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20245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綦江县第一实验小学 张启素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条件,老师要放手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自主感悟,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但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放手的同时,又需在重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更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唤醒,这样才能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

2、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地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目标:1、认识、理解“肆虐、盘踞”等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能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热爱大自然的深情。重点:领悟老人为改造山林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 教学准备:课件2、 学生准备:了解我国晋西北的沙化现象。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抓住“奇迹”,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课件:奇迹),齐读这个词。2、是谁?做什么事?创造了奇迹?(边说边点课件)翻到语文书“第16课 青山不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1、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开始!2、检查预习情况:想看看你们预习的情况(课件:词语+句子)谁来读读这些词语?(评价:如:你的字音真准,把老师要强调的字音都读对了,大家可要注意,这个字-)再来看看这句话,谁会读?(课件:风大作时)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齐读。3、指导归纳主要内容:(1)看来大家把课文读得很熟了,(课件),现在谁来回答刚才的这个问题: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师:老人植树造林,创造了奇迹(2)同学们,抓住课文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再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既快又好的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理念:无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学生首先应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

4、感悟,这符合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规律。这也突出了本单元训练重点之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上给予了指导:抓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三、读懂提示、明确要求1、作者笔下的山野老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还需要我们走进课文做进一步的学习。为此,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应从哪几个方面深入阅读思考。2、交流:应从三个方面深入思考(出示课件)【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四、细读课文、深入了解(一)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初感奇迹)1、先来看看(课件),这个山野老人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点句来思考。(教师巡

5、视)2、交流:如学生完成较顺利,师相机评价:你找到了最主要的一句话;你找到了最难找的一句话,很好,看看,课文还在哪里也写到了这一奇迹?如学生找不到,师点拨:这是描写-的句子,你要带着问题去思考。3、读品“奇迹” 在贫瘠的山区,老人竟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课件: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自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哪些词语或哪些描写中能获得什么感受?(生充分说)师点拨:你抓住了句子的关键

6、词,读懂了文字背后藏着的意思,真了不起!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往往会重读句中的关键词,这样听起来就有抑扬顿挫之美,也能深入体会句子的意思。谁来试试?你根据句子描写的内容想开去,这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齐读:一块儿来读读老人创造的奇迹,注意,重点关键词。(二)理解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深悟奇迹)1、过渡:(课件:青山图片)其实,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一座青山是很容易见到的,而作者却称它是奇迹(课件:奇迹),只有我们学了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个奇迹,我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它的奇。2、自己默读课文,思考学习提示的第二个问题(课件: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

7、下创造的?)。3、生自学、师巡视。提示:有的同学一边勾画一边用简洁的词句批注自己的理解,这个动作我喜欢,这叫“不动笔是不读书”。4、小组交流:围绕我们的问题,四人一组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注意吸收同伴的观点,让自己的认识更进一步。5、小组汇报。(1)请一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预设:学生既说到大环境,也说到小环境。师点评:你们说道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 险恶),也说到了老人创造奇迹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艰苦),还有补充吗?(其他小组补充)(2)我们先来看看大环境:老人生活的这条山沟处在中国的晋西北,晋,是山西省的简称,这里的环境非常的险恶。(课件: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

8、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指导读:我们合作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晋西北环境的险恶,注意老师的示意,看我们能不能达到默契。(师领读三次“这是中国的晋西北”,生三次接读后边三个半句。)你对晋西北的情况还了解吗?(生答)师:(课件)这里常年被干旱笼罩,河水枯竭,大地干涸。严寒来临的时候,冰霜封锁大地;更可恶的是沙尘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肆虐(肆虐是什么意思?),它们何止是肆虐,它们还盘踞在这里!(什么是盘踞?)再指导读:这就是中国的晋西北,知道吗,这里是沙尘暴袭击北

9、京的主要通道,再来读读,把这来势凶凶的自然灾害用你的语言,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指定一人像老师刚才那样领着大家读)。这是中国晋西北的过去,可是经过老人的改造之后,它已经完全变了样(边说边点课件),从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学到这儿,我们不得不说这座青山是一个奇迹了。(3)我们接着看看创造这一奇迹的小环境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这15年里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艰苦)答问一:年过花甲、身体瘦小、现已81岁高龄答问二:同伴相继去时,自己老伴也走,每天早晨-师:这样的一位忍受着孤单和艰苦的老汉,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默默地吃苦,整整15年啊,没向政府要一分钱。此时此刻,这奇迹还是普通的奇迹吗?那是

10、怎样的奇迹?(课件:了不起的奇迹)【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相机点拨、启发、唤醒,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三)理解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老”1、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课件)(生答)师点拨:再看看,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生说道:“保住-保住-”师点:没有了这

11、块土地,我们就无法生存,而唯有树木能保护大地!2、(课件出示相关重点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分组来读,读后师问:“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什么了?(一种精神)正如作者所说(课件: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了。)老人什么样的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不屈不饶的与环境作斗争的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伟大的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3、(课件)如今,老人的精神已化作这

12、片生机盎然的绿,所以,作者说(课件)这青山是不会老的。4、作者为什么说这片青山是不会老的?通过刚才的解读,我想你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来说一说。(精神与青山长青;这种精神传扬下去)5、让我们饱含着对老人无限的敬意和对青山深深的赞叹来读课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五、总结全文,升华内化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板书设计: 大环境险恶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 小环境艰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