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427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时记趣》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幼时记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正确而流利地朗诵课文,能准确地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2能体会作者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渗透的感情,表现的童年的乐趣。【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正确而流利地朗诵课文,能准确地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

2、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二、 指导学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2)教师指导朗读,抓住难句,指导句中停顿,要求学生在句中做上换气记号。私/拟作/群鹤舞空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 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生放声朗读,不仅流利,而且正确停顿。三、 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字字准确落实 1 简介文言文词语的特点。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回忆 张大 太阳2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补增补适当的

3、内容。调调换词语的位置。省省略不必要的内容。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具体做法,结合具体语句的翻译。3 学生自己试翻译课文的第1段,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问题,教师订正。4学生试翻译第2段,教师订正翻译中的错误,并且将“省”与“调”具体运用。省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之,无实在意义,不翻译。调 徐喷 以烟4 读第3段,学生试翻译成现代汉语。强调以下几个句子。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以为 把当作5 读第4段,学生试翻译。强调以下几个句子: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1) 原句省略了“于”字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三、布置作业1背诵,理解书下的词语。

4、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其中体现的童心。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一、复习旧知1请两名学生上黑板默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请学生上黑板将所默写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二、分析课文1本文记叙了幼时哪几件趣事?给这几件趣事各拟一个小标题。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 鞭打蛤蟆之趣2记叙趣事的过程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趣?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喜欢探索自然奥秘。3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明确: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

5、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明确: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4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5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6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三、小结1整理多义词:之、其、为、以。 心之所向 故时有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之 昂首观之 其 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为 二虫尽为所吞 以 以虫蚁为兽 以虫蚁为兽2整理“省、调、补”的句子。【资料宝藏】1作

6、者简介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作幕僚。笔墨生涯,依人作嫁,沈复见尽热闹官场中卑鄙之状,内心实为厌弃,欲从事艺术而不可能。所幸者有妻陈芸,伉俪兼知己,情投意合,相敬如宾,在苏州之沧浪亭畔及画家鲁璋之肖爽楼中,过了一段时期优游自在的生活。由于陈芸不甘庸俗,失欢于翁姑,两次被逐,沈复又常失馆,贫困逼人,亲友白眼相加,小家庭无法保全,子女离散,痛赋悼亡。陈芸死后,得童年友人石韫玉之助,随其赴四川重庆之任。嘉庆十三年(1808),经石韫玉推荐,作为赴琉球使团之正使齐鲲幕客,渡海参加

7、册封琉球国王之盛典。他在琉球那霸的大使馆写作了回忆录浮生六记。书中记叙了他和陈芸的家居生活、生离死别以及浪游各地之见闻,对山水园林及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阐发了自己不同凡俗的观点。后在江苏如皋作幕僚。60岁时,友人顾翰为他写了寿沈三白布衣诗,诗中说他无力买田去归隐,梦魂常绕吴门,思归故乡。不久去世。沈复平生好游览山水,工诗善画。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2浮生六记介绍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六卷。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闲情

8、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后两记已佚。此书乃作者46岁时,随同册封琉球国王的使团渡海,在琉球那霸的大使馆中写成。其写作时间在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至十月。作者身处海外,回顾了自己大半生的遭遇,有可乐者亦有可忧者,感慨万千。书中以较多的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的家庭生活。两人志趣投合,互相尊重体贴,伉俪情深,甘愿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自得其乐的生活。卜居苏州的沧浪亭与肖爽楼时,视为“不啻烟火神仙”,“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肖爽楼有四忌,即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亦有四取,即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由此可见其主人之胸襟与雅识。他们

9、虽然身当“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陈芸失翁姑之欢,两次被逐,加上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其理想幻灭,两人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儿子送去当学徒,女儿送人作童养媳。一对美满伴侣,终至悲剧结局。作者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各有重笔渲染,显得凄恻动人。在这部回忆录里,作者塑造了亡妻陈芸的形象,林语堂谓之曰:“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陈芸是个柔和的女子,内心充满激情。她不爱珠玉首饰,却对破书残画倍加珍惜。古代诗人中她最推崇李白,认为其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她在肖爽楼中招待丈夫爱好艺术的朋友,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而且省俭雅洁。闲情记趣一章中记述了一些她的创造与发

10、明。她有意识地与凡夫俗子相对抗,反其道而行之,因之招致翁姑的斥责。临终她也绝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丈夫吐露了心中的话:“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浮生六记可说是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的一部佳作。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较近矣。”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也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

11、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3重刊浮生六记序(俞平伯)重印浮生六记的因缘,容我略说。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诵读时的残趣久荡为云烟,即书的名字也难省忆。去秋在上海,与颉刚伯祥两君结邻,偶然读起此书,我始茫茫然若有所领会。颉刚的雁来红丛报本,伯祥的独悟庵丛钞本,都被我借来了。既有这么一段前因,自然重读时更有滋味。且这书确也有眩人的力,我们想把这喜悦遍及于读者诸君,于是便把它校点重印。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只存闺房记乐以下四篇,其五六两篇已佚。此书虽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中山记历当是记漫游琉球之事,或系日记体。养生记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说。就其存

12、者言之,固不失为简洁生动的自传文字。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无考,当在嘉庆十二年以后。可注意的,他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偶然写几句诗文,也无所存心,上不为名山之业,下不为富贵的敲门砖,意兴所到,便濡毫伸纸,不必妆点,不知避忌。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殆以此乎?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这个通例,于小品文字的创作尤为显明。我们莫妙于学行云流水,莫妙于学春鸟秋虫,固不是有所为,却也未必就是无所为。这两种说法同伤于武断。古人论文每每标一“机”字,概念的诠表虽病含混,我却赏其谈言微中。陆机文赋说,“故徒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

13、夫开塞之所由。”这是绝妙的文思描写。我们与一切外物相遇,不可著意,著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记得宋周美成的玉楼春里,有两句最好,“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这种况味正在不离不著之间。文心之妙亦复如是。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所以不和寻常的日记相同,而有重行付印,令其传播得更久更远的价值。我岂不知这是小顽意儿,不值当作溢美的说法;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一九二三,二,二七,杭州城头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