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97712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政治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政治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政治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政治学原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学原理第一章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及政治观政治观的历史演变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权力说”。2、“分配说”3、“管理说”4、道德政治观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的含义1、一定的经济基础2、公共权力3、利益要求4、社会关系第一章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及政治观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政治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对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反作用政治与法律的关系1、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2、法律对于政治又有重

2、要作用和影响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政治与宗教的关系1、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2、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道德依靠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心理价值选择发挥作用。1、宗教与政治权力是结合在一起的。2、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第一章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政治与政治学二、学科定位于知识体系政治学的性质:政治学的定位1、政治学与哲学2、政治学与经济学3、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4、政治学与法学5、政治学与法学6、政治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的知识体系1、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2、中外政治制度、中外政治制度3、行政管理、行政管理4、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政治学就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六、政治学的研究的

3、途径和方法六、政治学的研究的途径和方法途径途径1、权力研究2、制度研究3、政策过程研究4、政治功能研究5、政治意识形态研究途径6、国际关系研究途径7、政治行为研究方法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2、政治学研究的其他方法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发展历程1、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3、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 4、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学说5、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特点研究特点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2、从研究内容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

4、理政治学”。3、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二、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二、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及其特点发展历程研究特点: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4、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西方政治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内容的变迁等方面。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三、政治研究的现状三、政治研究的现状1、定义2、特点3、内容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P52P52-53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三、政治研究的现状三、

5、政治研究的现状政治学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1、数据问题、数据问题2、隐性价值问题、隐性价值问题3、价值中立问题、价值中立问题本章参考书目本章参考书目 1、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2、王浦劬 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杨海蛟 主编:新中国政治学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4、王韶兴主编:治国之道政治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一、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公权与私权的定义公权即指公共权力,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力私权即指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公权与私权的性质: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1

6、保证公共权力有效行使2、保障公民权利充分的实现3、能防止“公权”与“私权”的侵犯4、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一、一、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利益的含义1、一定生产基础2、需要利益的分类1、个人利益2、团体利益3、公共利益公权与私权的界定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二、政治权利的意义和作用权力的含义1、关系2、能力3、工具权力的本质政治权力的含义1、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2、权力权力是一种利益关系。3、是一种阶级关系。4、权力关系的形式必须对社会发展有利。政治权力的特性1、力量制约关系2、社会公共权力3、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权威性、支配性、扩张性、排他性、强制性第三章、公

7、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二、政治权利的意义和作用政治权利的基础客观构成要素客观构成要素主观构成要素主观构成要素1、生产资料2、物质财富3、暴力1、能力素质 2、身分资格 3、理论与策略 4、组织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二、政治权利的意义和作用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1、暴力方式 2、压力方式 3、命令方式4、规范方式5、说服方式6、奖励方式 7、惩处方式 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1、精英主义模式2、多元主义模式3、多元精英模式4、马克思主义模式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三、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权利的含义1、一定的经济基础2、特定的资格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1 1、自由权、自由权人身自由 言论自由 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

8、社自由2 2、平等权、平等权 3 3、民主权、民主权 政治权利的含义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三、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1、自由权利保障机制制度法律舆论监督2、平等权利保障机制3、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本章参考书目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姜涌编著:政治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严强等著: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章第四章 国家与

9、政府国家与政府一、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一、国家与政府的概念国家的含义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1、社会共同体说2、国家契约说3、国家要素说4、国家统治学说国家的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和管理组织。第四章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国家与政府一、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一、国家与政府的概念政府的含义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

10、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行机关的总称,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的特性1、阶级性 2、公共性 3、有机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规定性第四章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国家与政府一、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一、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两者的关系联系区别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课本95页第四章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国家与政府二、国家组织原则和形式二、国家组织原则和形式宪法提出的国家政权组织原则、人民主权原则2、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的关系1、两者含义2、内容与形式

11、的关系3、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第四章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国家与政府二、国家组织原则和形式二、国家组织原则和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剥削阶级政体2、社会主义国家政体1、君主制2、共和制1、巴黎公社制2、苏维埃制 3、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 1、专制君主制2、立宪君主制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特点:第一,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代表由真正的民主选举产生,接受人 民监督。第二,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他职能部门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 责并受它监督。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优点: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民主性。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真正民主的选举制度。其三,人

12、民代表大会制能够有效地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其四,人民代表大会制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其五,人民代表大会制体现了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的对比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的对比下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第四章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国家与政府二、国家组织原则和形式二、国家组织原则和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复合制邦联制联邦制:美国、德国特点:p104特点:p105第四章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国家与政府第三节第三节 政府的职能和组织机构政府的职能和组织机构政府的职能含义内容两重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1、职责2、功能第四章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国家与政府第三节第三节 政府

13、的职能和组织机构政府的职能和组织机构政府的组织机构设置原则主要的政府组织机构1、国家元首 2、立法机构 3、行政机构 4、司法机构 1、集权原则集权原则2、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3、议行合一原则议行合一原则第五章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政党与社团第一节第一节 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定位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定位市民社会含义意义1、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2、由相对独立的组织和团体构成1、社会载体2、缓冲地带3、良好基础4、平衡砝码政党的定位重要的政治现象,是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120第五章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政党与社团第二节第二节 政党及政党政治政党及政党政治政党及其历史演变政党及其历史演变特性含义产生条件1、

14、选举手段2、政治团体p1221、经济基础2、阶级基础3、政治条件政党的类型政党的类型P124-125重点掌握根据政党组织特点来划分的类型政党的功能政党的功能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4、组织政府的手段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第五章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政党与社团第二节第二节 政党及政党政治政党及政党政治政党制度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政党制度1、两党制:两党制:英美两国为典型2、多党制:3、一党居优制:瑞典为典型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政党制度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第五章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政党与社团第二节第二

15、节 政党及政党政治政党及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特点: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有其他8个政党。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的关系。意义:有利于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汇集各方面的力量;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加强政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第五章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政党与社团第三节第三节 社团及其作用社团及其作用社

16、团的含义社团的含义p131社团的特点社团的特点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社团的类型社团的类型1、社区性团体2、制度性团体3、协会性团体压力集团的含义压力集团的含义p132第五章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政党与社团第三节第三节 社团及其作用社团及其作用社团的特征社团的特征1、政治社团是利

17、益和目标较为单一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社团的功能社团的功能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第五章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政党与社团第三节第三节 社团及其作用社团及其作用社团的作用社团的作用社团的发挥作社团的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用的主要方式1、西方国家2、我国我国西方国家(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1)通过各自的代表

18、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2)参加中央及地方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政策、决议的研究和(3)参加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与活动;(4)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第一节第一节 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秩序的含义 政治秩序包含的政治秩序包含的要素要素1、政治秩序是一种政治生活的状态,它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有序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3、政治秩序在行动上体现为政治治理。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第六章政治秩

19、序与治理第一节第一节 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良好社会的标志与条件 1 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 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 制度化的程度较高制度化的程度较高 3 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 4 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合法性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理论渊源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1、“天命论”和“

20、君权神授论”2、“社会契约论”和民主宪政的理论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合法性的基础1 1、政治正义观: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正义观:政治秩序的基础2 2、政治制度基础:体现在宪政建设、政治制度基础:体现在宪政建设3 3、政治体系效率:、政治体系效率: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合法性危机1单纯的执政危机:有可能引发的政治行动有:弹劾、投不信任票等 2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政治改革。3政治共识的危机:存在

21、两种政治变迁的可能: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1 1、建立政治共识建立政治共识2 2、宪政建设、宪政建设3 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第三节第三节 治理与治理与“善治善治”治理的含义p160善治的精神1、契约观念2、效率精神1 1、自愿、自愿2 2、责任性、责任性3 3、公开性或透明性、公开性或透明性1 1、管理效率、管理效率2 2、制度效率、制度效率3 3、回应性、回应性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第三第三 节节 治理与治理与“善治善治”治理模式1、统治模式统治模式2、善治模式模式1 1、政治色彩浓厚、政治色彩浓厚2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

2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 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 4、治理方法单一、治理方法单一1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 来实现。来实现。2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善

23、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一节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政治参与及其方式政治参与含义政治参与含义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特征政治参与特征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看4、从参与的目标与对象看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一节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政治参与及其方式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政治参与的主要方

24、式 1、政治投票 2、政治选举 3、政治结社 4、政治表达 5、政治接触 6、政治冷漠 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一节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政治参与及其方式政治参与的作用政治参与的作用1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3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二节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选举与选举制度选举的含义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

25、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选举制度的含义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制度的总称。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二节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选举与选举制度选举的基本原则1、普遍选举原则 2、平等选举原则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选举的一般程序:选民登记提出候选人划分选区竞选投票计算选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

26、代表制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二节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选举与选举制度选举的意义和作用1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 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 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

27、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监督的对象和内容1、对权力获得的监督2、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3、对权力运行的后果进行监督政治监督运用国家的一种权力对另一种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社会监督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1、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权利对权力的积极

28、监督和制约。3、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4、权利在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中发挥了作用。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 2 2、社会团体监督、社会团体监督 3 3、舆论监督、舆论监督 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参与与监督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监督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

29、用政治文化的构成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相对稳定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的含义1、从宏观结构层面分析2、根据系统分析的理 论和方法1、政治心理2、政治思想1、体系文化、2、过程文化3、政策文化2、政治思想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政治文化的类型1、根据政治文化的特性来划分1、地域型、地域型2、顺从型、顺从型

30、3、参与型、参与型2、根据政治文化的分布状态来划分1、同质文化、同质文化2、极端文化、极端文化3、多元文化、多元文化3、根据现代、传统两分标准来划分1、情感倾向性、情感倾向性/情感中立性情感中立性2、自我倾向性、自我倾向性/集体倾向性集体倾向性3、特殊倾向性、特殊倾向性/普遍倾向性普遍倾向性4、社会归属倾向性、社会归属倾向性/社会成就倾向性社会成就倾向性5、扩散性、扩散性/精确性精确性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政治文化的作用和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含义一种具有行动

31、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1、自由主义2、保守主义3、社会主义4、第三条道路5、其他意识形态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含义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2、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内容1、儿童时期: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儿童时期: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内容2、青年时期:以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

32、内、青年时期:以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容3、成年时期:是为个人进一步提供政治知识和技能,、成年时期:是为个人进一步提供政治知识和技能,完善其政治人格完善其政治人格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途径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号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含义1、以生产力的发展和基础的变化为前提2、体现在政治生活的立法、行政、司法各个领域,体现在制度、文化、观念等各层次上3、意义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政治现代化过程政治发展的方式1、政治革命2、政治改革1、含义2、特征3、作用1、含义2、特征3、作用第九

33、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类型1、早期现代国家的政治发展1、后期现代国家的政治发展阶段模式1、国家建设2、民主化3、福利化1、渐进、妥协式2、激进、革命式3、保守、改良式1、任务、任务2、特征、特征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第二节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政治稳定的含义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政治稳定的意义p248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2、新旧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4、政府的执行危机5、国际势力的影响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第二节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的含义政治制度化的基本内容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

34、度,依据制度运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作的过程。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第三节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含义1、广义2、狭义主要指公共领域里的主要指公共领域里的政治秩序政治秩序不仅意味着政治秩序的存在,更不仅意味着政治秩序的存在,更指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指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1、秩序原则2、自由原则3、平等原则4、宽容和理性精神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第三节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整治过程。的政治形态或整

35、治过程。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宪政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宪政建设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第四节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全球化的含义全球化的动力p2581、技术革命物质基础2、跨国公司重要主体3、各国的制度变革全

36、球化的影响1、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第十章民主与民主化第一节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民主的含义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观念的变革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取代“直接民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第十章民主与

37、民主化第一节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现代民主理论模式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2、代议制民主理论3、精英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第十章民主与民主化第二节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民主价值的论述途径1、经验主义2、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民主的价值1、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2、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3、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经验主义民主的价值第一,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二,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第十章民主与民主化第二节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民主可能的缺陷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曲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耗损第十

38、章民主与民主化第二节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民主应有的限度1、以不侵入、以不侵入“私人领域私人领域”为限度为限度2、以不干涉社会自主危险度、以不干涉社会自主危险度3、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第十章民主与民主化第三节 民主化及其条件民主化的含义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宪政的过程。民主化的三次浪潮1、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2、始于第二次世纪大战3、首先出现在南欧民主化的方向p290第十章民主与民主化第三节 民主化及其条件民主化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1、经济市场化条件、经济市场化条件 2、文化世俗与同质化、文化世俗与同质化3、政治文明化、政治文明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