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687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2).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表达能力。 2、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26课 “ 蜜蜂引路” (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 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谈天 附近 引路 惊讶 旁边 敲门 跟前

2、观察 ) 3、回顾课文 一组学生读课文 师:孩子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宁,走进他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1922年,(出示第1段) 请一名同学读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当时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山上?画出山上房子(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那附近是什么意思?(举例感悟附近的意思,以你为中心说说谁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哪谁同学坐在你的旁边,谁同学离你较远) 靠近莫斯科的小山上, 附近一词是我们这课要写的生字,(课件打出附近,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和写时注意怎么写好看,例如左窄

3、右宽等,师板书生书空) 同学写在语文书课后的生字表上书写2个)(在学生写字时,老师要巡视,反馈) 同学们写的非常认真,你还读懂了什么? 预设:列宁和养蜂人是 朋友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他们是朋友关系?(生读句子)为什么? 生读句字,出示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生谈理由,抓住常常和谈天) 预设1:“常常”字体变红。常常的近义词是?只有好朋友才会经常见面呀,只有好朋友才会有聊不完的话呀!谁能用常常说一句话? 谁还读懂了他们是朋友关系,再次读句子,你从哪儿知道的? 预设2:“谈天”字体变红,只有好朋友才会无话不谈呀!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就知道了列宁和养蜂人是好朋友

4、,但老师还有一个字不明白,列宁派人去请他,这个派是什么意思?(生)派还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字,(课件打出,分析字形,书写)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不仅读出列宁住在哪,还读出了列宁和养蜂人是朋友的关系,那请同学们把你们读懂的东西读给老师听听吧,齐读第一段 3、引读第2段,明白故事的起因 师:有一回,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遇到困难了,他遇到了什么困难?自由出声读。(先学生回答读书中句子,然后出示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他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用自己的话说说。(生说时可能出现以前过去师顺势引导出哪个词说的是以前的意思,如学生没答出来再引导往常) 往常是什么意思,“往常派去找

5、他人”,还可以怎么说(换成近义词以前、以往,过去)。 师:第一段我们知道了常常这个词是经常的意思,下面我们来区别一下这两个词 积累运用: 往常 常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打球。 (2)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同学们填的真准确。 师:往常派去找养蜂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那怎么办呢,(列宁就亲自去找了)。亲自是什么意思?那他找到养蜂人了吗? 出示列宁的话(找一生读,你有什么问题?) 过度:是呀,老师也想知道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那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段 (二)、明白路线,体会人物品质(教学第3段) 1、画图明确位置,初步体会事物之间的

6、联系 师: 请孩子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路上列宁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把列宁看到的景物圈画下来。 生:(自由读语文书,画圈) 师:列宁在去养蜂人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首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还发现了什么(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师:这些景物是列宁怎么看到的?一边走一边看到的。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我们一边走一边看,发现了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7、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列宁不是简单的在看而是一边走一边观察,一边在想 我们随着列宁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了什么(生读只见。这个句子,投影句子) 园子在哪儿?花丛的附近,园子的旁边还有什么? 谁来读读这句话,他是怎么发现的?(仔细观察) 师:仔细观察什么意思?(板书:观察) 生:有目的的认真的看。 师:列宁仔细观察到了什么 生:读句子 师:列宁仔细观察发现那些蜜蜂采了蜜就买进附近的园子里,园子旁边还有一所小小房子,那这时列宁又会想些什么呢?(板书:思考) 生:(略) 师:对了。许多蜜蜂都飞进园子,这个园子

8、可能是蜜蜂的家,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那么,我们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从哪看出来的,(生读句子,投影)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结果和想的完全一样就可以用果然这个词来表达。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 学完这段我们知道了并不是蜜蜂会引路而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的养蜂人,列宁之所以能够找到养蜂人,除了要仔细观察,更重要的是什么?(认真思考)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第三段,再次体会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找12

9、人读)。 (三)、图文结合,教学第四段 1、出示插图,揭示故事的结果。 师: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他们见面时是怎样的情景呢,同学来看看这幅插图,你看出了什么? 那书中又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画出能够体现他们心情的词语 养蜂人是什么心情呢?(惊讶)从哪看出来的呀?(出示句子,生读一读句子)。 生:惊讶(变红) 师:想一想惊讶是什么意思,可以把“惊讶”换成什么词?养蜂人惊讶地说,还可以怎么说? (生答:惊奇、好奇、奇怪) 师:我们就来读读养蜂人的话,读出他的惊讶、惊奇、奇怪。 师:、同学们读出了养蜂人的惊讶,谁能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惊讶?(联系前文体会) 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心情怎样?从哪看出来的

10、?(生:列宁笑着说)出示句子,读出列宁的高兴的心情(生:读列宁的话) 2、朗读练习,进一步品味人物心情。 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 师:谁来当养蜂人来问问我呀?请你和我一起读。这会儿,我就是列宁了。 请2名学生和老师分角色读。 3名学生分组读文; 师:现在,现在老师就是养蜂人我想问问呢,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生齐答: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师:“向导”是什么人? 生:就是引路的人,引路就是带路。 师:孩子们,列宁正是利用蜜蜂作向导,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到了养蜂人。 五、课题小结,充实文本内涵 师小结:孩子们,观察和思考是好品质。正因为列宁善于观察,才让不

11、会说话的蜜蜂会引路。正因为列宁很爱思考,才让不会说话的蜜蜂会引路! 师升华:此时此刻,列宁在我们心目中不正像一只会引路的蜜蜂吗?像列宁这样会引路的名人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希望孩子们多读名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六作业 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 读名人故事。 附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观察 思考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团结路王宁宁 一、基本理念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语文

12、教师要学会用好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背后的东西。”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用好两只眼睛,实施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过程“生态还原”。因此,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努力引导学生用好两只眼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我班学

13、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表达能力。 2、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重视词语教学。词语教学要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

14、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 2.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往常”“常常”选词的练习,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在学习第三

15、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 4.将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在情境中,“你就是列宁”,诱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仔细读文,积极动脑。在逐句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回顾、提炼,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认真看,用心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认识有了提高,学习的过程自然而愉悦。 5. 教学重点段第三段,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看到了哪些景物。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

16、在黑板出示画好的简笔画,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 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花丛里还有许多蜜蜂,第一次层次明确地点,第二层这些景物列宁是怎样看到的?学生会在读句子的同时明确是一边走一边看到的,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如果你就是列宁看到这些景物你会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

17、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 改变了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6、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7.这是一堂课的小结,但更是孩子学习名人的引领。相信在老师的鼓励下,在这堂课的生动学习中,孩子对名人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将成为孩子阅读名人故事的开始,大大地充实了文本的内涵。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阅读教学进行“生态还原”, 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