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82051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吴忠豪点评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转型一 从原来以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转型二 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 语文教学要重视“运用”意识的培养,要有意创造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二、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语文教学 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这门课程承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等;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科共同承

2、担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该渗透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思想认识的提高并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崔峦教授支招: 1.文中词语换一换。 2.好的句式练一练。 3.抓住留白补一补。 4.观察插图写一写。 5.段落内容归一归。 6.文章结构理一理。 7.顺着情节扩一扩。 8.展开想象写一写。 9.变换文体改一改。 10.迁移写法仿一仿。 11.加工信息编一编。12.学习所得记一记。,三、重视语言积累 小学课本,无论哪个年段,都应该把语言积累作为重要的目标:文化、知识能力、记语言积累,三者,语言积累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语言材料的积累放

3、在首位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除了识字、学词之外,还应该包括各种句型的积累,中高年级也不能忽略。 语文课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朗读和背诵。小学生朗读应该以追求“正确、流利”为重,强调熟读课文,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脱口而出。 四、改进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 习作课给学生书面写作的时间太短,学生严重缺乏动笔写作的练习。教师必须认识到,书面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书面表达实践才能提高,习作课必须保证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每次习作的方法指导严格说应该放在阅读课上,而不是放在习作课上。习作课应该是复习和迁移运用阅读课上学过

4、的方法,方法指导的时间要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留时间用于学生的动笔写作,用于学生习作后的评讲和修改。 口语交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相教的方法过多,其实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形式变化,教师更应在乎的是学生口语交际质量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严格控制一堂课所教的知识、方法的数量,要研究怎么找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如何更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教材编排,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组成。 全册课本安排了8个单元,每单元安排“课文”34篇,共26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8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8个。,一、习惯篇 二、阅读教学

5、( 1-4单元教材简析) 三、习作 四、单元练习,教材分析基本框架,一、习惯篇,自读、自学,教师指导、检查学生预习,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分组交流,做批注,查阅工具书,家长指导预习,查资料,写作业时的坐姿,执笔姿势,丰富的作业形式,不同的书写格式,优秀作业展示,1.适合学生的起点 预习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预习的内容难易适宜,才能让学生能“思有所悟”、“悟有所获”。 2.适合年段的目标 准确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各年段语文学习目标,使得我们的预习指导也能注重各个年段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适合文本的特点 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如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类写景类

6、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欣赏积累生动优美的语句,并试着搜集南沙群岛的相关图片等资料;而如花瓣飘香这类叙事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那个场景?,(一)预习内容的确定要适宜,把握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准确定位预习要求和方法。,三个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不同学段能力型预习单比照分析,1.读一读(有目的地读) 2.想一想(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文章的写作顺序;谈谈主人公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找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写对文中语句的感受) 3.问一问(

7、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4.查一查(学生在读、划、写的基础上,拓宽学习途径,利用网络、课外书籍、父母资源来进行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其他相关作品的资料查找。),(二)预习方式的选择要多样,方法: 预习单评价;课前了解;课堂反馈; 结果运用: 1.筛选重要的信息和典型例子,更准确地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 2.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3. 增强课堂信息量,相互学习,彼此提高; 4. 增强学生预习成就感,提高学生预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预习要及时反馈检测,(一)各年段阅读教学要求的比较,二、阅读教学,

8、(二)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与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的设计蕴含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本年段教学重点的实践载体。,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复述故事7:菩萨兵(抓时间,记住朱德的几段话) 大作家的小老师(人物对比,语言特点)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抓心情变化的词语句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角色、语言、场景) 日月潭的传说寓言两则(故事的生动性、成语、动词的精妙) 争论的故事 复述课文:狼和鹿恐龙(围绕中心展开有序地复述) 复述训练要因文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变;

9、 进行复述训练时,要渗透一些复述的方法; 还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1.关于“复述”,复述的基本方法: 阅读原文抓思路 关键情节要记清 特色表达要把握 复述的基本形式 再现式(基本按照课文的思路和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书上的一些生动的词句,要善于日常的积累。) 创造式(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加以自己的补白语言、动作神情等,类似于饶有兴趣地讲故事。) 缩略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抓课文主要内容,在四五年级用得较多。),中年段要培养学生详细复述的能力 1.内容要基本接近原文,人称、顺序不能做什么改变; 2.一些重要的情节,精彩的部分,优美的语句要细致地叙

10、述出来,有些地方可用文章的原句; 3.要用自己的话叙述,不能背原文; 4.表情、语气要自然,不要有读书或背书的腔调。,总分构段:美丽的南山群岛庐山的云雾 恐龙海底世界 时间先后:翻越远方的大山花瓣飘香 赶海 并列式构段:荷花恐龙海底世界,教学基本方式: 1.专项训练课(认识构段方式,教结构分析句群、熟悉句群运用句群,用结构,创设写作情境) 2.随文教学(不重复教学,教学有重点,有梯度),2.关于“段落教学”,三上已经教学过的构段方式:总分构段、并列式构段、事情发展顺序,3.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很多共享知识,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目前语文课堂中流行的“读写结合”还存

11、在着目标不明、落点不准、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 “读写结合”的几种课型: (1)“促写”型“读写结合”:借助阅读来促进写作。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阅读为写作提供语言积累、素材资源、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等。 这类课型包括信息提供类读写结合、写作借鉴类读写结合。前者侧重于为写作提供写作内容(赶海一课,在你的童年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后者侧重于为写作提供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1.长城和运河: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文本语言内化、细致地观察、想象、资料的运用或是诗歌形式创作的尝试;2.庐山的云雾: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12、写一处景物。总分构段方式、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丰富的想象) (2)“促读”型“读写结合”:借助写作来促进阅读的读写结合课型。写作为阅读服务,通过写作更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阅读”是最终的学习目标,写作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交际功能,还有促进阅读的认知功能。(1.雪儿 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联系上下文、想象、第一人称、情境中的描述;2.“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联系生活实际写写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3)“任务”型读写结合:借助阅读与写作的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的读写结合课型。阅读与写作有着深度的融合,交互作用。,1.祖先还创

13、造哪些人间奇迹,说说奇异景象。 长城与运河 2.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雪儿 3.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4.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水上飞机 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源,拓宽思维,准确生动地表达。,4.想象说话,(三)1-4单元教材简析,教材解读: 庐山的云雾的语言很有特色:两两对出的词语、四字词语、排比句、比喻句多次使用,一个段落中,长句短句交替,文章读起来非常上口。同时,所使用的语言的意蕴也很美。构段方式尤其值得一提。用中心句来建构重点段,两个重点段之间又互相融

14、合,更增添了文字的意味。这些行文特点,都指向一点:表达庐山的秀美、庐山云雾的神秘。言与意相契合,意与言想依相生。就像课文最后所说的那样,读了之后,“真令人流连忘返”。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它既可以成为一篇以欣赏为重点的美文,又可以选择其中的重点段作为学生使用语言的范例。 针对这一定位,这一课的教学价值之一是通过对文字的诵读、观察、比较、品味真正感受到云雾笼罩下的庐山让人流连忘返。同时,必须关注到生字新词的使用及书写,并能以模仿的形式进行中心句构段的迁移运用。,例1: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感知云雾 1.交流名山云雾图片,看了这些云雾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欣赏庐山云雾。(播放视频

15、)你认为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 3.激趣揭题,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读中品味,体验神秘(第一段) 1.理解庐山的神秘。庐山给你什么印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指导想象。 读第三、四句,想象漫步在雾海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感觉,找出有关的词语。 3.以读悟情。师范读。生尝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合作交流,学法迁移(第二、三、四段) 1.聚焦第二小节:(1)抓总起句、中心句。讨论这个句子在句段中的作用。(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出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想象、比喻、动词的妙用等)读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2.小结学法,自主学习第三小节,读出品出庐山的动

16、态美。并想象补白: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转眼间就变成了( ); 明明是( ),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 3.作者为什么说庐山“令人流连忘返”?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 当一当小导游。2、作业:仿照第2.3自然段写法, 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青少年篇,备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表达(1.抓住人物内心变化体会表达顺序;抓住明暗两条线索体会表达顺序;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体会表达顺序 ),例2: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设计,课文选自刘翔自传我是刘翔,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录了刘翔从“不敢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战胜跨

17、栏王阿兰约翰逊的经过。 细读课文,两条线索十分清晰。第一条是时间线索,第二条是心理线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 教学时可以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关注信息提炼。对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刘翔内心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从大篇幅文字里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写作顺序。 3.关注读中感悟。尤其是第2、第4、第7、第9、第11自然段的感悟。 4.关注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

18、语调等。,教材简析:,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 1.看一组图片,说说对刘翔的了解。 2.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背后,一次次成功与超越的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2004年年底,“亚洲飞人”刘翔出版了自传我是刘翔,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进入体校、学习跨栏、遇到教练孙海平等体育生涯,还曝光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成长经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我是刘翔。 3.读题:翻越远方的大山 在“亚洲飞人”刘翔心里,有一座远方的大山,那是谁?阿兰约翰逊。 4.阿兰约翰逊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成为刘翔心里的“大山”呢?说说你对他的了解。补充资料。 原来,约翰逊是个这么有名的运动员,难怪被刘翔视为一座

19、“大山”。那么,刘翔是如何跨越这座大山的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刘翔的自传。 【设计意图:刘翔和约翰逊,这是文中两个关键的人物,如果不了解他们,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文章内容。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让学生试着“说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读完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抓住课题) 2.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刘翔靠不懈的努力战胜了对手阿兰约翰逊,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默读全文,圈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再用横线划出每一个时间段刘翔对阿兰约翰逊的看法。 4.交流:

20、很早刚练跨栏那会儿2001年2002年年2004年5月8日 5.小结:在刘翔的眼中,阿兰约翰逊就是一座大山,从“遥不可及”到“站在山脚下”到“成功翻越”。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根据这个过程把全文分成三大段。,三、精读第一段,感受刘翔对“远方的大山”的崇拜 1.“很早就知道阿兰约翰逊的名字了。”你知道有多早吗?补充资料。 2.刘翔开始训练跨栏的时候,阿兰约翰逊已经是世界跨栏冠军了,只能是自己崇拜的偶像。所以,刘翔这样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理读第2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奢望、遥不可及 4.朗读一、二自然段,感受刘翔对约翰逊的崇拜。 四、精读第二段,感受刘翔对“翻越大山”的追求 1.

21、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刘翔训练跨栏的三年后,有了与约翰逊第一次碰面的机会,那是在2001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当时的比赛结果怎样呢? “那次我没能进入决赛,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约翰逊风驰电掣般的速度。”理解“风驰电掣”。 2.最终,约翰逊夺得了冠军,而刘翔连决赛的资格都没有。此时,他暗暗地问自己:“刘翔啊刘翔,你将来能和他跑得一样快吗?” 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翔? 3.2002年,刘翔有了一次和约翰逊并肩跑步的机会。这次刘翔能缩小与“大山”的距离吗?读第五自然段。 多么遗憾的一次比赛啊!此时,看着约翰逊的背影,刘翔又会想些什么? 4.因为刘翔的刻苦训练,他进

22、入决赛的机会越来越多,与约翰逊过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整个2003年,我跟他的比赛近10次,竟没有一次超越他。但我跟他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屡屡拿第二,而约翰逊总是第一!” 抓关键词“竟没有一次”“差距越来越小”“屡屡”“总是”,朗读体会。 5.对刘翔来说,总是第二的滋味真不好受。看来,约翰逊确实是一座大山! 刘翔在自传中写道: “毫无疑问,那时候约翰逊仍然像一座大山横在我的面前,但我隐隐感觉到,我已经站在了山脚下!” 理解“我已经站在了山脚下”。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翔?(执着追求),五、精读第三段,整体感受文本的写作特点 1.刘翔虽然屡屡拿第二,但他一直以约翰逊为目标,不断向自己提出挑战

23、。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刘翔迎来了“翻越大山”的那一天。 观看视频刘翔跨栏生涯:刘翔2004年第一次战胜约翰逊 看看刘翔在自传里是怎样描写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读第8-11自然段,感受刘翔当时的心情。观看记者对这两位的采访视频田径室内世锦赛:刘翔与约翰逊英雄惜英雄 2.本文重点介绍了刘翔翻越前的失败,为什么不重点写翻越后的成功? 六、总结提升,鼓励学生“翻越远方的大山” 1.“翻越远方的大山”是刘翔给自己设定的目标,2004年之前,这座大山是阿兰约翰逊。之后呢?刘翔后来又有了新的对手,如比他小三岁的古巴运动员戴伦罗伯斯等。刘翔的跨栏生涯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直到今天,他仍然在不断地超越自己。 2

24、.同学们,你的心中也有一座“远方的大山”吗?如果有,是什么?你打算如何翻越这座大山? 3.推荐阅读我是刘翔。,一、以“图”为契入点,激发兴趣、调动积累、训练表达。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按序看图,整体感知。 教师导语:看图要按一定顺序,谁能按顺序介绍图上有哪些景物? 学生可以按先后顺序介绍,也可按主次顺序介绍。 赏图赞物,积词诱情。 教师启发:多么美丽的月季花,谁能用词语或成语来描绘它们? 赏图思人,以演带说。 教师启发:可爱的小姑娘采花时会有哪些动作呢?请大家表演一下,再用一句话说说。 忆图诵文,品词设疑。 教师导语:这正是课文一、二自然段介绍的,让我们读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师启发

25、:图片欣赏到这里,我们自然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引出教学重点第三段,即回答:小姑娘为什么摘月季花?为什么只摘一朵月季花?,例3:花瓣飘香教学设计,二、以“言”为中心点,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说话练习中加深情感体验。 解决问题,扣“言” 悟情、悟法。 教师导语:请大家认真读文,找出答案并感情朗读。 文章第三段虽是重点,但文字浅显易懂,找到答案极其容易,关键在于感情朗读小女孩的语言,体会小女孩的“懂事”:对盛开鲜花的喜爱、对生病母亲的亲爱、对戍边父亲的敬爱,实现“言“、“物“、“情“融为一体的目标。 聚焦文中对话,学习对话的写作方法。 角色表演,亲身演

26、情。 教师提议:下面,同学们两人一组,分角色表演。 表演要带着想象进行,在全体学生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一两个小组到台上表演,通过表演,做到“入境始与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深化提高,诗歌颂情。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表一份心愿/道一声祝福/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小小的花瓣/像绒布一样柔软/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小小的女孩/像露珠一样透亮/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三、以“情”为拓展点,续编故事,让孩子在运用语言文字中抒写一颗心、一片情。(作为课后作业) 补充结尾,练笔写情。 出示练习,任选其一: 1.“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

27、给小姑娘,“我”会说些什么?小姑娘又会怎么说?(对话训练) 2.“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样问?“我”又会怎样回答?,第三单元:名人故事篇,例4:大作家的小老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大作家的小老师。通过预习,大家一定都知道这里的“大作家”和“小老师”分别是指谁了吧?(板书:萧伯纳,一起书空,指导书写生字“纳”, 娜塔莎)指名读准两个人名(读准确外国人并默记) 二、预习反馈,初识人物 一位是大作家,一位是小姑娘,在初读这个故事后,你对他们俩有怎样的了解? 1.萧伯纳: A.英国著名作家 你熟悉的作家有谁?快

28、速浏览全文,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萧伯纳的身份?用笔画出来。教师出示三个词组:英国著名作家 世界有名的大作家 世界大文豪 指名读这三个词,理解“大文豪”:识记“豪”字,教师范写“豪”字,学生描红一个。再读读这三个词,说说有什么发现?(练习用“不仅而且”说话) B.教师补充拓展 萧伯纳到底在文学上有怎样杰出的成就呢?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 萧伯纳: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世界著名的幽默与讽刺语言大师。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和艺术,一生写了51部剧本,5部小说和其他多种著作,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当代最迷人的作家”。 2.娜塔莎 A.苏联小姑娘 “苏联”是国家的名称,它曾是与美国并列的

29、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课文中还有一个表示地方的名称“莫斯科”,有谁知道这两个地名之间的关系吗?(莫斯科是城市,是苏联的首都)这两个外国地名大家不熟悉,一起再来读一读,记在心里。 B.可爱的小姑娘 萧伯纳有一次去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了这个苏联小姑娘,小姑娘留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很可爱。文中有一段话对她的外貌进行了描写。 出示: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1)指名读,正音“扎”“结”,多音字教学。(这一话中有两个多音字,读准了吗?) (2)出示图片,小姑娘长得真可爱,作者写得很可爱,看着图一起再来读一读。引读初步认识了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大家是不是会产生疑

30、问呢?对啊,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苏联小姑娘,怎么会成为大作家萧伯纳的小老师呢?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我们还是要到课文中去找答案。,三、初读课文,解词理文脉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注意:(1)读准文中的生词,理解词语意思。(2)思考一下萧伯纳和小姑娘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扣关键词,明确故事场景。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谁能说说你从整个故事中看到了几个场景?(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圈画出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有一次”“临别时”“事后”,并指导学生阅读故事类文章时要关注故事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3.第一个场景(第1小节)指名读,说说在这个场景中

31、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指导朗读,并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文中人物相遇时的场景。预设1:交代清楚相遇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具体干什么,能完整有序地表述) 4.第二个场景(2-4小节)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来读读这段对话 (1)这段中有三个四字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聚焦“出乎预料”。理解意思,找近义词“出人意料”、“预料之外”,“预料”都是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预”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声旁,给予的“予”,右边形旁,页。料:用斗把米舀出来称量重量,看看跟预想的是否一样。)故事中萧伯纳预料中的是什么?出乎预料的又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教师小结: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是概括故事内

32、容的好办法。) (3)还有不一样的说法吗?(指名学生练习从不同角度概括,如学习转述,简略概述等) 5.第三个场景:第三幅画面中有谁?他是一个人在自说自话吗?可能还有谁(家人、同事、朋友)面对自己的家人、同事或是朋友,他会怎样说呢?指名读最后一段。 (1)什么叫“感触”?深有感触呢?他会怎样说这段话,会特别强调哪些词?再指名读读课文。(读出轻重,节奏,才能更好地表达心情) (2)从他说的这段话中,你听出什么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概括内容) 6.完整地概括故事内容 学到这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英国著名的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练一练。可以

33、用上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预设:开头交待清楚小姑娘的名字,可在前也可在后;加上表示时间的词“有一次”“临走时”“事后”概括起来更清楚;语言不重复,简洁;抓关键词概括),四、聚焦对话,拓展延伸 1.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也能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如果要大家有声有色地讲述这个故事,或者转换角色,从萧伯纳或小姑娘的角度来讲述,我们还需要对文中的两位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临别时的那段对话,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萧伯纳,不仅看他当时说了什么,还要想象他为什么这么说,还可以联系上文,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联系下文,看看他说了之后的反应和感想,当然我们能通过课外搜集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他的为

34、人处事和说话风格,就会对这个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也会更清楚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故事写进我们的课本。课后小朋友们可以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加上自己的感悟,还可以去搜集和萧伯纳有关的其他有趣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选择一种喜欢的情境,有声有色地讲讲这个故事。 2.搜集萧伯纳其他有趣的故事,并练习讲好故事,准备在班中交流。 板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 萧伯纳 娜塔莎 大文豪 可爱 出乎预料,第四单元:走进自然篇,例5:荷花第一课时,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

35、态的荷花) 2.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整体感知 1.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2.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

36、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品读词句,有感而发 1.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词、哪句话写得特别美。”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如抓住叠词“挨挨挤挤”、动词

37、“冒”、“有的有的”句式、比喻的手法等感受词句的精妙。) 2.学生选择相关语句诵读并感悟描写的精妙。 3.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 ”,例6:绝句教学设计,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

38、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学生观图,教师范读,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

39、,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

40、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三下习作教材编排: 苏教版三下习作教材紧依上册体例,又有所扩展与提升。习作课文共8课,每课一般还是分三部分。 第一、“话题”与“提示”(有的在例文前有的在例文后)。 第二、“例文”或素材资料。 第三、自主选材与拟题习作(还可以自己配图)。“例文”部分均有插图。第3部分有4课配了单幅或多幅图,供学生选材构思用。,三、关于习作,中段的习作要求: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课标总目标的第八条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中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是要求学生留心生活,乐于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写”的兴趣。

41、三年级的习作,不拘文体,不拘形式,甚至不必成文,鼓励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同时,还提出了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一)1-8单元习作编排及要求,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拉动内需,激活习作素材储备,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 巧用范例,引导学生将已经激活的习作素材聚焦、放大、梳理,形成心理图式; 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迅速地动笔起草;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共性的优点和问题,并对确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二)课堂习作的基本步骤,第二课时 作中点评与指导:明确存在的问题,找准修改和完善的方向; 通过多种方式,对草稿进行反复加工

42、、修改; 誊写作文,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习作的交流与展示。,1.关注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的联系与变化,循序渐进。 2.教学前关注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教学时关注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 3.注意丰富学生作前的积累和储备。 语言积累 抓好课内外阅读与背诵,不断增加书面语言(词汇、句式、结构模型)的积累。 认知经验的积累 培养留心观察能力与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多种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 表述经验的积累 见缝插针、适时设练,关注读写结合的练习,历练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本领。 “面向儿童的写作”:习作,让儿童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成长历程,还儿童自己的表达方式。,(

43、三)中年级习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四)习作教学案例,例1:习作1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发情趣,直奔主题。(看图编故事。) 二、有序观图,学习例文,领悟方法。 1、观察图画,明确图意。 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抓住图上的小鸟、鲜花以及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进行观察,弄清图意,言之有序,有据、有情) 同法指导观察其余三幅图。(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变化,有哪些新人物,地点有哪些变化等,从而了解事情的发展) 连图想一想: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图文对照,讨论编法。 自

44、由读文:图画的意思我们明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小作者是怎样编这个故事的?学生自由读文脱棉衣这个故事,然后再对照这几幅图,说说你的发现。 自由讨论:落实文后的几个思考题:作者是怎样分段的?哪些话是画面上没有的?读了这篇作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看图作文的两大要领:观察和想象。 小结写法:看图编故事,“看”是关键,要看仔细看明白; “想”是重点,要根据画面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编”的时候,充分把画面的内容表现出来,要生动、形象、完整地表达画面的意思。,三、引导观察,迁移运用,编述故事。 1、观察画面:下面我们就用学得的方法来观察几幅图编故事。先指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的意思,每幅

45、图的意思要看明白看仔细,然后连起来说图意,力求语句通顺,意思正确,内容完整。 2、汇报交流:这三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抓住“人物穿着及柱子上的词句,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留意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还需引导学生抓住图中景物,想象公园美景,特别是太阳笑脸的含义”) 3、编述故事:指名练说,组织评议。(引导学生围绕“说得好在哪里?别人说的什么地方令你最欣赏?有什么不足之处?你还有什么建议或补充?) 四、自主选择,编写故事,修改文稿。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编写的故事,归结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文稿,指导

46、誊写。 多幅图教学注意要点: 整体着眼教学生把握正确的观察顺序 抓住细节教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关键内容 静图变“动画”教学生合理想象,发展思维 愉快的旅程让学生感受习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例2:习作2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做游戏:为别人画像,猜猜画的是谁?画得是否像? 总结:画像要抓住人物外貌特点,才能让别人一眼猜中。画同学,老师,家长要与生活中的人相符,画想象中的人可以自由发挥,但特征也要明显,让别人看了就知道这个人的特点。(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 2今天我们不仅要用画笔为别人画像,还要用文字为别人画像。如果请大家写写刚才画的人,怎么写呢? 学生学习习作要求,交流读懂了什么? 3.板

47、书:写画中的人,抓住特点写人物的外貌,写人物的性格、爱好。 二、欣赏例画例文,学习写作方法 1观察例画:画中的武建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明确画中人物的特点:个子高高的,胖乎乎的,眼睛又细又小,像一条缝。他手里抱着个篮球,一看就知是个运动健将。 3指导学生看例文。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武建设的? 4交流:哪些内容是画上有的?哪些内容是画上没有的? 5第一部分:概括写武建设与自己同名,一年级起就是好朋友。这是画上没有的。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武建设。先从个儿、发型、眼睛三方面进行描写,写得很形象。这部分内容是画上有的。接着,写他饭量大,力气大,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 第三部分:写了一个小事例。这部分内

48、容也是画上没有的。 6.看看例画,读读例文,比较异同(三年级上学期写过给自己画像,比较异同) 相同点:抓住人物特点。 不同点:写人可以展开想象,把生活中了解的事例写进去。(不抽象讲,结合实例) 三、尝试写作,迁移运用写作方法 1.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人物写下来。(写外貌要抓住外貌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写。写性格、爱好也不必面面俱到,只选典型的写。还可以写写其他方面比较突出的地方。) 2.教师巡视指导。3.修改评议。,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进大自然,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力求有新的发现。 2.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学会在观察中发现。 3.把对周围事物的发现拍下来或者画下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4.在黑板报专辟一个角“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每天写下发现,每日更新。 5.除习作3的例文外,教师写下水习作一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发现” 1.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 2.教师说自己的“发现” 。 二、范文引路,学会“发现” 1.刘常宁同学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喜欢的东西。 2.学生自读,合作交流:他发现了哪些令他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的?他是怎么会发现的? 3.教师小结: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