93),道德健康包括:,1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各种规范、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能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不仅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为中去实践真善美,并能与假丑恶进行斗争; 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无条件地服从,牺牲自己的利益,

3、甚至自己的生命。,健康的特点,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核心,道德健康是保证。 稳定性-保持时间较长,没有太大起伏; 和谐性-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协调; 可变性-健康是一种状态,经过努力可 以改变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变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文化氛围、职业、婚姻) 生活因素 (饮食、睡眠、性行为、休闲、运动) 心理因素 (情绪、人格、认知),心理健康含义,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具有同等含义,作为纯名词来说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作为动名词则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

4、则和措施。 中国心理学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 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幸福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1948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 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 自己作出恰当的评价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

5、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 了解自我;(2) 信任自我; (3) 悦纳自我;(4) 控制自我; (5) 调节自我;(6) 完善自我; (7) 发展自我;(8) 调适自我; (9) 设计自我;(10)满足自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例(%),存在中度以上心理 行为问题的排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生孤独、考试焦虑、敌对; 中学生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 焦虑、敌对,二、国外或地区体育课程对 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1. 树立整体健康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加拿大安大略省:强调学生在有关健康成长、性行为、 心理健康、个人安全和损伤等方面具有作出决定的知识和技能。,新西兰: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

6、康、心理和情绪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等,并强调心理健康是学生在学习、身体和社会等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挖潜的前提条件,在课程实施中,这一关键学习领域的落实有助于在教室和学校中形成安全的环境。,思考与讨论,1.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与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都要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2.体育课程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思考与讨论,2.不过分追求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深受学生喜欢的身体练习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程度,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促进其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

7、应能力的提高。 例如:合作(两人三足)跑。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思考与讨论,3.重视学生的愉快感受和积极体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单位课时中的活动时间,运动量的安排充分考虑相应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在保证学生增进健康的情况下,采用中、小强度的练习内容进行较大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更加关心学生在和谐的情境和愉快的体验中锻炼身体。,2. 关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英国:指出教师应设置适当的挑战性学习目标,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并尽可能地达到高标准;,中国台湾省:指出体育的哲学应该是“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

8、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培养一般学生成为战胜自我的胜利者。,思考与分析,1.体育课程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运动员。 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要鼓励学生作自我比较,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体育课的教学不要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和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性。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明确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 耐久跑的成功标准与失败标准。,思考与分析,2.体育教学应努力使每一个学生体验体育学习成功的感觉。 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提高自尊和自信,才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9、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西兰: 指出为了满足具有特殊需要和能力学生的需求,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关注:,(1)尽早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2)从一开始就要通过相关的方案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4)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敢于面对能挖潜自己全部才能的挑战; (5)同伴、教师、学校和社区共同对学生作出评价; (6)鼓励学生安排学习计划,以满足他们特殊的学习需要,英国: 强调教师应该采取以下特别的措施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1) 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 (2) 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力; (3) 通过适宜的

10、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4) 使用适当的评价方法; (5) 为学生的学习设置目标。,思考与分析,1.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中有不同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年龄、认知、兴趣爱好等相关联的。而体育教学大纲在对教材的编排中采用了系统分割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对教学内容感到枯躁、厌烦,并产生抵触情绪。 例如:学明星打篮球,思考与分析,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学习化、趣味性强、健康价值更突出的运动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要多样化,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意识,不强调过分营造同学之间相互

11、比较的氛围,力求使每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对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例如:花样跳绳;多样分组的多式投篮,4. 促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中国台湾省: 健康与体育课程要开创一种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局面,把过去认为是“剥夺人生乐趣”的课程,变成一门“协助学生解开人生价值结”的课程,日本:,小学12年级要求学生在乐于运动的同时,发展体能; 小学34年级强调促使学生愉快地从事运动; 小学56年级鼓励学生在感受运动的乐趣和愉快的同时,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特别技能; 初中要求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愉快; 高中建议学生要深刻地体验运

12、动的乐趣和愉快,调节身心状态。,思考与分析,1. 人们参与运动的动机主要是基于对健康的考虑,但人们是否坚持参与运动则主要归因于是否能在运动中获得乐趣。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例如:激情酣战NBA,思考与分析,2. 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感受和愉快的体验,学生才能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也才能坚持参与体育活动。,5设计挑战性运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 满足人的成就和知识基础的需要以及体验新的挑战需要的问题,重视挑战、冒险意识对个人成长的

13、作用,以及技能在处理好冒险和安全关系方面的作用。 日本: 学生在注意健康和安全的基础上,形成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良好品质,并将自己培养成意志坚强的人。,思考与分析,1. 体育学科的独特性之一是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磨练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过程,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2. 采用有效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思考与分析,3. 在体育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出来的意志品质,能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例如:追逐跑;过障碍,6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加州:

14、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并理解尊重所有人的重要性。,英国:通过帮助学生发展活动中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责任感、积极参与、诚实和团队精神等,促进他们社会的发展。学生通过在合作性的集体或运动队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在游戏或比赛时与他人合作等,发展交往技能。,思考与分析,1. 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 与同年人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在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真正学会如何面对社会,逐渐形成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

15、态度。 合作精神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 例如:跨越障碍,思考与分析,2. 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抢断球,三.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 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思考与分析,1. 传统的体育课程只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忽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 2. 新体育课程既强调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体质,也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教学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6、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思考与分析,3. 根据课具体目标的,可采用身心健康课型教学活动的组织。 身心健康课是以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有关目标为主要目标来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课。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控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思考与分析,4. 身心健康课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有关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同时也使学生达成了其他学习领域的有关目标,因为在体育教学中不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只能实现某一个目标。 5. 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

17、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方法多样化和儿童化,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等)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思考与分析,1. 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 “兴趣是学习的良好开端”;“兴趣是成功之母”;“兴趣是良师益友”。 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怕累55.4%;没有喜欢姓名51.3%;没有习惯50.0% 运动兴趣的心理特点: 开放性、 好奇性、 模仿性,思考与分析,2. 运动兴趣比运动技能学习更重要

18、。 兴趣来自好奇、体验和成功的激励。 兴趣爱好理想发展 运动兴趣体育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思考与分析,3. 新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以便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情境教学法(语言展示、生活展示、实物演示、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多媒体再现 ) 游戏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关注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思考与分析,1. 新体育课程关注学生的需

19、要和情感体验,正是考虑到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强调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并不意味着提倡“放羊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并学会体育学习和活动。,思考与分析,2. 建立师生合作与互动的关系,选择趣味强的运动项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评价等,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要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

20、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4.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性别、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采用适宜的评价手段,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思考与分析,1.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运动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后天的学习上,而且与先天的因素有关。这种客观差异,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新体育课程更加倡导对体育学习“弱者”的关注。他们容易产生体育学

21、习的自卑感,丧失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进而远离体育活动。要以激励为主,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思考与分析,2. 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按照好学习的标准去要求其他所有学生的,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体育学习“弱者”经常遭受挫折和失败。新体育课程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社会适应维度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学习目标,但其中一个目标涉及到社会心理的问题,即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二) 课程维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

22、架,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确定课程总目标,划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其中心理健康维度提出的领域目标有四点:,(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尊与自信;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四、新体育课程与 心理学的研究,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使人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顾拜旦体育颂,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效应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

23、强意志,(三)有助于自我潜力的挖掘,(四)有助于情绪的宣泄与调控,(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领域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内容,是与体育有关的内容,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实施目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第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实施,是在原有体育课程“培养心理品质”的基础上的突出与强化,并且拓宽了内容,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内容,把“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不仅使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和体验,而且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第三

24、,正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实施内容,是与体育有关的内容,因此,它不包括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它只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二)体育课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1.体育课程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 2.体育课程教学结果可预测,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预测。 3.体育课程是“不会到会”的过程,心理健康是状态改善的过程。,(三)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的连接点,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的途径实现的。 身体练习的趣味性、困难性、合作性、惊险性和竞争性是达成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必要条件。,思考与分析 运动愉快感坚持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 运动愉

25、快感 就其本身来说是体育活动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参加体育活动最优化的心理状态。 主要表现为 满足、愉悦、舒畅、能力感增强、坚持参与活动等。,思考与分析,影响运动愉快感产生的因素 活动目的 自我效能 活动内容的选择 社会环境,1. 重 视 体育教学中手段的 娱 乐 性 2. 加 强 体育教学中交往的 互 助 性 3. 强 调 体育教学中形式的 集 体 性 4. 注 意 体育教学中动作的 规 范 性 5. 调 整 体育教学中活动的 竞 争 性,2.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3. 体育学习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 心理学评价方法,1 观察法动作表情、外显动作等 2 测量法心理量表 3 调查法谈话、家访、查阅材料(如教师评语、学生作业) 4 个案追踪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