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矛盾的普遍性”不一样张维旭.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06501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矛盾的普遍性”不一样张维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两个“矛盾的普遍性”不一样张维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两个“矛盾的普遍性”不一样张维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个“矛盾的普遍性”不一样张维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矛盾的普遍性”不一样张维旭.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哲学生活中两个“矛盾的普遍性”的探究【摘要】在高中新课程哲学与生活教材中出现了两个同名不同意的概念,即矛盾的普遍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教与学的困扰,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本文较为深入的探究了这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新课程 哲学生活 矛盾的普遍性 一、两个“矛盾普遍性”不一样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思想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第九课有关矛盾内容的教学中,教材中出现了两个“矛盾的普遍性”。在本课第一框题第二目第69页的教材内容中,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这样阐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

2、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接下来在本目第71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教学中,教材中出现了另一个矛盾的普遍性,教材是这样叙述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从教材的两处的表述来看,这两个“矛盾的普遍性”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但长期以来,一些教研文章,还有一些政治教师的教案,甚至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都没有清楚地把二者区分开来,甚至还经常把二者当成一个概念来使用,再加上这两个概念名称上的相同,比较容易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知识上的混乱,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此,本文将对这两个名同意不同的概

3、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二、两个“矛盾普遍性”的区别 (一)两者的含义不同。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里的普遍是从时空上来讲的,这里的“性”指的是“存在性”;而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这里的“普遍”指的是“共同”这里的“性”指的是“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这个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或一般性。 (二)两者的地位不同。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是一个基本原理,它还可以表达为:矛盾是普遍性存在的,这个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对待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的哲学依据,是教育学生竖持矛

4、盾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而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一个基本概念。这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必须和个性一起才构成一个基本原理,即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 (三)两者和矛盾特殊性(个性)的关系不同: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从空间上看:“普遍性”是说事事有矛盾,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时间上说,“普遍性”说时时有矛盾,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事事”“时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5、个性)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相互联结的,它包括两点:一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二是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四)两者的方法论不同。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原理的方法论是: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是:首先掌握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

6、要哲学依据。 三、两个“矛盾的普遍性”的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指的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事事有矛盾,还是时时有矛盾,其中任何矛盾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统一,所以两个矛盾的普遍性又是有联系的。 四、怎样消除学生对二者的混淆 第一、变换名称。我们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改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这样的表述更科学。因为从字面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一个概念,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一个判断;后者更能表明原理的内容,类似这样的原理表述形式在教材中有很多。比如“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等等。所以,这样的改变,不仅能把两个矛盾的普遍性区分

7、开来,而且还更具科学性。 第二、另起炉灶。可以单设一个框题来讲共性的问题。学生理解了“共性”的含义,接下来再讲“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一些。 第三,补充材料。可以增加一些形式逻辑的知识,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成反比的,矛盾的共性讲的是同类事物的矛盾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而不是具有这种共性的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不同属性。也不是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概念的内涵反映的就是矛盾(或事物)的共性或个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这种共性或个性的事物。现在我们再来

8、看,学生之所以把“共性”理解为“多数”或“整体”,实际上是把“共性”当成了具有这种共性的事物;同样,把“个性”理解为具有这种“个性”第四,从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来看,教材编写对相关内容的基本原则是减化整合,因此,以上提议实质上都缺少真正的可行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在教学中灵活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比如教师可在教学中补充一些拓展性的资料,多举一些事例,以弥补教材编写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上的梳理比较,学生可以分清两个普遍性的不同,通过补充介绍内涵和外延的知识,学生找到了自己误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原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探究式的研究,还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参考文献:1张春娥 新课程改革下的工作政治教学 科学大众 20092沈思奇 高中名师互动教案陕西旅游出版社 20103刘金海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4孙希国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