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义1.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83114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讲义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讲义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讲义1.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2/26,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讲义,辩论题目: 1. 科学技术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吗? 2. 后人类的出现是对现有人类的一种补充吗? 3. 虚拟世界的出现对人们有好处,还是有坏处? 4. 科学要自主性发展,还是要受政府企业的控制? 5. 科学作伪是科学家个人的责任,还是社会的责任?,2019/2/26,自然辩证法,2,人与自然的关系,一 自然的涵义 1 辞海中自然的定义: 天然,非人为的;自然界。 2 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定义:起源或诞生;事物所由生长的东西,即它们的种子;自然物体中运动或变化的源泉;构成事物的基质;自然事物的本质或形式;一般的本质或形式;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

2、质。(参考资料: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 对亚里士多德自然定义的理解: (1)自然是一个活的世界 (2)自然本身是过程、成长和变化的,即自我运动的,2019/2/26,自然辩证法,3,二 不同时期的自然观 1 希腊自然观:万物有灵论;自然界是一个有秩序、有规则的世界。 (1)对自然三个层次的理解:存在自然的事物;自然的事物组成一个单一的自然界;一切自然的事物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单一的实体或物质组成。 (2)“什么是自然”转化为“事物由什么组成”。 2 文艺复兴以后的机械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机器;自然界有规律,但是规律是由非凡的创造者制定的。 这种自然观源于两方面:基督教的

3、创世和全能上帝的观念;人类设计和构造机械的经验。,2019/2/26,自然辩证法,4,特征: (1)二元论的自然特征:身心分离;自然与上帝的分离;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分离。 (2)将自然的自身运动外化为借助外力的运动。 3 现代自然观 (1)生命的概念:生物进化论 (2)宇宙的演化:复杂性 (3)二元论的消解:怀特海对自然的有机论和过程论解释。,2019/2/26,自然辩证法,5,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宗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释 (1)基督教 (2)佛教 (3)原始宗教 2 二元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释 (1)人与自然的对立 (2)自然作为人生存的基础 (3)人对自然的认识 3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

4、代解释 (1)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人作为保护和维持自然的托管者 (3)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2019/2/26,自然辩证法,6,生态危机及其根源,一 生态危机 1 生态危机的定义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2 生态危机的类型及其特征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2019/2/26,自然辩证法,7

5、,二 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 1 生产方式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18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的工业化过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代科学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 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寻效益优先的原则 2 哲学根源 认识论根源 二元论的哲学导向笛卡尔提出理性主义的二元论,上帝死了,人成为世界的主体和主人。 人的主体性的宏扬人无所不能,2019/2/26,自然辩证法,8,3 文化根源 基督教的影响原罪说隐含的人与自然的二元性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人类中心主义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仅仅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将自然视为可随意利用的附属物。 (1)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目的;按照人类的价值

6、观解释或评价宇宙间的所有事物。,2019/2/26,自然辩证法,9,(2) 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比较。20世纪70年代,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中心主义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以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和深层生态学等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本身都具有内在价值。 人的天性追求没有限制的绝对自由,2019/2/26,自然辩证法,10,三 生态危机解决的途径选择 1 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关注其他宗教的生态意蕴。 2 扩展道德关怀从人

7、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 3 改变现有的价值观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 4 追求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 走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以保护生态作为生产遵循的原则,2019/2/26,自然辩证法,11,四 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20世纪40年代英国环境学家A莱奥波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指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不应以主人自居,而应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界家庭中的平等一员。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19/2/26,自然辩证法,12,2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可持续发展

8、概念并给予系统的阐述是在1980年推出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大纲提出了生物资源保护的三个目标1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2保持遗传的多样性;3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生态文明与天地人和谐 生态文明发展观对“发展”概念的理解实现了两个方面的持续发展。 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 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2019/2/26,自然辩证法,13,2、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 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 代际平等: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公正的对待下一代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并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

9、多的发展条件。 体现空间观念的代内平等 代内平等:强调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的需要。,2019/2/26,自然辩证法,14,3、自然持续发展与社会综合发展 4、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追求社会公正 关于控制人口战略 关于节约资源战略 关于环境保护战略 (4)社会公正,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公正,社会的责任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消除贫困,消灭剥削,共同富有。 5、政府行为、科技能力和公众参与,2019/2/26,自然辩证法,15,自然规律,一 什么是自然规律 1 自然规律的涵义 自然规律是指那些有关自然现象

10、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最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陈述。它不仅表示了世界的规律性,而且是我们理性地把握宇宙变化的保障。 2 对自然规律的不同理解 (1)18世纪之前,自然规律被理解为依赖于上帝或者人的理性而得以成立的某些法则。在牛顿那里,它被称作自然原理principia nature。,2019/2/26,自然辩证法,16,(2)18世纪之后,由上帝制造规律的权力与能力被专任给自然本身,自此,我们认为自然界的现象在其发生的顺序上具有规律性、规则性以及必然性。 3 因果必然性 (1)规律的必然性被认为能够通过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加以说明,莱布尼兹称此为“理由充足律”。康德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观察所有现象时

11、必然将因果性带入现象之中,因为因果性是人的观察方式之一。,2019/2/26,自然辩证法,17,(2)对因果必然性的挑战。一是来自于量子力学的挑战;二是来自休谟,休谟将必然性看作源自于我们的习惯,我们将习惯附加给了自然现象。 二 规律的特征 1 规律的分类: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 2 规律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联系,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存在。 3 传统观点认为: (1)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作用,社会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2019/2/26,自然辩证法,18,(2)自然规律的作用的有效时间比较长,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 (3)自然规律不

12、直接涉及阶级的利益,社会规律直接涉及不同的阶级。 三 对传统自然规律观点的质疑 1 规律是客观的吗? (1)科学哲学的肯定,对规律的探求即是对真理的探求。 (2)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否定,规律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真理是人为的。,2019/2/26,自然辩证法,19,2 规律不等同于因果决定论 (1)统计规律的出现 (2)因果决定论的局限 3我们能否掌握规律 (1)掌握是仅限于特定的情景中 (2)“掌握”只具有隐喻涵义 (3)掌握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前提预设,2019/2/26,自然辩证法,20,科学共同体,一 科学共同体的涵义 1 社会群体 社会学家和非社会学家对社会群体这一术语的用法很相似,都

13、是指各类人群联合体.以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用法来讲,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基本特征(1)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2)成员之间相互依赖,频繁互动;(3)有一定的目标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4)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019/2/26,自然辩证法,21,2 社区(community) 以一定地域我基础的社会群体。基本要素有(1)有一定的地域;(2)有一定的人群;(3)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相应的管理机构;(4)有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

14、设施。 3 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 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波郎尼(M. Polangi)在年提出。广义地说,科学共同体是指全体科学家;狭义地说,科学共同体是指各专业科学家组成的群体。,2019/2/26,自然辩证法,22,特征:科学共同体属于学士共同体。他们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并维持着一定社会实体、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特定群体,这些群体可能并不属于同一地区,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信仰基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学术领域。 二 科学共同体形成的基础 认识论基础 科学共同体构造的认识论基础是他们共同具有的范式。范式是由库恩引入,它是从科学内部抽取出来的最能表征科学特性的东西,

15、包括一个科学集体共有的全部规定。在这些规定中,对集团的认识活动起到根本作用的是符号概括、模型和范例。通过范式,科学家凝结成不同的学术共同体。,2019/2/26,自然辩证法,23, 社会学基础 科学共同体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作为其存在的社会学基础,它是将科学共同体同其他社会群体区别开的本质特征。科学的精神气质是由默顿提出的,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他们借助制度性的价值而合法化,在科学中被科学家内化,形成了他们的科学良知。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为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2019/2/26,自然辩证法,24,三 科学

16、共同体的社会活动方式 社会组织形式 ()课题共同体,是指因探讨同一课题而组织在一起的科学家。 ()观念共同体,是指具有完全一致观点的科学家群体。 科学共同体的交流 ()知识交流的特征累积效应 ()交流的形式 ()交流的意义,2019/2/26,自然辩证法,25, 科学共同体的奖励机制 ()职业特征:不是主要依赖于同其他社会群体发生联系而实现自己的运行和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是通过与自然的联系实现其目标。 ()评价标准:成果是不是具有客观真理性;成果是不是首创的。 ()奖励形式承认:荣誉性奖励;职业地位的获得;工作受科学共同体关注的程度。,2019/2/26,自然辩证法,26,科学研究学派,一 科学

17、研究学派的涵义 1 科学研究学派是指在科学史上,做出过奠基性、里程碑式和开拓性的工作的群体,同时是涌现新的学界领袖的摇篮;既是科学知识生产的基地,又是培植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温床。 2 科学学派不单是指以科学带头人为首的研究集体,而且还指不同辈分科学家的创造性合作,他们结合的根据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工作方式、对所选定研究方向的一致看法。科学研究学派是志趣相投的研究集体,是科学探索过程中,一种集体相互作用的高级形式。 3 科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学派 19世纪20年代,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2019/2/26,自然辩证法,27,二 科学研究学派产生的条件 1 学科条件 科学学派产生的认识论

18、基础是共同的范式,任何学派的存在是在共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存在之下出现的,它是不同范式在科学竞争中的具体组织形式。 科学研究学派产生于科学革命与科学新学科产生之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学革命与新学科的出现。,2019/2/26,自然辩证法,28,2 社会条件 科学学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一种社会机制下的产物。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大温室;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实验仪器水平提高,大型化、负责化、精密化仪器出现;到19世纪,交通便利促进了人们进行直接交流与合作;社会对科学的需求越来越多。 3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研究学派的创立 科学的职业化开始于

19、德国,将以讲课为主的大学转变为研究型大学,设立了正教授席位,获取这一席位的教授可以从政府的资助中拿到薪金。,2019/2/26,自然辩证法,29,三 科学研究学派的形态特征 1 实力强大的科学研究基地 现代科学研究学派的特征是将教育和培养学生作为学派发展的核心。科学教育既包含知识的传播,也包含研究技能的训练。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了先进的化学实验室,开创了全新的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尝试,从性质上改变了科学研究只能局限于科学家个人的状态,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公设机构。,2019/2/26,自然辩证法,30,2 学派领袖的凝聚力量 能够作为领袖的科学家必须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其贡献必须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以

20、个人影响为基础,属于学术和个人权威。 3 学派的集体创造性特征 学派由三个层次组成:学派的核心层;骨干层;外援层。集体创造体现着科学需要合作,2019/2/26,自然辩证法,31,4 突出的研究特点 在同一领域的研究中,坚持独特的研究风格与科学思想,采取特殊的研究方法。 四 科学研究学派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 将科学从个人研究引入集体研究 2 赋予科学研究一种新组织形式 3 现代科学组织的前身 4 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继承和发展,2019/2/26,自然辩证法,32,五 科学研究的现代组织形式 1 大学科学研究与教学 2 政府科学研究机构 3 工业实验室,2019/2/26,自然辩证法,33,科学

21、活动中心的转移,一 概念的提出 1 1954年英国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首次定性描述了“科学活动的主流”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这一概念。呈现了“汤浅现象”。 2 汤浅光朝认为科学发展在各个国家是不平衡的,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就可以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3 汤浅光朝将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按照如下顺序进行排列: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至今)。,2019/2/26,自然辩证法,34,二 各

22、国作为科学活动中心的特征 1 意大利是近代第一个科学中心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家;出现了一批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依靠逻辑推理认识事物。 (2)新兴资产阶级对科学的要求:资产阶级需要科学技术战胜封建统治。,2019/2/26,自然辩证法,35,2 英国是第二个科学中心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拥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3 法国是第三个科学中心 (1)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民主。 (2)科学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普及。 4 德国是第四个科学中心 (1)哲学突破及对科学发展的指导:辩证法思想

23、的产生。 (2)注重科技与工业应用相结合。 (3)成功的教育改革:洪堡作为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提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2019/2/26,自然辩证法,36,5 美国是第五个科学中心 (1)天时、地利、人和: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美洲大陆地广人稀,大量的移民。 (2)第三次技术革命:完成了钢铁、化工和电力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进行了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和基因工程等第三次技术革命。 (3)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了两个高科技:“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技术”。,2019/2/26,自然辩证法,37,三 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

24、相关因素 1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根本动力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推动;经济实力的支撑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2 社会政治的重大变革是引发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重要条件:政治是通过社会制度、政策法律、军事战争、政党和政府活动等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无形力量,它是以强制手段支配整个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科学要受到它的影响与制约。,2019/2/26,自然辩证法,38,3 教育是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是文化进步的一种标志,体现着人的进步,而人作为社会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在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进化中扮演核心角色。 四 中国的科学能否在21世纪独领风骚? 中国的科学发展正面临

25、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这一机遇有可能使中国在21世纪成为新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周济),2019/2/26,自然辩证法,39,1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进入“文化震荡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张力。 2 中国在20世纪发生的多次社会变革和旨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各种尝试。 3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科技与经济的日益结合。 4 中国可能成为21世纪新的带头学科的“策源地”。,2019/2/26,自然辩证法,40,科学大战,一 索卡尔事件 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登出了两条新闻,一条是配有一幅彩色照片的克林顿总统签署保护儿童条例的法案的消息,另一条则是报道纽约大学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

26、尔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诈文,标题是“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其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篇诈文,没有能力识别出作者有意识捏造出来的一些常识性科学错误,也没能识别出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捏造的联系,一致通过把它发表,引起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2019/2/26,自然辩证法,41,二 索卡尔事件产生的背景 1.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向科学领域的渗透,在知识界充满着对科学技术的价值持怀疑倾向的相对主义思潮,其特点是:对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客观真

27、理与实验证据等认识论价值进行挑战,强调政治权力的规则,把科学变成一种权力,一种靠金钱运转的游戏,一种服务于其赞助者的手段。,2019/2/26,自然辩证法,42,2. 索卡尔受高级迷信一书的激励写成了这篇诈文。 高级迷信由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莱维特所写,对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和科学研究名义而出现的科学元勘思潮进行了抨击。 3. 诈文一出现,就立即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由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科学大战”。,2019/2/26,自然辩证法,43,三 科学大战的实质 1. 两种文化的提出 斯诺1959年在剑桥做了一次著名的演讲,取名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28、。他认为科学的权威还不够,仍处于被人文轻视的状况。 2. 学术地盘之争 科学大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反映出人文学者为争夺学术地盘所进行的权利斗争。这种斗争一方面是西方的人文学者争夺失去的学术空间,另一方面是第三世界学者为自己的传统文化寻求生存空间。,2019/2/26,自然辩证法,44,3.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后现代思潮对科学的这种特殊的反映,根源于西方社会中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传统,西方人对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权威的盛行持强烈的否定态度。 4. 科学本身的缺陷:对人性的排斥;生态危机的出现等。,2019/2/26,自然辩证法,45,四 科学大战的意义 1. 公众理解科学 2. 打破科学作为新

29、的迷信的状态 3. 追求社会的多元化发展,2019/2/26,自然辩证法,46,人工智能哲学,一 人工智能(AI)诞生以来的一系列问题 1.计算机或机器人是否能够成为认识的主体? 2.机器的形式化过程与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 3.如果承认计算机有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超过人类吗?,2019/2/26,自然辩证法,47,二 两个对立的派别 1.乐观主义派别 认为AI前途无量,AI与人类智能并无实质差别,能够替代,或者超过人类智能。 2.悲观主义派别 将AI贬低为现代“炼金术”,认为它不过是零敲碎打和拼凑,仅是在局部表面上对人类的摹仿,远未达到对人类智慧的实质了解。,2019/2/26,自然辩证

30、法,48,三 强AI与弱AI 1.强AI指出,AI不仅是实现人类智能的工具,事实上它就等同于人类智能。 2.弱AI指出,AI仅仅是实现人类智能的工具,对它的评价不应越出这一范围。,2019/2/26,自然辩证法,49,四 AI内部的两大分支 1.以符号逻辑为基础的算法系统,由图灵、冯.诺伊曼规定出的方法。 2.联结论,建立在统计分布规律之上的并行分布式系统,包括对大脑神经网络的模拟,具有容错能力和较强的学习功能。,2019/2/26,自然辩证法,50,五 深蓝的出现 1997年,在计算机诞生50年之际,计算机深蓝以2胜1负3平的成绩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AI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

31、2019/2/26,自然辩证法,51,六 AI的特征及其哲学思考 1.AI的研究对象是大脑的思维活动,通常“意识、精神、主观”同“存在、物质、客观”区别。 2.思维是人类专有的,机器如何涉足? 3.如果大脑是生理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如何运作?如何产生出灵活多变的思想?联想、幻觉、顿悟以及思想传递是如何发生的?,2019/2/26,自然辩证法,52,七 形式化与意向性 1.形式化。广义地说,一切被感知的事物和由它们组成的复杂事物,以及被意识到的精神活动,都以符号和其他某种形式在意识中形成对应物(图形、声音等代号形式,亦即构成意识的基本材料,这些东西总是表现为一定形式,我们的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对这种素

32、材的组织而完成的。 狭义的形式化是由逻辑学规定的。AI中,主要采取此种形式。 推论:任一事物,只要能够形式化,就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否则,计算机无法实现。,2019/2/26,自然辩证法,53,2.意向性。被看作是区分个体的人和机器的特征之一:机器和人可以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人有意向性,而机器没有。意向性就是意识的指向性,人的行为通常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完成的。而机器所做的事情都只是一种机械过程,是人事先指定好的,而不是机器自发产生的。 问题:要回答机器是否能完全和人一样地做事情,首先要回答机器是否能够具有意向性?,2019/2/26,自然辩证法,54,八 图灵测验与塞尔的中文屋 1.图灵测验:19

33、50年,图灵发表了计算的机器与智能,在文中设想了他的“模拟游戏”的思想实验,并对机器不能思维的观点加以驳斥。 2.塞尔的中文屋即对强AI的反驳: (1)脑产生心智 (2)句法不足以满足语义 (3)计算机程序完全以形式化或句法结构来定义 (4)心智具有心理内容即语义内容,2019/2/26,自然辩证法,55,九 常识知识问题 1.常识知识是指人民在征服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所使用的日常的、操作性的知识。包含练习、技能、能力、日常推理或自然推理直觉知识 2.计算机如何表征常识知识?(参考:人工智能哲学P198),2019/2/26,自然辩证法,56,十 结论 在常识知识表征的问题上,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恐怕要持一种务实的态度,将研究限定在某一范围也许是明智的选择。而作为哲学家则需要宽容,允许人工智能的知识表征有自身对意义的特殊解读。总之,问题的解决有时候不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技巧,而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