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布局仿真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7344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布局仿真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布局仿真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布局仿真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布局仿真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布局仿真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布局仿真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班 级:T12姓 名:立夫学 号:2012指导教师:殷仔 洪仔 贾仔 王仔2015年 1 月 23日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目 录1课程设计选题及其概述22课程设计内容23课程设计步骤23.1模型建立23.2参数设置23.3模型运行23.4模型优化23.5数据统计与分析24总结35附录31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1 课程设计题目某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布局仿真2 课程设计内容某零售企业拟在B地建设一总面积为994m2的配送中心,用以分拣商品并配送到各零售分店,配送中心平面流程图如图1所示3

2、 课程设计步骤3.1 模型建立模型分为两个部分:产品送达部分和产品摘果式分拣配送部分产品送达部分产品摘果式配送部分:第1步:模型实体设计模型元素 系统元素 备注Source 发生器Separator 分离器 将A、B、C三类产品按其类型进行分离Conveyor 产品传输带Queue 产品暂存区Rack 货架 3个Rack分别存放A、B、C三种产品Transporter 叉车 2个叉车分别将三种产品放置和取出货架Operator 操作人员 2个操作人员根据订单拣选产品Combiner 合成器 将拣选后的产品进行捆包Sink 吸收器3.2 参数设置产品送达部分:从左边的实体库中将发生器、分解器、传

3、送带和暂存区拖到模型视图中,并布局连接双击发生器,在发生器下的到达时间间隔的下拉选项中选择统计分布来寻找分布函数,如图3所示图3 发生器属性页的到达时间间隔设置点击达时间间隔下拉菜单后的参数编辑按钮进行编辑,选择normal的正态分布,如图4所示图4 分布函数的选择视图单击后,编辑为: normal(15,2,1)。这个指令的意思是发生器将会在值为15秒,标准差为2秒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实体。 改编数值后编辑页如图5所示。图5 改变数值后的编辑页在触发器中的创建触发选择设置颜色,对产品实体的颜色进行设置,如图6所示:图6 Tiggiers属性下的产品实体颜色设置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

4、2)更改分解器参数设置双击分解器,在属性栏的分解器中,选择分解,并编辑Split/Unpack Quantity下列框中的指定:3。该步骤的意义在于指定分离器将整箱产品分离为3个类型的产品,如图7所示。图7 分解器参数设置页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3)传送带的参数设置从左至右,对传送带进行参数设置。双击最左边的传送带,在布局的属性中选中表格式图对该传送带的形状进行设置和改变,如图8所示。图8 布局的属性页的传送带形状设置分别在3个传送带的触发器属性中的进入触发中选择设置颜色,对分离后的产品(颜色)进行设置,如图9所示。图9 传送带上产品实体的颜色设置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

5、。(4)更改暂存区参数设置分别双击暂存区,在临时实体流属性中选择使用运输工具,即使用叉车,这样才能在搬运过程中使用叉车,如图10所示。 图10 Flow属性中叉车使用的设置(1)加入叉车设置产品存放动作从库中拖入一个叉车到模型中。用S连接给3个暂存区,如图11所示。图11 加入叉车布局连接双击打开叉车的参数设置页。在叉车属性中,点击选取装载时间下拉菜单中的统计分布,编辑Expression:3。编辑后如图12所示。图12 叉车属性设置页同样将叉车的卸载时间更改为常值3秒。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2)加入货架、叉车和暂存区设置产品取出动作从库中拖出一个叉车,三个货架和三个暂存区放置于

6、模型视图中,并连接,如图13所示。图13 产品存取部分实体布局图分别双击货架,在临时实体流属性中选择使用运输工具,如图14所示。图14 临时实体流属性设置页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26u 产品摘果式分拣配送部分(1) 布局从库中拖出2个操作员,1个暂存区,3个发生器,2个合成器,2个传送带,2个吸收器,进行布局,如图15所示。连接时,先用A连接发生器和合成器,然后再以产品流程连接其他实体,此动作的意义在于,保证模型运行时,首先在合成器上产生包装箱用以产品捆包装箱。图15 产品摘果式分拣配送部分布局视图(2) D产品入库暂存设置双击发生器,在发生器下的到达时间间隔的下拉选项中选择统计分

7、布来寻找分布函数,如图16所示点击到达时间间隔下拉菜单后的参数编辑按钮进行编辑,选择normal的正态分布,如图17所示。单击后,编辑为: normal(20,3,1)。这个指令的意思是发生器将会在均值为20秒,标准差为3秒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实体。改编数值后编辑页如图18所示。图18 改编数值后编辑页点击确定关闭编辑窗口。在触发器中的创建触发选择设置颜色,对货物的颜色进行设置,如图19所示:图19 触发器属性中的创建触发设置页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3) 更改暂存区的参数设置分别双击暂存区,在临时实体流属性中选择使用运输工具,即使用操作员,这样才能在搬运过程中使用操作员,如图20所示

8、。图20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4) 给合成器指定捆包产品的数量和类型 发生器的参数设置双击发生器,在发生器下的到达时间间隔的下拉选项中选择统计分布来寻找分布函数。点击到达时间间隔下拉菜单后的参数编辑按钮进行编辑,选择normal的正态分布。单击后,编辑为: normal(10,1,1)。这个指令的意思是发生器将会在均值为10秒,标准差为1秒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包装箱在临时实体种类的下拉列表中选择Box用以产生包装箱,如图21所示图21 临时实体种类的设置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 合成器的参数设置双击合成器在合成器属性下的合成模式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装箱,在组成清单中选择合成器的

9、捆包产品的目标数量,设置后的属性如图22所示。该设置的意义在于,当2个合成器上的包装箱捆包2个A产品和2个B产品,2个C产品和2个D产品时,自动捆包完毕并送至传送带进行外送装车过程。图22 合成器的参数设置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参数编辑页。3.3 模型运行运行结果如下图23数据生成如下图243.4 模型优化根据模型运行特点在产品速达部分增加一个运输机,修改暂存区数据如下。图25在产品摘果式分拣配送部分,增加一个操作员以缓解暂存区库存紧张态势。优化模型如下图26经运行模型仍有部分库存积压,问题主要出现在暂存区4350部分,针对这一点,将发生器4353发生均值提高一点,即没60秒发生一次,如图所示

10、。图27运行效果如下图28优化基本合理3.5 数据统计优化后的模型运输机与操作员统计如下 图29图30图31 汇总报告4 总结通过这次的物流规划课程设计,让我了解到物流规划不仅仅只是算是根据几个公式算结果那么简单,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因此在我拿到物流规划课程设计材料及指导书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将所有的数据都浏览一遍,将如何做好物流规划课程设计的思路梳理清楚,然后再根据理清的思路开始做课程设计。首先,必须确定物流规划项目的背景即在什么环境下的进行物流规划;其次,要明白配送中心设立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设立配送中心,设立配送中心有什么用,配送中心设立在哪里最合理;紧接着是选址的评价及建议,包括市场需

11、求、产业环境、交通环境、地方政策、地理环境、公共基础设施。了解配送中心的总体功能定位及规模确定,中心内部设施构成、作业分区及面积规划、配送中心所需主要设备、配送中心的物流系统运行模式、配送中心作业流程与分拣配货方法、作业单证管理(采购订单、入库单、送货单)、信息系统功能结构与模块、部门、岗位,其指责与人员配备、附件(选址计算过程、配送与直送的成本比较计算过程、选点地图、课程设计的收获与体会)。在这次物流规划课程设计中,熟悉和学到了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Flexsim软件编程避免了在选址计算中采用一般的方法的繁复计算,虽然只是学到了一点Flexsim软件的皮毛知识,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又

12、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这次的学习不仅仅提高了自己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而且还加深了自己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多学了一些word有关于页眉页脚和页码等方面的知识。虽然在整个物流规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只是做了一部分,但是自己还是了解整个设计流程并自己再做了一遍,所以总的来说,这次的物流规划课程设计的收获还是很不错,至少在某些方面还是受益匪浅。5 附录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评分表序号评分准则成绩100-9089-8079-7069-6059-00报告未发现雷同与抄袭情况。1课设报告结构合理、内容齐全、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既有相关理论综述,又有具体课设选题的描述。2课设报告语言通顺、无错别字、格式正确、排版美观、图表规范。3课程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建模正确、有运行结果。4课程设计模型美观,并根据具体选题背景进行了规划、设计。5课程设计对运行结果进行了分析,有数据支撑,有可视化材料支持。6课程设计针对现有模型进行了优化,并有具体的优化方案,将前后结果进行效果比对。7课程设计报告中有自己的体会、感想、建议等。8课设报告总评成绩批阅殷旅江 洪宪培 贾静 王江华2015.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