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5995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本章介绍了从重商主义外贸学说以后的两方主要国际贸易学说。一类是理论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即自由贸易理论;另一类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即保护贸易理论。,第一节 重商主义理论,一、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三、对重商主义的评价,一、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 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资产阶级早期阶段的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晚两期。,(一)早期重商主义 拜金主义,货币差额论,流行于15-16世纪。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威廉斯塔福(15541621),主要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2、禁止货币输出,主张“不买” 。 恩格斯描述“各国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妒忌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二)晚期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流行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15711641) ,主要观点: 1、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认为货币与商品具有统一性,有了商品的人是不可能会缺钱的,故不再只认货币为财富。 2、在对待货币运动的态度上,不主张将货币窖藏起来,而主张把货币作为资本投入流通已获得更多的货币。 3、认为一国的财富和国力应由贸易差额来衡量。,(三)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比较 1、相同点: (1)提倡各国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

3、2)增加财富的积累,防止财富外流。 2、不同点: (1)对财富看法不一致。早期:金银货币即财富;晚期:商品和劳务也是财富。 (2)对如何积累财富的看法不同,采用贸易措施不同。早期:只允许财富流入,禁止流出。晚期:不禁止流出,只要财富是净流入即可。 (3)对待货币流动的态度不同。早期:把货币单纯静态保存;晚期:把货币作为资本进行投资,看中增值。,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以贸易差额论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 (1)货币政策 (2)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3)奖出限入政策 (4)保护关税政策 (5)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 (6)发展本国工业政策,三、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重商主义在历史上也起到了一定的进步

4、作用,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缺陷:1、金银货币财富观。 2、又过于强调贸易顺差 。,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主张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保护贸易政策。,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成本说(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 (Adam Smith),亚当 斯密(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确立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斯密创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学

5、说,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一)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关于财富的定义不同。 2、在如何增强国力方面。 3、关于如何积累金银财宝的问题。,(二)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这便是绝对成本说的基本精神。,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 富。 “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

6、每天能生产4800枚。” 斯密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二是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三是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 益 。 “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 , 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 “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 ,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7、,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在苏格兰可以利用温室种植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国外高30倍的代价。他认为,如果真的这样做,显然是愚蠢的行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反之,则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 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

8、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三)绝对成本说的理论模型 1、前提条件: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 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 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并且 ,两国的技术水平都 保持不变; (5) 规模报酬不变; (6)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有足 够的力量对市场施加影响,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且各国生产的产 品价格

9、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7)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8) 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9)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2、理论模型: 如何判断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 (1)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L来表示,其中Q是产品a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量来衡量。单位产品a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L/Q来表示,如果某

10、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数量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表1:国际分工前,表2:两国的劳动生产率,表3:两国的生产成本,表4:国际分工后,表5:开展国际贸易后,各国专业化地生产绝对成本低的产品,用以交换别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成因在于两国绝对成本的差异,不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国家之间就不能开展贸易吗?,(三)绝对成本说的简评,二、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是比较成本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 David Ricardo ),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19世纪英

11、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其父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李嘉图早年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独立经营证券业务,25岁时即成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从此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他于 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背景,谷物法,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少,羊毛价格上涨,小麦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提高,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少,别国报复,工业品出口减少,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自由贸易,(一)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

12、。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吗?,大卫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哪怕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表现出绝对的劣势,两国之间仍有可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获得利益。 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双方仍能受益。,(二)比较成本说的理论模型 1、假设前提(世界永恒不变)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自由贸易; (

13、3)劳动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两国之间不能 自由流动; (4)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 (5)没有运输费用; (6)不存在技术变化; (7)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8)劳动价值论。,表1:国际分工前,表2: 国际分工后,表3:分工后贸易利益,(三)比较成本说的简评 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被视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可动摇的基础。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外贸战略的理论依据。 缺陷: 1、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成为静态的、凝固的,这不符合实际。 2、将一个国家作为整体来观察,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分析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

14、收入分配和就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三、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穆勒和阿尔费雷德马歇尔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需求论,论述了贸易条件,即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交换形成的国际交换比率是如何决定和达到均衡的。,(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 穆勒在比较成本说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问题。,10:20毛呢和酒的交换比例 10:15 在某一点上供求平衡,1.5,2,1,y,x,英国不参加 贸易的范围,A 1:1.5(下限),葡萄牙不参加贸易的范围,B 1:2(上限),互利贸易 的范围,国际间商品交换

15、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 的交换比例,说明本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越接近于分工和交换前自己单独生产时的产 品量。相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 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 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2、贸易利得的分配,穆勒认为,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 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 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 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 易利得愈大,这就是

16、相互需求法则。,3、相互需求法则,提供曲线 表示一国想 交换的进口商品 数量与愿意出口 的本国商品数 量之间的函 数关系。,(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提供曲线,Y,棉布,小 麦,0,G,B,B,PE,E,E,x,PE,x1,x2,Y1,Y2,(三)相互需求学说简评,(一)历史进步意义,1、补充和发展了比较成本理论,2、引入几何分析方法,丰富了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的表达手段和研究方法,(二)局限性,关于相互 需求强度决定 贸易条件的观 点不符合实际,未对国际 生产关系的价 值领域进行 深入研究,埃利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伯蒂尔俄林 (Bertil Ohlin),四、要素禀赋论,1

17、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liHeckscher,18791952)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他认为两国之间产生比较成本差异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 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 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 在这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两国间才会产生贸易往来。赫克歇尔的学生贝蒂尔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于1933年发表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著作。创立了赫-俄理论(H-O理论),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是赫克歇尔首先提出来的。俄林师承赫克歇尔,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一)基本假设条件 1、假定

18、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3、假定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利益不变。 4、假定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5、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 6、在两国的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市场上,竞争是完全的。 7、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转移的。 8、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二)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人或使用的主

19、要手段。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人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 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电子计算机资本所占的比例最大,于是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

20、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这一数字的比率来看,相比较而言,英国 在劳动力方面比较丰裕,土地相对比较稀缺;而 美国土地方面比较丰裕,劳动力比较稀缺。,假定英国有 2000 万英亩土地和 2000万劳动 力,美国有2亿英亩土地和 8000万劳动力。从绝 对的意义上来看

21、,美国的土地和劳动力都比英国 多。但从相对意义上看,英国的土地 /劳动力 的比率为2000万/2000万= 1:1,而美国的土地/劳 动力的比率为2亿/8000万= 2.5:1 。,(三)主要观点,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结论,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要素价格比例对商品价格比例的影响,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原理 ),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两国要素价格不同,要素价格

22、差异导致生产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导致同种产品在两国的价格差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发生,两国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 裕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产 品的比较优势,(四)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商品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取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样的租金。 同时,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后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

23、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 由于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价格的完全均等化。 价格不同开展贸易贸易扩大价格趋同,(五)要素禀赋论的简评 赫-俄的国际贸易理论把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看做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并把它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是符合实际和带有普遍意义的,该理论更能被世人所接受; 在假定两国劳动生产率一致的情况下,用等量产品不同的成本比较两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突出了资源供给的差异性。与李嘉图用等量产品中投入的不同劳动来比较同种产品在两

24、国间的不同劳动成本相比,更具说服力; 该理论将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力要素的密集程度和国际贸易量联系起来,从而更直接反映出以资源禀赋差异为标志的比较优势来源,因而使理论更接近于现实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活动,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同。,缺陷: 第一、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含要素密集性固定不变是错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组织的优化,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性是会发生变化的。另外,一种商品即便是在同一时期在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其要素密集性也是不同的。 第二、H-O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 第三、同种要素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并不是均等化学说所指出的渐趋均

25、等。,瓦西里里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五、里昂惕夫之谜 沃西里里昂惕夫(1906 )Wassily W Leontief,俄裔美国经济学家。1906年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后改名列宁格勒)。1921年进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1925年获列宁格勒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学德国,1928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美国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里昂惕夫于1953年运用其投入-产出法,调查了美国200家企业,并着重对进出口统计数字进行了分析,对1947年美国生产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每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进行了计算,结果在

26、1947年,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个结果完全出乎里昂惕夫本人的预料。这与资源禀赋理论的“结论”大相径庭。,(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自然资源说 人力资本说 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要素禀赋模型中只考虑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而忽略了诸如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对生产的影响。自然资源与资本之间存在着替代性。当一国某种自然资源供给短缺时,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 研究表明,美国相当一部分进口产品是其自然资源稀缺的产品,因而作为进口替代品在美国国内生产时资本投入比率较高。但对于出口国而言,这些产品却是资本投入比率较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是用进口替代品近似地估计进口品的

27、要素密集度所产生的一个误差。,人力资本说,要素禀赋模型假设各国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的劳动力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这是由于美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投资,从而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的缘故。 如果人力资本因素考虑进去,就会使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于进口替代品。所以,人力资本在决定美国的贸易模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对“里昂惕夫之谜”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贸易壁垒说,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是在自由贸易的假定下得出的,没有运输成本及各种贸易壁垒。但现实中存在大量的贸易壁垒,人为扭曲了贸易条件,使产品的相对价格不能反映出真正的比较优势,从而造成与要素禀

28、赋理论相悖的贸易模式。 研究表明,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密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壁垒刺激了国内该产业的发展,扭曲了正常的贸易模式,使得美国反而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六、新要素学说 (一) 新要素增长理论 1技术要素说 (1)技术也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 (2)技术要素看成是相关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技术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或同样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实质上等于生产要素供应量的扩大。 (3)技术要素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由美国学者波斯纳(Porsner)和哈弗鲍尔(Hufbauer)在

29、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技术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 已经完成技术创新的国家,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取得了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与未进行技术创新的其他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并且导致了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当技术引进国能生产出满足国内需求数量的产品时,两国间在该产品上的国际贸易就会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2人力资本要素说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把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劳动,另一类是技能劳动。 因此,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

30、和质量表示的就是就是人力资本。,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所谓研究与开发要素是指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 A、研究与开发费用/销售额 B、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整个就业人员 C、 研究开发费用/国民生产总额或出口总额 研究和开发要素对一国贸易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这个国家投入到研究与开发活动中的资金就越多,其生产的产品中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就越有利。,4信息要素说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除了需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以外,更需要信息。现阶段,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

31、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讯号总称。信息要素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它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是生产要素观念上的大变革。,5管理要素说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保持最优的组织、配置和调节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管理既可以看成是生产函数的一个单独要素,也可以看成是劳动要素的特殊分类。但是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管理是生产要素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它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一般说来,经济水平落后的国家,管理要素都相对稀缺,表现在管理人员比重小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等方面。,6规模经济说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发生的单位成本下降所带来的利益。西

32、方经济学家认为,规模经济可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国际贸易中的新倾向随即引起了对传统贸易理论,尤其是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挑战: “资源配置”理论已不能用来解释这种新的贸易倾向,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源比例是相似的,都属于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而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更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度。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的要素充裕国家间进行呢?,当代经济学家默瑞坎姆(Murray CKemp)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P. Krugman)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国际贸易的新倾向。“规模经济”学说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 什么是“规模经济

33、”呢?从微观经济角度讲,产品的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 。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限制,使产品的平均成本比较高 。 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微观经济理论称之“规模报酬递增”,也称为“规模经济”。,假设日本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品,如汽车。但汽车的种类很多,至少有卡车和轿车两种。 在两国发生贸易之前,各国各自生产一部分卡车和一部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 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由于各自市场狭小,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很高。,如果两国允许相互贸易,市

34、场就不再局限于本国,产品的生产就可以增加,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使成本下降。假设日本抢先扩大卡车生产至200辆,并降低价格向美国出口,就有可能占领美国市场,并使卡车价格下降。由于汽车的种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再继续生产卡车去与日本竞争,美国可以将资源转移到轿车上,扩大轿车生产至200辆,并以较低的价格向日本出口。这种分工和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生产成本都降低,资源利用都更加有效,而各国的消费量还有可能增加。,企业要取得规模经济利益,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而扩大生产规模又必须以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条件。由于规模经济能够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和资源禀赋一样也应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二)对

35、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的简评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的革命性改变,在理论上给予了新的解释,突破了生产要素的限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更丰富的新含义,并扩展了生产要素的范围,使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更接近现实。 但是,新要素学说就其分析方法而言,只是对传统的要素学说进行了改良,即只从供给方面考察贸易问题,而没有从供求两个方面考察贸易问题。,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以前的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贸易的基础,说明了贸易的原因。但这些理论都是静态的角度分析的。如果我们从贸易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有一种贸易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 美国当代营销学家雷蒙德弗农从产品技术变化

36、分析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周期”的学说。,雷蒙德弗农 Raymond 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与技术差距模型强调模仿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强调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第一阶段:新生期。新生期是指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试制、试销阶段。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的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阶段:成长期。生产技术确定并趋于成熟,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国外需求发展,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创新国

37、仍然保持其比较优势。 第三阶段:成熟期。产品实现标准化,批量生产达到适度规模,生产技术已扩散到国外,产品由智能型变成资本密集型,一般的发达工业国都有比较优势。 第四阶段:衰退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创新国渐渐失去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下降。 第五阶段:让与期。创新国让位给其他国家。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具备这个条件的是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第一阶段: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 第二阶段:从知识密集型变为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劳动密集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技术转移),t,出口,进口,O,美国:,德国:,中国:,贸易

38、由于两国技术水平的差异而 发生,解释了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 的产业内贸易,评价: 结合市场学,动态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根据出口不同时期制定产品的外贸战略。 (2)揭示了比较优势不断转移。 (3)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八、产业内贸易理论,1、产业内贸易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今理论界还没对它的定义形成统一的看法。 定义:同一产业内的产品进出口活动,具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既出口汽车又进口汽车。,2、主要观点: 1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

39、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两国边境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季节性贸易。 大量的转口贸易。 相互倾销。 政府的外贸政策。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 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 (消费者多种需求、产业内专业化分工。) 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 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的差异 (产品生命周期)。 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质量上的差异)。,2、产业内贸易量指标 通常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

40、ra-industrial trade, IIT)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3、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 大 ;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 大 ;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越近,产业内贸易比重越 大 ;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具有异质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技术的产业;存在大量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4、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征

41、,(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2)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3)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5、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更符合实际;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给发展中国家深刻的启发作用。,九、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 迈克尔波特出生于1947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迈克尔波特是该校历史上第四位获得此项殊荣的教授)。当今世界上少数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 他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

42、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 迈克尔.波特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菱形理论”),使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新的成果。 波特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和行业的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希望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竞争优势理论产生是以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为背景。 怎样才能保持昔日的竞争优势,必然成为美国朝野关注的问题。,波特认

43、为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 譬如,日本汽车 瑞士精密仪器设备、化学药品 德国机床 美国航天、化学工业 从国家资源角度论述国际经济贸易的HO理论无法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2、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1)微观竞争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内部活力。 (2)中观竞争机制 企业的创新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要素,还要涉及产业与区域。 (3)宏观竞争机制 一国的宏观机制对其是否能取得国家竞争优势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

44、业的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3、宏观竞争机制的决定因素 (1)资源与才能要素(生产要素、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熟练劳动力,以及在某一行业竞争所必需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这些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 高级要素的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未来持续而可靠发挥的源泉。,(2)需求条件: 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品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 国内需求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各国竞争优势的差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是指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4)企业

45、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结论: 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发展、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各个国家都应出口钻石系统中四个组成部分都处于有利地位的产业中的产品,进口四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利地位产业的产品。 机遇和政府是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机遇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如石油危机时)、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外国政府的政治决定和战

46、争等。 日本地震对汽车产业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确定地方产品标准、制定规则等影响买方需求(政府本身也是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大买主)。政府也能以各种方式决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环境,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等,,4 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波特认为,一国经济地位上升的过程就是其竞争优势加强的过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 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 第三阶段是创新推进阶段。 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5、评价,“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首次从多角度、多层次阐明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内涵。 (1)深化了对要素竞争优势的认识 (2)强调国内因素对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第三节 保

47、护贸易理论,一、幼稚产业保护论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一、幼稚产业保护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提出 保护幼稚工业(或称“保护新生工业”)的理论可追溯到18世纪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根据美国刚独立后南方种植业得以发展,而北方工业发展困难的情况,他在1791年的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中就提出了这一论点。 但真正全面阐述和发展这一理论的是1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思希李斯特。李斯特从当时德国相对落后的状况出发,提出要以禁止进口和征收高关税的办法对其新兴的工业进行保护,以免被当时先进的英法工业挤垮。李斯特的理论以后一直被广泛引用,成为落后国家保护其工业的主要论据。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Alexan

48、der Hanmilton,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一)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批评 1、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2、批评古典学派自由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 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渔猎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业时期 3、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二)保护贸易政策 1保护政策的目的和对象 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保护对象的条件是: (1)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 (2)被保护的工业发展了无须再保护。 (3)工业虽幼稚,如无有力竞争者,不需保护。 (4)刚从农业阶

49、级跃进的国家,才适宜予保护。,2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 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取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三)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1、穆勒标准:潜在竞争力标准 正当的保护只限于对从外国引进的产业的学习掌握过程,过了这个期限就应取消保护。保护只应限于那些被保护的产业,在不久之后,没有保护也能生存的产业。最初为比较劣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保护后,有可能变为比较优势产业。 2、巴斯塔布尔 标准:现值标准 :受保护的产业在一定时期以后,能够成长自立;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因为实行保护而必然受到的损失。 3、肯普标准:外部经济标准 只有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比如产业的知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