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2).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034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案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教案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教案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案 (2).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吴忠市马莲渠中学 马文荣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辩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2、加深对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2、复述课文、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三、情感目标: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从而正确的认识战争。教学重点:疏通文章并能复述课文。教学难点:战争胜败的原因分析,如何正确的认识战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材分析:曹刿论战一文记的是史实。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篇代表作。本文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

2、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教学设想:曹刿论战一文,是左传里的名篇,可讲内容很多,但要在一节课里完成教学,而且要面面俱到,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本节课打算用背景资料和战争场面来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说、思、悟。读,就是用多种方式去朗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就是在读的基础上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思,就是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弱鲁胜强齐的原因;悟,联系现实谈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不少,同学们能说出几个吗?(关

3、渡之战赤壁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走进长勺之战,来学习曹刿论战2、了解课文背景师:为什么会爆发长勺之战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学生看大屏幕上材料听老师录音朗读:3、观看关于长勺之战的影片师:战前气氛异常紧张,那么战争情形又如何呢?播放影片(采用背景导入法。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文章总要反映一定时期的一定社会生活,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为使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在开讲时,教师有必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本文我先简介一下长勺之战,引出课题。然后出示背景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想象一下战前鲁国国内的情形,再放映一下战争的场面,创设一定的情景。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望,引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愉快而主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二、学习课文师: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与曹刿一起论一论战争。1、读: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听读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注意正音、停顿。认字正音请同学们给大屏幕上加线字注音(课件上)自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音扫清阅读障碍。检查朗读指名两学生读课文齐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力求读得准确、流利,语速放慢(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反复朗读,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情味。另外,在朗读之时,我

5、还插播了两首古筝曲汉宫秋月和关山月,目的是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进入到情节中去,这个教学环节实现了能力目标里的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2、说:师:同学们课文已读熟了,下面我们来说说课文的意思、疏通文意;A.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去疏通文意,不理解之处划出来。B.小组交流各自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留待全班交流。C.各组提出疑难请同学或老师解答。D.重点强调古今异义师:请同学们注意大屏幕上词语的古义和今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参与今:中间、空间或时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鄙陋,此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牺牲玉帛 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6、情。古:诉讼案件今:牢狱E.说课文意思,师:理解障碍已扫清,下面请同学们来试说一下课文意思。、复述课文;A.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准备简要复述课文;B.复述课文师: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曹刿与庄公对话图,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复述课文。(首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意思,小问题同桌商量解决,进行小范围的合作学习,再不懂的问老师,老师随叫随到,师生平等,体现一个服务意识。当然也可以划下来,后面解决。其次,给学生明确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和古今异义的现象。因为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

7、能力。再次,给出一些词语的解释,让学生逐段去说课文的意思。这样做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前面划出的疑难,另外,也是为了降低疏通文意的难度,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文意思通过读内化一下。最后,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对照图片复述课文。出示图片,是为了增强直观性,这个环节是为了突破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2,也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3、思:师:课文的意思同学们已清楚了,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鲁国能以弱胜强,原因有哪些?(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从人物曹刿、庄公去分析;可以从情节战前准备,战时观察去分析。还可以从劳、逸,侵略与反侵略等方面去分析。这不仅涵盖

8、了对许多琐碎问题的处理,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学生理解和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这样我就将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赋教材以生命力。)4、悟:师: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感悟一下战争。长勺之战早已过去了,但现代社会战争的硝烟仍在弥漫,巴以冲突还在继续,伊拉克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及已有的知识,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课文及已有经验去谈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这样就实现了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的迁移。学生对战争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情感目标和教学难点。)三、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曹刿论战,分析

9、了弱鲁胜强齐的原因,也谈论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知道了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知道了和平是民心所向。(引导学生明白,战争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人们的愿望是希望和平,和平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四、布置作业。1、根据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自求解决。解决办法:(1)熟读课文自己思考解决。(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而不思则罔。)(2)与同学讨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请教老师。(师生交流,教学相长)2、背诵课文。2、结合下面一段材料,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

10、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三道题,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第2道题意在促使学生在多读中深入的去品味、体会课文。第3道旨在引导学生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去课下练笔,从另一方面理解课文,当然也是为了与引入时提到的毛泽东形成呼应。)板书设计:曹 刿 论 战读:熟读课文说:疏通文意思:讨论探究悟:感悟战争(一改以住传统的重课文知识、内容的板书方式,而是重方法的板书。通过我的板书,学生可以明白,学习文言文抓住读、说、思、悟就可以了。)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他们主动合作,积极思考,踊跃答问。不但扫清了理解障碍,而且对文中人物曹刿与庄公各有自己的认识,对战争各有见解。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教学有实效。注:曹刿论战,语文版八年级上册27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