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与组成(糖蛋白质脂肪,细胞膜).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8673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6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与组成(糖蛋白质脂肪,细胞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与组成(糖蛋白质脂肪,细胞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与组成(糖蛋白质脂肪,细胞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与组成(糖蛋白质脂肪,细胞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与组成(糖蛋白质脂肪,细胞膜).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生物高考冲刺复习 专题一,提升能力,夯实基础,必修1,2013高考,人教版,11 细胞的分子组成,(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糖的主要种类和作用,知识点梳理与深化,单糖,二糖,多糖,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C5H10O5,动植物细胞,C6H12O6,C5H10O4,葡萄糖,脱氧核糖,核糖,C6,C5,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植物细胞,蔗糖,麦芽糖,乳糖,C12H22O11,淀粉,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而供能,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而供能,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而供能,动物细胞,纤维素,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动物细胞,植物细胞,(C6H10O5)n,糖原,

2、C12H22O11,知识归纳:1、请完成下表,归纳动、植物细胞中所含糖类的区别,2、请完成下表,区分构成核酸的五碳糖,乳糖,蔗糖、麦芽糖,糖原,淀粉、纤维素,脱氧核糖,核糖,C5H10O5,C5H10O4,对应例题:1、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的反应: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则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 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 D、糖类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C,近两年高考真题演练,1、(2010高考海南卷)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B、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 C、构成纤维

3、素的单体是葡萄糖和果糖 D、乳糖可以被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A,2、(2010高考重庆卷)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细胞分泌增强 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肌糖元,其后是脂肪 C、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ATP D、多食少动,糖类易转变成脂肪和一些氨基酸,C,细胞中的脂质,1、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脂质分子主要由 C、H、O三种元素构成,有些脂质还含有N和P。,由动物的性腺分泌,进入内环境,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的种子等较多,动物的脂肪组织、植物的果实、种子,维生素D,性激素,胆固醇,固醇,磷脂,油脂,

4、在动物的卵黄中含量较多,主要的储能物质,对于高等动物和人,能减少器官间的摩擦,缓冲外界压力,保护内脏和保温等,构成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能促进生殖器宫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能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对应例题:2、种子萌发的需氧量与种子所含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元素比例有关,相同条件下,消耗等量的有机物,花生种子比水稻种子萌发时需氧量要( ) A、少 B、多 C、相等 D、无法确定,B,对应例题:3、如图是由三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为大圆,和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A、 为脱氧核糖核酸、 为核糖

5、核酸、 为核酸 B、为染色体、 为DNA 、 为基因 C、为固醇、 为胆固醇、 为维生素D D、为蛋白质、 为酶 、 为激素,C,1、核酸的种类;包括两大类 (1)DNA(脱氧核糖核酸),主要分布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但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上也有分布。 (2)RNA(核糖核酸),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内。,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磷酸,五碳糖,含N碱基,2、核酸的分子结构,DNA,RNA,DNA,RNA,脱氧核糖,核糖,DNA A T G C,RNA A U G C,腺嘌呤,乌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尿嘧啶,三、核酸的结构,四、核酸的功能,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

6、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心法则,DNA,mRNA,蛋白质,复制,转录,翻译,1、(2010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 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双链DNA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近两年高考真题演练,2、 (09福建高考卷)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C、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胆固醇是构成细

7、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是由血浆脂蛋白完成的。脂蛋白是由蛋白质和脂类(包括磷脂、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组成。胆固醇在血液中以载脂蛋白形式存在,参与运输。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膜包围在人体每一细胞外,胆固醇为它的基本组成成分,占质膜脂类的20%以上,荧光标记的细胞融合实验示意图,情境一,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对照表,自由扩散,主动运输,浓度要求,载体,能量,举例,常见的以自由扩散方式过膜的物质还有: 甘油、脂肪酸、尿素、胆固醇。,项目,类别,常见的以自由扩散方式过膜的物质还有: 多数无机盐离子、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教材中有这样一段材料:轮藻

8、细胞 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 63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 比血浆高30 倍,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 Na+ 浓度的1/6。,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你能得出怎 样的推论。,实验一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热点提示:,糖类、脂肪、蛋白质、DNA 的鉴定原理及相关实验探究,一、实验原理:,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化合物能与某些化学试剂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还原糖,+,斐林试剂,50650C,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淀粉,+,碘,蓝色,糖类,脂肪,苏丹III染液,橘黄色,苏丹IV染液,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拓展:,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还原糖中的醛基被Cu(OH

9、)2氧化, Cu(OH)2被还原为Cu2O,(1)其配方与斐林试剂不一样,其配方为: 400mL水中加85g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 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 把溶液倒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班氏试剂,柠檬酸钠和碳酸钠均为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它们均可水解产生OH-,与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时,Cu2+和OH-结合,生成Cu(OH)2,Cu(OH)2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2)反应原理,(3)保存方式:,柠檬酸钠-碳酸钠为一对缓冲物质,产生的OH-数量有限,与CuSO4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浓度相对较低,不

10、易析出,可长期保存,(4)反应现象:,Cu(OH)2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相同,3、脂肪的鉴定原理:,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和Cu2+结合成紫色络合物。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肽键与双缩脲结构中的化学键相似。,苏丹III、苏丹IV为一种橙黄色脂肪染色剂,这两种染液都可溶于脂肪而使脂肪被染上色,二、实验步骤:,金榜17页,三、实验注意事项:,(1)、还原糖,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因含淀粉较多),甘蔗、甜菜(含蔗糖,是非还原糖),可选用苹果、梨、白萝卜等,1、实验材料的选择,(2)

11、脂肪:,富含脂肪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h4h。浸泡时间短,不容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3)蛋白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植物:大豆,动物:鸡蛋清,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注意: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3、非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必须稀释,防止其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必须提前浸泡),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5、易写错别字提示:,斐林试剂:,“斐”易写成“非”,双缩脲试剂:,“脲”易

12、写成“尿”,洗浮色时间不宜过长的原因:,酒精将脂肪溶解影响实验效果,滴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的原因:,自来水含Ca2+、Mg2+易与染色剂发生交换吸附,使染色褪去,核心突破: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且现配现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需水浴加热,不需水浴加热即可反应,还原糖中的醛基被Cu(OH)2氧化, Cu(OH)2被还原为Cu2O,具有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性环境下与Cu2+反应生成络合物,砖红色,紫色,乙液CuSO4:0.05g/mL,B液CuSO4:0.01g/mL,都含有NaOH溶液、 CuSO4溶液两种成分,且所用NaOH溶液浓度都是0.1g/mL,

13、实验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DNA,甲基绿,绿色,RNA,吡罗红,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二、实验流程:,金榜14页,现象,结论,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RNA广泛分布于细胞质中,注意: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想一想: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对原核细胞进行染色,现象如何?,绿色明显集中,而红色分布范围较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