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的磁场学案及作业.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4420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流的磁场学案及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流的磁场学案及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电流的磁场学案及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流的磁场学案及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流的磁场学案及作业.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投影显示杜甫图片。)同学们,说起唐诗,就不得提起两个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个桀骜不驯,超凡脱俗,一个忧国伤民,至死不渝。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老师这儿有一段写给杜甫的颁奖词,我们一起来朗诵。(投影显示杜甫颁奖词。学生齐诵。)拄一支拐杖,你从泥泞的小路走来,光焰万丈的吟诵却如晨星照亮半壁诗空。着一身布衣,你自华丽的大唐退去,一泻千里的叹息却如明镜映出一朝民生。你动荡一生,书山河支离破碎;你,忠君爱国,道百姓民不聊生。你细数着大唐的繁华与颓废,你撰写着漂泊的孤寂与惆怅,你演绎着爱国的执著与坚定。十年幕府悲情

2、泪,一卷唐诗补蜀风。大浪淘沙,积淀的是“诗圣”的美名,年华流转,镌刻的是永恒的足迹。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背景助读。过渡语:那么,诗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1、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文下注释较简单,赏读资料较详细。)2、教师适当补充: 唐肃宗乾元二年,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来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美丽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在这里,他歌唱春雨,写下了我们熟悉的春夜喜雨。(引领学生背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3、城。)在这里,他寻花漫步,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然而,一场风雨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直面现实,令人忧思3、 初读感受。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两遍,注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朗读提示:读音正确、节拍合理2、 指明学生试读正音。大家可听仔细了,他有没有做到这两点。该生读完后学生指出误读之处。关键字:号、重、罥、坳、倚、顷、衾、庇、兀、见。停顿不能把句子读破。3、 学生齐读、自评。4、 欣赏子午书简朗读视频。5、 说说要读好一首诗歌,我们还欠缺什么。学生交流后明确: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

4、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4、 揣摩品读。过渡语:同学们说的对,诗言志,如果我们对诗歌的情感把握不透彻,自然也就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我想给大家这样一句话:“诗歌是在诗人特殊的时代里,在特殊的境遇下,抒发的特殊的情感。”同学们不妨从这三个“特殊”入手,再读诗歌。(板书: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境遇、特殊的心情)学生尝试二读诗歌,朗读提示:诗人的“特殊境遇”有哪些?交流明确:境遇(一):秋风破屋。(学生讲到后板书。)(1)什么样的秋风那么厉害,能把茅屋都吹破了?你能加个修饰语吗?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

5、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2)还有哪里可以看出风之猛。 “卷”,(提示跟“刮”、“吹”等词语比较优劣。)“卷”有翻转之意,联系“龙卷风”,写出风之猛。“卷”不仅表现风大,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是打着卷儿走的,很生动形象。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挂罥”:吹得很高,缠在树上,很难弄下来。“飘转”,被风吹得打着旋儿。教师总结:“卷”、“飞”、

6、“渡”、“洒”、“挂罥”、“飘转”,运用一连串的动词,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4)该如何处理才能读出秋风之猛?(重音处理。“飘转”慢速。“高者”稍扬,“低者”下抑,可加上抬头低头看的动作。)指明学生试读后齐读。境遇(二):屋草被抢。学生答后板书,教师追问:“群童为何抱茅?”若有学生答到“欺我老无力”,追问:你猜猜“老无力”该多大年纪?如果我告诉你当年他49岁,你又如何理解这个“老”字?(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联系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老无力”朗读时要拖长,语速缓慢。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

7、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拓展: 教师介绍: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教师板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就是我刚刚讲的“特殊的时代”。杜甫写过不少关于“安史之乱”的诗,你知道一些吗?(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春望和登岳阳楼。)我说两个数字,八年的时间里,唐朝的人口从5000万减少到1600万,大家就知道这个安史之乱的破坏性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在山东,一斗米就卖两三文钱,安史之乱最激烈最困难的时候,一斗米可以卖到七万文

8、。杜甫一个月才挣2000多文,他做官的根本养不起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孩子都饿死了。他在诗中写道:“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想一想,杜甫尚且如此,贫困的百姓又如何呢? 所以说,“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请问,我们该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第二段?(焦急,有些愤怒,却又无可奈何。)怎样读才能体现这种心情?(“对面”、“公然”要重读。)学生试读,估计最后两句读不好,再指导:不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末两句该是怎样心酸的一幅画面呀?(指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诗人是怎样喊的?(喊得很多,喊得很急,喊得很响,因为

9、“唇焦口燥”。)近50岁的人还要边喊边追,一定是气喘吁吁了。所以要读成“呼不得”,不得中透露着心酸和无奈。“不得”,所以“叹息”。让我们化身为杜甫,发出一声长叹吧!(学生:唉)请问你在叹息什么呢?(估计学生先用转述的形式,指导学生转化身份,用第一人称,先长叹再说原因。例如:唉,我的命真苦啊,这茅屋被吹破了,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啊!/唉,这世上还有多少像我这样穷苦的人儿啊?/唉,这战乱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啊?)老师建议,读的时候,把“自”往下压,它本来就是个“去声”,然后拖长“自叹息”。学生试读最后两句。境遇(三):屋漏难眠。指明该生朗读第三段。你最欣赏那一句,说说理由。学生赏句。“俄顷风定云墨色

10、,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字,从触觉上可以看出,棉被很凉、很硬;从色泽上分析,“铁”字也表示棉被很旧、很脏,因为只有一床棉被,无法进行拆洗。可以看出诗人家境的贫寒,一贫如洗。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相当丰富。 (朗读指导:重读“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不仅指眼前难捱的雨夜,还应包含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定、民不聊生的时局。透过“长夜”两个字,我们

11、可以感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指导朗读:何由彻) 女生齐读。过渡语:漫漫长夜,辗转难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回答:祈盼万屋。教师完成板书。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啊?(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忧国忧民)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心情?学生试读后探究明确: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千万” “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须拖长读音。老师还有个建议,将“呜呼”两句重复一遍,将情感推向最高潮。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看来,杜甫的境界似乎更胜一筹。自己无处栖身,却祈求万屋,大庇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即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依然想要兼济天下。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日月同辉!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板书红色粗笔“人”,连上方框,使板书呈现房屋状。)5、 合作演读这样的人,总是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仰。朱德元帅在参观了杜甫草堂后,感概万分,挥毫写下了一幅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齐读全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学生齐诵,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