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2678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7.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6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6.1 概述 多层砌体房屋:由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粉 煤灰中型实心砌块和混凝土中小型砌块砌体通过 砂浆砌筑而成的房屋。 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业中使用最广泛的 一种建筑形式。在民用建筑中约占90%以上,在 整个建筑业中约占80%。 传统的砌体结构多采用粘土实心砖和混合砂浆砌 筑,通过内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性连接 。楼板多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和其他 构件亦多用预制装配构件。 大量震害表明传统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 l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东京约有砖石结构房屋 7000栋,几乎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l1948年原苏联阿什哈巴德地震,砖石

2、结构房屋的 破坏和倒塌率达到70%-80%。 l1976年唐山地震,对烈度为10度、11度区的123栋 2-8层砖混结构房屋调查,倒塌率为63.2%,严重 破坏为23.6%,尚能修复使用的4.2%,实际破坏 率达95.8%。 抗震性能差的原因 l刚度大、自重大,地震作用也大; l砌体材料质脆,抗剪、抗拉、抗弯强度低,地震作用 下极易出现裂缝; l受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如砂浆不饱满,易出现裂 缝,减弱抗震性能。 若能针对砌体结构的弱点进行合理设计,采用适 当的构造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砌体结构的抗震 性能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从震害调查可见:经抗震设防可减轻砌体结构的 震害,减少严重破坏和倒塌率。

3、0.00.09.819.570.7 倒塌严重破坏中等破坏轻微破坏基本完好 0.023.529.435.311.8 倒塌严重破坏中等破坏轻微破坏基本完好 天津市8度区经7度设防的74年通用住宅震害统计(%) 唐山地区8度区多层砖房的震害统计(%) 1.房屋倒塌 l房屋整体性好,而底层强度不足时,易整体倒塌 ;上部墙体整体性差、强度不足时,易造成上部 墙体倒塌;当房屋局部强度不足时易造成局部倒 塌。 震害及其分析震害及其分析 开滦煤矿医院,砖混五层(局部七层),大部分倒塌 2.墙体裂缝 (1)“X”形裂缝:在竖向压力和反复水平剪力作用 产生的裂缝。 l常出现“X”形裂缝的位置:与主震方向平行的墙

4、体;在横向,房屋两端的山墙;在纵向,窗间墙 。 1999年9月21日九二一大地震中台湾的台 中县一实验室学生室墙壁出现交叉裂缝 都江堰一住宅墙体裂缝 (2)水平裂缝 当房屋纵向承重,横墙间距大而屋盖刚度弱时, 纵墙出平面受弯产生水平裂缝。或受垂直方向地 震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水平裂缝。 高宽比小时水平裂缝;高宽比大时水平偏斜 (3)竖向裂缝 大都发生于横纵墙交接处或变化较大的两部体系 的交接处。 3.墙角破坏 在扭转地震力的作用下,房屋的端部、尤其是墙 墙角处易于产生严重的震害。 4.纵横墙连接破坏 施工时咬槎不好,加之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使连 接处受力复杂,应力集中。 缺乏圈梁拉结,纵墙

5、外甩、楼板脱落 北川商住楼整体性不够,缺少抗震构 造措施, 局部坍塌 5.楼梯间破坏 楼梯自身在水平方向刚度大且为混凝土构件,不 易破坏,但墙体空间刚度差、高厚比大、截面被 削弱而容易破坏。 6.楼盖、屋盖破坏 主要是预制构件搁置长度不足,引起局部倒塌。 楼板和屋盖是传递水平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对 于预制板楼板、楼盖,由于整体性较差、板缝偏 小混凝土灌缝不够密实,地震时易于拉裂。9度以 上地区,由于墙体开裂、错位、倒塌引起楼板、 楼盖掉落。 7.附属构件破坏 出屋面的小构件如女儿墙、烟囱、挑檐等由于鞭 端效应而破坏。 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 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

6、; 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 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 基上的震害; 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 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较重; 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 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规律 楼梯间的破坏 房屋尽端的破坏 附属构件的破坏 唐山地区多层砖房的震害统计(%) 81.868.025.10.0倒塌 11.719.932.523.5严重破坏 4.76.534.329.4中等破坏 1.55.06.835.3轻微破坏 0.30.61.311.8基本完好 11 10 9 8 破坏程度 烈 度 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在高烈度区的倒塌率非 常高。 不同烈度

7、时砌体房屋的震害 不同用途多层砖房的震害 0.00.00.0倒塌 19.017.00.0严重破坏 19.027.09.8中等破坏 22.010.019.5轻微破坏 40.046.070.7基本完好 中小学教学楼医 院住 宅 破坏程度 建 筑 用 途 天津市8度区住宅、医院、中小学教学楼震害统计(%) 横墙间距大震害严重。 6.2 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 6.2.1规范7.1.7平立面及结构布置 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 系; 2.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 连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 2)平面轮廓凹凸尺寸,

8、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 ;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 加强措施; 3)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 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 4)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 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 5)网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的 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55%,8 、9度时不宜大于50%; 6)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 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大于4的 墙段不计入)。 墙体均匀、等厚布置墙体单向布置墙体不均匀布置 墙体上下连续均匀墙体不连续墙体不均匀 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

9、缝,缝两侧均 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 可采用70mm100m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l/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 凝土楼、屋盖。 6.2.2.规范7.1.2房屋高度、层数、层高限值 1.一般情况下,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下表 房屋类型最小 抗震 墙厚 度 (mm) 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6789 0.05g0.10g0.15g0.20g0.30g0.40g 高 度 层 数 高 度 层 数

10、 高 度 层 数 高 度 层 数 高 度 层 数 高 度 层 数 多层 砌体 房屋 普通砖240217217217186155124 多孔砖24021721718618615593 多孔砖190217186155155124 小砌块19021721718618615593 底部 框架 -抗 震墙 房屋 普通砖 、多孔 砖 240227227196165 多孔砖190227196165134 小砌块190227227196165 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 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 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 坡屋面应算

11、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 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 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 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 墙砌体房屋; 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砌体房屋。 2 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 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 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 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开间不大于4.2m的房问占该层 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

12、层总面积的 50%以上为横墙很少。 3 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 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 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4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 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 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总高度 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 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 房屋。 l总高度一般从室外地面计算至房屋的檐口,平屋 顶时不计入超出屋面的女儿墙高度,不计入局部 突出屋面楼梯间等的高度;高度限值以米计算, 小数位四舍五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 时总高度 允许

13、多1.0m。 l控制层数与总高度的计算方法,与结构抗震分析 时层数和计算高度的取法不同。有半地下室时, 按地面下的嵌固条件区别对待:例如,半地下室 的顶板高出地面不多,地下窗井墙为每道内横墙 的延伸而形成了扩大的基础底盘,且周围土体的 约束作用显著,此时,半地下室不计入层数,总 高度仍可从室外地面算起。 l阁楼层的高度和层数计算,应具体分析。一般的 阁楼应当作一层计算,房屋高度计算到山尖墙的 一半;当阁楼的平面面积较小,或仅供储藏少量 物品、无固定楼梯的阁楼,符合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2001 第5.2.4 条关于突出屋面屋 顶间的有关要求时,可不计入层数和高度。 l砌体房屋有较大

14、错层时,其层数应按两倍计算。 不超过圈梁或大梁高度的错层,结构计算时可作 为下一个楼层看待,但这类圈梁和大梁应考虑两 侧楼板高差导致的扭转,设置相应的抗扭钢筋, 还要注意符合无障碍设计的相关强制性要求。 6.2.3规范7.1.3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 3.6m。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 4.5m;当底层采用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层的层高 不应超过4.2m。 注:当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 普通砖房屋,层高不应超过3.9m。 6.2.4规范7.1.4房屋高宽比的限制 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 能力,房屋的高宽比应满足下表: 房屋

15、高宽比: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 烈度6 789 最大高宽比2.52.52.01.5 注:1 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 2 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 6.2.5规范7.1.5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 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受。横墙间距较大时 ,楼盖水平刚度变小,不能将横向水平地震作用 有效传递到横墙,致使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 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房屋类型 烈 度 6789 多层砌体房屋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 盖 1515117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111194 木屋盖99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 上部各层同多层砌体房屋 底层或底部两层18151

16、1 注:1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 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2 多孔砖抗震横墙厚度为190mm时,最大横墙间距应 比表中数值减少3m。 6.2.6规范7.1.6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 1.5 1.5 1.0 2.0 0.0 1.2 1.2 1.0 1.5 0.5 1.0 1.0 1.0 1.0 0.5 1.0 1.0 1.0 1.0 0.5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的最大高度 9876 烈度 部位 表6.4 房屋局部尺寸限值(m) 注:l

17、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且最 小宽度不宜小于1/4层高和表列数据的80%; 2 出人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 6.3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计算 多层砌体房屋,一般验算房屋在横、纵向水平地 震力作用下,横、纵墙在其自身平面内的抗剪承 载力。 截面验算时可选择承载范围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 的不利墙段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三个基本步骤:确立计算简图;分配地震剪力; 对不利墙段进行抗震验算。 6.3.1 计算简图 将水平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 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为剪切型; 房屋各层楼盖水平刚度无限大,仅做平移运动, 因此各抗侧力构件在同一楼层标高处侧移相同 。 应以

18、防震缝所划分的结构单元作为计算单元。 在计算单元中,各楼层的重量集中到楼、屋盖标 高处。各楼层重力荷载应包括:楼、屋盖自重, 活荷载组合值及上、下各半层的墙体、构造柱重 量之和。 计算简图中底部固定端的确定: l当基础埋置较浅时,取为基础顶面; l当基础埋置较深时,可取为室外地坪下0.5m处; l当设有整体刚度很大的全地下室时,则取为地下 室顶板顶部; l当地下室整体刚度较小或为半地下室时,则应取 为地下室室内地坪处。 6.3.2 地震作用 采用底部剪力法: 1.水平地震作用 H1 G1 Gj Hj 注意:砌体房屋自振周期短,可忽略顶部附加地 震作用的影响,即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零。 2.楼

19、层地震剪力 注意:对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其地震作用效应仍 乘以增大系数3,但不向下传递。 Gi 6.3.3 楼层地震剪力在墙体中的分配 楼层地震剪力 Vi ,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 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及各墙体的侧移刚度。 1.墙体侧移刚度 (1)无洞墙体 弯曲变形为: 剪切变形为: 为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对矩形截面取1.2。 总变形为: 由材料力学得: l当h/b4时,墙体的剪切变形可忽略不计,即: (2)有洞墙体 l对小开口墙段按毛面积墙面计算的刚度乘以洞口 影响系数。系数见表6.5。 开洞率0.100.200.30 影响系数0.980.940.88 表6.5 墙段洞口影响系数 l开洞

20、率按洞口面积与墙段毛面积之比。 l窗洞高度大于层高的50时,按门洞对待。 2.楼层地震剪力 的分配原则 横向地震作用全部由横墙承担,而不考虑纵墙的 作用。 同样,纵向地震作用全部由纵墙承担,而不考虑 横墙的作用。 3.横向楼层地震剪力 的分配 楼层地震剪力在各抗侧力墙体间的分配,不仅取 决于每片墙体的层间抗侧移刚度,而且取决于楼 盖的整体水平刚度。楼盖的水平刚度取决于楼盖 的结构类型和其宽长比。 (1)刚性楼盖房屋 刚性楼盖房屋:现浇及装配整体式钢筋砼楼(屋) 盖等。 把楼盖在其平面内视为绝对刚性的连续梁,各横 墙看作是该梁的弹性支座,各支座反力即为各抗 震墙所承受的地震剪力。当结构和荷载都对

21、称时 ,各横墙的水平位移相等。 第i层第m片墙上的剪力:按墙体的抗侧刚度分配 。 因为 带入得: 再带回得: 在计算侧移刚度时,由于横墙的 1.0,可仅 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即: 若各墙体高度相等、材料相同 (2)柔性楼盖房屋 柔性楼盖:以木结构等柔性材料为楼盖。 可认为楼盖如同一多跨简支梁,横墙为各跨简支 梁的弹性支座 即横墙净截面面 积之比 第m道横墙所分配的地震剪力,按第m道横墙从 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即: 从属面积:第i层楼盖上、第m道墙与左右两侧相 邻横墙之间各一半楼盖面积。 当当楼层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时, 可进一步简化为按各墙片所承担的地震作用的面 积比进

22、行分配: (3)中等刚度楼盖房屋 中等刚度楼盖:介于刚性楼盖和柔性楼盖之间的 楼(屋)盖,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各横墙所分配的地震剪力,按刚性楼盖和柔性楼 盖结果的平均值确定。 4.纵向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 纵向比横向长,且纵墙间距小,水平刚度大,楼盖 变形小。对各种楼盖均按刚性楼盖考虑,即纵向地 震剪力按纵墙的刚度比例进行分配。 5.同一道墙上各墙段间地震剪力的分配 在同一道墙上,门窗洞口之间墙段所承担的地震剪 力可按墙段的侧移刚度进行分配。 洞口高度的取法: l窗间墙取窗洞高; l门间墙取门洞高; l门窗之间的墙取窗洞高; l尽端墙取紧靠尽端的门洞或窗洞高。 计算各墙段的地震剪力时,按下

23、列原则进行: l各墙段的 均小于1时,仅考虑剪切变形,即: 第r墙段分配的地震剪力为: 第i层第m道 墙体第r墙段 第i层第m道 墙体第r墙段 当材料、高度相同时: l当各墙段的高宽比相差较大时,地震剪力的分配 应按墙段的侧移刚度进行。 对需同时考虑弯曲和剪切变形影响的墙段: 对仅需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墙段: 6.3.4 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1.规范7.2.6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 计值 砌体强度正应力影响系数,按下表确定: 为对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应力。 砌体类别 0/fV 0.01.03.05.07.010.012.016.0 普通砖,多孔砖0.800.991.2

24、51.471.651.902.05 小砌块1.231.692.152.573.023.323.92 2.规范7.2.7截面抗震验算 (1)粘土砖、多孔砖砌体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对于两端均有构造 柱、芯柱的承重墙为0.9,其它承重墙为1,自承 重墙取0.75; (2) 采用水平配筋的墙体,应按下式验算: 水平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层间墙体竖向截面的总水平钢筋面积,其 配筋率应不小于0.07%且不大于0.17%; 钢筋参与工作系数,可按表7.2.7采用。 表7.2.7钢筋参与工作系数 (3)当按上二式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可计入基本均 匀设置于墙段中部、截面不小于 240mm240mm(墙厚190m

25、m时为 240mm190mm)且间距不大于4m的构造柱对受 剪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按下列简化方法验算: 中部构造柱的横截面总面积(对于横墙和内 纵墙 0.15A时,取0.15A;对于外纵墙, 0.25A时,取0.25A); 墙体高厚比0.40.60.81.01.2 S0.100.120.140.150.12 中部构造柱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中部构造柱的纵向钢筋截面总面积(配筋率 不小于0.6%,大于1.4%时取1.4%); 分别为墙体水平钢筋、构造柱钢筋抗拉 强度设计值; 中部构造柱参与工作系数,居中设一根时取 0.5,多于一根0.4; 墙体约束修正系数;一般情况取1.0,构造柱 间距不

26、大于3.0m时取1.1。 层间墙体竖向截面的总水平钢筋面积,无水 平钢筋时取0.0。 墙体的两端设构造柱时,因钢筋锚固于柱中,其 效应发挥得更为充分,比无构造柱的墙体(配同样 钢筋)还提高13左右。 另外,配筋砌体上的裂缝分布均匀,变形能力大 为增加,其极限变形为无筋墙体的23倍。由于 水平配筋和墙体两端构造柱的共同作用,配筋墙 体具有极好的抗倒塌能力。 在砌体的水平灰缝中设置横向配筋是提高抗剪强 度,增强变形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受荷初期时 钢筋的应力很小,墙体开裂之后,钢筋的应力明 显增长;破坏时,钢筋的平均应力小于其屈服强 度。配筋率为0.030.167时,极限承载能力 较无筋墙体可提高5

27、25; 3.规范7.2.8小砌块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 按下式验算: 芯柱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芯柱截面总面积; 芯柱参与工作系数,可按表7.2.8采用。 注:当同时设置芯柱和构造柱时,构造柱截面可作为芯柱裁 面,构造柱钢筋可作为芯柱钢筋。 注:填孔率指芯柱根数(含构造柱和填实孔洞数量)与孔 洞总数之比。 填孔率0.150.150.250.250.50.5 c0.01.01.101.15 6.4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结构的整 体性、保证抗震设计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目标的实 现、弥补抗震计算的不足。 6.4.1多层砖房构造措施 1.构造柱 (

28、1)带构造柱墙的破坏过程 下图示带构造柱和圈梁墙片在水平力F往复作用下 的墙片裂缝发展过程。 试验表明,在水平力作用下,墙体中部首先出现 裂缝,继而发展为两条对角交叉主裂缝及附近的 一些次裂缝。 墙体开裂后柱承受的剪应力增大;构造柱约束 ,因裂缝形成的三角形块体不发生向外的错位(在 反复荷载作用下),使未开裂部分能继续发挥抗剪 作用。 在接近和到达极限承载能力时,主裂缝延伸贯通 柱的上下两端,但柱端处并未出现塑性铰,仍是 处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复杂应力状态。构造柱和 砖墙始终是整体工作的,直至砖墙严重破坏。 当墙体破碎后,构造柱与圈梁一起发挥着防止砌 体侧向挤出塌落的作用,此时构造柱进入受弯状

29、态。 因此砌体在达到极限荷载后,由于砌体的摩擦和 构造柱的抗侧能力,还能保持一定的承载能力。 实测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表明,砖墙增设构造 柱后,对墙体抗剪承载力提高幅度较小(1030 ),但构造柱能对墙体起较好地约束作用,使之 有较高的变形能力,能有效地抗倒塌。 (2)规范7.3.1各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应按下列要求 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表要求 注:较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 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洞侧墙体应加强 房屋层数 设置部位 6度7度8度9度 四、五三、四二、三 楼、电梯间四 角、楼梯斜梯段 上下端对应的墙 体

30、处; 外墙四角和对 应转角; 错层部位横墙 与外纵墙交接处 ; 较大洞口两侧 隔12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 处; 楼梯间对应的另一侧内横墙与 外纵墙交接处 六五四二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 接处; 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七六五三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 内横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 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 加一层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 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 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横墙较少的房屋 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本条2款要求设置 构造柱;但6度

31、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 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 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设置 构造柱。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房屋,当 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 ,应根据增加一层的层数按本条l4款要求设置 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 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 (3)规范7.3.2构造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墙厚 190mm时为180mm190mm),纵向钢筋宜采用 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 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 层和

32、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4,箍筋 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适当 加大截面及配筋。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 500mm设26水平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 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 内不宜小于1m。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 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 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500500500500500500 10001000 基础 圈梁 基础 40d 240 屋盖 圈梁 300 300 马牙搓 楼盖 圈梁 拉结 钢筋 2f6 0.5m 240 240 1000 60 60 2f6 240 240100

33、0 60 60 2f6 1000 墙体墙 体 圈梁 构造柱 马牙搓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 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 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本规范表7.1.2的限值时,纵 、横墙内构造柱间距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 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2)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抗震构造柱92ZJ001 2.钢筋混凝土圈梁 (1)钢筋混凝土圈梁的主要功能 增加纵横墙体的连

34、接,加强整个房屋的整体性; 圈梁可箍住楼盖,增强其整体刚度; 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 可提高房屋的抗剪强度,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 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 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形成砌体房屋的箍 弱框 架使其抗震性能大大改善。 (2)规范7.3.3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的砖房,应 按表7.3.3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抗震 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2)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 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 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 钢筋可靠连接。 表7.3.

35、3 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墙类 烈 度 6、789 外墙和内纵墙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 处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 处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 处 内横墙 同上; 屋盖处间距不应 大于4.5m; 楼盖处间距不应 大于7.2m; 构造柱对应部位 同上; 各层所有横墙, 且间距不应大于 4.5m; 构造柱对应部位 同上; 各层所有横墙 (3)规范7.3.4圈梁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圈梁宜 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2)圈梁在本规范第7.3.3条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 ,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 3)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

36、符合 表7.3.4的要求;按本规范第3.3.4条3款要求增设 的基础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 应少于4 12。 表7.3.4 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配筋要求 3.规范7.3.5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 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 (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 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酌长度不应小 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l00mm或采 用硬架支模连接,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或采用硬 架支模连接。 配筋 烈 度 6、789 最小纵筋410412414 箍筋最大间距(mm)250200150 (3)

37、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 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4)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6度时房屋的屋盖和7 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 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 梁拉结。 规范7.3.6 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 、 内墙 外 墙 内墙 L/3 L/3 L4.8m 预制板 拉结筋(f6) 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采用独 立砖柱。跨度不小于6m大梁的支承构件应采用组 合砌体等加强措施,并满足承载力要求。 规范7.3.7 6、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以及 8、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 隔500mm配置

38、26的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 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 4.规范7.3.8 楼梯间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顶层楼梯间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 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 网片或4点焊网片;7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 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纵 向钢筋不应少于2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 ,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6, 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 砂浆强度等级。 (2)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 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 9度时不应采用装

39、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 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 筋砖砌栏板。 (4)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隔 500mm设26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 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 规范7.3.9 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 ,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屋架可靠连接,房屋出入 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采用硬山搁檩时 ,顶层内纵墙顶宜增砌支承山墙的踏步式墙垛,并 设置构造柱。 规范7.3.10 门窗洞处不应采用砖过梁;过梁支承长 度,68度时不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 360mm。 规范7.3.11 预制阳

40、台,6、7度时应与圈梁和楼板的 现浇板带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预制阳台。 规范7.3.12 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烟道、风道、 垃圾道等应符合本规范第13.3节的有关规定。 5.规范7.3.14 丙类的多层砖砌体房屋,当横墙较少 且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本规范表7.1.2规定限 值时,应采取下列加强措施: (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 总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的墙 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且楼、屋面板应采用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外 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

41、或开间尺寸的一 半;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 墙的整体连接。 (4)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 150mm,上下纵筋各不应少于310,箍筋不小 于6,间距不大于300mm。 (5)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增设满 足下列要求的构造柱:在纵、横墙内的柱距不宜 大于3.Om,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 24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 240mm190mm),配筋宜符合表7.3.14的要求 。 (6)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 处。 (7)房屋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宜设置沿纵横 墙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

42、凝土带;其截面高度不 小于60mm,宽度不小于墙厚,纵向钢筋不少于 210,横向分布筋的直径不小于6且其间距不 大于200mm。 表7.3.14 增设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设置要求 位置 纵向钢筋箍 筋 最大配筋 率(%) 最小配筋 率(%) 最小直径 (mm) 加密区范 围 加密区间 距 最小直径 (mm) 角柱 1.80.8 14全高 1006 边柱14 上端700 下端500 中柱1.40.612 6.4.2 多层砌块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规范7.4.1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 房屋层数 设置部位设置数量 6度7度8度9度 四、 五 三、四二、三 外墙转角,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 段上下端

43、对应的墙体处;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隔12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外墙转角,灌实3个孔; 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 ; 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 墙体处,灌实2个孔 六五四 同上;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 房屋层数 设置部位设置数量 6度7度8度9度 七六五二 同上 各内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 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和洞口两 侧 外墙转角,灌实5个孔; 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 孔; 内墙交接处,灌实2个孔 ; 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 七六三 同上; 横墙内芯柱间距不大于2m 外墙转角,灌实7个孔; 内外墙交接处,灌实5个孔 ; 内墙交接处,灌实

44、45个 孔; 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 注: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楼电梯间四角等部位,应允 许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替代部分芯柱。 2.规范7.4.2多层小砌块房屋的芯柱构造要求: (1)小砌块房屋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mm120mm (2)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 (3)芯柱的竖向插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连接;插 筋不应小于112,6、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 四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小于114。 (4)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 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5)为提高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而设置的芯柱,宜 在墙体内均匀布置,最大净距不宜大于2.0m。 (6)多层小砌块

45、房屋墙体交接处或芯柱与墙体连接 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4mm的 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间距不大于600mm,并应 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7度时底部1/3楼层,8 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 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 3.规范7.4.3小砌块房屋中替代芯柱的构造柱的构造 要求: (1)构造柱截面不宜小于190mm190mm,纵向 钢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 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五层、8 度时超过四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 4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外墙转角的构 造柱可适 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

46、构造柱与砌块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与构造 柱相邻的砌块孔洞,6度时宜填实,7度时应填实 ,8、9度时应填实并插筋。构造柱与砌块墙之间 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4点焊拉结钢筋网片,并 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7度时底部1/3楼层, 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 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 (3)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 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 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 连。 规范7.4.4 多层小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的设置位置应按本规范第7.3.3条多层砖

47、砌体房屋 圈梁的要求执行,圈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配 筋不应少于4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规范7.4.5 多层小砌块房屋的层数,6度时超过五 层、7度时超过四层、8度时超过三层和9度时,在 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沿纵横墙应设置通长 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高度不小于 60mm,纵筋不少于210,并应有分布拉结钢筋 ;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水平现浇混凝土带亦可采用槽形砌块替代模板, 其纵筋和拉结钢筋不变。 规范7.4.6 丙类的多层小砌块房屋,当横墙较少且 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本规范表7.1.2规定限值 时,应符合本规范第7.3.14条的相关要求;其中, 墙

48、体中部的构造柱可采用芯柱替代,芯柱的灌孔 数量不应少于2孔,每孔插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8mm。 规范7.4.7 小砌块房屋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尚应 符合本规范第7.3.5条至第7.3.13条有关要求。其 中,墙体的拉结钢筋网片间距应符合本节的相应 规定,分别取600mm和400mm, 6.4.3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例题 3.6+0.3+0.5 压应力小 门 窗 1.5m H/2以上 门洞高 H/2以上窗 洞高 开洞大 负荷面积大 首层横墙4.1m高 AB轴 CD轴 5.7+0.18+0.12 6.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 6.5.1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 底框抗震墙房屋为底部(12层

49、)采用钢筋混 凝土框架抗震墙,上部为多层砌体砖房。 结构特点为上刚下柔,上部砌体结构横墙较密, 重量大,侧移刚度大。底部为框架抗震墙结构 ,侧移刚度小。 结构设计的重点为地震位移反映相对集中的底层 。 规范7.1.8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的要点: 1.上部的砌体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除楼 梯间附近的个别墙段外均应对齐。 2 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 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6度且总层数不超过四层 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 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的砌体抗 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 力并进行底层的抗震验算,且同一方向不应同时采 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和约束砌体抗震墙;其余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