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说课稿.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21153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克和克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千克和克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千克和克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千克和克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克和克说课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千 克 和 克教案教学目标: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学具准备: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教学意图: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

2、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让学生体验1千

3、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

4、“克”。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活动五:对比辨析。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1.填单位。2.找朋友。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

5、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教学设计: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1. 猜一猜,确立标准。(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3)介绍生活中的秤。(4)用盘秤检验。2. 试一试,导出课题。(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掂一掂比1千克

6、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5.估一估,巩固应用。(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2.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7、(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1.填合适的单位。2.找朋友。回形针 西瓜 数学书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3.填一填。书包 桌上物品( ) 体重 你喜欢的东西( ) 估一估 称一称 活动六:谈谈收获,课外延伸。长方

8、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教具准备:视频展示、DVD光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学具准备:一副三角尺、16个小正方形、钉子板、皮筋2根、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里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生:广播的面、地砖的面是正方形。

9、黑板的面、国旗的面、讲台的面、标语的面、课桌的面、开关的面是长方形。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A: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请一位学生指一指有几条边,几个角。)师:(猜想)仔细观察,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请学生汇报。生:(1)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师:我们把上下两条相对的边、左右两条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边叫做邻边。)(2)四个角都是直角谈话:小朋友的猜想到底是对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同桌讨论

10、,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学生:(1)可以用直尺量 (2)把长方形对折(3)用三角尺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师:请大家动手验证刚才的猜想。学生动手操作提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长方形 四条边 对边相等)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对折、用尺量一量)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用直角三角尺比一比,发现都一样)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发现了(出示板书)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学生齐读一遍,加深印象

11、)B: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正方形,同桌一起折一折,用三角尺比一比,看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学生动手操作)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生:(1)四条边都相等(对角折)(2)四个角都是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师小结:我们一起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出示板书: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齐读。C、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同桌讨论)指名回答。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问:那不同在哪儿呢?生: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

12、都相等师: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邻边也相等。D、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师: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都有各自的名称,你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课本到第59页,读一读例题下方的一段文字说明。(学生自行阅读)师:读好的请合上课本坐正,谁来介绍一下。(指名说一说。)生: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宽、边长)(出示一个长方形)师:谁来指一指它的长和宽?(学生边指边叙述)有几个长?有几个宽?(出示一个正方形)师:正方形的边长呢?谁来指一指?它们都怎样?(学生边指边回答都相等)三、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第1题导入:我们研究了长

13、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还知道它们每条边的名称。现在想不想自己动手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呢?(出示题1)请小朋友拿出钉子板,用皮筋在上面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求将皮筋拉直了。师巡视,展示学生作品。(视频)问:这是什么图形?怎么知道的?2、想想做做第2题师:想不想动手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呢?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出示题2)学生拼摆图形,师巡视。视频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自己拼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3、想想做做第3题导入:看(出示题3),这件事小朋友平常折纸的时候做过吗?那为什么剩下的就是正方形呢?生:像这样剪后,得到的图形不仅对边相等,

14、而且邻边也相等,所以它是正方形。4、想想做做第4题导入:想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出示题4)(1)每人拿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并跟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拼的,有那些拼法。生汇报:(1)6个排成一行(2)3个一行,排2行(2)每人再拿2个小正方形,两人合作拼一个大正方形,想想有几种拼法。生汇报:每行4个,排4行。(3)如果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呢。生汇报:(1)16个一行(2)8个一行,排2行(注:请每人将自己的8个小正方形放入学具袋中,放进抽屉。)5、动手测量。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导入: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到第60页,完成

15、书上第5题,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师:填好的请坐正,谁来汇报一下?(指名)演示,集体对照。6、“想想做做”第6题(出示题6)导入:我们数学书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你觉得它的长大约是多少?宽呢?可以将借助手比一比。(指名说)师:用尺量一量,验证一下我们估计的结果。谁来说一说你测量的结果?生:长24厘米,宽17厘米。7、“想想做做”第7题(出示题7)师:这里的小方格虽然实际边长都不是1厘米,但它们都表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师:画好的同学仔细看一下,你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吗?生汇报,展示部分学生的图形。师:

16、老师这里也画了几个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学生回答它的长宽或边长各是多少。)四、师生总结,共同评价。提问: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懂得了什么?小结:1、特征2、相同处和不同处3、各部分名称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体会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教

17、学准备:正方形纸2张,彩笔、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我们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一般要吃什么食物,表示合家团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分月饼开始。(出示多媒体)师: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师: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就叫什么?(生:平均分)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一半)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生:不能。师: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就是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探究交流,获取新知(一)、认识 1、感知认识 师:课件出示“分月饼”情景图。师:把这块月饼

18、(课件出示)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是最合理、最公平的?(两份一样多),师:请大家看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你们看它们的大小怎么样?(完全一样),这说明这块月饼是怎么分的?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饼的多少?(整个饼的二分之一。)()、进一步理解 的含义(出示表示 的图=圆片)师:看着这个图片,谁能再说一遍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3)、指导读写 :师:二分之一是一个数,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先写中间的一条横线,它表示平均分,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在横线下面写,表示其中的一份在横线上面写,

19、读作二分之一。学生齐读两遍。(4)、出示五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哪个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为什么?(巩固学生对1/2的认识)(5)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1/2表示?(二)认识 1、如果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又该怎么分,引出 。2、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然后展示不同的折法。3、师: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都能表示出一样的分数呢?明确:折纸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是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 。(三)认识几分之一1、师:如果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6份。甚至更多的份,又该怎样表示它其中的一份呢?2、揭示分数的概念像 、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3、小结:把一个

20、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四)比较分数的大小。1、比较 和 的大小。2、比较 和 的大小。3、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比较后发现了什么规律?4、小结:同样大的两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三、巩固练习。这节课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认识了分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老师出一些练习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1、写分数。下图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书上93做一做1)2、看分数涂色。(书上96练习二十二1)3、判断分数。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书上96练习二十二)4、应用提升估计: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四、全课总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1、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3、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