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6178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六 讲 选贤与举士: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选士制度,选士制度:即人材选拔制度。国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人材,以补充政府官员队伍。 西周春秋汉代魏晋隋唐,一、西周的选贤贡士制度,社会基础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 根本目的引导、控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 是对世袭制的一种补充。入选者极 少,但意义重大。,(一)内容,任官贡士 乡举里选和诸侯贡士。 每年考察,逐级推荐。 三年一大比,选中者任官或入国学深造。 学校选士 造士: 庶民大学九年学习而大成 进士:选优向王申报,审选、试用、任官,(二)教育管理功能,展示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德行和艺能兼求 规范和完善教育内容乡三物 六德:知、

2、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渊、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实施社会教化,二、春秋战国的用士养士制度,古籍的“士”:指成年男子。 西周的“士”:指一个社会等级。 政治上,隶属于上级贵族,缺乏独立人格; 经济上,有一定土地,可不劳而食田; 文化上,身通六艺。 春秋战国的“士”:指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人。,(一)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用士,即以士为官吏; 养士,即给士以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礼遇。 “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二)用士养士制度的特点,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公室和私门都竞相用士养士; 不拘一格,没有贫富贵贱、国别学派等条框限制; 士之间关系平等,竞争的资

3、本是智能; 士与国君之间双向选择,有充分自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三)用士养士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士阶层的出现是私学产生的重要条件; 用士养士风尚是私学发展的内驱力。,(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思想,识 选 人才研究的核心问题 用,识人之方,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 孟子“听其言也,观其眸子” 吕氏春秋“八观六验” “六戚四隐”,“八观六验”,通过各种境遇和情绪下的表现,观察考验其品德、志向、见识、才能。 “八观”显达时看其礼遇的是什么人 居高官时看其推荐的是什么人 富有时看其济养什么人 听人言时看其采纳什么意见 居家休闲时看其所好 学习时看其所言 穷困时看其所受 卑贱时看其所为,“六验

4、” 投其所好验其节操 使其享乐验其邪念 使其愤怒验其气度 使其恐惧验其与众不同之处 使其悲哀验其仁爱之心 使其困苦验证其意志,“六戚四隐”,通过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种种表现了解其人的真伪和善恶。 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四隐朋友、熟人、乡邻、亲信,三、汉代的察举制,察举,即考察后予以荐举,(一)察举科目,常科:即经常性科目,每年由州郡长官荐举人才。 孝廉,即察举孝子、廉吏,重德行 两汉最受重视的常科。 “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 茂才,亦称秀才,重才能 主要选拔奇才异能之士,特科: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的特别选士科目。 贤良方正科。选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 童子科。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学

5、通经者。 明经科。选举通晓经学之人。 明法科。选举明习法律之人。,(二)教育管理功能,推动了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体现了尚贤任能的精神,促进了私学的复兴。 发展了人才考核的方法。 察举制将考察和考试相互结合,具有极强的 生命力,孕育了科举制的萌芽。,(三)察举制的缺陷,主观性强,标准不具体、不统一, 难以保证公平竞争。 逐渐蜕变为官宦结党营私的工具。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根据德行、道艺及家世, 将士人分为九品,择上品任官。 始创于曹操,具体实施于曹丕。,(一)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察访行状(

6、即言行表现和道德才能) 察访家世 评定品级(上中下九品) 逐级上报,授官 中正官对所定品级“清定”,(二)九品中正制的评价,选士制度的革新,察举制的发展。 门第和品行兼察,激励士子积极进取。 中国人事档案的开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五、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科举制, 606年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 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察举制发展的结果。 是选士制度的伟大进步,代代相沿,推行1300年之久,(一)唐代科举制的实施,分类:常科和制举 考生:生徒和乡贡 时间:省试在每年的春季三、四月份 内容:主科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 其他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方法:贴经填空

7、题 墨义简答题 策问论述题 诗赋考察文化修养和文学水平 科举及第:苦读生活,十分艰苦 应试过程,非常羞辱 一经及第,无比荣耀 “登龙门”:曲江大会、杏园宴、慈恩塔题名,(二)宋代科举制的改革,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人才 沿袭唐制,实行制度改革,宋代科举制度改革,殿试 弥封 誊录,锁院 三年大比,其他改革,扩大录取名额; 实行“恩科”,赐科举出身; 殿试后直接授官; 状元衣锦荣归,立牌坊彰表。,(三)明清科举制的演变,封建统治日趋没落 科举制度穷途末路,1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仅有明经一科,三年一次,考试分三级,2科举考试内容狭隘,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评定标准朱熹的注解 士人思想僵化,导致学术凋敝

8、,3科举考试方法僵化,八股文: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作文的专门文体, 一种严格注重格式的文体。 股,即对偶。 前言部分:破题、承题、起讲 正文部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结 束 语:大结,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的弊病,锢智慧 坏心术 滋游手,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四)科举制度的功能,政治功能:双重性,选拔人才和控制人才 1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2选官有了统一标准,加强了思想统一 3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 4知识分子埋头读书,养成驯服性格 教育功能: 导向功能指挥教育发展 评价功能反馈教育水平,科举制度的演进,唐代制度化。重在建立制度; 宋代严密化。重在完善制度; (公平化、平民化) 明代标准化。重在规范考试各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