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22879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80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课程标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课程标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课程标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负数负数的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素材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让他们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力求做到“动静结合,张驰有序”。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负数。通过明细中存入和支出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2、、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它地区的时间等。 3、学生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

3、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评价任务 1、结合生活的实例,让同桌之间交流对负数的理解。 2、小组之间学习,某个同学说一个负数,其它组内同学把这个负数写在练习本上,循环活动。 3、对同学的板演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师: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出示宜昌、哈尔滨天气预报片头)学生会准确说出所看到的每个城市的温度。环节2观察思考体会新知师: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宜昌

4、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师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师:你们怎么知道的?1、学生会区分“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2、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环节3亲身体验归纳小结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这些数据你怎么分呢?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小结:存入2000元用+2000表

5、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数是正数、负数呢?学生汇报。1、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2、95%的学生能够掌握正数、负数的读、写法。环节4及时反馈巩固提高出示“练习一”第1题。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师问:0为什么不写? 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播放:珠穆朗玛峰、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师: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全班至少90%的学生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环节5全课小结拓展延伸出示:某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摄氏度,最高气温度是零上7摄氏度,请用正

6、、负数表示这两个温度,并算出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能说出什么是正数、负数和0的理解。用数轴表示正负数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思考 负数的认识是数的概念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根据课程标准内容上的安排,本阶段在知识方面上用数轴把正数、0和负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0是正、负的分界,正、负表示相反的意思。小学阶段负数的学习为以后初中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概念基础。 2、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这节课的学习引出如何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从而形成数的比较完

7、整的认知结构。结合数轴上有关正的、负数知识的理解,关键要突破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3、学生分析 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呈现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通过直线的画法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感受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同时能够掌握好这些数的大小比较。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评价任务 1、小组合作学习,会准确说出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同学的课堂回答情况做出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 3、针对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情况,做出评价。教学环节教学

8、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读数,指出下列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6 0 -8.2 +20% -3/5 2、师: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上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下2摄氏度下降了6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上的气温是( )摄氏度。 4、读出我国去年3月份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北京: 610 长春: -511 拉萨: -68让学生准确说出什么是正负数。并能够应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环节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出示例3图 师:思考并交流1、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起点(原点)、方向和单

9、位长度。学生画图并交流。 3、在相应的点画出大树和学生(学生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会用数表示这些学生与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 观察并交流1、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是?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二)教学例4 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1、小组交流讨论比较的方法。 2、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学生讨论:-2比-10气温高,所以-2-10,因此-2-10。 3、让学生通过数轴比较-8和-6的大小。 因为-8在-6的左边,所以-8-6。 1、90%在具体的形象中让学生知道直线上的点与

10、正负数的对应关系。 2、在数轴上,学生都要知道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3、90%学生知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环节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7页做一做第1、2、3题。2、课本练习一中第4、5、6题。90%学生准确理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正数与负数、负数与负数的大小。环节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各小组记录本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2、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能说出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并会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负数练习课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的思考 根据课程

11、标准的要求,通过练习学生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2、 教材分析 在练习中,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 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使他们学会遇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能力的发展空间。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认识生活情境中的正数和负数。 2、能借助数轴熟练地学会比较正数和0、负数之间的大小。 3、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评价任务 1、同桌之间在练习过程中交流活动,对知识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2、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环节教

12、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情境引入回顾再现师:我们这段时间数学课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有关负数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和以前联系不大,只要从现在开始,加油,就能把这部分知识学好!板书课题:负数的练习课 给不同层次的孩子以机会,真正在课堂上关注他们,让他们学得幸福,感受到成功,感受到付出之后的快乐,相信自己能越来越好。环节2回扣知识分层练习1、 基本练习 填一填: (1)如果向东走80米记作80米,那么向西走100米记作( )。 (3)如果本月收入3200元记作3200元,那么支出1500元就记作( )。 2、 综合练习 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43 -10.5 2-3.5 0-6 -4.5-1.5 5-5

13、3、提高练习 某检修小组乘一辆汽车沿检修路约定向东走为正,某天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行走记录如下(单位:km): +15,-2,+5,-1,+10,-3,-2,+12,+4,-5,+6, 求:(1)收工时检修小组在A地的哪一边,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汽车耗油3升,开工时储存180升汽油,回到收工中途是否需要加油,若加油最少加多少升?若不需要工时,还剩多少升汽油?1、95%学生准确回答问题,会牢固掌握负数的知识点。2、通过分层练习,90%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提高数学思考、会解决问题。环节3自主检测评价完善老师还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组测试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1、 填空题。 (1)设向东为正,向西

14、为负,则向东走38米记作( )米,向西走30米记作( )米,原地不动记作( )米。记作-15米表示向( )走15米,记作+40米表示向( )40米。 (2)一个数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则这个数是( )。 2、 解答题。 体育课上,某中学对七年级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测试,以能做7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8名男生的成绩为 +2,-1,+3,0,-2,-3,+1,0 (1)这8名男生的百分之几达到标准? (2)他们共做了多少次引体向上? 1、通过检测80%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把握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2、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15、。环节4归纳小结课外延伸1、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说一说你的收获好吗? 2、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自由回答,集体补充。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认识圆柱,掌握它的基本特征”。 2、教材分析 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3、 学生调查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

16、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评价任务 1、能向同桌说出什么是圆柱,以及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3、对同学的板演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基本练习巩固知识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学生能独立说出什么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同桌互相评价。环节2辅导练习提升能力2.圆柱的表面(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

17、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并会对同桌的做出评价。环节3交流总结加深理解3.圆柱的高(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初步感知:面

18、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对同学的板演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环节4全课总结1、 本节课你对圆柱有哪些新的认识?2、 完成家庭作业的练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并完成家庭作业。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认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及侧面展开图,”。 2、教材分析 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3、学生调查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圆柱有了基本认识

19、,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练习能正确判断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评价任务 1、能向同桌说出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图形与圆柱体有哪些关系 2、能知道圆柱的侧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3、对同学的做题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基本练习巩固知识(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

20、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长方形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独立完成,并找学生向全班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能正确做出评价。环节2变式练习提升能力(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能独立确定圆柱的侧面剪开后,得到哪些图形环节3及时反馈

21、巩固提高(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对于练习题要求全班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教材分析 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加

22、强对图形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并提出问题 3、学生调查分析 由于学生已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所以对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表面积的含义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评价任务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

23、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复习导入揭示新知1.圆柱的侧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要求学生能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环节2尝试操作解决新知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5题(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

24、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环节3巩固练习提升能力巩固练习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2. 练习二第14题。能解

25、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98%的学生能独立完成练习题。环节4课堂总结反馈提升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学生能完整地总结出这句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材分析 根据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调查分析 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感知用料的多少与表面积的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

26、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评价任务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3、感知用料的多少与表面积的关系。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复习导入揭示新知(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环节2动手操作体会转化(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

27、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环节3巩固练习提升能力巩固练习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8、2. 练习二第510题。能独立解答,并判断正误。环节4课后练习及时反馈完成练习二第1014题。教师进行批改评价。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2、教材分析 从回顾旧知入手,引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3、学生调查分析让学生回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谈谈想法,然后进行教具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圆柱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的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

29、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评价任务 1、能用简单的知识说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2、根据所学知识能正确地完成并阐述理由。 3、对自己和同学的做题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

30、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环节2回顾整理构建网络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环节3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

31、体积=底面积高,V=Sh)有条理的表述思考的过程环节4自主检评完善提高1、完成课文20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三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学交流,教师进行评价指导。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利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教材分析 根据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利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3、学生调查分析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联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

32、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评价任务 1、能向同桌说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2、能独立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对同学的板演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基本练习巩固知识(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2)学生尝试完成例6。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学生能独立说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同桌互相评价。环节2辅导练习提升能力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

33、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环节3交流总结加深理解1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1、通过回顾与交流,学生概括出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2、能独立完成练习题。

34、环节4全课总结1、本节课你对圆柱的体积学习,有哪些收获?2、完成家庭作业的练习。能正确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完成家庭作业。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其编排与圆柱的认识类似 3、学生调查分析学生观察圆锥形实物,认识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它们的主要特征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

35、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评价任务 1、 能向同桌说出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对同学的板演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基本练习巩固知识1、圆锥的认识(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

36、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学生能独立说出什么是圆锥的特征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同桌互相评价。环节2辅导练习提升能力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37、。能看懂圆锥的展开图。并会对同桌的做出评价。环节3交流总结加深理解(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1、通过回顾与交流,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环节4全课总结1、 本节课你对圆锥有哪些新的认识?2、 完成家庭作业的练习。能说出圆锥的特征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并完成家庭作业。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材分析这里安排了两个

38、例题,例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3是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例2按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四个层次安排。例3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 3、学生调查分析教材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动机,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目标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

39、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评价任务 1、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3、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基本练习巩固知识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环节2变式练习提升能力(1)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

40、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2)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3)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公式、教学例3.(1)出示例3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1、)(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有条理的表述思考的过程环节3及时反馈巩固提高巩固练习1、做练习四的第7题。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2、做练习四的第8题。对于练习题要求全班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对圆柱圆锥这一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2、教材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制作、拓展等实践活动,强化圆柱圆锥的特征,并能熟练的运用公式

42、进行计算。3、学生调查分析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目标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3、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评价任务 1、了解圆柱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运用公式圆柱圆锥体积(或面积)的计算 3、对同学的发言或做题情况能做出正确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复习导入揭示新知1、圆柱的特征(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