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96106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桃花源记一、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

2、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

3、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三、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 刘子骥()诣太守( ) 四、词语。一. 通假字: 1.具答之 “具”通“俱” 全 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 邀请 yo 二.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形作意动 以(之)为异 对(此)感到惊异 2.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名作状 向前;穷:形作动 走到头 走完 3.初极狭,才通人 动作使动 使(让)通过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名作动 做记号 三.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4、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丈夫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不充足 .四.一词多义: 1.舍:A便舍船,从口入 sh 动词 舍弃 离开 B屋舍俨然 sh 名词 房屋 2.寻:A寻向所志 动词 寻找 B.寻病终 副词 随即 不久 3.为:A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 作为 B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 向 对 4.遂:A遂与外人间隔 副词 于是 就 B遂迷,不复得路 副词 终于

5、 5其:A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词 那 指代“桃花林” B既出,得其船 代词 他的 指代“渔人的”或“武陵人的”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 他 指代“渔人”或“武陵人” 6之:A忘路之远近 助词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渔人甚异之 代词 此 这 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C具答之 代词 他们 指代“村中人”或“桃花源的人” D处处志之 助词 凑足音节的作用 无意义五、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

6、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六、句子:用原文的句子回答。(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

7、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中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9、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答: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10、“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8、?答: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短文两篇陋室铭一、 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9、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三、词语。2、词语一、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丁: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 二、古今异义 有仙则名。(名,古义:出名。今义:名声,名称。) 无案牍之劳形

10、。(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渊博。今义:指鸿雁,书信。)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三、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课文分析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

11、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五、句子。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答: 子云:何陋之

12、有? 作者在文末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答: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说一、 解题。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二、词语。1、通假字: 可爱者甚蕃(通“繁”,繁多,多) 2、古今异义: 宜多应者(应当)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延;生枝节) 香

13、远益清(远播;显得芬芳) 宜乎众矣(很多,多) 4、一词多义: 1.鲜:少,读xn:陶后鲜有闻 鲜艳,读x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之:的,助词:水陆草木之花 用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外:外面,外表:中通外直 (桃花源)以外: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出:从出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去: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 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三

14、课文分析(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

15、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

16、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

17、美” 学习课文,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四、句子。周敦颐爱莲说的咏莲名句是: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1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答:香远益清。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答:莲,花之君子者也。8.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答:中通外

19、直,不蔓不枝。9.请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在结构与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结构上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内容上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1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

20、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核舟记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n)膝(x)褶(zh)髻(j)倚(y) 戌(x)篆(zhun)八分有(yu)奇(j)诎右臂支船(q)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词义:

21、A尝贻余核舟一B诎右臂支船C右手倚一衡木D其船背稍夷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F神情与苏、黄不属G八分有奇1A赠送B“诎”同“屈”,弯曲C“衡”同“横”D平E挑选F相类似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4、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为宫室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为字共三十有四(2)A篛篷覆之B左臂挂念珠倚之C闭之D能以径寸之木(3)A中轩敞者为舱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其两膝相比者D居右者椎髻仰面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D“之”为结构助词,“的”

22、)(3)C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一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注意(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

23、两膝”。课文分析:(1)文章总体思路: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3)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

24、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4)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明确: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25、”。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揣摩下列语句:(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

26、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以上是对核舟的集中描摹,也是文章的核心。为了加强这种描摹效果,作者又在开头对这位微雕艺术家作了一个概括的介绍,

27、在结尾部分又发了一通感慨,大赞其有如神助,堪称灵怪。这样一来,这篇短文的价值就不仅在于神奇地再现了这件微雕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就自身的结构来说,也是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小巧玲珑,足资赏爱的。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男有分(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28、”)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课文分析(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

29、,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总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