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93825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4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概念,第一节 概述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2、 勒温(K.Lewin,1936) 的社会行为公式: B=f(P,E) B-behavior,行为 P=person,个体 F=function,函数 E=environment,环境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 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 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哲学思辨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二、经验描述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

3、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专栏2-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 专栏2-3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夫. 是社会比较理论提出者-提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并把场理论应用到群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冲突问题。(P96),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咨询师的过去经验多少会影响咨询过程。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非暗示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调查者要力求避免对被调查者暗示与诱导。,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是个体由

4、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的机制。,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媒介 参照群体,社会化的类别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如:心理咨询师、老师是表现型角色。,二.社会角色的分类(获得方式P112) 1.按角色获

5、得方式可分为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按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分为 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自尊和身份 自我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功能(顺序)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 心理自我

6、: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自尊(P116)自我评价部分, 涉及个体对自己是否有积极态度。 概念: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 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 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是一种高级需要 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求 二是对名誉、地位、赞赏的欲求。 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影响自尊的因素: 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身份 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定义:由个体的 社会地位 及 处境地位 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 是身份的主

7、体。相对稳定。 处境地位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易变。 身份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特点: 客观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人与公众认可 主观性身份是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 多重性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具有许多身份 稳定性身份的稳定性对心身健康 与行为一致性很重要 契约性个体应履行社会规定的 权利、义务。,图式的作用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是最先出现的影响 近因效应-离你最近的信息(信息出现的循序性) 光环效应-第一次见面就喜欢 刻板效应-包括人和事,对某人某事有价值观的定型(定位),印象形

8、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消极、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P123) 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是个体通过努力,结果就会好。反之则不好。不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能为力。,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

9、同。,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二)折扣原则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专栏2-7 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觉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专栏27 玛利为什么对小丑笑(P124),第四节 社会动机,一单元: 概述(P126)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1.动机: 心理过程。 引起、推动

10、、维持、调节行为 动机内在动力 趋向目标 二。动机的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 社会动机:社会需要引起的。主要是社会 学习的结果,与环境、社会文 化等有关。,三.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激发行为 具有推动作用 2.指向功能: 行为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 3.调节功能: 实施行为时,起维持作用; 行为受阻 时, 改变行为方式或置换动机,调节作用 四.动机分类 1.按性质分: 自然动机 社会动机 2.按作用分: 优势动机 非优势动机 3.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分: 清晰意识 模糊意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

11、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外在压力,悲惨情境 2.情绪因素 恐惧、焦虑 3.出生顺序,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很有把握的事情,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战性;无获胜机会的事情,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这两种情况下,目标的价值都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 专栏2-9(P133)

12、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利他技能: 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也是重要的。救助技能与手段的掌握,是现代社会提倡的。,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

13、 1具有针对性 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如果个体体验到自己与他人在某些他认为重要的方面(如才能、吸引力)的现实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劣势,个体就可能出现嫉妒情绪。 2具有持续性 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3具有对抗性 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别人成功,他们就会不满和愤恨,并可能用极端的手段来破坏或伤害他人。 4具有普遍性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当然这种情绪也是可以克服的。,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态度的成分

14、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2.情感成分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传递者的立场 3.说服的意图 4.说服者的吸引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 2.畏惧(倒U曲线) 3.信息倾向性 4.信息的提供方式,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F.Heider,1958)的平衡 理论。 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L.Festinger,

15、1957)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 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社会交换论 这种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

16、。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得到。,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P146),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人际沟通: 个体之间 一.概念: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大众沟通: 媒体中介 二。结构 贝克尔的沟通 模式 主观、客观(彼此差异、信息的不充分、不明确、误解) 背景 障碍背景(情境) 个体有信息,想沟通 观念,情感 对话、演讲、电视、广告 信息源选择信息编码通道选择信息接受人(转译) 准备阶段 传达 信息载体 反馈评价 双向交互,

17、沟通持续,人际沟通 是人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沟通的功能 (一)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三)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五)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在网络上,沟通的双方可以匿名,每个人都可以扮演各种他喜欢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和他自己想像的个体在沟通。,体语沟通 体语即身体语言。体语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

18、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专门研究体语沟通的学科是身体语言学。,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I.Altman,1973)等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 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 第二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 第三是自我

19、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等; 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1958)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 (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 2.支配需要 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 3.情感需要 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

20、系,如果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比如精神崩溃等。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这样,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 专栏2-14(P157) 亲情、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的融合。,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与邻近(倒U曲线) (二)相似性(倒U曲线) (三)互补(倒U曲线) (四)外貌 (五)才能 (六)人格品质(是最稳定因素),竞争及其基本条件:提倡双赢、多赢、共赢。 专栏2-15(二级)(P160) 除了极端的对抗性的情境,大多数情况下人际互动是可以达到双赢和多赢效果的,

21、我们要多做利人利己的事情,尽可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绝不做损人也损己的事情。,从众的概念-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相象。 社会干预,也称社会抑制。 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如:三个和尚没水吃。,塔尔德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三个模仿律,是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

22、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三个模仿律如下: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迅速增长,迅速漫延。 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程度:亲合、喜欢、爱情)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亲密。 哈特菲尔德激情爱理论: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二级考)(专栏2-17)(P172) 专栏2-18 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

23、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会不断减少。 婚姻行为决定于婚姻动机。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第二、经济第三。(考顺序),社会心理学 知识点列表,0.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定义(识记) 2.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学定义(识记) 3.社会行为(理解) 4.勒温社会行为公式(理解) 5.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识记),6.伦理原则(识记) 7.观察法(应用) 8.调查法(应用) 9.问卷设计的原则(识记) 10.社会学习论

24、(理解) 11.社会交换论(识记) 12.符号互动论(识记) 13.社会认识论及场论(识记) 14.紧张与冲突(理解) 15.精神分析论(识记) 16.人格结构(理解),17.社会化概念(识记) 18.再社会化(识记) 19.社会化的内容(识记) 20.社会化的条件(识记) 21.社会化的载体(识记) 22.道德社会化(理解) 23.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 24.语言社会化(识记) 25.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 26.角色扮演过程(识记),27.角色失调(理解) 28.自我的概念(识记) 29.镜我(理解) 30.自我的结构(识记) 31.自我概念的功能(理解) 32.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理

25、解) 33.身份的特点(识记) 34.自尊的概念(识记) 35.影响自尊的因素(识记),36.社会知觉的基本概念(识记) 37.图式(识记) 38.印象形成的效应(理解) 3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 40.光环效应(识记) 41.刻版印象与定型(识记) 42.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理解) 43.信息整合的加法模式(理解) 44.信息整合的平均模式(理解) 45.信息整合的加权平均模式(理解),46.印象整饰(理解) 47.归因的概念(理解) 48.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 49.控制点理论(理解) 50.归因原则(识记) 51.不变性原则(识记) 52.折扣原则(识记) 53.协变原则

26、(识记),54.社会动机的概念(理解) 55.动机过程(识记) 56.动机的功能(识记) 57.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识记) 58亲和动机(理解) 59.亲和起源于依恋(识记) 60.影响亲和的因素(理解) 61.成就动机(理解) 62.抱负水平(理解),6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理解) 64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识记) 65权力动机(理解) 66.侵犯(理解);侵犯的构成(理解) 67. 侵犯的原因(识记) 68.挫折-侵犯学说(识记) 69.利他(理解),70.态度的概念(理解) 71.态度的成分(理解) 72.态度的形成(识记) 73.态度的转变模型(识记) 74.态度的转变理论

27、(识记) 75.认识失调论(应用) 76.社会交换论(应用) 77.人际关系的概念(理解) 78.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79.人际关系的类型(识记) 80.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识记) 81.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耸关系有决定性影响(理解) 82.人际吸引的概念(理解) 83.影响喜欢的因素(识记) 84.人际互动的形式(理解) 85.合作及其基本条件(理解),86.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理解) 87.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识记) 88.沟通的概念(理解) 89.沟通的结构(识记) 90.沟通网络(识记) 91.正式沟通网络(识记) 92.体语的概念

28、(理解) 93.目光与面部表情(识记) 94.人际距离(理解),95.从众的概念(理解) 96.从众行为的原因(识记) 97.社会促进的概念(理解) 98.社会惰化的概念(理解) 99.模仿的概念(理解) 100.暗示的概念(理解) 101.社会感染的概念(理解) 102.爱情的概念(理解),103.爱情发展的阶段(识记) 104.爱情的形式(理解) 105.婚姻的概念(理解) 106.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识记) 107.离婚的原因(识记) 108.家庭的概念(理解) 109.家庭的功能(识记) 110.家庭生命周期(识记),社会心理学 习题示范,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行为的理论中,提出著

29、名公式 B=f(P,E)的人是( ). A.谢夫勒; B.麦独孤; C.罗斯; D.勒温. 答案:D 2.不属于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的是( ). A.社会动机论; B.社会认知论; C.社会交换论; D.精神分析论. 答案:A,3.在社会心理学概念中,“性别角 色”方 面的差异体现在( )。 A.生物学; B.人格特征; C.社会行为方式; D.家庭教育. 答案:C 4.社会知觉的范围包括对他人表情的知 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及( )。 A.人格的知觉; B.姓名的知觉; C.品行的知觉; D.道德的知觉. 答案:A,5.亲和的作用是满足社会性需要、获取信 息及( ) A.减轻心理压力; B.经济上

30、划算; C.增加智能; D.增加力量. 答案:A 6.态度的功能包括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及( )。 A.认知功能; B.情感功能; C.行为倾向功能; D.稳定性功能. 答案:A,7.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及( ) A.民族性; B.平衡性; C.情感性; D.扩展性 答案:C 8.正确沟通网络的形式包括鏈式、轮式、全通 道式及( )。 A.开放式; B.交叉式; C.Y式; D.机械式. 答案:C,9.在大众社会心理现象中,不属于社会影响形式的是( ). A.社会感染; B.社会促进; C.模仿; D.暗示. 答案:B 10.爱情的发展阶段包括取样与评估、互 惠、承诺及( )。

31、A.迷恋; B.制度化; C.试婚; D.性吸引. 答案:B,11.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组成 是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 ) A.家庭关系; B.收养关系; C.性关系; D.经济关系. 答案: B,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均无分) 1.在社会学习论中,学习过程的机制是( ). A.联想; B.注意; C.模仿; D.强化. 答案:A/C/D. 2.社会化的载体包括( ). A.家庭;B.学校;C.大众传媒;D.参照群体. 答案:A/B/C/D. 3.身份的特点包括稳定性、契约性及( )。 A.主观性;B.道德性;C.客观性;D.多样性. 答案:A/C/D.,4.侵犯的构成因素是( )

32、. A.伤害行为; B.社会规范; C.社会准则; D.社会评价. 答案:A/D. 5.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是( )。 A.服从;B.学习; C.内化; D.认同. 答案:A/C/D. 6.个体的基本的人际需求包括( ). A.包容需要; B.经济需要; C.支配需要; D.感情需要. 答案:A/C/D.,7.人际交往中,不属于社交距离的距离( ) A.1.23.5米; B.3.57米; C.0.51.2米; D.0.5米以下. 答案:B/C/D. 8.模仿的意义在于( ). A.促进群体的形成; B.模仿是学习的基础C.适应作用; D.榜样作用. 答案:A/B/D.,9.爱情的形式包括激情式、

33、友谊式、游戏式及( )。 A.占有式; B.浪漫式; C.古典式; D.逻辑式. 答案:A/D. 10.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组成( ) A.婚姻关系; B.收养关系; C.性关系; D.血缘关系. 答案:A/B/D.,例题解析,一。单选例题 1.社会交换论主张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 研究社会行动,它强调() A.事物的意义与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 B.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C.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D.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答案: B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社会心理学的主 要理论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重 点强调:“人们之 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34、。”,2.安德森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发 现,最受他人喜欢的因素是() A.真诚 B.相似性 C.魅力 D.性格外向,答案:A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美国学者安德森研 究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安德 森认为,真 诚受人欢迎,不真诚令 人厌恶。,3.在人际关系中,双方交往频率与彼此喜欢 之间呈() A.正比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B.反比关系 D.倒“U”形(曲线)关系,答案:D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人际吸引熟悉性 和邻近 性;熟悉性和邻近性两者均 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常见 面容易彼此了解,而相互喜欢,但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 呈倒U形曲线;,4.关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正确的

35、说 法是() A.从物质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理想自我。 C.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物质自我。,答案:C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 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了经历三个阶 段,从物质(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 后到心理自我。,5.()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A.自我概念 B.角色 C.印象 D.图式,答案:D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影响社会知觉的 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 ()关系 A.行为 B.心理 C.物质

36、 D.交换,答案:B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中建立的 直接的心理上 的关系,二。多选例题 1.角色扮演过程包括() A.角色失调 B.角色领悟 C.角色实践 D.角色期待,答案:B,C,D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角色扮演过程; 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2.个体归因时,通常遵从() A.客观原则 B.不变性原则 C.折扣原则 D.协变原则,答案:B,C,D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归因的原则; 个体归因时往往遵从以下原则: 不变性原 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3.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 象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表述是() A.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B.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C.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D.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最大,称为近因效应;,答案:B,C,D 解析:本题内容涉及的是印象形成的效应; 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同样印象机制。 最新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它在 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