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半截蜡烛设计理念.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90364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半截蜡烛设计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6半截蜡烛设计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6半截蜡烛设计理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半截蜡烛设计理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半截蜡烛设计理念.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6 半截蜡烛与文本对话:整篇课文始终让我们关注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强烈的心理活动,让我们感受到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一、心理描写细腻 课文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那什么是心理描写呢?像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样,

2、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的一种方法,就叫做心理描写。它是对人物整个精神世界的直接透视,能较好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为写好人物服务。其实,我们同学在写作文时,如果能够刻画好人物的心理,敞开他们的心灵,你的文章一定会非常有感染力。 二、情节跌宕起伏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方面是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另一方面是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受挫,加上课文这样的描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更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化险为夷,都使人松了一口气。这一惊险的情节,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

3、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相一致。同学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的可能惊心动魄,有的可能催人泪下,有的可能发人深省,有的可能荡气回肠我们不妨课后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多读一读。 学生应该学的: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复述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5、通过合作的

4、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可以做的: 教学半截蜡烛,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一、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教学伊始,可以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激发,主动走进文本。二、探点“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

5、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1.由点探险 “半截蜡烛”两次被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势相当严峻。可以设计以下两个环节来让学生融入文本,体察斗争的惊险:(1)范读设置情境。课文的第3-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几处环境描写看似平常,细心阅读却触目惊心。这时候老师的得体范读,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就能很快地把学生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当学生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显露出来的时候

6、,立即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当时惊险的句子,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2)品读置身情境。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伯诺德夫人心中的焦急。这好似置身在紧张的情节和气氛中,真正达到了“入其境,通其心”的境界,读出的不仅是声,而且是惊险的场面,涌动出的更是生命的灵性。2.由点探魂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语言细腻,处处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因此,感悟三个人物的内在品质是文章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时,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充

7、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自主发现文本中人物的光华。(1)探词句,如见其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体,现在这个主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精彩纷呈:机智、勇敢、镇静、聪明,而内心深处却是万分担心、焦急、紧张。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三个人物的形象,可以设计一句简单的设问:“在周旋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把学生再次带进了文本,画出重点词、句,并写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思考问题有了深度,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渐渐地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在德军第一次点燃蜡烛时,从“急忙”中可以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担心、着

8、急,但她却急中生智,很快想出了取油灯的方法,从“轻轻地”一词又能感受到她的镇静、从容;杰克搬柴生火没能端走蜡烛,但那时他依然“从容地”搬柴生火,感受到了他应付自如的一面;小小的杰奎琳的娇声以及她计划成功时的“镇定地”,感受到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借助引导,抓词语,读句子,谈理解,说体会,学表演,让三个人物形象逐一立体地呈现出来。(2)探内心,如入其心。本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注重人物心里描写。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每一个人得内心都是丰富的,各有各的想法,但有一样是相同的:担心、着急、对敌人充满了无限的仇恨。而这又与人物外在的机智、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教学时,可以设计下列场景: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了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要求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场景,配合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任意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深入了文本人物的灵魂深处,而且文中人物的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也显得更加真实可感。三、拓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学的尾声,当一股股爱国情怀已在学生心中不断涌动时,再次回到眼点,相机发问:这仅仅是装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为深入的诠释,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