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全套课件(上 第一至四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1563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346 大小:4.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全套课件(上 第一至四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全套课件(上 第一至四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6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全套课件(上 第一至四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6页
亲,该文档总共3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全套课件(上 第一至四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全套课件(上 第一至四章).ppt(3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 核 方 式,成绩:总成绩月考1月考2月考3期末平时 平时成绩考核办法: 以课堂表现为主: 出勤: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课堂笔记:记重点、记问题、记心得 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内容准确 课堂纪律:认真、专心,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 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教学目的,了解战后世界经济的构成、多极化格局及高速增长的原因。 了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表现、科技主导格局、区域化与全球化并行及不平衡状态; 了解世界贫富差距的表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学时与方法,4学时,授课与讨论,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

2、界经济领域的各主要力量(即主角)之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一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充当世界经济格局主角应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资源实力; 第二,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一)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1.战后初期的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对比态势是:德、意、日三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经

3、济十分虚弱。只有美国利用战争扩展了自己的经济实力,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明显优势地位。美国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也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形成。,2.美国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步骤,战后初期,美国先后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基于贸易自由化原则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对日本经济援助的“道奇路线“,在帮助欧洲、日本经济复兴的同时,实现了对欧洲、日本的经济控制;通过“第四点计划”的实施控制第三世界,建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等一系列战略

4、安排及其对外政策,确立了自己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22日,美、英、法、中、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专家会议,商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问题,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战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且固定汇率;美元实际等同于黄金。从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失,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两次美元危机,70年代初美元又两度贬值。1971年美国

5、关闭黄金窗口,各西方国家对美元的关闭遂由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联邦德国马克、日本日元与美元一起成为国际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丧失。,3.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格局的主要特点,1.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和称霸战略的实施,占据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2.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各国经济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对立导致了东西方经济关系隔绝。,(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巨大转折 (1)国际金融体系遭到巨大冲击 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 (2)国际贸易旧的价

6、格体系被打乱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2.各主要国家实力比较发生变化,(1)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下降,西欧、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经济中心,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2)苏联经济实力继续增强,美苏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 (3)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为快速增长的经济力量。,3.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新特点,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一国独霸世界资本主义领域转变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1975年第一次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标志着美日欧三足

7、鼎立局面形成。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缓和与关系正常化的“新东方政策”,两大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政治经济领域加强了往来。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经济实力成长壮大的同时,两极分化趋于严重。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出现是进步的,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它否定了单个国家的经济霸权,为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1.世界经济格局突显一超多强竞争态势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来,世界几大经济力量中心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性。 欧洲联盟在一体化道路上继续向前推进,从GDP的指标上看,这些年欧盟十五国的总体实力略大于美国。从2

8、000年开始,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九万亿,超过了欧盟十五国的总和;,日本经济衰退,与美国经济差距拉大,1990年日本的GDP占当年美国经济总量的62.8%, 1999年GDP下降为3.6万亿美元,只占当年美国8.8万亿美元GDP的41%;,(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1.世界经济格局突显一超多强竞争态势 俄罗斯经济2000年有一定的起色,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很大潜力,但要在经济上赶上美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经济以7.4%的增长速度保持了稳健前行的发展态势,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总体经济实力仍然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的经济大国。,与这些力量相比,美国相对实力有所增强。20

9、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到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已经保持了120个月、连续十年的增长,是战后以来最长的一次。经济竞争力也连续八年保持世界第一。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新经济增强了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因此保住了世界唯一经济超级大国的地位。 可见,世界经济多极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曲折,世界经济格局突显一超多强竞争态势。,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1)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主要通过国家(或地区)自愿约束或让渡一部分经济主权、建立相应的法规和超国家(或地区)组

10、织机构来实现,目的在于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共同增长。 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1949年出现的“经济互助会”,现在全球有30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150多个国家参加。,(2)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相互依赖矛盾斗争新格局,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建立或参加区域经济集团争取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提高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从而推动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快速发展。1993年1月欧洲共同体内的统一大市场建立,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转变为欧洲联盟。,1994年1月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就

11、在这一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进入制度化的合作阶段。各区域经济集团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从而使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二、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及其作用,(一)世界银行 1.世界银行的宗旨及其作用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是联合国附属的专门机构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之一, 现有成员138个。目标是通过促进其成员国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以减轻贫困。1945年底,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最后协定书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之初的贷款和投资主要用于

12、帮助欧洲国家,1948年“马歇尔计划”实施后,贷款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促进生产事业的投资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鼓励不发达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发;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发展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式,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的增长以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世界银行的作用在于:提供会员国发展援助;帮助各国走稳定、可持续和平衡的发展之路;帮助最贫困的人民和最贫穷的国家实现减贫目标;帮助世界各国巩固和加强吸引和保持私人投资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的增长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2.世界银行的组织机构和资金来源,世界银行每个成员国委任一名理事和一名副理事来行使其职责。理事通常由财政部

13、长或计划部长等官员担任,他们在每年秋季召开的世界银行年会上碰面,决定世界银行的重大政策问题,接纳新成员国或暂停成员国资格,决定法定股本的变更,确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净收益的分配,批准财务报表和预算。其资金来源包括:成员国认缴的股金、成员国政府捐款; 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的债券;银行本身的利润积累。,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银行的控制,(1)美国在世行中的地位和影响 投票权 成立之初23.8%。公民长期担任行长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控制 发达国家 :世界生产70 世界贸易60 世界海外直接投资80,(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产生及其宗旨 1944年7月联合国44个

14、国家代表签订布雷顿森林协议即国际货币基金协议。1945年12月,代表该基金初始份额65%的29个成员国政府在华盛顿签署该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1947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联合国正式签订了建立相互关系的协议成为联合国专营国际货币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之一。,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然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然而它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却明显地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不平等性和不合理性。,(1)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 成员国必须是能够掌握其对外关系的主权国家,能够并准备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

15、所规定的各项义务。成员国有退出的权利或因未履行义务而由理事会85%投票表决同意被要求退出。IMF成员国的义务包括:稳定汇率,维持有秩序的汇兑安排,避免竞争性通货贬值;建立国际支付体系,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并取消外汇限制;实行与IMF宗旨相一致的汇兑政策;接受IMF对汇兑安排的监督和汇率政策的具体指导。,(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力分配结构 基金组织的事务决定权:一般事务50%多数通过;重大问题80%多数通过;特别重大事务85%的多数通过,如修改基金协议条款、调整份额、要求某个国家退出基金组织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个成员国在参加基金组织时,都要认购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一种会费,即份额。成员国在国际货

16、币基金组织决策过程中的地位由各成员国的认缴份额决定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性质与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和强化了其调节、监督和援助职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在美国的领导下、以美国对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为基础建立的,美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拥有支配权,这种支配权甚至一直保持到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主要代表着发达国家的利益,是发达国家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重要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干预往往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各种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

17、争取平等地位的斗争还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的现实,尽管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地位在逐步下降,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英文缩写为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现任总干事麦克穆尔。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截止到2001年底共有成员144个,成员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世界贸易组织是处理国际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国际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

18、的“三大支柱“。,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和主要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努力的成果和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最终实现一个繁荣、安全和负责任的经济世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1.非歧视原则 2.稳定贸易发展原则 3.公平竞争原则 4.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 5.透明度原则:,2

19、.组织机构与决策机制,世界贸易组织的决议完全由合议作出,每一成员享有一票。WTO的协议都经过所有成员国国会的认可。 WTO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大会,至少每两年一次,对多边贸易协议的所有事务作出决定。部长大会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WTO日常会议和工作。 总理事会设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三个理事会和贸易与发展、国际收支、行政预算三个委员会。,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贸易制度进入协商管理贸易时代,各国贸易政策建立在“ 双赢” 基础上,传统“贸易保护”和“贸易制裁”政策发生变化。世贸组织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使世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方式与竞争

20、手段多样化。,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逐渐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扩展深化的动态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初始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以蒸汽机为动力、以纺织业为中心的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大量廉价的、过剩的工业产品从欧洲涌向世界,推进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形成。 19世纪末,以电

21、力和重化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把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仅大量输出工业产品,而且开始输出资本,国际性的资本市场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大大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打破了西方列强对其势力范围的垄断控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分工创造了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不论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出前两次,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跨国公司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自由化和网络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的经济特征。,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第一,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世

22、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各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在日益增强。第二,金融业成为国际间经济交往和联系的中心枢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资本国际化、金融机构跨国化、金融市场全球化为特征的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形成一个全时空的国际金融市场。第三,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经济盈利性组织,它把世界作为统一的经济空间来看待,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网络,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

23、响。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双刃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处于不利的地位”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双刃剑”,(二)新科技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1.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知识经济时代与我们的未来,(三)世界经济不平衡规律加剧,“不平衡”既指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指经济实力的差距,更多地指发展速度的快慢不一。不平衡规律最重要的表现是先进国家的发展迟缓,后进国家发展迅速,后进国家缩短和先进国家的差距以至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 世界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世界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24、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四)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针对当前世界出现的,由于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现状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一)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 WCED把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1992年在

25、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21世纪议程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奋斗的目标。,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影响人类整体利益、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世界人口增长问题、自然环境恶化问题、自然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通过全球的协调合作来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更趋严重。,2.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当前世界在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面临着困难,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和不少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世界

26、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的根源与责任、环境与发展、环境与主权、环境保护实现途径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尖锐的分歧和矛盾,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双重政策,致使国际社会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步履艰难。,小结,概念: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 问题: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及其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思考题,1.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 2.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3.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 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二章主要学习和把握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构成、世界政治

27、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当前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总的方面领会战后至今世界政治基本形势发展变化和现时的趋势。 本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需要重点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学时与教学方法:,本章共用4学时教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提问、讨论,阿拉伯国家联盟标识,美洲国家组织标识,上海合作组织标识,重要概念:,1. 国际行为主体 2.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 3.国家主权 4.国家实力 5.国家利益 6.国际法 7.世界政治格局 8.雅尔塔体制 9.世界多极化 10.冷战与冷战思维 11.联合国宪章,一、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构成:,(一)国际行为主体 1、国家行为主体: 主权

28、国家 2、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个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主体(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1.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定义: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政治经济实体。,2.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具有独立性;具有行为能力;拥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必须参与国际事务,发生跨国行为。,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3.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主要有: 主权国家(200左右) 政府间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4万余)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跨国公司(6.4万家) 政党和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没有统计),数量上不可能有

29、大的增减,增长很快,民解,政党,由唯一向多样化;由少向多发展,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4.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分类: 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 国际组织 跨国公司 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和政党,非国家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与政党,非国家行为主体以主权国家为基础,根据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国际社会的大厦以国家为基石,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与政党,非国家行为主体影响国际关系的作用通过主权国家来发挥。其地位、作用和性质也由主权国家决定,非国家行为主体以主权国家为基础,根据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国际社会的大厦以国家为基石,国 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应用国力,国际

30、社会,不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等物质力量,一般通过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影响国际舆论,和通过自己的成员遵守和执行通过的决议,即国家的行为来间接作用国际社会。,运用自己的强大经济实力影响世界,但主要在经济领域,而且是局部的。局限于它所从事的经济领域。它要影响国际经济政策和规则的制订和影响世界政治只有游说本国政府。,二、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二)国际法 (三)经济因素 (四)科技因素 (五)制约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其他因素:军事、文化、宗教、意识形态,(一)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综合国力,1.国家实力 在世界政治中,实力是指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

31、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它们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能力。,主要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 (亿美元),2.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和世界经济政治演变发展的动因。 国家利益是分析国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美国现实主义理论将国家利益界定为权力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动因,国家利益高度一致,国家根本利益对抗性冲突和矛盾,国家间战略合作与结盟,国家敌对,冲突和战争,国家间关系调整,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大国关系、战略关系调整,3.综

32、合国力,1.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包括物质力和精神力的总和,以及运用这些力量影响国际关系的能力。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将国力界定为权力,即指一国影响和支配他国意志和行为的能力。,2.综合国力的构成,综合国力,3.综合国力的估量: 一个公式:克莱因国力方程 PP =(C + E + M )X(S + W ) 可以被估 国家的 经济 军事 国家 贯彻国家 算的国力 有形实体 实力 实力 战略 战略的意志 即一个国家可以估算的国力=国家的物质国力X 精神国力。,(二)国际法:,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指调整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有的学者主张把国际

33、法称为“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它的主体 是主权国家。,国际刑事法院标识,国际法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条约、国际习惯法和为各文明国家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国际法没有统一的强制执行机构,国际争议要通过谈判、协商、调停、国际仲裁以及国际组织作出决议等方式加以解决。国际法的最基本原则是主权平等原则。,2003年6月16日,50岁的阿根廷联邦检察官奥坎波在荷兰海牙宣誓就任国际刑事法院的第一任首席检察官,2003年3月,荷兰女王(中)、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左9)、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与18名法官在就职仪式上,(三)经济因素,世界政治日趋经济化是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主要表现在: (1)经济

34、和科技成为大国综合国力角逐的重点。冷战以后大国综合国力角逐的重点已从冷战时期的军事领域转入经济和科技领域,主要是因为经济和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对综合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2)经济利益日渐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都推到了国际竞争的前台,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到首要位置,经济外交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发展、获取经济乃至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 (3)世界经济领域的力量消长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雅尔塔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东方集团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较量中败北。当前世界五大力量的格局今后如何演变,也主要取决于五大力量经济实力的发展前景。,(四)科技因素,技术革命与

35、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技术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产业革命,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并对世界的政治局势产生巨大的影响。,新技术革命使国际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军事强国。新技术革命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西欧、日本很快赶了上来,同时,国际间的实力对比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军事实力和个别经济指标,而扩展为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国力。,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美国开始,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

36、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生活进入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已使资本主义各国用战后20多年时间,生产出超过已往200多年总和的产品。目前它仍在继续发展,给世界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机会,也使世界面临新的挑战。,(五)制约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其他因素,1.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对当代世界政治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对外行为和对外决策的影响上,而且还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如战争、武装冲突、军备竞赛、裁军谈判、军事威慑、重大的军事部署行动和军事演习等,对当

37、代世界政治的运行产生制约作用。,2.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当代世界政治的影响表现为: (1)文化因素也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悠久历史文化会产生民族自豪感,文化上的统一性能增强民族整体的行为能力和社会整合程度。 (2)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是导致当代世界政治冲突的重要原因。各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会造成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隔阂并导致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3)文化关系是实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国家间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还可以控制和干涉别国内政。,3.宗教,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拥有众多的教徒和紧密的组

38、织机构,必然对当代世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世界性的宗教和跨国宗教组织对当代世界政治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影响。,伊朗革命领袖霍梅尼,穆斯林作礼拜,4.意识形态,最后,意识形态使同属一个意识形态体系的国家之间产生亲近感,促使世界政治中的政治同盟和国际政治组织的出现。而不同意识形态体系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先天性的利益冲突,会引起彼此的疏远、仇恨、猜疑,从而强化了国家间的对立与冲突。 因此,意识形态会导致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证明了这一点。,三、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二)两大阵营对峙 (三) 20世纪60年代国际力量的分化

39、与改组 (四)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两极与多元格局 (五)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终结,(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1.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指美、英、苏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的总称,形成了美、苏两国各自在欧洲及远东的中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战后两极格局基本上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战后形成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二)两大振营的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40、传统的欧洲强国被削弱,霸权地位和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新崛起的强国手中,并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战后美国首先推出了控制欧洲的战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的最终破裂,冷战局面开始。同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至1950年6月,美国共向西欧拨款131亿美元。“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建立了经济纽带。军事上,1949年4月,美

41、、英、法、意等12国的外长聚会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实行军事上的“集体防御”。北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为回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强大攻势,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反击。在政治上,欧洲的社会主义力量进行了大联合。 1947年9月,在波兰举行苏、波、捷、匈、罗、保、南、意、法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建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1949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会议,决定在平等互利原则下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的成立,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纽带,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两大阵营形成后,美

42、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两极格局的力量组合状态是,以美苏为首,东西方对立,政治上美苏各自控制自己的势力范围,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紧张对峙,经济上各成体系互相封锁,意识形态上针锋相对。同时,在欧洲以外地区,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提出了旨在向不发达国家渗透的“第四点计划”。美国还拼凑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新、澳条约”、“马尼拉条约”、“巴格达条约”等条约,形成美国控制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1.冷战与冷战思维:,冷战,是美国原子垄断政策的鼓吹者贝纳德.巴鲁赫首先使用的词语。是相对热战即敌对双方直接诉诸武力而言的。 它特指战后美、苏推行相互敌视的政策,形成的美、苏及各自盟国之间的、公

43、开的但有限的敌对状态,双方的冲突和竞争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展开,包括开展军备竞赛,用武力优势相威胁,但没有直接诉诸武装力量的进犯。“冷战”的基本状态就是“不战不和”。,冷战思维,就是以美苏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 它有两大要素:一是以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以争夺世界政治的控制权为重点。冷战思维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根据国会的要求,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系统阐述其向谋求援助以抵抗共产主义侵略的非共产党国家

44、提供援助的理论。在演说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人员的威胁,如果希腊陷落,将严重影响土耳其,从而直接影响欧洲、中东和整个自由世界。他要求国会给予希腊、土耳其几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此即“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反苏、反共浪潮的政治动员令。,3.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提出为西欧提供130亿美元的援助,其条件是: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物;尽快消除关税壁垒;放松 或取消外汇管制;将本国和殖民地出 产的战略物资供应

45、给美国;设立由美 国控制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的私人 投资和开发权利;同时要减少对社会 主义国家的贸易,逐步消除政府中的 进步势力等。,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http:/www.nato.int/): 1949年4月,美、加、英、法、比、荷、卢、 丹、葡、意和冰岛十一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 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现战 略同盟的标志。 该条约规定有效期20年,同年8月24日正式生效。1952年2月,希腊和土耳其加入,1955年5月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加入,199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总部原设在伦敦,1951年迁至巴黎,1967年又迁至布鲁塞尔。

46、,北约标识,2002年11月,北约决定再增加7个成员国,2002年11月在布拉格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三) 20世纪60年代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战后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消长变化而受到撼动。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和较量开始出现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的挑战和冲击。,1.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战后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一系列亚、非、拉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情

47、况下,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万隆会议,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面对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冷战,广大民族独立国家选择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 60年代出现和迅速壮大的不结盟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反帝、反霸、反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77国集团”及其他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结成的地区性、专业性国际组织的相继诞生,进一步显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力量。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影响深刻。,2.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由于苏共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直接控制干涉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内一系列矛盾冲突的发生。40年代末的“苏南冲突”、1956年的

48、“波匈事件”、1968年的侵捷事件,都是上述矛盾激化的表现。特别 是从50年代后期起,由于苏联在国家 主权、意识形态、经济关系、边界问 题、军事领域等方面对中国施加种种 压力,导致中苏关系的严重破裂,这 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在布达佩斯街头巡逻的苏联坦克,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60年代后,西方阵营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美国则相对衰落。由此,西欧、日本在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倾向不断增强,要求在与美国的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平等。欧共体的建立、法国“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现,以及美、日、欧之间政治、经济摩擦的增多,都显示出西方阵营并非铁板一块

49、,它们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西方阵营出现分化。,(四)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两极与多元格局,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两极向多极过渡的趋势。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斗争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中国、西欧、日本多种国际力量迅速发展,构成了两极多元并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局面。,阿富汗抵抗战士击落的苏联直升机残骸(1980),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同时,多种国际力量也迅速发展壮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起着重要作用。 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联合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它们不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纲领,而且开始同西方国家进行直接的集体交锋。这突出表现为70年代的石油斗争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西欧和日本的独立自主倾向在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