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1993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3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田养鱼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稻田养鱼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稻田养鱼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稻田养鱼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田养鱼ppt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稻田养鱼,一、稻田养鱼的意义与作用,稻田养鱼系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的勇敢探索,将各种水产养殖生物的池塘养殖技术移植到稻田,并加以适当改革,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稻田养鱼理论的内涵,形成了稻田生态渔业利用的现代稻田养鱼理论新框架,带动了水稻种植技术与水产养殖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大力推广现代稻田养鱼新技术具有广

2、泛而深远的意义和作用。,1、开辟了养鱼生产的新途径,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发展稻田养鱼,既不需要占用现有的养殖水面,也不需要占地挖池。利用稻田,可以做到就地育种,就地放养,利于生产,方便群众。改变了过去良种靠外援,品种不对路,规格小质量差,价格不合理,长途运输成活率低的现象。同时,利用稻田养殖成鱼或其他水产品,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吃鱼难”的问题,还可以就近销售、繁荣市场、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变自然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江苏省溧阳县湖边乡1986年利用稻田养鱼120亩,收获商品鱼7800公斤,平均亩产鲜鱼65公斤,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吃鱼难的问题。另外,发展水产品养殖,往往需要开塘建池,不

3、仅要占用土地,而且每开挖一亩池塘,一般需要建设资金2000-3000元。利用稻田养殖水产品,通常施工量较小,所耗人力及资金较少,而且一家一户能自己施工,可以减少大量的资金投入。,2、充分利用各种物质与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稻田内开展水产品的养殖需要配套一定的工程设施,比如开沟挖凼等,从而变稻田的平面生产为立体利用。形式上,由于开沟挖凼减少了水稻的有效种植面积,而实际上开挖的沟凼斜坡仍可植稻,再加其它条件的相应改善,水稻产量一般都相应有所增加。同时,由于稻田的立体利用,不仅可产出水稻,而且还可以生产出人们生活需要的高蛋白水产品,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外,通常稻田内的杂草、昆虫、害虫等都是

4、对水稻有害的生物资源,必须人工除去,否则会影响水稻的生长。而这些资源,对于水产品来说,许多都是良好的饲料。开展稻田养殖,可使这部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稻田单一种植水稻时,水只能是单一途径利用。而养殖水产品后,可得到双重利用。因为对于水生生物来说,水体只是基本的生活环境,并不消耗,因而能做到“借水还水”,相应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3、改善了水稻的生长条件,有利于促进水稻增产。,在稻田里进行水产品的养殖,对水稻的生产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表现在可以清除田间杂草。稻田除草问题,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长期以来,主要靠人工拨除。近年来亦有用化学除草剂的,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加大了生产成

5、本,而且后者还造成土壤的板结和谷粒与环境的污染。实践证明,稻田养殖水产品可以较彻底的消灭田中的杂草、浮游生物和落水害虫,变害为利,省去了人工除草的繁重劳动,而且有人工除草无法相比的除草经常性,更有化学除草剂不能比拟的无公害化,既节省费用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没有养鱼的稻田,尽管经过二三次中耕除草,杂草量还是迅速增加,而养鱼稻田的杂草,越到中后期越少。江苏省江宁县秣陵乡后圩农场有两块稻田,地势低洼,田间杂草丛生,每年要花费很大的工本清除草害。1982年在部分稻田放养了鱼种后,田间杂草数量大大减少,节省了许多除草用工。据对4.1亩的养鱼稻田现场测定,草害为零。而对照田每平方米有鸭舌草9株,其它杂

6、草18株,牛毛毡覆盖率达30。,其二是增加了通风透光能力,一方面稻田养鱼工程的沟凼增大了稻田稻秧之间的行距。另外,在水稻生长前期,鱼吃食稻田中的杂草,可减少杂草与秧苗争肥、争光的机会,降低肥料的损失;到水稻生长中后期,鱼体长大,食性逐渐变得广泛,摄食能力增强,而稻田中杂草已很稀少,鱼会取食部分已失去功能的稻脚叶,从而改善了稻田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水稻的抽穗灌浆。,其三是可减轻病虫害,稻田中养鱼还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据江苏省如皋县病虫测报站提供的材料,鱼类对三化螟、稻飞虱、纵卷叶虫和稻叶蝉等虫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该县邓元农科所用养鱼与不养鱼的两块稻田相比较,每亩稻田三化螟三代卵块减少30,白穗率

7、降低50,稻飞虱减少50以上,纵卷叶虫百株束叶数减少30,白叶率降低70,稻叶蝉减少30。同时,由于虫害的减少及通风条件的改善,病害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培育鱼种的稻田比不养鱼的稻田用药减少两次。湖北省广济县花桥乡罗皮塘村的养鱼稻田,不施肥,未中耕除草,未施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稻谷的增产幅度仍超过10。,其四是可增加肥源,稻田养鱼后,可以把许多外溢的物质和能量拦截下来,为水稻增产服务。水产品通过其摄食活动,排出大量的粪便,促进稻禾的生长。据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分析,鱼粪与人畜粪比较,氮磷含量优于猪、牛粪,与人类和羊类基本一致,次于鸡粪和兔粪,可见鱼粪是较优质的肥料。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稻

8、田养鱼产量,除了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饵料、肥料以外,还需投入大量的青绿饲料、饼麸及人畜粪等,这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大量肥源。,此外,由于鱼类在稻田中游动觅食时,翻松泥土,增加氧的含量,促使土壤中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盐,被水稻吸收利用,养鱼稻田的土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据测定,养鱼稻田与不养鱼稻田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0.4倍,全氮增加0.5倍,速效钾增加0.6倍,速效磷增加1.3倍,与稻田养萍,养固氮蓝藻相比,养鱼稻田的肥效更加显著。因此,稻田养鱼可从多方面促进水稻的生长,使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实践证明,养鱼稻田只要管理得当一般可增产稻谷一成左右,高的可达三成。,4.降低种稻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稻田的产

9、值与效益。,稻田养鱼不仅增加了水产品和水稻增产的收入,还减少了治虫用药,追施肥料等支出,同时还节省了除草用工等。由于水体的立体利用,就一般水平而言,在稻田内进行水产品养殖后,水稻可增产10以上,若养一般商品鱼类亩产可达30-50公斤,增加产值200-400元,纯收入亦可增加100元以上;,若养殖淡水虾类或其它名贵鱼类,一般可达亩产20公斤以上,增加产值500元,亩增纯收入200元以上;若养甲鱼,可亩产20公斤以上,亩增产值达2000元以上,亩增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若养河蟹,一般可亩产40-50公斤,增加产值2000-3000元,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因而稻田养殖特种水产品,可以获得较高

10、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稳定粮食生产,亦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5、可以灭蚊防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稻田中常常孳生大量了了、螺类等,其中许多是吸人血或某些疾病的传播者。我国稻田面积最大,占世界稻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稻田养鱼,能大量消灭这些有害生物。据浙江卫生实验院对双季间作稻田的观测,养鱼稻田比未养鱼稻田中的库蚊减少95.5-99.5,按蚊减少72.2-88.9。另外,蟹、鳖可大量摄食螺类。因此,稻田养殖名特水产品对改善水田区环境卫生状况,保护人畜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总之,稻田养鱼投资少、收益大,方法简便易行,对于农渔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搞好稻田养鱼

11、,要求农业、水产等部门密切配合,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利用稻田养鱼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搞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大力组织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稻田养鱼新技术,使稻田养鱼取得更好成效。,二、稻田养鱼的发展状况,稻田养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的出土文物及古籍的文字记载表明,在2000年前陕西的汉中,四川的成都等地区已普遍流行。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条件的约束,大多为零星的自给性田间副业。新中国成立以后,虽有所发展,但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几经兴衰。七十年代以后,我国稻田养鱼生产通过在技术上广泛的研究和生产上的深入实践,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特

12、别是1983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以来,我国稻田养鱼迅速恢复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水产科技的进步,技术推广工作的加强以及农渔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性生产实践,我国传统养鱼技术又有所发展和创新,稻田养鱼也相应地在基础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3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为661万亩,产鱼3.63万吨,亩单产达5.5公斤。到1989年,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1330万亩,其中养成鱼面积1062万亩,产鱼12.49万吨,平均亩产12公斤,在生产区域和养殖技术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总结经验,推动稻田养鱼持续发展,1990年农业部又在重庆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稻

13、田养鱼经验交流会,把我国稻田养鱼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至1993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1475万亩,其中养成鱼面积1198万亩,生产成鱼18.5万吨,平均亩产15.5公斤,生产鱼种2.7万吨,增产稻谷45万吨,共增加收入18亿元。,1994年农业部又召开了全国稻田养鱼(蟹)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各级领导把发展稻田养鱼作为“稳定米袋子,丰富菜篮子,充实皮夹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掀起了发展稻田养鱼的新高潮。稻田养鱼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1、生产区域迅速扩大,稻田养鱼过去只局限在气温较高的西南、中南、华南、华东部分丘陵山区,现在北方地区的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等

14、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稻田养鱼生产。稻田养鱼地域由1983年的10省区,扩展到现在基本上已普及全国。近几年黑龙江省稻田养鱼异军突起,1984年进行生产试点,1988年推广3万多亩,1993年稻田养鱼面积在连续5年翻番的基础上,突破百万亩大关,达到137.1万亩,产鱼1.2万吨,一举成为我国稻田养鱼的第四大省。据调查,稻田养鱼鱼稻两项合计平均亩盈利在180元左右,成为水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生产技术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稻田养殖工程设施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生产型式趋于多样化。稻田养鱼工程设施的建设,避免了种稻和养鱼之间在施用化肥、农药等种植和养殖制度方面的矛盾,提高了稻田抵抗旱涝

15、灾害的能力,保障了稻谷增产,大幅度地增加稻鱼产量,有利于稻鱼双丰收。近几年稻田养鱼形式由过去的平板式粗放养殖,逐步发展为多种多样的稻田养鱼的新型式。有沟凼结合式,沟塘结合式,有宽厢深沟式,进一步发展为垄稻沟鱼式,垄占40的面积,垄上插两行水稻,保证亩产千斤以上稻谷,沟内养鱼,亩产可达50公斤以上。一些地区高产的稻田养鱼户,用三合土、条石、红砖、预制构件等建成了永久性的田坎和鱼凼,形成了稻田养鱼的完整体系。,在过去稻田单一品种养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多品种混养,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高。新的稻田养殖技术,借鉴和引入了其它水产养殖技术,在放养规格、品种及管理技术方面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多品种混养、投饵施

16、肥,培育水质和一定程度的集约化养殖等对鱼产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过去稻田常常只养鲤、鲫和草鱼等常规品种,现在已发展到养殖罗非鱼、鲢、鳙、胡子鲶,以及河蟹、甲鱼、青虾、罗氏沼虾,泥鳅,黄鳝等名特优水产品。辽宁省盘锦市大洁县发展稻田养蟹,取得显著成效。1993年稻田养蟹面积达到1.85万亩,平均亩效益在千元以上,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还有许多地区在稻鱼双元复合结构的基础上,发展稻萍(莲)、笋(菱白)、鱼、菜、菌、禽、畜等多元复合结构的综合养殖,更加充分地发挥水田的光、水、气等自然资源和时间、空间的潜力。在养殖原理上,它充分利用和发展了稻田生态学、生物防治病虫害理论及物质循环理论,使稻

17、田的各种生物资源及物质能量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在作业方式和技术上,打破了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相互分离、单独生产经营的旧框子,实现了复合型生态作业方式等。,四川成都地区发展垄稻沟鱼,在垄面上种稻、种麦、种菜等;在垄沟中养鱼、养萍、养虾等;在水稻的隐蔽下培育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形成了多层次,多用途、高效益、知识密集型综合性的立体生态农业系统,实现了稻田养鱼生产的田园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池塘精养高产养殖技术移植到稻田养鱼生产上,稻田养鱼不再只是依靠稻田的天然饵料,更多的已经发展为人工投饵,生产技术渐趋成熟,不仅加大了鱼种的放养规格和密度,而且改迟放早捕为早方迟捕,改一次放养一次捕捞为轮捕轮放

18、,养鱼产量逐年提高。目前四川省已有106万亩养鱼稻田达到了“千斤稻百斤鱼”的生产水平。,3、稻田养鱼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方向发展。,过去稻田养鱼主要在丘陵山区,既分散,量又小,产品主要解决农民自食问题。现在从山区走向了平原,从丘陵走向城郊,面积大了,单产高了,产量多了,由自给性生产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稻田养鱼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大量鲜鱼,缓解了一些地区的吃鱼难问题,而且为机械化高密度养鱼生产和大水面放流工作提供了大量大规格优质鱼种。在四川、贵州、黑龙江三省,稻田养成鱼产量分别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29.7、50.1和8.5,成为当地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一些贫困地区,开展稻田养鱼已成为一项脱贫

19、致富的有效生产门路。,三、发展稻田养鱼的限制因素,限制发展稻田养鱼的因素很多,客观方面有一些,主观方面则更多。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水利条件,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的稻田是发展稻田养鱼的首要条件。北方由于地理原因,一般水源比较短缺,土地干旱,土壤渗漏现象比较普遍,保水性能差,给北方发展稻田养鱼带来较大的困难;南方则由于多雨而易受洪涝灾害的袭击,给稻田养鱼带来意外的损失。,2、生产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稻田养鱼虽然历史悠久,但技术基础薄弱。近几年在稻田养鱼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经验,产生了种养加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稻田养鱼技术已成为一项多部类,多学科相互交错的综合技术学科。生产技术干部本身必须

20、认真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另外,稻田养鱼主要靠农民一家一户进行,培训农民让他们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是一项极为重要且难度很大的任务。同时,由于目前承包田零星分布、规模小,也客观上给农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稻田综合养鱼带来了困难。,3、旧观念的束缚,目前我国虽有20多个省、区、市开展了稻田养鱼,但真正大面积发展并形成一定产量的省、区并不多,一些水田大省稻田养鱼生产发展还很缓慢,从全国来看,稻田养鱼生产发展还不平衡。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地区对发展稻田养鱼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存在两种错误想法:一种认为稻田养鱼时开挖沟凼,要影响粮食生产,不宜大力提倡。另一种观点认为稻田养鱼是小打小闹,费力气又形不成产量,发

21、展稻田养鱼意义不大。同时,稻田养鱼老区长期受传统养殖技术的束缚,接受和掌握新技术也要有一个过程。,4、管理问题,发展稻田养鱼需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支持。农业、渔业、水利、财政、农技等部门能否密切协作,关系到稻田养鱼生产能否顺利地发展。另外,稻田养鱼水浅鱼多,有的地区偷鱼、毒鱼现象时有发生,渔政管理比较困难,给稻田养鱼农户心理上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制约了稻田养鱼生产的发展。,5、缺乏健全的稻田养鱼服务体系,鱼苗鱼种是稻田养鱼的首要的物质基础,饲、肥料是养鱼产量的保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可以减少生产损失,良好的活鱼调运销售体系,不仅可以提高鱼产品质量,而且可以提高产品价值。大

22、力开展技术培训,普及先进稻田养鱼科学技术,扎实地技术培训体系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农村,鱼种的调剂,饲料、化肥、农药的购买以及资金贷款都异常困难。稻田养鱼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从根本上制约了稻田养鱼生产的发展。,四、发展稻田养鱼的对策,稻田养鱼要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必须把稻田养鱼与粮食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稻田养鱼作为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稻作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措施来抓。,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从发展“双高一优”农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宣传稻田养鱼的重大意义,把发展稻田养鱼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渔促粮,以渔稳粮,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大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农业、

23、渔业部门可以相互配合,统筹规划,协调行动,通过抓典型、搞示范,以点带面,抓点建片。积极争取水利、财政、税务、科技等部门的合作和支持,把发展稻田养鱼生产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起来,同中低产田的改造结合起来,同建设城市“菜篮子”工程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搞得好的地区,稻田稻鱼双丰收,产值效益成倍增加,这一点,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坚持走以内涵为主的路子挖掘生产潜力,增加食物生产,富裕农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巨大的社会需要与较高的综合效益构成了稻田养鱼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稻田养鱼生产必将会持续高速发展。因此,因势利导,研究制订有关扶持鼓励稻田养鱼的优惠政

24、策,认真解决稻田养鱼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稻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目前,我国稻田养鱼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地理、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差异也很大,各地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鼓实劲,求实效,不要不讲条件一刀切,搞好分类指导。对于稻田养鱼基础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应向纵深方向发展。在稳定和扩大面积的同时,以提高效益为前提,向名特水产品养殖方向发展,力争实现鱼稻双优双高产。,在稻田养鱼起步晚,有发展潜力的地区,首先要抓好一些不同类型的点作为示范,用典型引路,逐步使农民得到实际效益,再进一步推广,加快发展的速度。在有

25、发展稻田养鱼条件的贫困地区,更要把稻田养鱼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帮助启动突破,由点到面,使之尽快有较大发展,加速脱贫致富进程。同时认真总结生产方式多样化,养殖品种多样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加以推广,促进大面积稻田养鱼生产的健康发展。,3、健全生产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做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工作对稻田养鱼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几年农业部把推广稻田养鱼先进技术列入了国家“丰收计划”项目,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地也可有计划地把稻田养鱼列入地方“丰收计划”项目,加强技术及产销方面的服务质量。,当前要下力气抓好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技术

26、人员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搞好技术培训工作。在一些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的地区,应首先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新技术,让技术人员到生产第一线面对面指导生产。千家万户开展稻田养鱼,面广量大,许多产前、产中、产后的问题,需要具体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切实搞好服务工作,具体指导和帮助农民搞好稻田养鱼工程建设,抓好鱼苗种的生产和供应。,县、乡一级可按照稻田养鱼的规划,确定所需苗种的数量,建设苗种生产培育点,采用集中繁殖,分散培育的方式,形成苗种生产供应网络。同时,应加强病害防治的技术指导工作。在一些稻田养鱼面积集中的地区,应及时研究解决饲料生产供应和成鱼的销售问题,拓开购销渠道,以提高稻田养鱼的经济

27、效益,保护农民稻田养鱼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发展稻田养鱼是一件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好事。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稻田养鱼,对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挖掘土地资源潜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全国现有水田约3.8亿亩,而用来进行稻田养鱼的面积还不到4,发展稻田养鱼的潜力是很大的,各地可以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加快农村稻田养鱼的发展速度,使之在更大的范围取得成效。,稻田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稻田是由栽秧水面和田埂两大部分组成,具有立体开发的基本条件。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稻田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雏形:19641965年,考古工

28、作者在陕西省汉中县市郊,发掘一东汉时期的墓群,先后出土了土陂池和陂池稻田模型各一具,池内塑有鲤鱼6条,鳖1只,蛙3只,菱角5只。1977年在四川省峨嵋县,发现了东汉墓中石刻的水塘和水田模型:石刻分两部分,左面刻水塘,右部再中分为二,上部分为水田,内有两农夫正在薅秧,下部分亦为水田,内有两堆堆肥。左边石刻水塘中有青蛙、鲤、鸭、鲢、鲫等,水塘与水田之间的田埂上有矩形缺口及竹笼,有捕鱼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陕西勉县东汉墓中,也发现一件塘库农田模型,塘库与稻田为一体,梯田塑有螺蛳2只,蛙3只,鳖3只,草鱼3条,鲫鱼3条。由此可以证明,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陕西省的汉中、勉县,四川的峨嵋县等地已出

29、现了稻田养鱼的生产形式,并已有立体开发利用的迹象。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广,稻田以种稻、养鱼为主体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已经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面前。国内外对稻田立体开发利用有一些研究,但一般都比较分散、零碎,不利于系统地指导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稻田这一宝贵的土地资源,因而有必要对稻田的立体开发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一、稻田立体开发的特点,稻田这一人造生态环境,它不仅具有与旱地相同的一些特点,而且还有它自身独有的特点。它对水、土、光、热、气等的利用方式、利用率等与旱地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认真细致的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地抓住稻田的各种有利因素,深入发掘,综合开发,对改变稻

30、田的耕作制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稻田水面开发在空间上的优势,稻田与旱地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为地把固相(土壤)与液相(水体)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它除了具有平面式旱地所有的种植功能外,还可以利用水体这一立体空间来进行综合养殖,如养殖鱼、虾、蟹、蛙、鳖、螺类、贝类等水生动物,以及萍和水葫芦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充分地发挥水体综合生产潜力。,正是由于稻田有着旱地无法比拟的空间优势,因而可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通过人为措施,把诸多动物和植物的种养殖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动地运用生物之间互利的方面,尽量转化矛盾的方面,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稻田这一理想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人们

31、长期改造自然的结果,遗憾的是这种优越的空间优势,还未充分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绝大多数的稻田,还停留在单一的种植功能上,因而其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还远没得到应有地发挥。,、稻田水面开发在时间上的优势,众所周知,旱地作物的耕作,强烈地受季节和气候的限制。如果品种选择不适当,季节衔接不紧密,就无法保证旱地作物的稳产高产。而稻田生态系统则大不一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同一季节,同一时间,有选择地使人们所需的动植物在同一稻田空间内互利共生,各得其所,共求发展。稻田生态环境在时空上的独特优势,为人们深度开发稻田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优势,稻田内既可种植高等水生植物

32、,也可养殖水生经济动物和漂浮性水生植物。高等水生植物是静止不动的,而水生动物则可自由运动,漂浮性水生植物的状态可随水流而变化。因此静态植物不能充分利用的养料,动态植物可以充分利用,植物不利用的生物资源或植物本身,又能被动态的水生动物所利用,能有效地避免能量的外溢和浪费。动态与静态生物有机结合,克服了空间固定所产生的对资源利用的局限,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上的优势,由于稻田具有干湿两种环境,因而好氧细菌和厌氧细菌数量都很多,再加上水流作用和动物的运动,对稻田内有机物起到了搅拌作用,加速了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稻田内的水体对热量的蓄积作用,使稻田比旱地昼夜的温差相对稳定,

33、因而有机物分解的持续性更好,有利于稻田内物质的快速循环利用。稻田的立体利用通常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同一空间共存,因而能量流动也很快捷,通过人为干预,可有效地控制能量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朝有利于稻鱼双方的方向流动,使稻鱼共生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进入良性循性。,二、稻田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科学依据,稻田是极其典型的人工生态环境,要进行立体开发利用,变稻田单一的种植功能为种植养殖多项功能,其实质就是在稻田这一生态系统中,通过人工妁合,使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相互促进,有效地利用共生系统中的积极因素,促使物质就地循环,引导能量朝人类需要的方向流动。,、稻田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密切相联,组成复杂功能的生物系统,即

34、为生态系统。稻田即为一个比较小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由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部分组成,并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二者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稻田的非生物因子包括:水、土壤、光、水温、PH值、二氧化碳、溶氧、以及氮、磷、钾等无机盐类。,稻田生物种类有多种,但根据其取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发挥的作用,生物因子可划分为三大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储存的化学能,供给其它生物以食物和能量,是环境中的基础生产者。稻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有高等水生植物、大型漂浮植物、藻类、光合

35、细菌和经济林木等。,消费者为异养型生物。指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必须以其它生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主要有鱼类、禽类、甲壳类、爬行类、两栖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蚊子幼虫、水稻害虫及其天敌,还有鱼苗的敌害生物等。,分解者指异养型微生物。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处于分解者和还原者的位置,主要有各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以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残体为食物,通过吸收和分解,使各类生物残骸分解成有机碎屑,供底栖动物和鱼类利用,参加次级生产。未被利用的有机碎屑,继续分解转化为简单的无机质,返回到环境中,再度供绿色植物利用,参加初级生产。,稻田生态系统中

36、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比较复杂,它们各处在不同的环节,各具自已的机能,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是,各成分间又不都是独立存在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托的关系,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正常地进行,使稻田生态系统处于协调的动平衡的理想状态之中。这种动态平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干预,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稻田养鱼生产和其它许多生物生产一样,都是围绕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与循环来进行的。通过人工引入方式,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养鱼、虾、蟹、蛙、螺、蚌、禽畜等,种稻、藕、笋等,还在田埂及田边地上植豆、菜、果树和桑树等。由于稻田生产力是有

37、限的,因而要高产稳产,增加产出,就必须先要投入。向稻田中补充的外源物质,除了太阳能外,主要有饲料和肥料两大类。,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有水稻,它大量吸收日光能、二氧化碳、水和各种无机营养成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形成水稻种子和稻草,提供给人类。除此之外,利用田边鱼凼四周及水稻厢沟优势,发挥水稻与高笋在时间差方面的有利条件,将光能和化学能转变成供人们需要的笋,收笋后,茎叶还可以肥田。稻田种藕同样可为人们提供鲜藕食品。,在水稻大量合成直接供人们利用的有机物质的同时,稻田里的萍类、杂草、浮游植物和光合细菌也进行着与水稻、高笋、莲藕大体相似的能量转化过程,但它们并不直接为人类提供有益的

38、产品,相反,它们还和水稻等争夺肥料、地面、空间和阳光,有些杂草还是水稻病虫害的中间宿主。但它们同样起着固定和贮存太阳光能的作用,是稻田的初级生产者。,在稻田中引入特种水产品,特别是作为初级消费者的杂食性和草食性水产品,它们可以大量取食杂草,不仅将稻田中生长的杂草转化为人们需要的高蛋白食品,而且还解决了农民除草的烦恼,截住了能量的外溢。全国稻田杂草已知的有100余种,这些杂草绝大多数是草食性和杂食性水生动物的喜食饲料。据调查,稻作期间,每亩田杂草鲜重为1000公斤左右,冬水田一年杂草鲜重亩产为20003500公斤。这些杂草如任其生长,将耗去氮素5.0617.7公斤,相当于尿素5.419公斤,夺去

39、10%30%的稻种产量。,如稻田中放养的草食性水生动物除去90%的杂草,并且70%以上变为粪便还田,则每亩可保住相当于812公斤尿素的氮素免遭损失。以每公斤尿素增产35公斤稻谷计,则每亩稻田就可增产稻谷712%,如杂草按1:80的饵料系数计算,每亩田一年还可产出1040公斤的水产品。所以,稻田养鱼后,可减少杂草与水稻争肥,使肥料有效地促进水稻增产。,稻田中大量的浮游植物和部分细菌也是初级生产者,其生物量到底有多大,还不十分清楚。据西南师范大学(1977)的调查表明,在七个月内,稻田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每亩至少在360公斤以上。有机碎屑所含生物量也相当可观。 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为水产品蛋白质。因

40、此稻田引入滤食性水生动物,可大量滤食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减少因排水而造成能量浪费,有效地阻止稻田中物质和能量的外溢。,杂食性的水生动物有稻田“清洁工”的美称。鲤、鲫不仅摄食植物种子、嫩叶、草鱼吃剩的残饵,还摄食藻类、甲壳动物、水生昆虫、孑孓、摇蚊幼虫等,螺、蚬及部分水稻害虫也是鲤鱼的好饵料。幼虾以取食浮游生物为主,成虾则以水生植物及鱼、贝类的尸体为食,也捕食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河蟹也是杂食性动物,但偏爱鱼、虾、螺、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尤其对腐臭的动物尸体特别感兴趣,有时也觅食谷物及其它水生或陆生植物。另外,螺、蚌能较好地利用有机碎屑,浮游生物等饵料。,由此可见,稻田引入杂食性水生动物,

41、并适当搭养虾、蟹或螺、蚌,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稻田里的各种残余物质,最大限度地做到物质就地循环,使能量少损失或不损失,这正是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所在。,另外,利用田边地种菜、青饲料、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等,既可为种稻、养鱼、畜禽等提供物质基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又可直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按人类的意志,创造出更多能直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输出到社会经济系统中来。,总之,稻田这个生态系统,通过人类的劳动,经过对太阳能的积蓄,生物能的转化,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水稻及水产品。同时,又通过生物本身的活动,创造了自然,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方式,创造了一个人类和生物需要的

42、优美环境。,三、稻田综合经营模式及经济效益,我国地域辽阔,温度、气候条件各异,因此稻田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不同品种的经济动植物共同生活和利用同一个水体环境形成共生关系。任何生物共生结构原则有两条: 能找到新的利用空间,开辟新的生态灶利用空间。品种之间有共生基础,饲料、肥料无矛盾,相互有利互相促进。稻鱼共生体系就是遵循了这两条原则,较好地发挥了稻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稻鱼结合模式,这是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即在稻田里既种稻又养鱼。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大多可以种植两季或三季水稻,种两季稻,一般稻谷亩产可达11001300公斤。稻田养鱼一般亩产可达3050公斤,高的可

43、达100150公斤。稻田养革胡子鲶一般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北方地区多为单季稻,亩产在400500公斤,养鱼产量与南方相似。就总的情况看,稻田养鱼后,一般可使水稻增产815,水稻可少施肥料。该模式的经济效益比单一种稻增产5080,高产稻田鱼的产值是稻谷的15倍。,、稻笋鱼结合模式,在稻田种稻、栽笋又养鱼。水稻多为单季或双季,高笋一般栽在鱼池及田埂四周或田边。以这种方式栽笋,一般亩产高笋100200公斤。也有农户水稻种植实行米开厢,将高笋栽在厢沟内,这就会提高高笋产量至400500公斤,养鱼产量也在3050公斤/亩的水平。这种模式产出产品更多,鱼、笋的经济价值一般为稻谷的1.2倍左右,高的可达

44、45倍。与该模式相似的还有稻藕鱼结合模式,多采用比较荫蔽,土质肥沃的稻田种藕,每分田可产鲜藕150250公斤,比种稻收入高35倍。,、稻鱼萍笋结合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第二种模式的基础上,在水面增养了浮萍。一般养细绿萍,其粗蛋白含量为24,它既可喂猪,又可供稻田中草食性水产品利用,还可作水稻的有机肥料。稻田养萍亩产可达15003000公斤,高的可达5000公斤以上。田中养鱼可产鲜鱼3060公斤,高的可达100公斤。再加上水稻和高笋的收入,实现亩产效益1000元是可以办到的。,、稻鹅鱼结合模式,在稻鱼结合的基础上,稻田中适当配养鹅。首先鹅对稻田养鱼影响不大,其次,鹅在水面游动,捕食稻田内的部分害虫,

45、除杂草,疏松田泥,增加水中溶氧量,鹅粪还可肥田。因此,稻田养鹅对稻和鱼类是有利的,当然要严格控制数量,以亩放2030只较为适合,加强管理,同样可以增加稻田收入。,、稻萍蟹结合模式,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开始利用稻田养殖河蟹。稻田养蟹与养鱼一样,可使水稻少施肥料,节约耕田用工,增加稻谷产量。一般有培育蟹种和饲养商品蟹两种利用方式,具有投资较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培育扣蟹一般亩产50公斤,商品蟹亩产可达100公斤,每亩稻田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1994年)。另外,还可把适合的鱼类混养进去,可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稻鱼蚌结合模式,这一模式是把静止的水稻、慢速运动的蚌、螺、蚬和游动迅速的鱼类

46、人工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具有充分利用地力、肥力、水体空间和天然饵料等优点。1992年,江西省万年县湖云珍珠场利用1.5亩的稻田进行稻鱼蚌综合种养殖,共收稻1375.5公斤,鱼类135.2公斤,放养34厘米幼蚌10万只,收获6厘米以上幼蚌90652只。幼蚌、鱼种、稻谷及其它共收入19385元,扣除成本12028元,盈利为7357元,折合亩盈利4900元,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稻萍虾结合模式,就是利用稻田水面养殖青虾、罗氏沼虾、对虾等。浙江绍兴县马海乡农民车子康利用稻田养青虾,亩产青虾达77公斤,稻谷亩产达750公斤,带动了当地稻田养虾的大发展。1987年福建省龙海县紫泥乡,在12.8亩稻田里,

47、采用坑塘沟式稻田养虾法,饲养独角新对虾,获得亩产31.5公斤的商品对虾,经济效益显著。罗氏沼虾也很适合稻田养殖,保证5个月左右的生长期,当年成虾可达商品规格,通常每亩也有3050公斤的产量,效益相当可观。,、稻萍螺鳖结合模式,即利用稻田培养绿萍,绿萍养田螺或福寿螺,然后用螺类养鳖。螺类可以绿萍、水稻败叶或田间杂草为食,生产高蛋白螺肉,鳖则可利用螺肉、绿萍或杂鱼,产出美味鳖肉。这一模式,由于鳖密度稀,稻田水质条件好,很少产生疾病,每亩放幼鳖100200只,规格150200克/只,年底可达400克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当然,如果适当引入泥鳅,罗非鱼等可快速繁殖生长的鱼类,也有利于

48、鳖的摄食生长,年底大个体罗非鱼的商品价值也很高。如果需要,在稻田工程设施方面略作改进,稻田完全适合于培育产卵亲鳖或稚鳖,同样会获利甚丰。,、稻萍鱼蛙结合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稻田种稻养萍、鱼的基础上,又引进食用蛙类。古巴牛蛙、美国青蛙以及稻田内的虎纹蛙等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对防治水稻病虫害也效果良好。根据银丕振(1986)的试验,每亩放养630只青蛙的田块,其水稻比养鱼不打农药的稻田增产80.5%,比养鱼打农药的对照田增产16.7%。用蛙、鱼防治水稻病虫害,对消除农药对稻、鱼、蛙的污染,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鱼、蛙的养殖实践看,一般可以达到亩产3050公斤鲜鱼

49、,收3050公斤食用蛙类。从经济价值看,这两项收入一般为水稻收入的1.5倍以上,高产稻田鱼、蛙收入可高于水稻收入的5倍以上,是农民脱贫致富的稻田养殖好项目。,10、稻麦鱼、稻谷鱼、稻菜鱼等结合模式,这些结合模式,主要是利用一些水源方便、易于排灌的膀田,它既适合于种一季小麦、油菜、胡豆或蔬菜,也适合稻鱼互利共生,培育一季斤两鱼种。其生产方式是在小麦、油菜、胡豆、蔬菜收获之后,重施底肥,早整田、早关水、早栽秧,然后及时放养锂、鲫、花鲢、白鲢、草鱼等夏花苗种,在稻谷黄熟后,将鱼种收获后转入塘、库或冬水田继续饲养成商品鱼。这种模式,小麦一般单产在220公斤左右,油菜籽单产为70120公斤,胡豆单产为120公斤左右,蔬菜单产为10001800公斤,鱼种亩产为3050公斤,由此可知,旱地作物和鱼的收入与水稻收入基本持平或数倍于水稻收入,是农民增收的理想途径。,田埂及田边地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种黄豆、绿豆、蔬菜为主;有的以种猪饲料为主;有的以栽桑养蚕为主;有的以栽苷蔗为主;有的则以栽柑桔、李子、桃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