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520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的牧羊》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植树的牧羊》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植树的牧羊》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植树的牧羊》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的牧羊》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并积累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3.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教学重点】1.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2.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3.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流露的感情。【教学难点】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2、。二、作家作品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小说家、电影编剧。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信念。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3、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A.校正读音慷慨(kng ki) 干涸(h) 废墟(x) 流淌(tng) 缝隙( x ) 呼啸(xio)坍塌(tn t ) 戳穿(chu ) 琢磨(zu) 酬劳( chu )水渠 (q )刨根(po) B.多音多义字、形似字躁( zo ):急躁燥( zo ):躁热噪( zo ):噪音 戳( chu ):戳穿截( ji ):截肢戮( l ):杀戮栋(dng):栋梁拣(jin):挑拣溜(li):溜达溜(li):水溜C.积累词语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4、流淌:液体流动。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富饶:物产多,财富多。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同“刨根问底”。寡言少语: 形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形容心情沉闷,不爱讲话。2.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牧羊人” 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3.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

5、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4.课文结构第一部分:总领全文,点明题旨。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第二部分:三见牧羊人。A.一见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B.二见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C. 三见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第三部分:照应开文,深化主题。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内容归纳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

6、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四、课文小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明确:文中“1913年”,

7、“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2.阅读第二部分,填写下表。内 容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有三十来只羊,日子过得很艰苦。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只存活了一万棵树苗。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熏衣草,一点生气也没有了,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再见牧羊人只剩下四只母羊,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看到了溪水。第三次相见

8、他已经八十七岁了,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风穿过树林的响声。山地重新充满生机,泉水又冒了出来,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一万多人口幸福地生活在这里。明确:通过对比,说明牧羊人将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二、问题探究1.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他是一个积极生活、生活节俭、热爱劳动、慷慨无私、乐于奉献,目标远大、坚韧执着的人。2.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明确: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牧羊人为何要植树、植树的成果又如何。3.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

9、价,是议论。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4.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明确:能够支撑老人体力和毅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信念,他认为:如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也由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变成了孤独一人,也是想通过种树,来种植生命,通过“再塑大山的生命”来寄托自己的追思。5.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明确: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三、写作特色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3.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4.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四、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的故事,歌颂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证实了人只要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用心就能够创造幸福。五、总结全文一个牧羊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自己的坚毅顽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绿色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