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说课.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1173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后一课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后一课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说课.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后一课说课【课文品读】 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 最后一课的高潮和尾声部分,无疑是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可以说,它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有着自己的表现力: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这里是非常精粹的综合描写。短短的100多字,不仅让钟声与号声渲染出悲壮的氛围,不仅通过“

2、我”的眼睛来感受先生的高大,更是对先生进行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各个方面的综合描写。特别是动作的描写,极好地表现了人物对祖国的强烈热爱和将要离开课堂的深深哀痛。 声音的描写有着丰富的表达作用。教堂的钟声“忽然”响了,让上课的人们心头一次又一次地收紧这最后的一课就要结束了,多么让人不情愿,多么令人心碎。钟声与号声的混响沉重地敲击着韩麦尔先生的心房,巨大的悲愤,让他最后只能有惨白的面色、全力写字的动作和无声示意的手势。 动作描写极其符合人物当时的处境。“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是一个层次,这里写的主要是神态,表现的是内心巨大的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是又一个层次,这里写的主要

3、是动作,表现的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千言万语都凝聚在“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上了。“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是第三个层次,这里描写既注重动作又注重神态,表现出来的则是韩麦尔先生难以言说的内心伤痛。 动静的对比让人震撼。“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是动态的描写,它让我们想到了韩麦尔先生动作的幅度与力量,让我们想到了两个大字的色彩、线条与形态,更让我们感受到韩麦尔先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的强烈呼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是静态的描写,可以说此时的韩麦尔先生已经心力交瘁,也可以说此时的韩麦尔先生悲愤到了极点,还可以说此时的韩麦尔先生实在不忍心和

4、学生告别,内心复杂的情感,都由这无声的动作传达了出来。文中最后一句话极好地将人物形象定格了: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教室里的情景是寂然无声的,但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他像一尊雕像,定格在读者的脑海里了。这种描写的艺术力量正如林斤澜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短篇小说最后一句话能起的作用,也往往是长篇不能够的。精彩的最后一句,有时候好比拳击中的最后一击,有时候好比画龙点睛,有时候带动全篇,竟有叫全篇改观的,有时候又一言发人深省,一言绕树三匝(林斤澜论短篇小说,引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 即使是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处处表现着情景、情绪与情感。注意

5、,写钟声号声的三个句子后面都是句号而不是逗号。这里表现的是,每一种声音的响起,都是对人们心头的重重地撞击。更要注意品味的是,文中三次用到了破折号第一次,是解说,是对文章开头写普鲁士兵的照应;第二次,是写韩麦尔先生的哽咽,写他的语不成句,表现的是他的悲伤;第三次,表现了人们对韩麦尔先生手势的理解,先生要让大家离开,他心中的悲痛如何能用语言来表达!当然,这里的一切都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结果,它让我们感受到叙述的视角之美,描写的画面之美,语言的精粹之美,描写角度的丰富之美,动静结合的层次之美以及人物心理表现的复杂之美,它更让我们体味这些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

6、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不仅如此,作者也通过韩麦尔先生不朽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民深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情感上受到强烈的震撼。【语言卡片】“我”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我”的教室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7、。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我”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已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

8、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映潮说课】 最后一课的四种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之一: 第一步:说说课文中的“我”。 设计意图: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让课文中的“我”也成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线索,牵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什么是“我”的“最后一课”。教师讲解“文章线索”的浅近知识。 第二步:说说课文中的“我的教室”。 设计意图:将课文教学的重点引向“教室”,通过“教室中的故事”更加真切地感受“最后一课”的背景和小说中的人物。教师讲解“场景设

9、置”的浅近知识。 第三步:说说“我的老师”。 设计意图:再次进行整体阅读教学,感受、分析、体味小说中的韩麦尔先生,欣赏小说描写、表现人物的手法,体会小说通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教师讲析“作品视角”的浅近知识。 教学创意之二: 经过一定的铺垫之后,突出对“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分析与讨论。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1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2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3韩麦尔

10、先生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在讨论中将重点放在第三种“见解”上。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摘自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武汉出版社) 教学创意之三: 16个字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第一节课: 在课文中体味故事发生的宏大背景 在课文中感受故事发生的微小场景 第二节课: 在课文中关注故事之中的平凡人

11、物 在课文中领会故事表达的崇高主题 教学创意之四: 设计理念: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文意把握 主要环节一:教师指导学生自读故事的开端,自读故事的发展,自读课文的高潮与结局。 主要环节二:教师指导学生概说课文:第一组从小弗郎士的角度说“最后一课”,第二组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说最后一课,第三组从读者简介的角度说“最后一课”。 主要环节三: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话题中自选其一,对课文内容进行要点概括。 话题:按时间的顺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根据小说要素的知识,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根据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的经历。 根据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概括

12、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说和做。 突现课文的重点内容,概说小说中的上课和下课。 按课文的顺序,概括介绍这篇小说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设计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多角度”“整体式”地了解课文情节、人物与表现人物的手法。此中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备课上,也就是要求教师做好本节课三个教学环节中所有话题展开的准备工作,一是用于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用于与学生对话是另一层面意义上的指导学生。所以,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磨炼作用。) 第二节课:片段欣赏 片段欣赏之一:课文第16段。 朗读。 讨论:从课文的这一部分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参见下面“助读资料”第一则) 片段欣赏

13、之二:课文第1720段。 朗读。 话题讨论:假如小说中没有写到韩麦尔先生的“演讲”(参见下面“助读资料”第二则) 片段欣赏之三:课文第2429段。 反复朗读。 话题讨论:这一部分的描写好在哪里?(参见上文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和下面“助读资料”第三则) (设计说明:这一节课立足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深深带入课文。片段欣赏一主要理解故事的大背景,片段欣赏二主要理解故事主题的深度,片段欣赏三主要理解人物的高度和作品表达的美点。此中的教学难点同样在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师的多角度欣赏课文细节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助读资料】最后一课在情节的开端部分写了两处场景。一处是锯木场后边的

14、草地上,一处是镇公所旁的布告牌前。这里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构成了产生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小弗郎士在上学途中路过镇公所,“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边”。这是作品中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对这一小镇社会景象的第二次描绘。从事态发展的过程看,它是“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的第一处场景的继续和必然。“镇公所”现在是占领者政权的所在地,在它前边的“布告牌”,是占领者颁布命令的地方。而“许多人”挤在那里看布告,更预示了事件关系之重大,涉及之广泛,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吴雷的两处场景描写,语文学习1980年第1 l期。) 分析的文章够多了,然而至关重要的一点,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这就是韩麦尔

15、讲的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的两段话。或不理解都德为什么让韩麦尔说这样的话,或视而不见,干脆不提它,甚或以为韩麦尔的见解“相当迂腐”。他们不知道作者把亡国的悲剧与教育的落后联系起来,实在是非常深刻的见解。一个民族在亡国的悲痛之中深刻地反思自己,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深沉表现,正是这个民族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希望所在。(宋子江不要忽略至关重要的一点最后一课思想内容新探,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第10期。) 为什么他最后“头靠着墙壁”呢?那得明白他为了上这最后一课付出了多么大的精力。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认真地教学,终于以“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而现在,钟声与号声结束了这一切,此刻终于完成了这精心准备的最后一课,可以说全身的力气耗尽了。他不忍心去看马上就要与之分手的学生,又因力气耗尽而两腿疲软,为了支持住身体不至于倒下,自然而然地将头靠在墙壁上。要讲的话在“法兰西万岁”的大字里已全部表达了,所以“话也不说”;但学生还在课堂上等着老师,因此“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宣布下课。(陈敬朴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细节描写,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9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