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实践路径研究填表说明1、本表须在导师指导下如实填写。2、学生在通过开题后三个工作日内将该材料交到经济贸易学院办公室。3、学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应完成论文开题报告,按有关规定,没有完成开题报告的学生不能申请论文答辩。4、开题报告正文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阿拉伯数字、英文、其他外文字体使用TimesNewRoman,行间距适宜美观。5、开题报告一、二、三、四部分内容字数之和不少于5000字。6、“参考文献”著录按照GB7714-87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书写顺序为:序号作者论文名或著作名杂志或会议名卷号、期号或会议地点出版社页号年。7、开题报告须用计算机编辑、打印,左侧装订后上交纸
2、质版,各项内容留空不够可以加页,但是格式应该前后一致、页码连续;电子版本用MSOfficeWord2007以前版本编辑并发送到指定电子信箱。一、选题目的和意义(一)选题背景伴随着国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农业新型业态的倡导,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和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新发展方式。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项,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深度挖掘农业功能,重构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
3、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使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政策背景2014年国务院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应立足于我国国情,不断改革创新,发展高科技农业,要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93号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第八条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包括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
4、网改造;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推出一批简政放权改革措施,让市场活力更大释放;确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加大对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扶持,激励市场主体增加研发投入,可以有力推动“双创”,使更多创新型企业得到政策支持,培育创造新技术、新业态和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促进经济升级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其中重点提到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和培养“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
5、镇”等几个方面。2、现实背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借中央2022年一号文件的东风,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农业“四优四化,围绕市场做文章,打造农业供给新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跳出农业抓农业,到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再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农业,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河南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但是,探索过程中人就存在着农业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模式不丰富、农业发展形成途径不够多样化、农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必须要通过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必须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
6、作用。(二)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农业业态的研究有很多,学者们均有各自观点,虽然业态一词在零售业、服务业等领域早已应用,但在农业领域却是一个新课题,我国有关农业业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新业态的类型、意义、发展思路和对策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业态概念,对农业业态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对于河南农业新型业态的实践路径的学术研究成果几乎为零。河南省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既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省,又是农业业态发展工作中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平原地区,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新型业态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内涵,进一步丰富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
7、理论研究成果。论文通过特有的一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架构,深化对农业新型业态的理解,完善农业新型业态理论体系,丰富农业新型业态理论研究的内容,能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借鉴。2、实践意义从实践意义讲,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不但能解决河南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还可以通过相关研究对策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农业结构优化、加快农业链转型升级的脚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一是有利于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在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约束下,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难以持续。调整改善大型企业在产能布局、产量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将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科技研发、设备制造环节,促进
8、传统业务尽快转型升级,推动一批市场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加速退出市场是当前解决办法之一。当前,河南省经济要行稳致远,必须着眼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造升级版,倒逼传统产业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速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寻找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河南省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新业态发展迅速,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远程教育、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等新的服务模式快速发展。因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必须排弃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外延式增长道路,
9、走上创新、集约、内涵式的增长道路。这就要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动省内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培育新业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三是有利于实现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河南产业融合正处于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过程中。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加速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实现由过去提供单一产品向一体化产品服务组合转变。在跨界融合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新业态不仅能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四是有利于推动河南省消费增长的强大引擎。随着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融合渗透,催生出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业态,深刻地改变
10、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消费加快增长。如今河南省内大力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包括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工业机器人、第N方物流、智慧产业等,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三)研究目的一是了解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情况。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农业新型业态先进市或县的调研,让社会各界对农业新型业态的工作进展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为更细致、精细化的农业新型业态开展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可靠资料。二是找出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短板。本文力争全面、系统地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即将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根据研究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和观点,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以及其他地区工作起到积极
11、的借鉴作用。三是提供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实践路径的选择及对策建议。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工作正在进入重要期,拟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数据收集、比较分析等研究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为政府和政策制定机构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数据和素材,能够为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得到快速发展作出一定贡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业态”概念肇始于零售业领域,但该概念的出现却远晚于零售业各类实体的出现。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国家先后出现了百货店、超市、折扣商店和便利店等丰富多样的零售业经营方式,在零售业经营方式分类中一般使用typesofretailers或atypesofretailestablishments,1101,
12、1939年美国商业统计的零售业分类中用“typesof。Peration”来表示零售业态,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业态”概念阿。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使用“业态”一词来概括零售业和餐饮业企业经营形态的概念,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日本学界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零售业态的概念,狭义的业态是指从直接接触消费者的店铺或销售的角度来定义的零售业态,主要是指为消费者提供各种零售服务的店铺或销售层面上的营销要素组合形式,具体是指商品、价格、店铺、销售等营销要素的组合形式,相当于英语的typeofstorestoreformatstoreconcept;广义上的业态既包括消费者所能接触到的狭义业态,也包括消费者
13、无法直接观察得到的、支撑狭义业态运营的运营组织、所有制形式、经营形态及企业形态等,相当于英语的typesofoperationll21o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零售业态”一词传入我国,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量应用于我国零售业学术分析口叫1998年6月5日,国内贸易部颁布了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表明该词得到官方的认可口叽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将业态英文名称定为retailformats,并且定义为: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均。舒尔茨(1964)认为,需要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InSkeePE(1991)在
14、旅游规划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一书中用农业旅游代替乡村旅游、用乡村旅游代替农业旅游,将乡村地区的深厚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传统的历史文化旅游称之为农村旅游(VillagetOUriSm)。澳大利亚学者阿方索塞尔瓦托(1998)重新定义了产业融合的概念,指出产业融合是传统与现代服务模式的转变所引起的部门结构的调整和变化I1,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在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提到产业融合不仅仅发生在信息通讯业,不是某个行业某个地区单独出现的现象,产业融合在其他相关产业其他地方同样存在3)。jens.R.(2016)认为休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农业结构巩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在农业新型业态
15、的整体研究几乎没有,主要研究大多只在业态定义以及浅显层面,并没有一套关于农业新型业态较为完整的体系,而中国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壮大新产业和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将所提出业态应用于农业,并且再加上创新与融合,是绝对富有中国特色的,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学者研究农业新型业态起到一定借鉴作用。(二)国内研究综述2022年9月23日,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为“农业业态”的文章,共找到2479篇。从发表年度来看,从1996年开始有零星的几篇文章收录,直到2014年明显提高,2015年呈几何增加,2016年与2022年更是如火如荼,尤其是2022年,刚刚截止到9
16、月23日,收录量就达到了466篇,具体请参看图Io明显看出“农业业态”是当下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图1国内1996-2022年“农业业态”相关文章知网收录量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为“农业新型业态”的文章,共找到684篇。从发表年度来看,从2000年开始有零星的几篇文章收录,直到2011年开始有所提高,但增长幅度不是很大,国外的相关著作更是寥寥无几,具体请参看图2。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农业新型业态”是具有可研究性的。2021222324252627282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图2国内2000-2016年“农业新型业态”相关文章知网收录量将国内农业业态的文章进行整理归纳
17、发现主要论文期刊大多围绕三个方面:1、业态概念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不断深化、新型产业的不断涌现,政界和学界逐步将“业态”一词逐渐从零售业应用到其他服务业,进而拓展到制造业、农业等领域,逐渐被用作表征一切产业活动的存在形式或实现形式,为区别于传统的“零售业态”,而称之为“产业业态”。顾掌根、王国峰等(2009)简述了创新农业发展业态的内涵。王国平(2012)在业态与现代经济发展一文中开始全面使用(产业)业态概念,此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产业)业态概念和理论,认为所谓“产业形态”,即产业活动的存在形式或产业的实现形式。强调业态是企业等产业组织的经营形态,并将企业的经营内容类型从“零售企业
18、拓展到了所有类型产业组织或者产业活动单位。他按产业链把业态分为研发业态、生产业态和营销业态皿。伍业锋等(2013)认为王国平有关“业态”的论述仍然没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或“业态”截然分开,易引起混淆,并明确提出“产业业态”的概念:即指(某项)产业的产业组织或产业活动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作形态,是产业的实现形式或存在形式3)。戴天放等(2014)认为农业业态是指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通过组合所呈现的形态;田伟利、宁碧波、吴冠岑等(2015)首先提出了新型业态农业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内涵,指出新型主要是创新和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只有通过发展新型
19、业态农业,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3】。2、农业新型业态形成机制顾掌根、王国峰等(2009)强调把嘉兴各地农业新业态归纳为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多种形式,并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业态生成的建议di;鲁鹏(2010)认为“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适宜我国发展的现代农业业态类型12叫周剑敏(2011)阐述了发展“超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来料加工业、农村新型物业、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等农业新业态类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3);朱曙光、孟丽芳等(2012)认为观光农业、农家乐、创意农业等属于“第六产业”范畴,是现代农业的新业态,并对浙江文成县发展“第六产业
20、提出对策建议综合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25,我国有关农业业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新业态的类型、意义、发展思路和对策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业态概念,对农业业态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制约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这些新型业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原有的传统农业业态的基础上经过产业间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创新,逐渐成为农业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均。伍业锋等(2013)强调产业业态是形式和形态、内容和机制的高度统一2。3、农业新型业态实践路径宁波市发改委农经处(2012)论述了宁波市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宁波农业新业态归纳为“六次产业化”、循环农业园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农业新兴产业等四种
21、类型,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思路和对策2叫方月仙、叶剑华(2014)认为注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新型业态培育两手抓,重点培育和发展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农村民宿体验以及农村来料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休闲运动业等新型业态推进农村经济新型业态发展不仅丰富完善了农村现代产业体系,而且日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门路卬】;林呈祥、刘维忠等(2016)认为通过总结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特征,分析日本、荷兰等国家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基于产业融合、创新和新常态下我国新型业态农业发展启示四;梁瑞华等(2022)认为,通过“互联网+理念、技术等与现代农业产业资源、产业链、产业跨界、农业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而催
22、生的农村经济新形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新动力,并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标志。学者们对推进农业新型业态的研究大多都在研究农业业态的研究意义和实施方针上,但还是缺少具体省市的实践路径,如何去系统开展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工作,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肩负使命,任重而道远。(二)国内外研究述评综合国内外己有研究成果为研究农业新型业态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在业态概念的研究、农业新型业态生成路径以及农业新型业态实践路径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促进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但是由于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农业新型业态的不断落实,研究成果不够集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一些问题也
23、不断加剧。因此,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拓展深化的空间。但对于本论文的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国外对于农业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农业改造方面,对当前农业新型业态的研究实证分析还是很少。二是国外对农业方面的探索都是建立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的,研究内容对本文的观点只是存在借鉴意义,并不是完全适用于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三是国内对于农业新型业态的研究多注重单个业态发展形式的成因与实践路径的细致挖掘。当前针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研究较为缺乏,仅有的少数学者的研究也仅仅是针对部分农业的具体形态进行赘述,对于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实践路径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制约当前
24、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进程的因素分析不足。三、研究内容(一)研究的基本思路论文将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沿着“导论f理论阐释f发展概况f问题与成因一路径选择一对策建议”的基本路线,首先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分析总结其发展现状,其次是指出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找其成因,从几个宏观方面对主体扩展和融合、产业链优化升级、主体共生等多个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快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二)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阐释”,主要阐述农业新型业态的涵义、理论基
25、础、生成机制及理论发展。第三部分是“发展概况”,主要透视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阶段、形式、程度。第四部分是“问题及成因”,主要分析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五部分是“路径选择”,针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主体扩展和融合”、产业链优化升级”、“主体共生”等多种实践路径。第六部分是“对策建议”,提出加强农业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等对策,以及完善农业新型业态政策法规、做好业态管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建全农业新型业态创新交流平台等建议。第七部分是“结论”,主要总结文章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及观点。(三)论文结构1导论1.l选题背景和研究意
26、义选题背景1.L2研究意义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 国外研究综述1.2.2 国内研究综述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3.1 研窕思路1.3.2 研窕内容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4.1 研究方法1.4.2 创新点2农业新型业态”相关理论阐释2.1 农业新型业态的涵义及理论基础2.2 农业新型业态的理论发展2.3 农业新型业态的形成机制3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概况4.1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阶段4.2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形式4.3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程度4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4.1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4.
27、1.1 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方面4.1.2 农业新型业态形成途径方面4.1.3 农业新型业态管理机制方面4.1.4 农业产业链和产业结构方面4.2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中存在问题成因剖析4.2.1 传统农业与新型农业结合方面4.2.2 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思路方面4.2.3 政策支持与监管方面4.2.4 农业产业链经营水平方面5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实践路径的选择5.1 基于“主体扩展和融合”的实践路径5.2 基于“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实践路径5.3 基于“主体共生”的实践路径6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实践路径的对策建议6.1 对策6.1.1 加强农业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6.1.2 加大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6.2
28、 建议6.2.1 完善农业新型业态政策法规6.2.2 做好业态管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6.2.3 建全农业新型业态创新交流平台7结论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一)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对河南省几个农业新型业态示范县的实地调研,针对示范县农业新型业态工作对农民、龙头企业职工以及企业领导等进行问卷调查,走访示范县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进行访谈,目的是通过多个示范县的现状,来清楚掌握当前河南省整体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概况等,分析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当前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为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现实基础。2、文献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法主要用于对产业业态和农业新型业态相关概念的界
29、定和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发展基础部分主要采用此方法,目的是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出目前关于农业新型业态的理论研究现状,找出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并加以努力,为河南省的农业新型业态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方法指导。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较好的几个示范县进行个案分析,目的是通过个别案例来呈现河南省当前农业发展概况,为农业新型业态的研究提供可参考价值。(二)本文预期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首次全面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探索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成因与实践路径,通过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形成机制、实践路径以及对策建议上的深入分析,来体现研究
30、视角上的创新。2、学术观点的创新利用主体共生和主体扩展、融合,来深入分析农业新型业态生成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用产业链优化升级延展产业发展的可塑性,推进农业新型业态向更高阶段发展,来体现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五、参考文献1宁碧波,田伟利,吴冠岑.国外新型业态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5,(06):6-8.2022-09-24.张守营.农业新型业态为何是解决当前农业难题的一把钥匙N.中国经济导报,2016-0106(B01).3梁瑞华.以农业业态创新推进农民增收UL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03):56-57.12022-09-24J.4余正言.何报文.河南农
31、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实践(上)EBOL.2022-09-06.5戴天放.农业业态概念和新业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2):201-203,208.6梁达.大力发展经济增长的新产业新业态口.宏观经济管理,2015,(07):16/8.20220924.7梁瑞华.“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发展问题及推进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0(01):68-71.(2016-12-20)2022-09-24.8MulhernF.J.RetailMarketing:FromDistributiontoIntegrationlJ.Internation
32、alJournalofResearchinMarketing,1997,14(2):103-1249BrownS.ThewheelofRetailGravitation?J.EnvironmentandPlanning,1992,24(10):1409-1429.10BrownS.VariationsonaMarketingEnigma:ThewheelofRetailingTheoryJ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1991,7(2):131-155.11夏春玉.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2(4):71-77.12日兼村荣哲.关于零售商业的
33、产生、发展理论假说的再思考.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纪要第36号R.1993:141-145.13LevyM.,GrewalD.,PetersonR.,ConnolluB.TheConceptofthe“BigMiddle,J.JoumakofRetailing,2005(2):83-88.14BrownL,R.,DantR.P.,IngebeC.A.,KaufmannP.J.SupplyChainManagementandtheEvolutionoftheBigMiddle,J.JournakofRetailing,2005(2):97-105.15RothV.J.,KleinS.TheI
34、nternationalReviewofRetailJ.DistributionandConsumerResearch,1993,3(2):160-187.16InskeepE.Tourismplanning:anIntegr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pproach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J99122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1:24-27.18JensK.R.SteenJacobsen,HansT0mmervik.LeisureTravellerPerceptionsofIconicCoast
35、alandFjordCountrysideAreas:LushNaturalnessorRemembranceofAgriculturalTimesPast?J.LandUsePolicy,2016,:.19王国平.业态与现代经济发展J.科学发展,2012(5):3-11.20伍业锋.产业业态:始自零售业态的理论演进J.产经评论,2013(3):27-38.21田伟利,宁碧波,吴冠岑.我国新型业态农业概念及发展路径的探讨J.农业经济,2015(1):56一58.22顾掌根,王国峰.创新农业发展业态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375-378.23鲁鹏.一村一品:中国农业发展的
36、好业态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1.24周剑敏.发展新型业态增加农民收入J.新农村,2011(4):12-13.25朱曙光,孟丽芳,乐馨.“第六产业”:现代农业的新业态J.浙江经济,2012(7):53.26宁波市发改委农经处.关于宁波市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调研报告J.经济丛fJ,2012(4):30-35.27方月仙,叶剑华.发展农村新型业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J.中国乡镇企业,2014,(03):65-67.2022-09-24.28林呈祥,刘维忠.新常态下我国新型业态农业发展思路一一基于国外经验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2):52-55.2022-09-
37、24.DOI:10.13881ki.hljxmsy.2016.197129赫修贵.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EB/C)LM2022-07-12.30李瑞芳.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创意农业发展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10(04):126-129.3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R.2004-06-30.32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6):135-138.33梁瑞华.以农业业态创新推进农民增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03):56-57.2022-09-24.34侯惠英,张长胜.日本农
38、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10(5):98-10035吴新生.荷兰现代农业成功经验对黄淮四市的借鉴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11(5):2152-215536李俊岭.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4-7,110.37梁达.网购成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新亮点OL.中国改革论坛网,2014-10-21.38赵芝俊,包月红.农业的多业态发展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2013年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农业分会年会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125-128.39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
39、济与管理,2015(3):5-10.40崔振东.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及启示J.农业经济,2010(12):68.41许世卫,李哲敏.荷兰、法国农业科研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5(6):97-101.42张立群.中国经济正趋向新常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2).4引高升,洪艳.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以荷兰、法国和美国为例E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66-70.44戴建军.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措施N.经济日报,2015-01-29.45迟福林.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N.上海证券报,2014-11-21.46梁伟军.农业与相关
40、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3-58.47章继冈J.创意农业:创农业发展独特的商业模式J.中国乡村发现,2011(12):129-132.48司凯.徐州市创意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8):25-2649侯惠英,张长胜.本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10(5):98-10050吴新生.荷兰现代农业成功经验对黄淮四市的借鉴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11(5):2152-215551徐晖,周之澄,周武忠.北美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及其经验启示J.世界农业,2014(11):110-116.52郭焕成,郑健雄,任国柱.休
41、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10.53吴义杰.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一以江苏信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48-251.54贵州农机化编辑部.如何解读十六个中央一号文件J.贵州农机化,2013(1):13一23.55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六、工作计划序号起止日期工作阶段及内容阶段成果形式12022年4月6月购置、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2022年7月一9月继续完善文献综述资料补充整理,完成开题报告,开题答辩开题报告32022年10月一12月修改完成开题报告,细化研究框架;完成现场调研和数据收集调研报告42018年1月一2月撰写论文初稿初稿52018年3月4月修改完善论文,送交外审修改稿62018年5月修改完善论文,定稿;论文答辩定稿导师对开题报告的评价及意见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