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3483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一课时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目标: 1、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家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 智慧。 2、 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 知道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3、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 劳动者的态度。 教学准备: 1、搜集本地区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 2、 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农具, 使用这些有什么好 处。 教学过程: 1、 导入: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依靠自然规律,在从种植到收获 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依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 发明了

2、各种各样简单的农具。这些 农具都是人手的延伸, 是人类的伟大创造。 2、 观察活动:通过教科书第 12 页的五幅插图,探究“这些是 什么农具?是做什么用的?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3、 体验与交流: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 农具有什么好处?是怎样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效 率的?帮助了解一点有关农具的常识大体。在学生体验简 单农具的使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4、 讨论:13 页的课文和插图:这种四幅图反映了农业生产经 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 5、 教师总结: 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人类从双手采摘开 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与收获

3、,从徒手劳动 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现代农 业机械化、 无不凝聚着劳动的力量, 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 凝聚着劳动者的伟大创造。 第二课时 劳动者创造教学目标: 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 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 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 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 远不止这些, 下

4、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 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 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 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 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 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如 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情况就完全 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 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页有关四川都江 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通过探 究知道:岷

5、江经常洪水泛滥,多年前,秦朝的李冰父子 率众修建了都江堰。利用建在江中的“鱼嘴”“飞沙堰”“金刚堤”对 岷江进行“三七分水”,平时七成水流进内江,用于保证浇灌成都 平原的田地;三成水从外江流走。遇到岷江发洪水,利用鱼嘴附 近的闸门进行“倒三七分水”,三成江水流进内江用于灌溉;七成 水从外江泄洪, 使得成都地区旱涝保收, 造就了一个号称“天府之 国”的成都平原。 直到今天都江堰仍在继续为人类造福, 所以都江 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们为祖先的 伟大创造而感到骄傲。 探究活动二。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页新疆坎儿井的 图片和文字资料, 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 为什么要利用坎儿 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通过探究知道: 新疆地处我 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 流动, 会很快地从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 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 所以,新疆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 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正是有了坎儿井,才可以减少水的 损失,以便用到最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造了一个 个神奇的绿洲。 教师总结。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 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