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483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云南省富源县第一中学 陈光明教案设计思想: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看似说理实则抒情,看似散乱却以情贯之,故此以“情”为主线,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2学生披文入情,因声求气,为真切理解“废卷而哭失声”的伤感,体悟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可表现文本之声,加深对情感脉络的把握,也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思想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当书声琅琅。3“

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是每一节课的追求。4“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可作为本节课学生主体活动的最佳阐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2、过程与

3、方法1、通过预学案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文中所包含的哲理美和情感美。学生分析409班为高二小班(实验班),经过一年多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可达到独立完成教材课文学习的要求,且对于文言现象及规律,亦可很好的归纳分析,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对古人思想及情感的把握尚有欠缺,故此,本课的教学先放手给学生结合预学案自学的时间,然后教师利用一课时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学重点1、学生自主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

4、哲理深意。教学难点1、苏轼情感变化过程。2、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与胸有成竹的深刻内涵。课时要求一课时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 导学案(印发)古汉语字典教学过程一、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九百多年前,苏轼饱含挚友之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废卷而哭失声”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可通观全篇,却发现本文戏谑诙谐,并无伤痛之感,又多用说理,讲解画竹的理论与实践,并没有过多回忆交往之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情感与写作上的谜团。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带着疑惑,共同走进苏轼的内心,披文入情,去揭开我们心中的疑惑吧。二、初读入情教师播放音频,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

5、任务。(1)圈点出通过预学案的学习仍然不能理解的句子。学生间自主提疑并解答,教师相机指点即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作适当的板书。(2)学生分段落朗读王芸同学朗读第一段蔡能福同学朗读第二段田登龙同学朗读第三段3、 研读悟情(1)从文章一、二、三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字,为表达此字,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最终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再请一位同学总结前一位同学的答案,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事件。每个小组只需回答一段即可,留一个机会给别人,同时亦可检测自己。明确:(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成理者即可作为板书内容)第一段:荀雅婷:我认为是“得”字,苏轼在第一段中主要讲述了文与可的

6、绘画理论胸有成竹,并引用了苏辙的墨竹赋,目的是为了说明只有自己理解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虽然自己不能很好的实施,但也足以自得,是洋洋得意的“得”,为喜悦之情。陈景:我认为也是“得”字,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又借用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理论,所有这个“得”,应该是体现了自己有所“获得”的“得”,用主要体现的是自己对朋友的敬佩之情。第二段:庄顺利:我认为是“笑”字,因为本段写了几件有趣的事。如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筼筜谷一事让文与可夫妇喷饭,都是让人发笑的事,表现了苏轼的喜悦之情。第三段:樊帅:我认为是“哭”字,这一段主要交代了写作缘

7、由,因为两个人关系好,感情深,此刻睹物思人,情感是悲伤的。(多媒体展示3分钟)(2)再次朗读品位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每确定一个自然段的情感之后,全班诵读一遍,要求读出作者的情感。四、赏读品情(1)这些事和典故、引用各有什么作用?每个小组只需回答一点即可,留一个机会给别人,同时亦可检测自己。明确:(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宴平: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及可读性。张小回:体现了文与可的性格。(教师借机引领学生分析人物性格) 文中通过轶事表现文与可了的性格:如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并谎言送到苏轼那里可以看出其脱俗,淡泊的一面; 苏轼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的辩论,可知文与可是一个风趣,

8、旷达的人; 从苏辙的评价及相互赠和的诗可以看出是一个才华横溢、举止洒脱的才子形象。骆蓉:回扣题目,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罗骏: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教师总结: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2) 赏析那些句子写得精炼又富有文采,请找出并在小组内交流。五、读余思情古文观止曾云,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哭,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本文又能带给后人怎样的人生启迪?请仿写:韩文公执笔祭十二郎文破骈为散,融真情于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之苦痛,道“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之遗憾,深觉生命之飘忽,哀痛之倍增。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六、总结全文苏轼在写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后,废卷,痛哭,在回忆与悲伤中感悟生命的无常与人生的渺小易逝。同学们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情感河畔散步之时,也定能得到心灵的启迪和升华。那么,就让朗朗书声与苏轼的悲情在我们的教室里继续回荡吧!板书设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成竹在胸 散 画论心得 得 而 比弟领悟 不 投绢当袜 乱 书信往来 笑 气 夫妇喷饭 脉 此文缘由 哭 中 贯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